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元文》是元代大型斷代歷史文獻(xiàn)總集,有功于學(xué)林甚巨,編纂質(zhì)量很高,但由于工程量浩大,難免有遺珠之憾。在編纂《全元文補(bǔ)編》的過程中,從抄本《述善集》輯出11位作者的23篇《全元文》失收文獻(xiàn)。
關(guān)鍵詞:《全元文》;《述善集》;作者考證;補(bǔ)目
中圖分類號:K05 文獻(xiàn)標(biāo)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23-0106-03
《述善集》是一部由元朝西夏遺民望族成員和慈善家唐兀崇喜編纂的詩文集,總共收錄詩文七十余篇,為研究元代與西夏史學(xué)、文學(xué)都提供了新的豐富的資料,①朱紹侯、陳高華、錢伯城、李范文、史金波、白濱、劉巧云、劉坤太、李清凌、張迎勝、楊富學(xué)、何廣博、李吉和等學(xué)者,或高度評價其價值,或利用其中的材料撰寫高水平論著。該書是1985年在河南濮陽發(fā)現(xiàn)的抄本,未見有刻本行世。書的編者是唐兀崇喜(楊崇喜),從張以寧至正十八年(1358)為該書作的序文可以看出,其成書年代是在1358年之前,書中大部分文獻(xiàn)都是元代的,但也有洪武五年(1372)兩篇文獻(xiàn),這是顯然是編者唐兀崇喜后來又加上的。
《述善集》曾引起廣泛的關(guān)注,《全元文》的編纂者也曾利用這份珍貴的遺書,從中輯出若干元文,但難免有遺珠之憾?,F(xiàn)已有一百多位學(xué)者從不同文獻(xiàn)中輯得一千多篇《全元文》佚文。我們在編纂《全元文補(bǔ)編》的過程中,從《述善集》中輯得23篇《全元文》失收文章,今擬和盤托出,并就其作者平跡進(jìn)行考證,以期求證于方家。
一、《全元文》未收作者之佚文
(一)唐兀達(dá)海1篇
唐兀達(dá)海(?~1344),元代黨項(xiàng)族人,祖籍武威(今甘肅武威),家族入中原后定居開州濮陽(今河南濮陽一帶)。達(dá)海,《元史》無傳,其平跡見于至今矗立于濮陽市柳屯鄉(xiāng)楊什八郎村的《大元贈敦武校尉軍民萬戶府百夫長唐兀公碑》、舊抄本《述善集》。唐兀達(dá)海,《述善集》稱作“唐兀忠顯”,是因?yàn)樗鴵?dān)任忠顯校尉,又據(jù)《述善集·龍祠鄉(xiāng)社義約》,其職務(wù)曾為百夫長。忠顯校尉為武散官,秩從六品?!疤曝!保蜃鳌疤乒拧薄疤乒盘亍?,一般認(rèn)為是元代蒙古語對“黨項(xiàng)”一詞的音譯。王國維《觀堂集林·韃靼考》說:“唐古亦即黨項(xiàng)之異譯?!薄缎略贰な献灞怼氛f:“唐兀者,故西夏國。自趙元昊據(jù)河西,與宋、金相峙二百余年,元太祖平其地,稱其部眾曰唐兀氏。”
《全元文》未收此人作品。
《龍祠鄉(xiāng)社義約》。此文見于舊抄本《述善集》卷一。《述善集》題其作者為“唐兀忠顯、唐兀崇喜”,據(jù)《龍祠鄉(xiāng)社義約》序記載,鄉(xiāng)約系“十八郎寨龍王社內(nèi)老人百夫長唐兀忠顯與千夫長高公”議定,唐兀崇喜或僅為記錄者。
(二)唐兀崇喜7篇
唐兀崇喜(約1300~?),元代黨項(xiàng)族人,亦稱“楊崇喜”,字象賢?!洞笤浂匚湫N拒娒袢f戶府百夫長唐兀公碑銘》稱“達(dá)海即崇喜之父也”,故知崇喜系達(dá)海之子。祖籍武威(今甘肅武威),家族入中原后定居開州濮陽(今河南濮陽一帶)。早年即襲父職任百夫長,為國子生。崇喜于至正十六年(1356)撰寫《報效軍儲》自稱時年五十六歲,知其生年大約在大德四年(1300)。卒年不詳,但《述善集》收有崇喜在洪武五年撰寫的《勸善直述》,知其卒年在明初1372年以后。崇喜,《元史》無傳,平跡見于正統(tǒng)《大名府志》卷六、嘉靖《開州志》卷六、光緒《開州志》卷六、《述善集》部分文章、《大元贈敦武校尉軍民萬戶府百夫長唐兀公碑》。據(jù)記載,崇喜于至正年間嘗捐助米五百石、草萬束以幫助元廷鎮(zhèn)壓紅巾軍,而不求官位;捐良田五百畝以養(yǎng)士,創(chuàng)建書院,元廷賜名“崇義書院”。元末避亂于大都,嘗為官,官職不詳。明初曾游金陵。
