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性意識下的孤獨與成長——論青山七惠的《一個人的好天氣》*
王先科
(福建師范大學福清分校外國語學院,福建福清350300)
摘要:日本作家青山七惠的小說《一個人的好天氣》以輕松的筆調(diào)呈現(xiàn)出大都市背景下年輕女性的孤獨與成長。小說中女性獨特的孤獨心理和自我成長體現(xiàn)了作者特有的女性意識,即作為女性對自我的發(fā)現(xiàn)和認知。這一女性意識隱藏在對日常生活的平淡敘述中,但始終牽引著故事的發(fā)展,成為小說吸引和感染讀者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青山七惠;女性意識;孤獨;成長
日本青年女作家青山七惠的小說《一個人的好天氣》,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年輕女孩知壽想開始獨立生活,只身來到東京,在母親的安排下住進了七十一歲的遠房親戚吟子家。在經(jīng)歷了情感和生活的一段段平淡而真實的小插曲之后,知壽決定告別一些故人舊事,面對新的生活,尋找屬于自己的好天氣。這是一部并沒有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jié)的安靜平淡的小說,卻在2007年的芥川龍之介獎評審會上得到多數(shù)評委的盛贊,并最終成為這一日本文學最高獎項歷史上第三位年輕的女性得主。
《一個人的好天氣》描寫了年輕女性似有還無的孤獨。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此類描寫年輕人孤獨寂寥情緒的女性小說在日本文壇屢見不鮮,如吉本芭娜娜的《廚房》、綿矢莉莎的《欠踹的背影》等。比較之下,吉本芭娜娜的小說是以愛作為主題,而孤獨只是一種情緒。而在《一個人的好天氣》里,孤獨不僅是彌漫在字里行間、流淌在人物內(nèi)心的情緒,更是小說關注和探討的社會性主題,而愛則變成了孤獨主題下一種生活元素。孤獨作為現(xiàn)代人自我意識深化的心理反映,是一種深刻而強烈的智慧自省。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它是“在人與自我、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錯綜復雜的矛盾、糾葛與沖突中所產(chǎn)生的寂寥、苦悶、抑郁、憂慮等情愫,以及難以描述的微妙而又波動的心理狀態(tài)”[1]。在先行研究中,有觀點認為“知壽的孤獨可以說是自愿的”[2],其自顧自地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過著簡單重復的“干物女”生活,沒有遠大志向。實際上,這種觀點只注意到了人的孤獨感普遍的內(nèi)在成因,而對于知壽自我內(nèi)心的封閉而言,外界的疏離,或許才是造成其孤獨情緒的真正原因。
首先,知壽內(nèi)心的倦怠和虛無感,使她對一切都不太提得起興趣,不管是工作、愛情,還是生活。知壽先是在一個會議中心做招待員,后來又到一個車站的站臺小賣店當售貨員,最后到一家公司去打工。和眾多的80后自由打零工者一樣,知壽沒有正式的工作。這樣的人群在日本被稱為“飛特族”。誠然,就業(yè)形勢嚴峻、用工數(shù)量減少是“飛特族”出現(xiàn)的直接原因,但究其根源,年青一代受成長環(huán)境等因素影響而缺乏責任感和獨立意識,才是“飛特族”近年來人數(shù)激增的內(nèi)在動因。對于知壽來說,打零工形式的工作,并不是一種對自我價值和人生意義的追求,而是她為了生存不得不進行的“經(jīng)濟儲備”。除了工作,知壽對戀愛也完全沒有投入的熱情。在她的兩段荒唐而又短暫的愛情中,她始終缺乏應有的積極和快樂。她的第一個男友叫陽平,兩人見面“一般泡在屋子里,從沒討論過任何問題,也沒吵過一次像樣的架……我們互相都感覺對方是可有可無的”,甚至最后在探望陽平而意外發(fā)現(xiàn)自己的位置已經(jīng)被取代時,知壽也沒有多少悲傷和情緒宣泄,似乎對這樣的無疾而終早有預感。第二段情感亦是如此。素食般的戀情最后帶來的是知壽一個人的眼淚和辭職,在整部小說中可以算是鮮見的“情緒表達”,但即便如此,仍是虛無倦怠感充盈滿卷。同樣,在與吟子共同生活的日子里,知壽的心態(tài)和舉動都表現(xiàn)得“平淡”、“微小”,如同小說中文版封面上的卷尾小貓,懶散而倦怠。
