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文輝
摘要:隨著我國城鎮(zhèn)化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流轉到城市打工,留下老弱病幼留守農村,農村留守兒童因缺少父輩的直接教育引導,其教育問題出現嚴重危機。本文以留守兒童特殊家庭學生的矯治教育為例,探索特殊家庭學生的德育教育問題,并據此提出切實可行的教育策略幫助這些學生,讓更多的學生接受良好的教育。
關鍵詞:特殊家庭學生 德育教育 教育反思
一、個案的基本情況
今年秋季,剛接手初一七年級新生班級,按照以往經驗,新生對新的學校新的班級有一種陌生感,對新的班主任有一種服從權威感,期間都應該是很遵守紀律的。但在班級教育管理中,一個女生,小麗(處于尊重原則,化名小麗)與眾不同,她的反常表現已多次引起我的高度關注。
她有著以下幾種表現:一是學習缺乏主動性,經常不能認真按時完成作業(yè),不刻苦,缺乏毅力;二是性格倔強、固執(zhí),責任感淡薄;三是自束能力較差、缺乏自制力,經常遲到、借故請假、曠課等。
起初,找她談話教育并進行批評,同時按照班級公約規(guī)定,對她的這些不良表現進行相應的處罰。但這些教育措施對她沒有多大的成效,小麗還是我行我素,沒有改變自己。我進行反思著:難道是我的教育方法出了問題,還是這位學生頑固不化……一是為挽救這位女生,二是為了不讓班級其他同學跟學,我決定深入調查。
二、調查情況及原因分析
1.家庭背景
經過與她周邊同學、好友不斷了解情況,得知小麗是有著一種特殊的家庭環(huán)境的。由于疾病的原因,在她7歲的時候,她母親就逝世了,開始跟著父親和奶奶一起生活。
后來她父親又重組家庭,有了新的母親,但小麗還是和奶奶一起生活,在心理上不接受新母親,很少和母親交流溝通。
因家庭生活困苦,父親外出打工,忙于生計,無暇顧及小麗的學習和心理變化,對孩子缺乏有效的管教;新母親和小麗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心理隔閡,新母親幾乎是無法和小麗談得話來;作為隔代的奶奶在生活上格外遷就小麗,而忽視了對孩子恰當的人格培養(yǎng)和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這便養(yǎng)成了孩子嬌慣任性的品性,再者與“00后”的孫女小麗也存在著祖孫間的代溝,更是摸不透小麗這代人的心理。因此,小麗不同于正常小孩的心理,所作出的表現也是與眾不同,對生活失去信心,缺少關懷,使她對自己更沒信心,產生混日子的想法。
2.學校背景
經過深入了解,由于某些原因,可能是小學的疏忽教育管理,缺乏一種必要的約束力,對她出現的問題沒有引起高度重視,小麗在小學階段也是凡事隨心所欲,經常出現遲到、逃學等不良現象,更加劇了她的任性,使她生活在很松弛的生活狀態(tài)中,這樣容易使她養(yǎng)成了懶散無紀律性,做事隨心所欲,不計后果。
3.綜合分析
單親小孩由于特殊的家庭環(huán)境,特別在孩子放學后的時間段,常常無法得到健全家庭所能給予的溫暖、照顧和監(jiān)督。這樣,學生在冷清的家里絲毫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情關愛,對家毫不留戀,覺得外面的世界是比家里更有吸引力,外面的朋友比父親和母親更令自己感受到人情味,更能關照自己。其家長就缺乏對孩子的有效監(jiān)管。這樣,小孩就會在“精彩的世界”里逐漸產生對道德規(guī)范錯誤的認識,或者明知是錯誤的也不聽而常犯,缺乏道德和社會責任感,他們對自我的評價往往不正確,容易接受“朋友”或社會消極的評價的影響,不易接受學校、家長正面的積極的教育和評價。
三、采取指導教育措施,積極挽救
1.加強家校聯(lián)系,說服家長盡責
鑒于小麗這種情況,我多次與其在外的父親進行電話交流溝通,讓其父親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責任感,使這個不完整的家庭也承擔起教育孩子的重任,說服他多花些時間打打電話關心女兒的學習生活情況和思想狀態(tài),多點關心,盡到一個父親的責任,不要讓家庭關系而毀了孩子;其父親后來經常給我打電話來了解她的在校情況,我們更加深入交流。
我也跟她新母親交流過,希望能正確看待正處于青春發(fā)育期而又叛逆的小麗,把她當作是自己的親生小孩,采取各種方法盡可能地與小麗溝通,我們知道新母親角色的轉變是很難的,也需要時間的磨煉。對于其奶奶,也讓她在照顧孩子起居生活的同時,關心她的思想。
2.給予關注,改變教育方式
