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竹
摘要:在高校學生事務管理中,雙贏是指建立在學生與管理者平等的基礎之上,通過合作,達到雙方利益的最大化。雙贏觀念的構建既符合時代發(fā)展的潮流,又是提高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的必要手段,對于我們提高思想認識、創(chuàng)新管理模式具有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意義。通過在高校學生事務管理中樹立主體意識、法制意識、服務意識,以確保學生與管理者在平等的基礎之上形成緊密的合作關系,從而達到學生與管理者、學生與學校的雙贏。
關鍵詞:雙贏 學生事務 平等 合作 主體 法制 服務
一、雙贏模式與學生事務的內涵
(一)對“雙贏觀念”的解讀
從哲學上來說,“雙贏觀念”是唯物辯證法面向現(xiàn)實生活世界的思維成果,是唯物辯證法在現(xiàn)實生活層面上的表現(xiàn)形式和應用方式。唯物辯證法中聯(lián)系和對立統(tǒng)一的觀點揭示了“雙贏”的內在含義。聯(lián)系講求事物內部諸要素以及事物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做到統(tǒng)籌兼顧,協(xié)調和持續(xù)發(fā)展。雙贏觀念正是構建在世界的普遍聯(lián)系的基礎之上,通過把握事物間的共同之處,在和諧中共同發(fā)展。而對立統(tǒng)一,指的是矛盾的斗爭性和同一性,并且這種同一并非是絕對的同一,它是包含著斗爭的同一。這也就說明雙贏并非是簡單的求同存異,而是承認各自的差異,并通過吸收雙方的優(yōu)點來促進各自的發(fā)展。
從經(jīng)濟學上來說,雙贏對于客戶與企業(yè)來說,應該是客戶先贏企業(yè)后贏;對于員工與企業(yè)來說,應是員工先贏企業(yè)后贏;對于企業(yè)與企業(yè)來說,應是尋求共同利益。譬如各個團隊,如果沒有良好的配合意識,不能做好互相的補位和銜接,最終的價值也不能提高。而當前產(chǎn)品的分類化加工以及跨國公司的繁榮發(fā)展都是雙贏觀念的實際運用。
從教育學上來說,雙贏觀念的教育,就是旨在使人們在謀求自身利益的同時,也給他人帶來利益,給社會帶來生機。當然,這里對于高等教育來說,是絕不可以單純地以經(jīng)濟利益去衡量的,更多的是應該追求它的社會價值。再細化到高校學生事務管理中,雙贏應該是指建立在學生與管理者平等的基礎之上,通過合作,達到雙方利益的最大化。它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學生與學生事務管理者(以下簡稱“管理者”)的雙贏;二是學生與學校的雙贏。
(二)對“學生事務管理”的解讀
學生事務(student affairs)與學生事務管理(student affairs administration)的說法源自于歐美,尤其是美國學生事務管理的發(fā)展最為典型。它是相對于學術事務(academic affairs)及其管理而言的,包括學生入學、注冊報到、咨詢服務、住宿生活、經(jīng)濟貸助、課外活動、職業(yè)發(fā)展、學生健康、紀律處理等所有非學術性學生事務。它在美國的發(fā)展先后經(jīng)歷了四個階段,即“替代父母制”階段、“學生人事工作”階段、“學生發(fā)展”階段、“學生學習與發(fā)展”階段。
而“學生事務”這一概念正式被中國高等教育界接受是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它先后經(jīng)歷了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學生教育和學生管理、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和學生事務管理四個階段。其管理內容在1990年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guī)定》中指出:“本規(guī)定所稱學生管理,是指對學生入學到畢業(yè)在校階段的管理,是對高等學校學生學習、生活、行為規(guī)范的管理。”由此可見,我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涵蓋了學生的入學管理、日常管理、就業(yè)管理等。
二、學生事務管理中構建雙贏觀念的原因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在《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議》中指出:推進文化體制機制的創(chuàng)新,就要建立健全現(xiàn)代文化市場體系,并引入競爭機制,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fā)展。雙贏觀念主張在競爭中尋求合作、在服務中謀求共同發(fā)展。因而,雙贏觀念在高校學生事務管理中的構建符合時代發(fā)展的要求,對推進高校學生事務管理模式的創(chuàng)新具有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意義。
當前,在高校學生事務管理中,仍然存在著管理模式僵化、思想觀念陳舊的問題,這都嚴重影響著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的工作效率。
首先,管理缺乏民主性。民主的實質是平等、自由,即學生與管理者之間的關系應該是平等的、民主的關系。而在我國高校學生管理實踐中還存在著應然與實然的矛盾,我國高校學生管理中學生還處于一種主體失落的生存狀態(tài)。這就說明,在高校中,管理者往往是居高臨下,對學生進行自上而下的管理。通常是學校每下達一個任務,然后管理者一聲令下,學生就必須得執(zhí)行,無任何提出異議的機會。而這樣帶來的直接后果是學生抱著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姿態(tài),對待學校的任務往往是應付了事。試想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學校的管理工作如何能得到有效的保證?哪怕是領導層制定了多少科學的管理方案,若學生不積極參與,這必定是收效甚微的。
