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瑪格麗特·米切爾的著作《飄》在美國現(xiàn)代文學歷史上占據(jù)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作品中濃厚的女性主義觀念為這部作品贏得了大量的關注。郝思嘉作為本部小說的核心人物,在自己的情感生活和人生軌跡當中展現(xiàn)出了作者對女性地位和行為方式的思索。本文將通過對郝思嘉這一主要人物人生經(jīng)歷的梳理,分析這位女主人公的女性主義性格。
關鍵詞:《飄》 女性主義 社會變遷 女性意識
南北戰(zhàn)爭是美國歷史當中的特殊時期,無數(shù)的家庭在這場戰(zhàn)爭當中被破壞,美國社會也在這場戰(zhàn)爭當中經(jīng)歷了動蕩和重組。米切爾的《飄》就是圍繞著這一時期的歷史背景而逐步展開故事情節(jié)的。在動蕩的社會環(huán)境當中,人本身的諸多復雜特質也更加容易展現(xiàn),郝思嘉作為一個生長在這一時代的女子也在和社會的互動當中走向了人生的大舞臺。正是急劇變化的歷史讓郝思嘉內心中的女性主義觀念得到了完整的展現(xiàn)。女性的主體意識、女性權力觀和對男權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反思等內容,在郝思嘉身上都得到了體現(xiàn),并最終構成了郝思嘉鮮明的人物性格。
一 玩世不恭與女性主體觀念
在很多人眼中,郝思嘉無疑是一個在情感方面玩世不恭的女人,她除了艾希禮之外并不真正專情于某一個男子。即使是在戰(zhàn)爭的火藥味已經(jīng)被整個社會所嗅到時,她也依舊保持著自己奴隸主一樣的生活模式。她希望很多男人能夠圍在自己身邊,眾多的追求者們用一種阿諛奉承的方式希望博得她的歡心,她在這一過程當中得到了巨大的成就感。在她早年的生活經(jīng)歷當中,讓別的男人能夠對自己大為傾倒已經(jīng)成為了她的人生樂趣。
這種希望男人屈從于自己的人生觀念已經(jīng)體現(xiàn)了郝思嘉的一種強烈的女性主體意識。她并不屈從于某一個男子,從來沒有希望成為某一個男人的附庸,反而是男性對她的卑躬屈膝更能夠使她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這從根本上來說,是對男權的一種否定。強烈的自我意識是郝思嘉在自己的人生軌跡當中所表露出來的最為直白的性格特質,而這種性格特質體現(xiàn)在同異性的關系上,就成為了強調自身的價值和地位,希望男人能夠屈從于自己的一種性格特征,生長于貴族家庭,擁有出眾的容貌和眾多追求者就更讓她沉浸于此。
在對自己的婚姻生活的抉擇方面,郝思嘉更是用一種非常隨意的態(tài)度彰顯著自己的個性,并希望通過這種個性進一步獲得心理上的滿足。郝思嘉勾引了艾希禮的未婚妻的弟弟查爾斯,并和查爾斯結婚,究其本質無非是想刺激沒能夠為自己傾倒的艾希禮。她對艾希禮窮追不舍,不過是因為艾希禮沒有像其他男人那樣被她的美貌征服。這種心理上的滿足感的缺失決定了她要用一種報復性的行動同一個男人結婚,并借此獲得快感。自己的丈夫和情人已經(jīng)成為了自己的工具,這是郝思嘉女性主義意識的直接寫照。
二 堅忍獨立和追求平等的女性權利觀
郝思嘉在小說當中的時代里無疑是一個另類的存在,她在自己的生活當中表現(xiàn)出了非常強烈的獨立意識,并且將這種意識付諸于自己的實踐。
郝思嘉憑借著自己的美貌,在即使已經(jīng)顛沛流離的情況下,依舊面對著眾多的追求者。尤其是后來成為了她的丈夫的瑞德,她其實只要嫁給他就可以完全不在乎自己的生計,從此過上穩(wěn)定殷實的生活。但是為了能夠親手建立起自己的莊園,將自己的莊園恢復到自己年輕時的那種金碧輝煌的境地,郝思嘉努力經(jīng)營著自己的伐木場,并且努力希望將自己的伐木場擴大。在這一背景之下,郝思嘉不斷地獲得各種男人的資助,并將這些資助轉化為自己投資的資本。她像男人一樣經(jīng)營自己的產業(yè),這在那個時代的美國社會當中也是難以被人們接受的。從此可以體現(xiàn),郝思嘉事實上具有一種同男性平等的女性權利觀。她認為自己可以和男人一樣用自己的雙手和才智賺得自己的美好生活,她并不認為在經(jīng)濟上應當絕對依賴于男性,成為男性的附庸,經(jīng)濟權利作為一切權利的基礎,自然成為了郝思嘉努力追求的目標。