對于小麗后來的違紀情況,我采取特殊情況特殊對待的方式,不再是按照班規(guī)來進行處罰教育。發(fā)現問題,就通過一些理解溝通的談話,抽一點兒時間,以平等的姿態(tài),跟小麗談談心,而不是盛氣凌人地訓斥她,多表示一些理解,從她周圍的好朋友、好同學談起,從她的小學談起,充分挖掘值得她難忘的高興的幸福的事情,讓她內心重起溫情;充分挖掘她的興趣愛好,讓其加入興趣活動小組,發(fā)展特長,在班級小組間的乒乓球比賽中,利用她打乒乓球的愛好,積極鼓勵她參加比賽,為本組贏得了名次,引導這孩子煥發(fā)起對美好生活的熱情。
3.給予關愛,彌補家庭缺憾
單親家庭孩子由于缺乏父愛或母愛,內心焦躁加上外在調節(jié)不利,比雙親家庭孩子更容易激發(fā)不良情緒,產生不良行為習慣。
在進行指導教育挽救時,充分利用親情牌,一方面,對其特別高度關注,囑咐其他任課教師要以一顆母愛之心來照顧小麗,同時要求班級同學更加團結,增強集體情感;另一方面,逢節(jié)假日時,給予她溫暖的問候,比如在中秋來臨時,送上幾塊月餅,讓其享受在校的似于家庭的溫情;充分利用自己義工的身份,積極為其謀求資助,讓其感受到除了家之外的那些更多的不是血緣關系但勝于血緣關系的社會人的關心與支持。給予小麗特別的關愛,讓小麗從心理上認同學校班級歸屬感,最大程度上來彌補家庭缺憾。
4.利用同伴力量,共同幫助
處于青春期的學生,她們與同伴之間越來越密切的關系都可能超過了與父母的親情關系和與老師之間的師生關系,她們也更愿意聽從有影響力的同伴的話語,依從她們的行為。
通過觀察和走訪小麗同學,了解到小麗的同伴們,她們之中的一些人具有正能量,起著模范作用。我經常找這幾位同學,和她們聊聊家常,聊聊學習,聊聊生活,聊聊同伴,逐步建立起友善的關系。然后,充分發(fā)揮這幾個人魅力,利用小麗的同伴們的影響力,幫我做一些思想工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取得一定程度的教育效果
經過近一個學期的持續(xù)跟蹤教育,小麗有了一定的積極轉變,遵守紀律方面有了進步,能堅持上課,遲到曠課較少了,學習態(tài)度有較大的改善;任性、固執(zhí)得以緩解,逆反心理在減弱;但她仍缺乏刻苦學習的精神,缺乏堅持不懈的精神。
為此專門設立班級最大進步獎,多次在班上進行表揚她,以資鼓勵。但正如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一樣,它具有穩(wěn)定的特點,要徹底改變是要經過長時間的努力,尤其是像小麗這樣的單親學生,對于她今后的教育仍是長期的,仍是一項艱苦的任務。
五、德育反思
一個健康的和諧的家庭人際關系對學生,尤其是學生的正常健康的心理發(fā)展產生不可替代的良好教育因素。反之,無一個完整穩(wěn)固的家庭的學生,其心理的發(fā)展容易產生偏差,思想行為上也就會常常出現這樣或那樣的缺陷。
教育是一項偉大的育人工程。我們經常說,以環(huán)境留人、以情感留人,教師的情感關懷在教育中處于相當重要的位置。教師如果能以一顆寬厚真誠的愛心去教育他們,使他們走出暫時的心靈陰影,點燃學生心靈的希望之火。
德育回歸生活,要關注學生個體成長的家庭環(huán)境。要改變單親學生性格中的缺點,必須注重家庭對她的影響和引導。我們不能改變學生家庭結構,但可以讓重組后的家庭給予小孩溫暖,但可以在學校、在班級創(chuàng)設溫馨家庭般的良好學習生活環(huán)境,讓她們重新找到家的感覺。
德育回歸生活,還要關注學生個體所生活的校園生活,尤其是同伴生活。同伴的力量有時候是強大的,作為青春期的學生,她非常在意朋友對自己的評價,在這種情況下,充分利用同伴間的正能量的作用,她將產生心靈上的共鳴,能找到一種歸屬感。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學生身上無小事,每一個看起來簡單的現象背后可能都有著其深厚的原因。每一個教師,特別是班主任,一定要深入了解到學生的最細微之處,不要放過每一個異常的現象,不要簡單的批評教育,要學會認真傾聽,要學會情感投入,要學會走進學生的心靈,使學生真正擺脫內心的困境,使他們朝著健康的方向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岑國洪.我與學生有個約定——特殊學生教育案例分析.教育科研論壇,2006,(7):38-39.
[2]夏紅梅.讓他變得不再特殊——特殊學生個案研究與思考.教育科研論壇,2012,(2):58-59.
[3]紀玉豐.新課改下中小學德育教育需要喚起育德之心.中國教育學刊,2014,(12):3-4.
[4]盧曉霞.關于班主任轉化后進生與德育教育的思考.中國校外教育,2014,(11):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