《全元文》未收此人作品。
1.《自序》。此文見于舊抄本《述善集》卷一,撰寫時間為“至正二十有七年(1367)春三月吉”,作者自署姓名為“楊氏崇喜”。
2.《報效軍儲》。此文見于舊抄本《述善集》卷二,撰寫時間為“至正十六年(1356)七月”,作者自署姓名為“唐兀崇喜”。
3.《節(jié)婦后序》。此文見于舊抄本《述善集》卷二,撰寫時間為“至正丁未(1367)仲春吉日”,作者自署姓名為“楊崇喜”。
4.《祖遺契券志》。此文見于舊抄本《述善集》卷三,撰寫時間為“至元后二年(1336)二月二十有三日”,作者自稱其名為“崇喜”。
5.《為善最樂》。此文見于舊抄本《述善集》卷三,撰寫時間為“至正十有三年(1353)正月二時有一日”作者自稱其名為“古澶崇喜書”。
6.《觀德會》。此文見于舊抄本《述善集》卷三,撰寫時間為“至正辛卯(1351)正月十有四日”,作者自署姓名為“唐兀崇喜”。
7.《勸善直述》。此文見于舊抄本《述善集》卷三,撰寫時間為“洪武壬子(1372)二月朔旦”,作者自署姓名為“楊崇喜”。此文成于明初,不在元代,但依照《全元文》收文“以文從人”的原則,此文當(dāng)收入《全元文》。
(三)羅逢原1篇
羅逢原,元至正年間在世,曾寓居于濮陽?!洱堨羿l(xiāng)鄉(xiāng)社義約贊》作者自稱“寓澶淵精舍羅逢原”,檀淵,河南濮陽的古稱。
《全元文》未收此人作品。
《龍祠鄉(xiāng)鄉(xiāng)社義約贊》。此文見于舊抄本《述善集》卷一,撰寫時間為“至正戊子(1348)夏五月”。
(四)張楨1篇
張楨,或作“張禎”,字約中,汴梁(今河南開封)人。元統(tǒng)元年(1333)進(jìn)士,授彰德路錄事,至正元年(1341)自河南省掾遷秘書監(jiān)校書郎。至元初年任開州刺史,重文教,與作《知止齋銘》時間、事跡吻合。歷高郵縣尹、中政院判,除監(jiān)察御史。至正二十一年(1361)出為山南憲僉,未幾,彈劾權(quán)奸誤國,不報,遂辭去,結(jié)茅河中安邑山中。平跡又見于《元史》卷一八六本傳、《新元史》卷二一六本傳、《元統(tǒng)元年進(jìn)士錄》卷上、《大明一統(tǒng)志》卷一二、光緒《開州志》卷二與卷四。
《全元文》未收此人作品。
《知止齋銘》。此文見于舊抄本《述善集》卷二,具體撰寫時間不詳。
(五)杜秉周1篇
杜秉周,至正年間在世,曾任令史。
《全元文》未收此人作品。
《錫號崇義書院中書禮部符文》。此文見于舊抄本《述善集》卷二,具體撰寫時間為“至正十八年(1358)四月吉日”,自署職銜與姓名為“令史杜秉周承學(xué)校等事”。
(六)無名氏1篇
作者不詳,作者平跡亦不詳。
《中書禮部護(hù)持學(xué)校文榜》。此文見于舊抄本《述善集》卷二,具體撰寫時間為“至正拾捌年(1358)”,未署作者職銜與姓名。
二、《全元文》已收作者之佚文
(一)危素1篇
危素,元代文章大家,名士,《全元文》第48冊第143至553頁收其文317篇。
《贈武威處士楊象賢序》此文見于舊抄本《述善集》卷三,具體撰寫時間為“至正二十四年(1364)五月既望”,作者自署籍貫與姓名為“臨川危素”。
(二)曾堅1篇
