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在很多村子里,都有一些目不識丁的大娘和奶奶,鄰里吵架了,家庭糾紛了,孩子班念書了,都可以拎到老太太面前。老太太雖然不識字,但是明事理,說的大家心悅誠服,起碼告訴孩子不傷天害理。這就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力量,它讓一個社會的人心凝聚起來,有一個核心的東西(仁義禮智),帶著整個社會,整個國家一直呈現(xiàn)向上、向前的狀態(tài)。人類歷史上的四大古文明只有中華文明一脈相承,從未間斷,為什么?因為中華文明的優(yōu)秀基因一直沒有消失,它們塑造了中國的精神和靈魂。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里提到了要“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教育是一種精神文化。教育緣于文化,教育的根就是文化。真正的教育,是人類達到一定的文明程度,有了一定的文化積淀之后才產(chǎn)生的行為。沒有文化就沒有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通過一定的教養(yǎng)方式,讓人變得有文化。古人常以“教化”二字來代替教育?!对娊?jīng)》有言:“美教化,移風俗?!闭f出了文化的特性。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傳承文化,涵養(yǎng)人心。教育不是單純學好某一學科,更不是為了在各類考試中得高分,考清華、北大,甚至也不是為了傳授知識。文化是一種整體、全面、具有深厚底蘊的文明系統(tǒng),只有文化才能真正涵養(yǎng)人,才能給后人以精神和心靈的啟迪和提升。教育,就是在一代又一代的人心中傳承文化,傳播文明。教育的價值是為了創(chuàng)造文化。
學校是實施教育的所在,班級是學校最小的育人單位?!坝?,說教也?!卑嘤?,即班級告誡學生應遵守的準則。班訓要有不平凡的來源,出自優(yōu)秀的文化經(jīng)典,并在歷史之中與時俱進,在一脈相承中不斷豐富創(chuàng)新,積淀和折射出時代文化意義,從而成為班級精神文化體系的紐帶,成為師生追求的目標。
基于以上認識,結(jié)合高一(1)班現(xiàn)狀,把班訓定位為“仁勇”。 “仁勇”,語出《論語憲問》“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強調(diào)一個人成功的三個要訣?!坝隆?,堅苦、進取、果毅,只要堅定一種必勝的信念,勇敢的拼搏,就一定能有所成就;“仁”,仁德、仁愛,只要充滿仁愛之心處處行仁,我們的事業(yè)就會世代相傳。愛是教育的本質(zhì),也是教師的本能。所以有人說,學??梢詿o大樓,無大師,但不可無大愛。教育是“大愛無言”的事業(yè),教師對學生的愛并非簡單的職業(yè)要求,而是崇高品格、高尚人格的自然流露。如于漪、斯霞、霍懋珍那樣,使學生在痛苦的時候感到幸福,在失望的時候感到希望,在成功的時候看到繼續(xù)前進的動力。這種愛會使學生生發(fā)激勵自我永遠向上、永不言敗的精神和力量,懂得怎樣去學習,怎樣去奮斗,怎樣走向未來。
這就是“仁勇”班訓承載的文化意義。
作者簡介:吳興仁(1962—),學歷:本科,甘肅省山丹馬場中學高中部, 中學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