摘要 秋天在文學上具有一種“隱含”的意義。衰敗的秋天是一個極易讓人想起悲傷過往,極易使人產(chǎn)生“頹喪”情緒的季節(jié)。不過,秋季在每個人心中又是不一樣的。文章主要闡述英國文學作品《西風頌》的壯觀之美與中國詩詞的“潤物細無聲”風格。
關(guān)鍵詞:《西風頌》 壯觀美 風格
引言
中國大部分詩人在歌詠秋天時都離不開悲、愁、苦、冷、凄這幾個字眼,并且在表達上比較婉約,猶如“清風輕卷珠簾”般含蓄內(nèi)斂,潤物無聲?!段黠L頌》與中國詩詞不同,其描寫的秋天壯觀而有氣勢,似要讓西風吹散層層陰霾,吹去一切腐朽,讓新的生機替代眼前陳舊落后的景象一般。以下闡述《西風頌》的壯觀美與中國詩詞的“無聲”美、創(chuàng)作背景的不同,《西風頌》的“秋意”與中國的“秋意”,《西風頌》的直面與中國詩的“超然”,《西風頌》的反擊與中國詩的“屈從”,《西風頌》的“暗黑”壯觀美與中國詩的“明麗”壯觀美。
一 創(chuàng)作背景的不同
傷春悲秋在中國詩詞中屬于常見現(xiàn)象,詩人幾乎到了無事不悲,無事不愁的境地。中國詩人似乎都有“憂郁”情結(jié),他們佳作的創(chuàng)作背景都與個人的坎坷經(jīng)歷相關(guān),主要是抒發(fā)個人情感,或由個人的情感聯(lián)系到國家境況。如李白的《子夜秋歌》,“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guān)情。何日平胡擄,良人罷遠征”。大部分中國詩詞的風格均含蓄委婉,情感細膩,所描述的景色充滿美感,吟起來猶如置身于美景當中。比如張繼的《楓橋夜泊》,詩人借景抒情,以一片凄淡孤寞之景,如楓、孤船、漁火、鐘聲等,將自己心中的“愁緒”襯托出來。
與中國部分詩詞不同,《西風頌》中的秋景磅礴壯觀,其作者雪萊既是詩人又是革命者,所以心境也會不一樣。雪萊所處的時代正是工人運動的前夕,其與大部分文人一樣,是以一腔“詩意”作為革命的武器。在1819年間,英國國內(nèi)的工人與激進派不滿壓迫,要求英國政府改革國會,并廢除“谷糧法”。英國政府為將陣勢鎮(zhèn)壓,竟采用暴力血腥的方法處理這件事,結(jié)果造成十一人死亡,四萬人被打傷。雪萊在聽到這個消息時,十分悲憤,于是在一個荒涼的秋日,寫下了這首場面壯觀,氣勢磅礴的詩。
二 《西風頌》的壯觀美與中國詩詞的“無聲”美
中國詩詞美在含蓄、委婉、無聲的表達上,似涓涓細流,好像沒有什么破壞力,但早已在無聲中影響了讀者的思緒、情感。中國古代傷心詞人納蘭容若所作之詞,可以在無聲之中,讓讀者跟著他的思緒走,受他影響。如納蘭容若《木蘭辭·擬古決絕詞柬友》中的“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這句詞簡單、簡短,卻能激起讀者的無限思緒,并且歷經(jīng)百年仍能扣人心弦。詞人借“畫扇”來表述自己被冷落,表達故人心變。并以“人生若只如初見”時一見傾心的美妙,來反襯出故人心變后的凄涼心境,使人產(chǎn)生“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之感。兩句詩簡單含蓄,并未直接將“故人心變”道出,卻能讓讀者的心產(chǎn)生波瀾。又如,李商隱的《夜雨寄北》,這首詩是大詩人寫給妻子的,全詩含蓄委婉,情意綿綿卻不濃烈,相比現(xiàn)代的山盟海誓更使人溫暖。如里面的一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與納蘭容若的“賭書消得潑茶香”相似,顯得詩人的愛,有層次有內(nèi)涵。這種表達方式含蓄而無聲,如水侵蝕硬石一樣,一點點地“侵蝕”讀者的心靈。
《西風頌》與中國詩詞一貫的“潤物細無聲”風格不一,這首詩場面宏壯,雖未直接道出英國當時的腐朽,但以“肺癆”“重染疫區(qū)”等“重口味”詞語代替。詩人雪萊把西風描寫成一種希望,一個拯救者,它可以吹散眼前落后沉悶的一切,可以讓車架將有翼的種子送到。這些種子在等待一個時機,等時機一到,種子就會從沉睡中醒來,讓色和香充滿山峰和平原。