曾堅(?~1370),《全元文》第57冊第814至817頁錄其文3篇。《全元文》稱:“曾堅字子白,臨川(今屬江西)人。至正十四年(1354)進(jìn)士,授國子助教,升翰林修撰。出任江西行省郎官,入為國子監(jiān)丞,升司業(yè),拜監(jiān)察御史,改翰林直學(xué)士。入明,授禮部員外郎,以疾辭。后因感符璽事作《羲象歌》,被誅?!?/p>
《全元文》稱曾堅為臨川人,作者也常自稱其籍貫為“臨川”,如《全元文》失收《貞節(jié)篇》(見《式古堂書畫匯考》卷二十一、《趙氏鐵網(wǎng)珊瑚》卷九)、《述善集·龍祠鄉(xiāng)社義約贊》,但元黃■《文獻(xiàn)集》卷九下《金溪曾君墓志銘》、四庫本《浙江通志》卷五一“至正十三年癸巳鄉(xiāng)試”條與“至正十四年甲午牛繼志榜”、《浙江通志》卷八一曾堅傳記、四庫本《御選宋金元明四朝詩·御選元詩·姓名爵里二》、清錢大昕《元進(jìn)士考》等皆稱其為“金溪人”。今考古人自稱其籍貫,多據(jù)其郡望言之,“臨川”系其郡望,金溪才是其準(zhǔn)確籍貫。
據(jù)光緒《撫州府志》卷五九《人物志》,知其作《羲象歌》被殺之事發(fā)生在洪武三年(1370),故我們認(rèn)定其卒年為1370年。
年代后于“臨川曾堅”者,又有“吳江(今屬江蘇蘇州)曾堅”,亦為元末明初人,宣德初年任云南左布政使,論者常張冠李戴,如黃虞稷《千頃堂書目》卷一、朱彝尊《經(jīng)義考》卷一一二。“臨川曾堅”早年與同郡危素師事吳澄,文名甚盛,二人又是姻親,嘗與之齊名,然與危素相比曾堅著述今多不存。關(guān)于“臨川曾堅”著述,有文集曰《曾■士文集》,今佚,其內(nèi)容,宋濂《曾■士文集序》有明確記載:“翰林直學(xué)士臨川曾先生既歿,其子中衛(wèi)經(jīng)歷仰發(fā)其平日所著《望周山》《金石齋》《青華》《閩?!贰墩鸦亍贰稄恼贰侗缇淤t》前后編,凡九稿,及《逾?!贰ⅰ队膺|》二志,通類為若干卷,介其同年進(jìn)士雷燧征濂序其首。”該文文末稱“(曾)先生名■,子白,其字也”,則此曾堅為“臨川曾堅”無疑。
又有《四明洞天丹山圖詠集》,今存,或謂是書■曾堅已佚著作,非是。清朱彝尊已知之,其《經(jīng)義考》卷一一二云:“(曾)堅嘗序薛毅夫《四明洞天丹山圖詠集》,自稱滄海逸吏。臨川曾堅序有云:‘余再以使事航海出慶元洋?!w猶屬至正年間事?!薄端拿鞫刺斓ど綀D詠集》收入《道藏》,1988年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曾聯(lián)合影印,2012寧波出版社出版的程麗芳《章水詩抄》第171至176頁也有轉(zhuǎn)載。今讀其書,僅見序文系曾堅撰寫,他可能也是編者之一,但不該書的著者。前引《經(jīng)義考》稱,曾堅“嘗序薛毅夫《四明洞天丹山圖詠集》”,或謂薛毅夫是著者,亦非是,薛氏只是將《四明洞天丹山圖詠集》與《石田山房詩集》合在一起刊刻而已?!端拿鞫刺斓ど綀D詠集》古書多稱“晉木玄虛著,唐賀知章注”,當(dāng)代學(xué)者多謂注文為元人偽托,但沒有任何跡象表明這是曾堅所為。
又有《對策秘訣》一卷,或出于曾堅之手。《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九七稱該書:“舊本首題建安劉錦文叔簡輯,末有跋語題‘至正己丑建安日新堂志跋’,中又稱‘不知作于何人’,相傳以為貢士曾堅子白之作?!?/p>
危素嘗為曾堅撰寫墓志。前引《曾學(xué)士文集序》稱“(曾堅)剛明正直,政事多可書,已見其姻家危公素所撰《墓銘》”,又同郡傅占衡(1606~1660)《錄危集曾子白文書后》稱“《陶源曾氏家譜》中有太樸(危素)所為曾堅子白《墓志》”。今查危素文集,未見該墓志,錄有墓志的族譜存佚不詳,暫未尋得;若能見其墓志,曾堅之平跡或可獲得更為清晰的認(rèn)識。
