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全球化進程的日益加快,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在這種形勢下,如何保持和發(fā)揚中華民族文化的傳統(tǒng)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就成為歷史教育不可回避的問題。而如何把這些問題解決在歷史教學中是每一位歷史教師面臨的共同問題。下面就結和我近幾年的教學實踐,談一下初中歷史教學。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方法;探討
在初中歷史課堂上如何貫徹新課標,如何落實素質教育,對歷史教學法的改革、探索迫在眉睫。下面,我想就初中歷史教學法談談個人的認識。
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現(xiàn)代心理學家布魯納強調:“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毙睦韺W研究和實踐證明:初中生年齡尚小,注意力不易穩(wěn)定集中,意志力比較薄弱,往往憑興趣認識事物。因此,培養(yǎng)初中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激發(fā)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要使初中歷史教學有一個好的起點和基礎,上好起始課顯得尤為重要。教師要精心準備,在課堂上要深入地討論和講述學習歷史的目的和意義,糾正學生對歷史這門課程的不正確的認識,引起學生應有的重視。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最終將學生引入樂而忘返的勝境。例如在講授《春秋五霸》時,我插入了“老馬識途”、“退避三舍”和“臥薪嘗膽”等成語故事,在講《戊戌變法》時,我穿插了“康有為如何擺脫慈喜太后追捕的”那段驚險刺激的歷史,學生興趣相當濃厚,從而輕松地掌握了這些內容。通過再現(xiàn)“歷史文物”和“歷史場景”,使他們對祖國光輝燦爛的文化和中國歷史上的政治斗爭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增強了學好歷史的信心,從而提高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總之,組織多種多樣的歷史課外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實現(xiàn)學習興趣的提高,同時能穩(wěn)定學習動機,是提高歷史課堂學習效果的輔助手段。
二、樂學是最棒的方法
在傳統(tǒng)的歷史課的教與學的活動中往往只強調教師教的作用,而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歷史學作為一門鏈接過去、現(xiàn)實與未來的綜合性學科,它的發(fā)展實際上是人類社會軌跡在人們觀念形態(tài)和知識體系中的反映。初中歷史教育的目的在于傳授基礎歷史知識,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智力。提高歷史學科的課程實用價值,讓學生“樂”學。至少應該向學生顯示歷史學科在學校這個小社會里的作用,比如可以改革歷史考試方法,用寫作歷史小論文的形式,調動學生運用歷史思想、尋找歷史依據的積極性;也可以增加課堂教學內容,聯(lián)系當今世界所發(fā)生的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運用歷史分析的方法,指導學生對世界形勢發(fā)展加以認識;還可以在校內多辦一些歷史學科的課外活動,如開設歷史講座、展示學生的歷史小文章、搞一些歷史性的紀念活動,等等??傊@要強化歷史學科的氣氛,久而久之,學生也會受到感染,讓他們覺得至少在學校里,學好歷史課還是有用武之地的,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就會逐漸增加。
三、多種教學方法并用讓學習不再枯燥
采用多媒體教學,從教材中發(fā)掘出有一定思考價值的知識內容,將其轉化為問題的情景,一方面引發(fā)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和動機,另一方面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勤思、善問的學習習慣,學會提出問題。從而使學生心理和課堂氣氛同時活躍起來。
情景教學,讓學生扮演歷史人物,充當歷史角色,自導自演歷史,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導”通過“演”讓記憶更加深刻,理解歷史更加的透徹。另外,可以充分利用插圖、掛圖、實物模型、幻燈、電影、電視、錄像等,增強教學的直觀性,激發(fā)其直接興趣。 如講《秦漢時期的文化》時,我們出示了張衡發(fā)明的地動儀模型。當一只小銅球“叮當”一聲落入一只蛤蟆嘴 里時,學生拍手稱奇,“嘖嘖”之聲贊不絕口。我們可以聽唱相關歌曲,渲染課堂氣氛,增強教學情感。
成語典故,為了說明商紂王的殘暴,就講“炮烙之刑”;講巨鹿之戰(zhàn)時,就講“破釜沉舟”;講班超出使西域時,就講“投筆從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講祖逖北伐時,就講“聞雞起舞 ”;講淝水之戰(zhàn)時,就講“風聲鶴唳,草木皆兵”;講李林甫諂媚奉迎陰險狡猾時,就講“口密腹劍”等。這樣,既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又加強了學生對課本內容的理解。
合作討論。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多組織學生對尚未弄懂的問題進行合作討論,因為議論時,可以有目的地讓學生把尚未弄懂的問題的疑點提出來,師生一同展開討論,激活學生的思維。方法很多:可以由教師先提出疑點,引導學生思維,在討論中解決問題;或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加以點撥啟發(fā),開啟學生的思路。
四、清晰的框架是思維明朗的先決條件
教師總結出每節(jié)課的知識框架,然后以表格或框架的形式在黑板上出示本節(jié)課的初略框架,讓學生根據初略框架來分組健全本課歷史框架以達到學習的目的。在課堂中把一個班按5到6個人分成幾組,每組針對以上初略框架進行討論,并且最終完善歷史框架,然后對各族進行初略框架的分工,最后讓每組派一人上黑板來完善和班上的歷史初略框架,教師根據學生的完成情況進行點評和講解,對于出錯率比較大的地方進行重點講解和舉例。利用這種一幫一,或一幫幾的方式讓大部分學生掌握初略框架的填寫方法,從而自己找出本科的重點。
總之,初中歷史課教學的基本要求是,變“灌”為“導”,注意師生雙邊活動,教師的“教”應服從于學生的“學”,以教帶學,以教助學,以學論教,教學過程不單純是體現(xiàn)教師“教”的過程,而是實現(xiàn)學生“學”的過程;注重教學與學法、課內與課外、傳統(tǒng)教學方法與現(xiàn)代教學手段的有機結合,以激發(fā)學生對歷史的興趣為前提,寓學于樂,樂中求知 ;讓歷史課的課堂教學不再單是教師在“動”,而應是以學生的“動”為主的師生互動。
以上是我對初中歷史教學的一些淺薄認識,如何使歷史教學變得更好,方法自然會有很多,因地因人而異,只要我們每位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勇于探索,必有所獲。
參考文獻:
[1]《歷史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 .
[2]《中學歷史教學參考》陜西師范大學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