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V·S·奈保爾,印裔英國作家,200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其巔峰代表作《大河灣》所書寫的內(nèi)容龐雜而犀利,小說選取后殖民主義動亂時期的非洲國家為故事背景,深刻地表現(xiàn)了非洲在后殖民主義時期所面臨的各種困難問題。奈保爾運用三個內(nèi)涵豐富的自然意象貫穿整部小說,通過三個存在的物象映射出他對個體以及非洲未來發(fā)展方向的思考,彰顯其深厚的人文關懷。
關鍵詞:V·S·奈保爾 后殖民 非洲 自然意象
V·S·奈保爾的文化流散者身份造就其特殊的文學創(chuàng)作視角和文化認知情感,他將個體精神危機與文化置換問題聯(lián)系在一起,反映其對自我身份、移民文化以及國家發(fā)展現(xiàn)狀的敏感性關注。在小說《大河灣》中,奈保爾將這種關注轉變成故事發(fā)展的控制因素,故事描繪的是后殖民時期非洲所發(fā)生的故事,而河灣小鎮(zhèn)其實是非洲的縮影。奈保爾將一個如他一樣屬于文化流散者身份的薩林姆置于這片原生的、最初的土地上,試圖通過他的觀察還原一個真實的非洲。在主人公薩林姆的視線中,可以看出叢林、大河以及水葫蘆不僅僅是非洲的自然景物,它們還是奈保爾的思想載體。奈保爾通過這些渺小的生命形式意圖要人們關注的,其實是個體以及非洲國家的現(xiàn)狀和未來。也正是如此,通過奈保爾的筆觸,讀者可以體驗作者筆下的非洲,更能引發(fā)深沉的思想源泉。
一 叢林:落后守舊的非洲形象
叢林不僅僅是獨立于人類之外的植物,在文化發(fā)展的過程中,這種超自然的生命更多代表著一種原始意象反映人類的精神世界。在奈保爾的文學意識中,叢林一方面是作為一種原始的崇拜物,屬于祖先留下來的痕跡,是原始非洲人賴以生存的基本物質,但另一方面卻也阻擋了現(xiàn)代文明進入非洲,這讓奈保爾看到了非洲的嚴峻未來,所以,他將人類與叢林的物我渾融付諸于文學的表現(xiàn)形式,使得叢林產(chǎn)生文學意味。在小說《大河灣》中,后殖民時期的“叢林”擁有著強大的精神力量,在主人公薩林姆的印象中,它是希望的寄托地,充滿了未知,誘惑其前往??僧斔嬲哌M“叢林”時,卻發(fā)現(xiàn)非洲經(jīng)過一系列的改變,試圖擺脫落后形象的結果仍是一片“叢林”而已。小說人物納扎努丁總結道:“這里什么也不是,只是一片叢林”??梢钥闯觯伪柊选皡擦帧笨醋魇锹浜蟮姆侵扌蜗?。
奈保爾通過個體的獨立性,啟示人類回歸個體,尋找自身生存的本質,經(jīng)過殖民以及戰(zhàn)亂之后的后殖民時期非洲,如同主人公薩林姆的人生重新開始,作者更深一層的意圖是要薩林姆以現(xiàn)代文明的身份觀察“叢林”式的非洲如何生存,如何發(fā)展。故事開始時,主人公薩林姆把一輛標致車開進非洲的腹地,他每穿過一片樹叢就要浪費更多的口舌以及金錢,這說明官僚政治的腐朽不堪阻礙了現(xiàn)代文明的產(chǎn)物進入非洲國家。不過,阻擋非洲發(fā)展的因素不只是官僚政治,還有非洲人可怕的憤怒思想。當滿目瘡痍的小鎮(zhèn)恢復繁榮時,現(xiàn)代文明的生活吸引著人們從隱蔽的叢林里走出來,但人們一回到叢林里的家時,卻又憎恨現(xiàn)代文明,這種矛盾的心理最后轉化為不顧后果的破壞欲望,“多么可怕的憤怒!就像森林里的暗火,潛入地下,沿著被燒掉的樹木的根系暗暗地燃燒,然后突然從一片光禿禿的焦土中冒出來。在廢墟和貧乏當中,毀滅的欲望又燃燒起來了?!庇廾恋娜藗儗⒉粚儆诜侵迏擦值氖挛锂惓E鹨蛄嘶菟孤股窀福晃蝗诤现F(xiàn)代文明與非洲文化的基督教人士,最后他卻被叢林里的人殘忍殺害。從薩林姆的觀察到部落紛爭的描寫,再到惠斯曼斯神父的死亡,顯然,在奈保爾的觀念里,非洲充滿了野蠻與暴力,而相對封閉的叢林卻掩蓋了這些聲音。在奈保爾看來,這場極端事件是一場不同價值觀的文明沖突,神父的死亡宣告了非洲關于歐洲現(xiàn)代文化與本土文化的實驗融合結果失敗,非洲恢復成了叢林時期的樣子。