《龍祠鄉(xiāng)社義約贊》。此文見于舊抄本《述善集》卷一,具體撰寫時間為“至正二十有八年(1368)歲次戊申二月十有八日乙未”。
(三)劉讓1篇
劉讓,至正年間在世,作者《自述》自稱“西夏劉讓”,知其或?yàn)槲飨倪z民;又稱“予以守令判濮陽首知”?!度摹返?2冊第563至564頁收錄劉讓文1篇,即采自清宣統(tǒng)元年《濮州志》,志書采其文表明劉讓曾任職于此,濮州在今河南濮陽一帶,與唐兀崇喜居住地吻合?!度摹窊?jù)弘治《桐城縣志》卷二考證其平跡,稱:“劉讓,字敬修,一字敬先,桐城(今屬安徽)人。至順元年(1330)進(jìn)士,任翰林典籍,累官順州知府。”劉讓,或其先祖本西夏人,后遷徙至桐城。
《自述》。此文見于舊抄本《述善集》卷二,具體撰寫時間為“至正八年春(1348)”,作者自署“西夏劉讓”。
(四)張以寧5篇
張以寧(1301~1370),第47冊449頁至第537頁收其文95篇。
1.《賦一首》。此文見于舊抄本《述善集》卷二,文末作者自署具體撰寫時間與地點(diǎn)為“至正庚子(1360)春二月吉旦書于成均之崇述堂”。
2.《濮陽縣孝義鄉(xiāng)重建書院疏》。此文見于舊抄本《述善集》卷二,文末作者自署具體撰寫時間與具體職銜為“至正二十三年(1363)十一月日(“日”前原即位空白)翰林待制奉直大兼國史編修官晉安張以寧”。
3.《知止齋后記》。此文見于舊抄本《述善集》卷三。該文未署具體撰寫時間與地點(diǎn)等信息。
4.《書唐兀敬賢孝感后序》。此文見于舊抄本《述善集》卷三。文末作者自署具體撰寫時間與作者姓名與撰寫地點(diǎn)為“至正十有二年(1352)龍集壬辰立春日,前進(jìn)士晉安張以寧書于左屯之嘉禾堂”。
5.《送楊象賢歸澶淵序》。此文見于舊抄本《述善集》卷三。文中、文末作者自署具體撰寫時間及作者具體職銜、具體撰寫地點(diǎn)為:“至正丁未(1367)”(文中),“是月壬戌至日,翰林侍講學(xué)士、中奉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張以寧書于玉堂之署”(文末)。
(五)程許2篇
程許,《全元文》第46冊第56至62頁收其文4篇。
1.《崇義書院學(xué)田記》。此文見于舊抄本《述善集》卷二。文末作者自署撰寫時間與作者職銜為“至正十八年(1358)春三月朔,奉訓(xùn)大夫監(jiān)察御史程徐”。
2.《知止齋箴》。此文見于舊抄本《述善集》卷三。
(六)陶凱1篇
陶凱(1304~1376),《全元文》人物小傳未記其生卒年,今考其生卒年古書有明文記載,故補(bǔ)之?!度摹返?8冊第588頁至592頁收其文4篇?!妒錾萍肥掌湮摹端蜅罟筚t歸澶淵序》文末自署稱“瓊臺山人陶凱”。瓊臺山屬天臺山之一部分,《全元文》稱陶凱為臨海(今浙江臨海市一帶)人,元代天臺山即在當(dāng)時臨海一帶,故可確定此文作者與《全元文》陶凱為一人。
《送楊公象賢歸澶淵序》。此文見于舊抄本《述善集》卷三。文末作者自署撰寫時間與作者籍貫姓名為“洪武五年(1372)三月朔日,瓊臺山人陶凱”。此文成于洪武五年,不在元代,但按照《全元文》收文“以文從人”的原則,此文當(dāng)收入《全元文》。
參考文獻(xiàn):
[1]李修生.全元文(1-60冊)[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更名為鳳凰出版社),1998-2004.
[2]桑朝鳳,郭用和.唐兀公碑[J].中州今古,1986(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