在實現(xiàn)自己的權利的時候,郝思嘉依舊需要利用自己身邊的男性,甚至是自己的親屬。她在處理莊園所有權危機的過程當中表現(xiàn)出的對自己親人婚姻生活的決定欲望,就正是這種權利觀的體現(xiàn)。她在此時已經(jīng)在像一個男人一樣決定自己家庭成員的命運,因為她此時就是一個家庭的支柱,在一個家當中,她已經(jīng)在扮演男人的角色。從小說當中人們可以發(fā)現(xiàn),郝思嘉并不討厭扮演這種角色,當自己所有的家庭成員都對自己產生了一種淡淡的恐懼感時,郝思嘉依舊對自己的目標和夢想予以一種堅韌不拔的態(tài)度。這種充滿男性風格的行事方式所展現(xiàn)出來的,正是一個具有否定男權思想,具有一定的自主權利意識的女子的精神品質。
在對待涉及個人生活的問題上,郝思嘉更是以一種我行我素的方式去面對。郝思嘉為了能夠獲得弗蘭克的支持,不顧家人的反對,果斷地選擇和弗蘭克結婚。她在此時僅僅把婚姻當做一種工具和交換的條件,其他人的利益并不能最終干擾到個人的利益,為了實現(xiàn)個人的目標,即使受到大家的反對,郝思嘉也并不在意,她已經(jīng)將傳統(tǒng)時代對女性所要求的順從和柔弱完全拋到了腦后,并在此基礎上充分利用自己作為女性的優(yōu)勢去換取自己的生活。在一個男權橫行的時代,這種觀念并不被世人所尊重,但是在郝思嘉那里,這種枷鎖并不能夠限制住一個女人的行為,這已經(jīng)成為了她的個人權利。
三 以審視的目光對待男性
郝思嘉不僅僅是一個飽受各種男性追求的女子,也是一個能夠用一種審視的眼光發(fā)現(xiàn)男性身上的種種缺點和問題的女性主義者。用批判的目光看待自己曾經(jīng)喜歡的男人的軟弱行為并最終找到自己真正的愛人的過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個女性主義者特有的思考過程。
郝思嘉并不是一個僅僅追求個人獨立地位并利用男人的女子,她最終以一種審視的眼光看待自己曾經(jīng)深愛的男人,乃至于自己對這個男人的感情。當媚蘭最終離開人世之時,她發(fā)現(xiàn)自己所深愛的男人并沒有體現(xiàn)出一個男子漢應有的堅強和勇敢,而是用一種軟弱的態(tài)度對待自己的生活,甚至像一個孩子一樣不知所措。艾希禮的這種做法不僅僅讓郝思嘉最終感到自己所深愛的男人不過是一個軟弱而沒有主見的人,她就此放棄了對這個男人的迷戀。郝思嘉作為一個性格堅強的女子,所希望擁有的感情并不是一種盲從的感情,她能夠以自己的視角出發(fā)重新看待自己所鐘愛的人,從根本上認識這個人的種種行為背后所隱藏著的個人品質。在一般意義上的文學作品當中,女主人公往往對待愛情采用一種軟弱的態(tài)度,對男主人公比較依賴,甚至忽視男主人公的缺點往往能夠成為表現(xiàn)女主人公情感的方式。但郝思嘉并不同于以往的文學作品當中那種逆來順受的女性形象,她是一個能夠用批判的眼光看待男人的女子。在艾希禮的傷痛和軟弱之中,她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自己并不應當將自己的命運托付于這樣一個男人的事實。
郝思嘉最終也能夠反思自己的內心,她最終發(fā)現(xiàn)自己的感情只不過是一種嚴重的占有欲,她對艾希禮著迷是因為艾希禮并不像她身邊的其他男人那樣對自己俯首帖耳,而是拒絕了自己,在郝思嘉年輕的時候,這對于她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打擊,也正是因為這種打擊所帶來的新奇感才最終讓郝思嘉產生了對艾希禮的神秘感,在此基礎之上,對艾希禮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追求??梢哉f,郝思嘉在小說的結尾部分最終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問題,認識到了自己只不過是因為一種好奇或者爭強好勝的心態(tài)而追求艾希禮的實質。沉迷于感情當中的人往往會忘記這段感情產生的本來目的,而無法自拔,但是郝思嘉卻能夠用一種獨到的眼光發(fā)現(xiàn)自己的內心之謎,并最終在此基礎之上找到自己感情之路的前方,這是郝思嘉女性主義精神的一次體現(xiàn),她徹底排斥掉了女性非理性的帽子,轉而用一種更趨向于理性的方式看待自己的生活,對于很多女性而言,這是難能可貴的。