在奈保爾的思想觀照下,非洲試圖擺脫殖民時期的影響,想要以斷裂歷史的方式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新文明的方法是不可取的。歐洲文明卷土重來時,新總統(tǒng)在叢林中以歐化的方式建立了“新領地”,卻在第一個雨季過后讓主人公薩林姆看到了失敗和屈辱,由叢林和村莊構成的新非洲失敗了。在作者眼中,排斥與踐踏西方文明痕跡后重建的非洲新文明不過是一種不倫不類的模仿,領地最后只不過是叢林中的生活而已。當“新領地”建設失敗后,新總統(tǒng)的專政也變得極端起來,畫像中的總統(tǒng)用非洲酋長的手杖是想彰顯自己權威的一種粗劣方式,最后,這片被馴化的土地開始破敗,人們過多地陷在自己的生活里,迷失了方向,不能退一步來考慮生活的本質,非洲再一次回到了叢林時期。當薩林姆從倫敦回來時,他一連幾個小時盯著叢林,想象著自己與首都的距離,想象著自己到首都的時間。顯然,薩林姆的精神世界反映出了奈保爾分別從時間和空間上對非洲的未來進行反思。值得一提的是,小說人物費迪南是一個從叢林里來得孩子,他代表著非洲的新人類,最后卻感覺書白讀了,自己回不去叢林卻又對未來感到悲觀迷茫。奈保爾對費迪南人物的刻寫表明了他對非洲前途的擔憂與悲觀。
透過奈保爾的筆觸,可以體會到作者對非洲仍然沒有走出“叢林”而表現(xiàn)的一種焦慮感,小說中的非洲人迷失在了叢林里,無論他們采取怎樣的行動,都改變不了非洲落后的面貌,非洲仍然像是一片原始的叢林。
二 大河:行進不止的世文明
不同于其他文學作品中表現(xiàn)人與大河之間呈現(xiàn)出一種分離對立的特性,在奈保爾的文學意識觀照下,奔騰不息的大河既體現(xiàn)了空間的遼遠,又展現(xiàn)了時間的向度,人與大河之間相互依附,在人的本質力量得到展現(xiàn)之時,大河的特質也得到了體認。正如小說《大河灣》開篇所言:“世界如其所是。那些無足輕重的人,那些聽任自己變得無足輕重的人,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位置?!蹦伪栒J為現(xiàn)實世界不斷發(fā)展進步,每個人不可避免地受外部環(huán)境所影響,這種力量是個體不能改變的。如若個體一直聽天由命,不改變滯后狀態(tài),那么個體的命運終將會被現(xiàn)實世界所決定。在小說中,奈保爾將大河的自然特質轉為現(xiàn)實文明精神,強化了大河的內(nèi)蘊,歷史、現(xiàn)實與未來皆在大河中翻騰、沖撞、流淌。大河的綿延持久與兼容并蓄,正是現(xiàn)實世界發(fā)展趨勢的一個形象表現(xiàn)。
奈保爾將小說中的小鎮(zhèn)置于河灣處,河灣即河流迂曲處,河水短暫回旋改變形狀卻也終將向前行進。作者意圖說明,現(xiàn)實世界的每一次退步都是暫時的,但退步之后都會卷土重來,一次比一次進步,繼續(xù)奔騰更遠的地方。同時,奈保爾運用大河的走向也在試圖追問非洲未來存在的可能性。小說中,作者通過河道上的交通工具,描繪過去與現(xiàn)在的沖突與交織:首先,獨木舟——“叢林”的特產(chǎn),代表過去的文明,它反映了“叢林”生活的滯后狀態(tài)。扎貝思利用獨木舟河道上艱難求生,她想要回到叢林深處的村子,每一步都很艱難。獨木舟搭順風汽船每跑一趟都有舟毀人亡的危險,但是以她為代表的“叢林”人依舊如此行動,這樣的舉動呈現(xiàn)出了人作為主體的冒險精神,也說明現(xiàn)實世界雖然殘酷,但依舊充滿了希望,正如當歐洲文明重來的時候,獨木舟安上了發(fā)動機。其次,汽船——現(xiàn)代文明的產(chǎn)品,汽船的船頭始終朝向急流那邊,急流屬于“新領地”的范圍,意味著總會有新東西,這是在強調(diào)汽船不屬于落后非洲的產(chǎn)物。獨木舟與汽船使得大河世界充滿生機,說明不同的思想、不同的體制,世界都能兼容并蓄。不過,文明的發(fā)展會帶來新的東西,但也會帶走一些東西,個體作為偶然的意志現(xiàn)象抵不過那些外力。雖然河流沒有扯走大陸腹地的樹叢,但大河還是帶走了神父收藏的非洲舊物。主人公薩林姆用掉隊的螞蟻比喻神父的死亡,世界仍將延續(xù),河灣小鎮(zhèn)在神父死后又一次迎來了繁榮。事實上,作者更深的想法是說明落后的事物不會影響前進的現(xiàn)代文明,但落后的非洲如何在世界文明發(fā)展中生存下去,是作者對落后非洲的一個擔憂。