其次,除了知壽內(nèi)心的倦怠感以及個人本身對外界的疏離之外,社會大環(huán)境以及周邊世界的淡漠,也是造成其孤獨感的重要原因。日本向來不是一個“熱情”的國度,日本民眾非常重視保持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而隨著現(xiàn)代化社會的推進,大都市的孤獨感更是愈發(fā)強烈。芥川獎評委石原慎太郎在對《一個人的好天氣》的點評中就這樣寫道:“縱觀近日社會上發(fā)生的諸般不詳事,可謂和平所釀造出來的有毒產(chǎn)物吧,令人感到人類以自我為原點生存下去的人生反命題的喪失。戰(zhàn)爭、大騷擾、對于生命的希求、貧困、偉大思想的消亡,等等,這些的喪失,相反地,使人們疏離,奪走人們之間的聯(lián)系,把各自變成軟弱的存在。尤其在大都市,更為嚴重?!痹谧杂赘改鸽x異知壽的周邊世界里,無論是獨立的母親和概念模糊的父親,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都沒有給她帶來充分和必需的關愛。對外部世界的疏離和淡漠,并非知壽的內(nèi)心所愿,但也不是尋求改變的能力所及,這使得知壽的孤獨有了一種借口。
小說以第一人稱“我”為敘述者,“我”(知壽)的眼中有紛繁的外部世界,尤其是“地鐵站”這一場所的設定,本應使“我”有更開闊的眼界看人待物,但恰恰這種紛繁的世界和“我”幽閉的內(nèi)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如果一個人從內(nèi)心拒絕與外部世界產(chǎn)生聯(lián)系,就算整個世界都圍繞在其周圍,也必將感受不到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而彌漫在外部世界中的孤獨感又加劇了個人孤獨意識的產(chǎn)生,使孤獨成為了生活中的一種常態(tài),也使小說的孤獨主題成為了可能。
國內(nèi)對《一個人的好天氣》的先行研究,大多把知壽視為“飛特族”的一員,將知壽的孤獨感定位為整個“飛特族”人群,并引用青山七惠在接受采訪時所說的“我想告訴他們,只要你肯邁出第一步,自然會有出路”,將《一個人的好天氣》定性為描寫“飛特族”的小說。雖然敘事者知壽確實屬于“飛特族”,小說對其生活狀態(tài)的描述也確實著眼于不安定性,但“飛特族”的定位,往往會使得讀者忽視青山七惠在作品滲透的女性意識,而這恰恰是小說最成功、最具青山特色的部分。這種女性意識引導下的感知方式,決定了小說的基調(diào)、審美意象和故事走向。因此,《一個人的好天氣》中的孤獨給人帶來的,僅僅是淡淡的憂傷,而非感傷和苦悶。
所謂女性的自我意識,就是女性對自我的全面認識,它包括女性關于自身的思想、感情、心理狀態(tài)、自我價值、能力特征、行為方式、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全部意識和思考。[3]關于女性意識,文學批評家樂黛云做了這樣具體的分類:“女性意識應該包括三個不同的方面:第一是社會層面,從社會結(jié)構(gòu)看女性所受的壓迫及其反抗壓迫的覺醒;第二是自然層面,從女性生理特點研究女性自我,如周期、生育、受孕等特殊經(jīng)驗;第三是文化層面,以男性為參照,了解女性在精神文化方面的獨特邊境,從女性角度探討以男性為中心的主流文化之外的女性所創(chuàng)造的‘邊緣文化’,及其所包含的非主流的世界觀、感受方式和敘事方式。”[4]公元八世紀到十二世紀的日本平安文學中,以紫式部的《源氏物語》為代表,女性開始書寫與女性自身相關的文學作品。作品中一系列貴族制度下被時代的男權(quán)枷鎖所束縛著的充滿悲劇命運的女性形象,反映了在封建壓迫下女性開始努力爭取自身的一席之地,并表達內(nèi)心苦悶的女性意識。近代明治維新以后,以與謝野晶子、平冢雷鳥為代表的女作家們開始向不平衡的社會階級結(jié)構(gòu)沖擊,發(fā)出了女性參政和維護女性權(quán)益的呼聲,涌現(xiàn)了《短發(fā)》等強調(diào)“不要只顧道德,不要憂愁,不要畏懼”的追求自由、沖破階級和傳統(tǒng)男權(quán)束縛的女性文學作品。