四 生活磨難當中的女性主義特質
作為一個生活在動蕩和戰(zhàn)亂年代的女性,郝思嘉無疑是非常堅強的,她用自己并不強健的肩膀支撐起了自己和家人的生活重擔。女性在家庭生活中扮演主要經(jīng)濟來源提供者這一角色的描寫本身,就已經(jīng)提示了本部作品對女性主義的刻畫和表現(xiàn)。
郝思嘉作為一個生長在美國南方農奴主家庭的女子,在自己的青春歲月當中并沒有經(jīng)歷過動蕩和物質生活貧乏的痛苦。常年養(yǎng)尊處優(yōu)的她,享受著富足的生活,但是戰(zhàn)爭所帶來的動蕩和貧困卻不期而至,曾經(jīng)的莊園被燒毀,時刻可能發(fā)生的暴力事件充斥在整個美國的南方社會。在這個動蕩不安的時代,郝思嘉用自己的雙手為全家人找尋食物,并在此基礎之上夢想著能夠恢復自己家園的輝煌景象。與此同時,艾希禮也把自己的妻子托付給了郝思嘉,郝思嘉出于愛情的考慮答應了艾希禮的要求,這充分體現(xiàn)出郝思嘉作為一名堅強女子的個性。當一名北軍士兵進入自己的莊園時,郝思嘉的選擇居然是直接用槍殺掉他,可見郝思嘉已經(jīng)不再拘泥于女性這一性別身份,而選擇將自己的責任作為自己首要考慮的問題。
在愛情已經(jīng)消失的時刻,郝思嘉也沒有自暴自棄,她選擇繼續(xù)堅強地走下去,盡管內心當中的痛苦無時無刻不在折磨著這個飽經(jīng)風霜的女人。但是她并沒有就此放棄,可以說前途可能非常艱難,但是她依舊在步履蹣跚地前行而不是倒下。
五 一個打破傳統(tǒng)的女性主義者
不同于傳統(tǒng)社會對女性的要求,郝思嘉的行為方式往往處于一種突破之中。對男權的否定和對自己人生的掌控欲事實上就是一種對當時社會傳統(tǒng)和規(guī)范的突破。郝思嘉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最終選擇一次又一次地破壞別人的幸福和快樂,并且最終使自己走上了一條孤獨的道路。在她的內心當中,傳統(tǒng)的束縛并不能夠使她改變自己的行為。
在小說所處的時代,男權思想和對女性的約束正是作為一個社會的主流思想而存在的。可以說,女性主義的觀念和對傳統(tǒng)的突破在郝思嘉所處的時代,是融為一體的。作為一個女性,在一個壓抑的環(huán)境當中尋求個人的獨立,本質上就是在強調和宣揚自己的利益和價值,這就必然和傳統(tǒng)的觀念分道揚鑣。郝思嘉自己就在不斷地踐行著這種邏輯,她一次次地破壞別人的美滿婚姻,將別人的丈夫或者情人轉化為自己的獵物,并且通過一次次地獵獲獵物來滿足自己的需要。作為一個女性,她是獨立的,作為一個個體,她為了自己的目的不擇手段。在整個社會的大背景之下,她的行為無疑是受到抨擊和反對的,但是她的離經(jīng)叛道恰恰體現(xiàn)了她對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的追求。
在現(xiàn)實生活當中,每個人恰恰都希望能夠最終實現(xiàn)自己的目的,郝思嘉的方式就是不斷地用自己的大膽之舉達到自己的目標,傷害很多無辜者對于她而言并不是值得羞恥的,因此,她的特質在于突破規(guī)范,突破因為為了維持一個社會和群體的秩序而形成的規(guī)范。
六 小結
郝思嘉這一文學形象具有非常大的爭議,但是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郝思嘉的特立獨行和玩世不恭,體現(xiàn)出一個女性主義者對傳統(tǒng)道德的沖破和束縛。否定男性的特權,沖破傳統(tǒng)的規(guī)范是郝思嘉的內心訴求。出于對自己的肯定,她更加表現(xiàn)出一個超乎于女性特征的堅韌和頑強。這種對自己的肯定和對傳統(tǒng)約束的沖擊引導她走出了一條不同于常人的人生之路。
參考文獻:
[1] 曾貝寧:《瑪格麗特·米切爾〈飄〉“女人”概念隱喻認知探究》,《綏化學院學報》,2014年第3期。
[2] 解英蘭:《一個令人著迷而飄逝的夢——馬格麗特·米切爾〈飄〉中衛(wèi)希禮形象剖析》,《運城學院學報》,2003年第1期。
[3] 鄭海燕:《試析〈飄〉中的女性主義思想》,《江西社會科學》,2008年第9期。
(蔣奇珊,中國礦業(yè)大學本科在讀;強冬梅,淮陰工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