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雪英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該如何更好地把握好教學過程中的“放”與“收”,既讓學生張揚了個性,又讓學生真正學有所得呢?
一、善“放”才“活”
1. 放下架子,平等和諧
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強而有力的催化劑,也是教學活動順利進行的關鍵。可見,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學生只有在民主、和諧的教育氛圍中,才會更好地迸發(fā)出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的火花。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改變傳統(tǒng)的觀念,革新老師權威性的意識,懂得放下自己威嚴的架子,打破以往“師講生聽”的專制式教學模式,俯下身子來真誠坦率地與學生一起學習,把自己當成是學生的學習助手和引路人,與學生共建一種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一種開放民主的課堂氣氛。讓學生感受到民主與尊重,親情與關愛,感到心理的“自由”與“安全”。這樣,他們自然就會深入文本,積極探究,敢說敢想,踴躍爭議,大膽表現(xiàn)自我,從而釋放出自己特有的才氣和靈氣,更好地發(fā)揮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課堂閱讀的效率,激活并創(chuàng)造富有生命力的課堂氣氛。
如在教學蘇軾詞《水調歌頭》時,為了讓學生能更深刻地體驗詩人的思想情感,積極主動地進行個性化閱讀,我就采用了與學生進行平等交流的方法。先談了自己對蘇軾人生經歷的幾種看法和思考,創(chuàng)設了一種寬松、和諧的學習氣氛,再鼓勵、引導學生大膽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由于學生們看到了老師毫無掩飾的表達,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親切和與自己的平等,很快就進入了一種輕松、愉快的學習狀態(tài)中,頓時熱情高漲起來。個個爭著與老師、同學交流自己的思想和看法,各抒己見,種種“奇思妙想”一齊涌現(xiàn)了出來。這樣,既充分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又有效地讓學生實現(xiàn)了個性化的閱讀,整個課堂呈現(xiàn)出一片熱烈而鮮活的場面。
2. 放低要求,賞識激勵
教學是一門藝術,而教之道,貴在啟發(fā)潛能。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適當?shù)谋頁P和鼓勵可以激發(fā)學生的上進心、自尊心,可以最大限度地啟發(fā)學生的潛能。所以,要想學生學習“主動”起來,課堂氣氛活躍起來,還得要想方設法給予學生多一些賞識和激勵。在閱讀教學中,我們不妨采用開放性的評價,試圖放低點要求,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欣賞學生,充分肯定他們的勤奮和努力。不一定要奉行所謂的“圣人之言,權威之論”,用統(tǒng)一的標準或一個正確的答案去衡量他們的表達,更不要輕易對他們所回答的問題或提出的建議做出否定的評價。我們不僅要關注和欣賞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更要賞識和鼓勵成績一般的和學習困難的學生,要讓每一位學生都有亮出自己的機會。要善于把一些簡短而富有激勵性的語言帶進課堂,如:“你說得真好!”、“你的見解很新穎!”、“你進步很快!”等等,讓學生在激勵性評價中享受到“成功”。這樣就可以營造一種激勵性的氛圍,鼓足學生的自信心,讓他們大膽質疑,敢于標新立異,積極參與到學習中去。
二、妙“收”方“不亂”
1. 收攏范圍,巧設話題
教學畢淑敏的《一厘米》時,為了使學生深刻把握人物性格,深入探尋人物心路歷程,我沒有在情節(jié)結構、主題思想、寫作特色上繞圈子,而是巧妙的設置了一個這樣的話題:“這一厘米對于小也重要嗎?”問題一拋出,立即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他們緊扣話題,認真地閱讀,緊張地思考,熱烈地討論,很快便從文中找出了值得與不值得的論據(jù),進行了思辯性的探究。課堂上,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分析人物形象”這個學習重點不攻自破,有效地防止了游離文本之外又背離教學目標的混亂談話局面的出現(xiàn)。
2. 調控思路,及時引導
在教學《范進中舉》一文時,我讓學生討論:范進當官后會是一個好官嗎?學生缺乏對時代階級的認識和對人性的了解,所以各持己見。有的說范進自己經歷了那么多艱難,對生活在底層的人定會深感同情,所以定會是一個體察民情、為民分憂的好官;也有的堅決地說,還沒當官,范進就已經接受了張鄉(xiāng)紳的饋贈,所以他不可能是一個好官。我針對他們這兩種片面的認識,結合時代的背景和人性的特點及時地進行了疏導,指出從人性方面來說,范進或許想做一個好官,而從當時的社會制度來說,范進這些人讀書的終極目標是踏入仕途,升官發(fā)財,改變命運,所以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下,他不可能成為一個好官。一經我引導,學生便心領神會了,知道自己陷入了片面的理解,發(fā)現(xiàn)了自己思路的偏頗和錯誤,從而結束了剛才那種爭論不止的混亂狀態(tài)。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