在小說中,薩林姆很少出現(xiàn)在夜晚的大河上,因為他覺得河流就像靈魂,夜里站在大河上的感覺,仿佛是被外面的世界包圍著,讓他感覺孤獨無助。這是由于人看到威脅生存,勝過個體意志而造成的緊張感。但從另一方面來講,人與大河相處時個體所表現(xiàn)出的孤獨感,卻也展示個體獨立的人格。同時,也引發(fā)了作品的審美與文化效應。外部環(huán)境不斷變化發(fā)展,薩林姆對自己的生活難以如愿,所展現(xiàn)的孤獨與害怕交織的痛苦,其實是表達他對未來的迷茫情緒。最后,他學著因達爾告訴他方法去踐踏過去,可結果卻是在“白茫茫一片”的大河上逃離河灣,茫然不知去向何方。薩林姆的逃離證明了非洲再一次回到了“叢林”狀態(tài),這是作者對非洲現(xiàn)狀的寫照,也是對非洲未來出路的迷茫。
三 水葫蘆:漂泊流散的人生狀態(tài)
奈保爾的文化流散者身份造就了他的文學作品具有鮮明的流散特質。在小說《大河灣》中,奈保爾用“水葫蘆”的自然特質來表現(xiàn)人生的漂泊與動蕩。“水葫蘆”是大河浮載的漂浮物,沉淪浮起,都與大河的力量相關,人們不知道它具體來自來里,又去往何處。“水葫蘆”在書中被非洲人以“河上的新東西”為名,因為它是“大河”帶來的?!按蠛印睅砹艘恍┥盍魃⒄?,奈保爾的化身薩林姆、惠斯曼斯神父、因達爾、梅迪、雷蒙德夫婦等等,這些人寄托了作者的文化流散情懷,他們漂泊而來,以河灣小鎮(zhèn)為人生希望的落腳點,最后卻陷入無所適從的迷失困境。這些人代表了現(xiàn)代文明,但落后的非洲不接受對這些所謂的“新東西”,他們殺害了惠斯曼斯神父,最后在水葫蘆的的幫助下,人們發(fā)現(xiàn)了神父的尸體。非洲人的態(tài)度以及薩林姆等人最后的逃離說明非洲很難擁有一個現(xiàn)代文明的未來。同時,也展現(xiàn)了主人公薩林姆等人在落后的非洲面前一種無所適從的生活狀態(tài),個體意志在強大的外力面前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
奈保爾將文化置換中出現(xiàn)的身份認同危機與人生方向模糊感投射在主人公薩林姆身上,所以薩林姆只能是一次又一次地選擇逃離,漂泊流散的人生狀態(tài)讓他成為了一個看不清未來的方向的觀察者。當薩林姆陷入混亂,對未來感到迷茫的時候,他用“水葫蘆”表達人生歸屬的缺乏感,“在河流上一直漂,不分晝夜地漂”;當因達爾與費迪南離開小鎮(zhèn)的時候,薩林姆用“水葫蘆”表達人生的離散情緒,“現(xiàn)在,這些淡紫色的花和鮮綠色的枝葉訴說著時光的流逝和人事的變遷”;當薩林姆從倫敦回到非洲選擇活在如今的世界時,卻發(fā)現(xiàn)自己不能將“叢林”作為人生的旅程終點,他只能如同漂游的水葫蘆一樣,隨著“大河”茫然地繼續(xù)漂泊人生。小說結尾,“水葫蘆”塞滿了汽船和駁船之間的狹窄空間,汽船代表了現(xiàn)代文明,而駁船代表了落后守舊的非洲,這說明人們最后依然無法擺脫自身命運,人生只能隨著外力漂泊流散。事實上,奈保爾并非一味絕望到底,他在小說中為讀者種下了一絲希望。奈保爾的希望不僅僅是為文化流散者設置,他更是為非洲的未來著想。
V·S·奈保爾運用極具洞察力的視角與冷靜的筆觸揭示了非洲國家在后殖民時期所面臨的各種矛盾與問題,表達出他對非洲未來的擔憂,深刻展現(xiàn)了他的人文關懷,這正是小說《大河灣》中自然意象的深刻內(nèi)涵所在。
參考文獻:
[1] [英] V·S·奈保爾,方柏林譯:《大河灣》,南海出版公司,20014年版。
[2] 王雅萍:《奈保爾小說〈河灣〉中水葫蘆的意象論》,《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0年第24期。
[3] 賀江:《非洲的一種形象———論奈保爾〈河灣〉中的“叢林”書寫》,《時代文學》(下半月),2009年第8期。
(付穎,牡丹江師范學院應用英語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