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權利沖突必有權利救濟,無權利救濟則無權利的存在。權利救濟機制的選擇是擺在當事人面前的一道難題。公力救濟與私力救濟構成了這一論題永恒的內容:如何看待公力救濟與私力救濟,或者更準確地說是對待私力救濟應當采取什么態(tài)度。法經濟學為我們提供了成本與收益、需求函數(shù)分析的獨特思考路徑。
【關鍵詞】權利救濟;公力救濟;私力救濟
一、權利沖突與權利救濟機制
毫無疑問,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著矛盾、對立與沖突的世界中。在這個世界中的一個最基本的邏輯或事實是:有社會必有沖突。這一邏輯在法律世界中便可以表述為:有權利便有沖突。權利在民法術語中意為一種特定利益,而在經濟學視野中權利則可視為同土地、黃金等一樣的經濟資源,而且同樣具有一切資源的共性:稀缺性。權利作為一種具有稀缺性的資源,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其配置理應當由市場主體在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引導下自主進行交易。而另一方面,在權利資源因市場主體競爭日趨激烈而變得日益稀缺的條件下,權利供給往往難以滿足市場主體對權利及其利益的需求,進而許多市場主體會不斷因為相互間“爭奪權利”而引發(fā)愈來愈多的權利沖突。
有沖突必有救濟,“無救濟則無權利”。而救濟機制的選擇則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難題。無論是埃爾曼將救濟方法歸納為糾紛主體通過協(xié)商自己來確定解決、將糾紛交付權威裁判,或是棚瀨孝雄將其類型化為根據合意解決、根據決定解決,其實都不外分為兩大類型:公力救濟與私利救濟(自力救濟與社會救濟)。這兩種救濟方式構成了這一論題永恒的主題:如何看待公力救濟與私力救濟,或者更準確地說是對待私力救濟應當采取什么態(tài)度。
二、權利救濟的法經濟學分析路徑
權利的救濟可以看作是權利資源的再界定和重新配置,它和權利的初始配置同樣需要耗費各種成本。理性的“經濟人”面對稀缺的資源時必須進行“權衡取舍”??扑苟ɡ砀嬖V我們,因為現(xiàn)實生活中存在的交易成本,不是法律權利授予雙方當事人中的任何一方都能收到有效益的結果,此時理想的法律應當把交易成本降至最低限度??扑苟ɡ韺ξ覀兛疾鞕嗬葷鷨栴}的重要意義在于,它提供了根據效益的原理理解權利救濟機制的一把鑰匙,昭示在對公力救濟與私力救濟的權衡取舍過程中,應當緊緊圍繞效益最大化的原則進行。
法經濟學是建立在運用一些基本工具之上的,沒有這些分析工具,就不可能有法經濟學。工具好比鑰匙,用來開啟法律困惑之門,法經濟學主要借助于微觀經濟學的分析工具。微觀經濟學主要研究有限的資源如何在相互抗衡的各種目標之間進行配置,也即個人和他們所組成的社會如何在相互抗衡的各種目標之間進行選擇。人們只有了解了他們面臨的各種選擇,才能做出更好的決策。在各種各樣的微觀經濟學分析工具之中,法經濟學最常使用的兩種重要的工具就是成本與收益分析、需求分析。
(一)成本-收益分析
經濟學研究的一個顯著特征在于采用大量“假設”。假設的作用在于使解釋這個世界更為容易——使理論經濟學在理念上形成一個封閉的系統(tǒng),以排除“偶然”及“次要”因素的干擾,使基本要素的因果關系清晰顯示出來。在進行權利救濟不同機制的比較研究中,為了便于研究、凸顯重要因素,在此筆者假設的前提條件是:公力救濟與私利救濟的效果相同,即權利>中突當事人無論選擇何種救濟方式都可以獲得同樣的救濟后果。筆者認為,在公力救濟與私力救濟具有相同不確定性的情況下,做出這種假設是較為合適的。
私力救濟所需要的交易成本,是指權利糾紛當事人為維護自身權益而準備、進行和監(jiān)督、履行交易的費用,具體包括當事人為進行救濟而自己收集、處理有關信息、付諸談判或其他行動、監(jiān)督賠償?shù)穆男械荣M用,以及向救濟服務提供者等中介組織支付的費用。私力救濟是分散、自主和自發(fā)的,因此必然帶有盲目性的特點(與公力救濟相比較),同時由于缺乏專業(yè)的相關知識導致信息的極端不對稱,勢必會造成權利救濟資源的低效率利用甚至是浪費。