《西風頌》所描寫的秋景壯觀、澎湃,如西風將一切衰敗、陳腐吹散時所形成的“混沌”、“凌亂”之景,可以想象得出,是非常壯觀的。比如這幾句,“流云像大地的枯葉一樣被撕扯,脫離天空和海洋糾纏的枝干,成為雨和電的使者:他們飄落……”。在詩里所描繪的畫面中,云被西風吹得翻涌滾動,枯葉與朽枝被風刮得漫天飛舞,這種壯觀磅礴之景在中國古詩詞中比較少見。
三 《西風頌》的“秋意”與中國的“秋意”
中國詩詞中的秋意,離不開愁、悲、凄、苦、冷這幾個字眼。秋天的衰敗與哀涼極易牽起人的悲傷過往,讓人聯(lián)想起自身人生道路上的“顛沛流離”,聯(lián)想其自身命運的多舛。當秋的衰落景色與一顆孤獨落寞的心靈“相遇”時,其愁緒會更加濃郁。秋天就像久經(jīng)滄桑后的人,只剩當年回憶。歲月是殘酷的,并且沒有第二次,即使曾經(jīng)是那樣的躊躇志滿,有著執(zhí)戈試天下的豪情壯志,但到了晚年,歷經(jīng)了人生的風雪后,方知一切都是虛的。所以中國詩人在作秋詞時,常常會感慨歲月流逝,或流露大志未酬的無奈情緒。比如杜甫的《登高》,其中,“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顯盡悲涼。可以感受到杜甫獨自登上高臺,眺望遠方時的心情,他不知這是第幾個秋天了,枯葉再次紛紛落下,長江之水仍然不間斷地流著。但此時的杜甫已老,并且只剩孤獨和潦倒,眼前的悲涼之景將他的滿腔愁苦牽扯出來。于是他將自己的心緒融入蕭瑟的秋天中,吟出了一首悲傷而激越的詩賦。
雪萊心中的落葉與杜甫心中的落葉不同,杜甫的“落葉”含著無奈和蕭索,為了更能感染人,因而其“帶入”詩中,以便能將人的情感牽出。而雪萊是把落葉描寫成了脫離束縛的物體,以表現(xiàn)自己的“不羈”和“驕傲”。如這幾句:“舉起我吧,當我是水波、樹葉、浮云!我跌在生活底荊棘上,我流血了!這被歲月的重軛所制服的生命原是和你一樣:驕傲、輕捷而不馴?!?/p>
雪萊心中的秋意是帶著希望的,它是新氣象的過渡階段,因此極其壯觀。如這幾句:“盡管我的葉落了,那又有什么關(guān)系!你巨大的合奏所振起的音樂,將染有樹林和我的深邃的秋意……請把我枯死的思想向世界吹落,讓它像枯葉一樣促成新的生命”。作者將生機和希望賦給了蕭索的秋季,使秋的景物“活了”,顛覆了秋給人的“死氣沉沉“之感。
四 《西風頌》的直面與中國詩的“超然”
中國詩詞中,除了抒發(fā)滿腔愁苦之外,還有表現(xiàn)“超然”心境的。在面對無法改變的局面時,很多有“精神潔癖”的詩人就會選擇歸隱田園,歸隱山川,這也是無奈之舉。中國有名的大隱士陶淵明,在明白東晉氣數(shù)已盡時,毅然選擇了歸隱田園。陶淵明的詩超然物外,清新脫俗,能使人解除浮躁之氣,歸于平靜。如《飲酒》一詩所述,陶淵明將草廬建在沒有車馬往來的地方,在秋天到來時,悠然地從籬笆下采摘菊花,并欣賞著南山的夕陽。這種悠然的心境,只可意會,難以言傳。全詩淡然、平常,只描寫詩人采菊、觀景等事,平常地就像百姓的日常生活一般,不過,全詩卻在平常處流露出了它的不平常。
與《飲酒》的心境不同?!段黠L頌》的秋景畫面感極強,且作者的心情是激動而澎湃的。與陶潛心境的“淡漠”、“悠然”不同,《西風頌》是充滿了希望的,其作者相信在暴風雨后能見到美麗的彩虹,相信腐朽之后會是新的氣象。
《西風頌》的作者喜歡西風的“摧枯拉朽”之勢,并且作者愿意 “燃燒自己”換取勝利。如這幾句:“請聽從這一篇符咒似的詩歌,就把我的話語,像是灰燼和火星,從未熄滅的爐火向人間散播!讓語言的喇叭通過我的嘴唇,把昏睡的大地喚醒”??梢?,作者希望可以以自我犧牲的方式,換取革命的成功,與陶潛的避世不同。
五 《西風頌》的反擊與中國詩的“屈從”
中國詩詞無論是傾述愁苦,或是表現(xiàn)“超然”心境,都有任由命運擺布之感。詩人自身并不會想辦法去改變眼前局面,而是將希望寄予“上層”人物,如皇帝等。隱士在中國古代比較常見,如陶淵明、竹林七賢等。當隱士是很無奈的,因為選擇“儒家”積極上進的思想做官做事已不可能了,所以只有選擇瀟灑、超脫的道家思想過活才能讓自己的心舒服一點,而歸隱于田園是最好的方式。