其次,管理缺乏個性化。1977年全國參加高考人數(shù)570萬人,錄取人數(shù)27萬人,錄取率4.8%,而到了2011年全國參加高考人數(shù)933萬人,錄取人數(shù)達到了675萬人,錄取率高達72.3%。這種高錄取比例,使得大學從最初的精英化教育轉變?yōu)榇蟊娊逃@同時也給管理者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面對如此龐大的學生群體,管理者對廣大學生往往采取單一的模式化管理。因此,大學成為了一個批量生產(chǎn)大學生的“工廠”。錢學森曾指出:“中國的大學無法真正培養(yǎng)出真正的人才?!币粋€學校培養(yǎng)不出人才,那么這所學校能稱得上是有成效的嗎?由此可見,對于我國高校管理體制的改革是迫在眉睫。
而雙贏觀念主張的“對立統(tǒng)一”著重強調認識主客體之間的平等地位,尊重對方的個性及利益訴求。因此,在學生事務管理中構建雙贏觀念有利于學生主體地位的重塑,有利于學生個性的塑造,有利于從整體上提高管理的成效。
三、學生事務管理中構建雙贏觀念的措施
雙贏觀念在高校事務管理中的實際運用,主要是力求樹立三種意識——主體意識、法制意識、服務意識,以尋求學生、管理者、學校的共同發(fā)展,實現(xiàn)多方贏利。
(一)樹立主體意識,確保學生地位
所謂主體,在哲學范疇中,主體是指具有思維能力、從事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以滿足其需要的現(xiàn)實的人。然而,在許多高校中存在著主次顛倒的現(xiàn)象,即將管理者放在主體地位,學生則放置在從屬地位,學校的一切管理事務以管理者的意志為轉移,學生毫無參與管理的權利。要改變這種現(xiàn)象,就必須構建在平等觀念基礎上的雙主體模式。雙主體模式則是將管理者與學生放置于平等的地位,強調管理者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充分發(fā)揮二者在管理過程中的主動性、能動性,著力營造民主、和諧的管理氛圍,全面提升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管理者的管理水平。
其中,擴大學生的參與權是加強學生主體性的有效手段。美國學生事務“參與”與“合作”的模式旨在讓學生和教師“參與”學生事務的管理,加強各事務領域之間的“合作”,可以使學生事務的管理過程更加民主、更加高效。這種理念對于雙贏觀念在高校學生事務管理中的構建具有重要意義。雙贏觀念的關鍵在于合作,而學生參與意識的增強有利于學生與管理者、學生與學校之間的合作。
具體來說,在管理制度的制定中,應給學生提供更多的知情權、決策權;在管理制度的實施過程中,應該加強學生的反饋,并對制度進行適時調整。從而做到在管理中促進發(fā)展,在發(fā)展中強化管理。
(二)樹立法制意識,實現(xiàn)依法管理
學生作為高校管理的對象,不僅有遵守校紀校規(guī)的義務,同時也享有教育法規(guī)定的一切權利。就管理者而言,有管理學生的權利,同時也應該努力做到充分尊重學生的權利,不侵犯學生利益;就學生而言,應熟悉自己所應履行的義務和擁有的權利,既要尊重管理者,又要努力維護自身的合法權利。而這種權利如何得到保障?這就必須依靠明確的法律制度。
就當前高校來說,人治現(xiàn)象多于法制現(xiàn)象。而正是這種現(xiàn)象導致了管理上的不民主,學生利益的受損。一旦學生采取法律手段來解決問題時,學校往往是敗訴方,這種結果必然使雙方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失,更談不上雙贏了。因此,作為教育法律法規(guī)的細化和貫徹,高校規(guī)章制度的制定和實施必須在實體和程序兩方面均體現(xiàn)出公平、公正和合理的法律價值。
(三)樹立服務意識,提高管理成效
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服務行業(yè)所占比重在逐年增加。在GDP所占比重中,第三產(chǎn)業(yè)由1980年的21.6%上升到2012年的44.6%,并且呈穩(wěn)步上升趨勢。服務意識的樹立在當今社會的重要性想必是不言而喻。同樣,在這個消費時代,學生所追求的不再限制于學校的辦學質量、聲譽等,還更多地考慮到學校的住宿條件、所能提供的發(fā)展機會等,因此樹立服務意識、加強學校的服務質量更是構建雙贏觀念的必然要求。
在營銷中的服務觀,追求的是“顧客至上”,那么,在高校學生事務管理中,應該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為了一切學生的發(fā)展。在美國,學生事務部門的“志愿者和公共服務中心”(VPS)為全校性的服務學習提供教育和領導支持。學生事務管理者分工明確,對學生進行學習輔導、生活輔導、心理輔導、就業(yè)輔導、財政輔導……但在我國高校,目前沒有設立明確的輔導部門,學生事務管理的各個方面統(tǒng)一由輔導員代理,這就導致輔導員工作事務繁多,工作效率不高。這就要求學校管理部門對學生事務管理者進行合理分工,并做到“以生為本”;積極調查,把握學生的需求;主動出擊,為學生提供更貼切的服務,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從根本上提高學生事務管理的成效。參考文獻:
[1]張國興.解放思想與“雙贏”思維[J].黨政干部學刊,2011,(8).
[2]雙贏理念.
[3]張云勝.和諧社會構建中思想道德教育的著力點[J].教育探索,2006.
[4]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走進美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M].中國人民出版社,2011.
[5]黃厚明.我國高校學生管理中學生主體問題:研究視角與改革途徑[J].高教探索,2010,(2).
[6]張國興.解放思想與“雙贏”思維[J].黨政干部學刊,2011,(8).
[7]肖燕飛,胡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大學生主體性研究[J].西昌學院學報,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