在公力救濟過程中,整個權利救濟的成本將包括公共成本與私人成本兩個部分。公共成本指維持和運行公共機構的成本。從經濟學角度講,法院可視為企業(yè),訴訟活動是需要花費成本的。訴訟成本包括直接成本、機會成本、尋租成本等。其中,直接成本是法院、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在訴訟和執(zhí)行過程中直接消耗的費用,如當事人支出的訴訟費、律師費、執(zhí)行費等。機會成本是指法院、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因選擇該案的訴訟方式而放棄的其他可供選擇的最好途徑。尋租成本是指通過尋租行為獲得利益所指出的費用,指當事人通過賄賂等不法手段謀求對其有利判決所耗費的成本。尋租行為是一種通過直接的非生產性活動來尋求利潤和收入的行為方式。尋租必然對應設租,設租成本是指公權力機關的腐敗行為所引發(fā)的成本。尋租成本尋租行為是產生行為負外部性的原因之一,其后果將產生權利資源配置方式的扭曲和浪費。
進行成本比較的前提和基礎是,公力救濟與私力救濟在同一時間和空間的相互替代性決定了私力救濟的交易成本不會超過公力救濟的成本,當通過市場尋求權利救濟的費用過高時,當事人會對這一激勵做出反應而尋求公力救濟的幫助。在完全競爭的條件下,私人成本與社會成本將相等,當事人選擇公力救濟或是私力救濟的激勵都是相同的,且任何選擇行為是理性的。但現(xiàn)實情況時,由于公力救濟具有壟斷性,法院審判工作投入缺乏成本收益標準的衡量,不可避免的低效率引起成本膨脹或多或少存在,也導致當事人進行公力救濟成本的上升。此外,尋租成本的現(xiàn)實存在、訴訟的時間成本及當事人對法院裁判與執(zhí)行預期的不確定性,導致了當事人進行公力救濟的各項成本遠遠高于私力救濟。權利糾紛的復雜程度亦對救濟成本產生重要影響,在糾紛較為簡易且易于談判的情形下選擇私力救濟是理性的,而在商事或經濟類的情況復雜、專業(yè)性較強的情形選擇公力救濟就是相對較優(yōu)的選擇。
(二)需求分析
經濟學在使用需求這個概念時,總是消費者在某個價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夠購買的商品的數(shù)量。需求函數(shù)表示在某一特定時期內市場上某種商品的各種可能的購買量和決定這些購買量的因素之間的關系。權利主體對于救濟途徑的需求狀況是受多種需求因素影響的,這同我們對一件商品的需求狀況是受商品自身價格、替代商品價格、收入狀況、消費偏好以及價格預期影響是類似的。在進行權利救濟的需求分析時,救濟的自身價格和替代價格、當事人的心理因素即消費偏好是重要的影響因素。需求分析是掌握和分析微觀經濟學各個部分的重要工具,正像薩繆爾森所說,供給和需求分析是經濟學所提供的最有用的工具之一,它和瑞士的軍刀一樣幾乎可以完成任何簡單的任務。
在需求分析中,價格因素起著決定性作用。商品的自身價格與需求量成負相關關系,即在影響商品需求的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商品自身的價格越高,對該種商品的社會需求就越低。私力救濟的價格與其實施成本相一致,是交易費用的貨幣表現(xiàn),是一個事物的不同角度的表述。結合前述成本一收益的分析中,公力救濟與私力救濟的價格是理性經濟人做出選擇的重要依據,在假定取得相同救濟效果的前提下,價格較高的救濟方式必然需求較少。此外,公力救濟與私力救濟互為替代品,其價格影響對于當事人的選擇來說必然是此消彼長。當事人的心理因素即消費偏好亦是影響救濟機制選擇和需求的重要因素。這與一國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存在密切關系。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存在著濃厚的倫理道德色彩,社會秩序的建構依靠“禮制”提供的等級標準。私力救濟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存在著極大的契合,極大地影響著當事人對于私力救濟的需求。