李白在早年也是躊躇滿志,等他感受到現(xiàn)實的殘酷和無奈時,即刻產(chǎn)生頹喪情緒,比如他的《將進酒》,從“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等句子中看出,李白自己都已“放棄治療”了,并且希望用長醉不醒的方式遠離這個令自己不滿意的人間。
《西風頌》的心態(tài)與中國詩詞不同,當雪萊聽到英國政府血腥鎮(zhèn)壓工人大會時,并未產(chǎn)生無奈的情緒,也不甘心任由事態(tài)發(fā)展。而是在悲憤之下,保持一顆充滿斗志的心。例如,這句“你巨大的合奏所振起的音樂,將染有樹林和我的深邃的秋意:雖憂傷而甜蜜。呵,但愿你給予我狂暴的精神!奮勇者呵,讓我們合一!”
雪萊的心境就像他所描寫的秋景一樣,澎湃壯觀,充滿力量。他不甘心被束縛,不甘心眼前的一切被陳舊與落后籠罩,為了改變這一切,詩人愿意犧牲自己換取自己想要的。這點,與中國的大部分詩詞不同。
六 《西風頌》的“暗黑”壯觀美與中國詩的“明麗”壯觀美
中國詩詞帶有畫意,它是不缺美感的。不論作者心境如何,是無奈、是欣喜、是超然,或是“野心勃勃”,其所作的詩或詞都會充滿美感。與《西風頌》的壯觀感不同,中國詩詞的壯觀依舊不缺美感。如黃巢的《不第后賦菊》,其中有兩句“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詩中所描寫的畫面明麗且壯觀,試想一下長安城開滿黃色菊花時的景象是有多美,并且菊花顏色明麗、鮮亮,使得詩中的畫面有了生氣。
《西風頌》的畫面雖壯觀,但給人“暗黑”之感,這是因為雪萊所使用的詞比較“暗黑”的緣故。如“鬼魅”、“肺癆”、“死穴”、“陵墓”、“瀕死”等詞,這些詞使整個畫面充滿“暗黑”氛圍。加上詩人在運用這些詞時,將自己的激動澎湃的心情聯(lián)系起來,使得所描繪的畫面非常能沖擊讀者的心。如這幾句:“在你的磅礴之氣的蔚藍的波面,猶如狂女的飄揚的頭發(fā)在閃爍”。這個畫面“猖狂”且充滿“暗黑”色彩。
結(jié)語
中國的大部分詩詞在表達上比較委婉,它像水一樣,在無聲之中,在不經(jīng)意間“侵蝕”和“蠶食”讀者的思想與心靈。中國詩詞的作者在表達自己的情緒或感情時,都喜歡“繞彎子”,不直接表述,而是將其融入所看到的景象中,讓眼前之景含著“情意”。
《西風頌》與中國的詩詞不同,它的風格不似東方的含蓄、內(nèi)斂,其所描繪的景象“壯觀”且“滂湃”,流露出作者雪萊的 “猖狂”和“不屈”。全詩將作者的“反抗”情緒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參考文獻:
[1] 趙麗娟、龍悅:《音、形、意的完美統(tǒng)一——析〈西風頌〉中的音韻格律》,《邯鄲學院學報》,2014年第1期。
[2] 陳志萍:《賦詠激情 追求理想——論雪萊的詩性正義和人性正義》,《河南社會科學》,2004年第3期。
[3] 姜莉霞:《淺析詩人雪萊的革命理想——對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的思想內(nèi)涵的分析(英文),《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第6期。
[4] 劉知國:《雪萊〈西風頌〉意象解讀》,《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0期。
[5] 羅義華:《雪萊詩歌和道德關(guān)系研究》,《外國文學研究》,2008年第1期。
[6] 姜春蘭:《試論雪萊〈西風頌〉對象征手法的運用》,《名作欣賞》,2012年第24期。
(齊艷,東北林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