七十年代中后期以來,小川洋子的《妊娠日記》、津島佑子的《默市》等從女性角度出發(fā),描寫出女性感覺中的婚姻、生育、家庭和性的獨特性別體驗。至此,日本女性文學作品中的女性意識,更多地體現(xiàn)于社會層面與生理層面對男權(quán)的抗爭,表達積極而鮮明。而近年來,頻獲芥川獎的年輕女作家在女性意識表現(xiàn)方面,更是開創(chuàng)了一片新天地,她們關注和書寫的是年青一代的女性,在相對寬松自由的社會環(huán)境中,女性意識的體現(xiàn)開始慢慢向文化層面滲透,并逐漸隱藏在輕松平淡的“無情節(jié)”敘述中。
除《一個人的好天氣》外,2002年芥川獎得主大道珠貴的《咸味兜風》和2003年芥川獎得主金原瞳的《蛇舌》,其主人公都是在都市生活的年輕單身女性,均屬于“飛特族”,她們身上的獨孤、對生活的態(tài)度或多或少都有相似之處,然而三部作品卻又各自特色鮮明,并無雷同之感。究其原因,正是作家間不同的女性意識,賦予了作品不同的感受。在《一個人的好天氣》中,知壽沒有跟隨母親去中國生活,而是選擇獨自來到東京,這個決定是知壽邁向獨立的第一步,對于為什么要來東京,小說中并沒有出現(xiàn)“我要獨立”之類的吶喊,而是借用知壽和母親之間平靜的對話,表達了她渴望走出家庭呵護、嘗試獨立的心理。而知壽來到東京后所過的平淡生活,實際上體現(xiàn)著她的與渴望獨立相矛盾的害怕獨立、不知如何獨立的心理。但在這種靜默的生活中,知壽作為女性的自我意識在慢慢復歸,她在自我體驗、自我認知、自我調(diào)節(jié)的過程中,逐漸實現(xiàn)了自我的成長和完善。小說的最后,知壽成為了公司的正式職員,她搬離了吟子家,開始了屬于她自己的新生活,這使“成長”由潛意識變?yōu)榉e極的意向。由“飛特族”轉(zhuǎn)變?yōu)椤罢絾T工”,知壽生活和職業(yè)上的穩(wěn)定并非“成長”的真正所指;在與吟子共同生活了一年之后,知壽開始了對自己的人生進行認真、獨立的思考,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成長”。在小說中,電車象征著人生前進的方向,電車站前吟子的家象征著人生路上的歇腳點,而最終電車的駛離,則預示著新生活的開始。
二十世紀著名的心理學家和哲學家艾瑞克·弗洛姆將人從原始狀態(tài)中脫離出來從而獲得獨立性和力量的過程稱為“個體化”。他認為個體化的過程有兩個方面:其一是“自我實力的成長”,而其二便是“日益的孤獨”。[5]知壽的“個體化”亦是如此,在打零工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的“被信任”,是其“自我實力的成長”,而孤獨的內(nèi)心,也是其獲得獨立、實現(xiàn)“個體化”的重要因素。同時,弗洛姆還指出,對一個人來說,最大的需要就是克服他的孤獨感和擺脫孤獨的監(jiān)禁,而這只有通過“真愛”才有可能實現(xiàn)。這里的“真愛”不是狹義的愛情,而是包含了給予、關心、責任心、尊重和了解等諸多要素的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感情。在知壽與吟子共同生活的一年里,吟子以其七十多年人生經(jīng)歷所積攢的生活智慧和包容態(tài)度影響著知壽,而知壽也在潛移默化中學會了“愛”。對于和吟子的別離,知壽沒有像以往一樣掩飾自己的心情,“‘別哭啊!’說完就跑向了浴室?!倍切巴祦怼钡臇|西也不再給知壽以安慰了,在離開吟子家的前一晚,知壽想要偷偷地將之前拿走的小物件還給吟子,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吟子對自己“偷東西”的小癖好一直了如指掌,但是從未揭穿。知壽偷走周圍人的小物件,把玩并回憶這些東西的主人和她的關系,是內(nèi)心希望建立起與他人的聯(lián)系、克服孤獨感的表現(xiàn),現(xiàn)在知壽不需要它們了,是因為知壽知道了如何在交往中表達自己的情感,如何在生活中保持與物主的聯(lián)系,這是其“愛”與“成長”的象征。