三、結語
通過上述法經濟學分析之后,似乎可以得出私力救濟優(yōu)于公力救濟,甚至私力救濟可以取代公力救濟之類的結論。但很顯然,這樣的結論是荒謬的。這種荒謬性首先源自于對法經濟學分析方法和作用的誤解。經濟分析方法是一種進行定量研究的分析工具,其中不涉及或較少涉及價值選擇與價值判斷問題。而法律現(xiàn)象畢竟不同于經濟現(xiàn)象,法律的價值問題是不容回避的。在權利救濟問題上,價值問題同樣存在,公益訴訟的存在證明了當事人在選擇救濟途徑時并不是以成本作為唯一的標準。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效率、成本分析與法學家的對公平問題的探討是分別獨立完成的。因此,法經濟學的分析只是權利救濟研究的一種理論觀察視角,只是告訴我們法律制度本身應當將經濟利益作為需考慮的一種因素,而絕對不能單純依據理論成本的多少、理論效率的高低而得出私力救濟可以完全取代公力救濟之類的結論,否則必將會陷入功利主義法學的泥淖之中。
另一方面,且不說國家對暴力的壟斷、國家對于社會沖突最終解決權力的保留,只是從功能上講,私力救濟與公力救濟在社會功用和價值取向上是各異其趣的,孤立的任何一種方式都不可能完成權利救濟任務。因此,私力救濟與公力救濟二者之間具有相互替代性的關系,但并非為非此即彼的絕對對立關系。我國傳統(tǒng)法律理論和實踐對市場主體權利救濟的研究和實務主要且習慣于從公力救濟的角度進行審視的做法,特別是采取私力救濟不合法為由而否定其合理性的態(tài)度。因此,我們進行權利救濟問題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尋找二者所各自具有的優(yōu)勢,尤其是在政治國家的框架下為私力救濟的存在以及存在的范圍尋找合理依據,使國家公權力對待私力救濟存在的態(tài)度有所轉變,對私力救濟進行合理的規(guī)范,避免再次出現(xiàn)以妨礙公力救濟為由對私力救濟橫加指責的情況出現(xiàn)。同樣不應忽視的是,私力救濟與公力救濟的分野也是私法與公法、私權與公權相互對應的必然范疇?!八健迸c“公”分別體現(xiàn)了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建構的不同理念和不同價值追求。而在民事法律中,私法自治的深刻內涵更是應當體現(xiàn)在民事權利與公共權利不同的救濟方式之中,準規(guī)范性的私力解決權利沖突同樣應當成為當事人的合法權利,理應得到公權力的尊重和認可。
此外,還應當注意到作為廣義私力救濟范疇的社會救濟或稱作公助救濟現(xiàn)象的存在。社會救濟主要包括調解(訴訟外調解)和仲裁等,是基于相關當事人的合意,并依靠社會力量來解決權利沖突的機制。有學者稱之為“代替性糾紛解決方式”(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ADR)。從經濟學角度考察,無論是權利資源的初始配置還是權利的重新界定(即權利救濟)應當在市場中進行才是的更有效率的,但是不能忘記市場失靈(壟斷、外部影響、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的現(xiàn)象的存在,即市場也有低效率運行的時候。在私力救濟的實踐中,低效率現(xiàn)象主要表現(xiàn)在私力救濟的分散性與單獨性造成救濟資源的浪費,信息不對稱或不充分造成的談判與協(xié)商過程過分冗長等等。例如,被譽為“東方經驗”的我國糾紛調解制度,在各個領域都有其身影,但在實踐中,調解制度仍然沿襲鄰里勸解和斡旋的老思路,而且缺乏基本立法的同一規(guī)范,無法充分發(fā)揮其權利救濟優(yōu)勢。而社會救濟含有較多的規(guī)范因素和較強的專業(yè)性、靈活性,可以有效提高私立救濟整體效率,有效彌補自力救濟自身的不足,在今后的理論研究和實務工作中應當給予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