總體來說,《一個人的好天氣》敘述的是年輕女性孤獨的內(nèi)心和自我成長的歷程。小說中沒有明顯的矛盾沖突,主人公思想情緒起伏變化不大,孤獨感的敘述并非無病呻吟,沒有過度的“告白”和矯揉造作,只是在簡單的生活里安靜地流淌。另一方面,女性意識被隱藏在孤獨平淡的生活中,不激烈、不外露,一年后的知壽不僅收獲了“愛”,更學會了給予“愛”,這是最本質(zhì)意義上的成長。在小說最后,知壽的離開,大都被解讀為“迎接春天”的成長,然而這種成長同時也伴隨著跨入“外部世界”的隱隱的孤獨和不安,可以說,這種女性意識下的孤獨和成長主題正是青山七惠創(chuàng)作得以延續(xù)和發(fā)展的一個關鍵因素。
參考文獻:
[1]龍泉明.在歷史與現(xiàn)實的交合點上:中國現(xiàn)代作家文化心理分析[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2.
[2]左宇.倦怠的小曲與跌宕的悲歌——知壽與孤獨成長之比較[J].大眾文藝,2010(3) :30-33.
[3]張淑琴.論女性的自我意識[J].許昌學院學報,1990(4) :67-69.
[4]樂黛云.中國女性意識的覺醒[M]//張清華主編.中國新時期女性文學研究資料.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
[5]艾瑞克·弗洛姆.弗洛姆文集[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
(責任編輯:譚淑娟)
Solitude and Growth in the Consciousness of Feminism——On Aoyama Nanae’s Good Weather of One Person
WANG Xian-k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F(xiàn)uqing Branch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xiàn)uqing Fujian 350300,China)
Abstract:The novel Good Weather of One Person written by Japanese authoress Aoyama Nanae,in a relaxed tone,shows us the loneliness and growth of young women’s under the metropolis background.The felling of female’s solitude and self–growth in the novel inflects her particular awareness to feminism,i.e.the self discovery and self cognition of the women.Although the feminism awareness in the novel is hidden in the simple narration about the daily life,it always lead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ories and becomes the focus to attract and move the readers.
Key words:Aoyama Nanae; feminism awareness ; solitude ; growth
作者簡介:王先科(1981-),女,遼寧大連人,文學碩士,福建師范大學福清分校講師,主要從事日本近現(xiàn)代女性文學研究。
基金項目: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B)“日本當代女性文學的文化內(nèi)涵探析”(項目編號: JB13287S)
*收稿日期:2014-10-10
文章編號:1673-2103(2015) 01-0034-03
中圖分類號:I313
文獻標識碼: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