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靜 (四川音樂學院 610000)
淺析歌曲《楓橋夜泊》在演唱中的情感風格
姚 靜 (四川音樂學院 610000)
作品情感的正確表達是聲樂演唱中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是演唱的最終目的。本文將以歌曲《楓橋夜泊》為例,從情感表達這一方面對中國的民族聲樂歌曲的演唱特征做進一步的研究,以此提出自己在演唱中的觀點和建議。
《楓橋夜泊》情感;特征
中國是文化古國,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從漢代樂府,唐詩宋詞,到元曲,這些都是中國古代文學的精髓。聲樂是音樂藝術中唯一將音樂和文學結(jié)合的種類。無論是漢代樂府、唐詩宋詞還是元曲,這些都是音樂與文學的結(jié)合體。中國的民族聲樂作品大都以思想深刻、內(nèi)涵豐富、文學性強、藝術性高的詩詞或文學作品為基礎,演唱者要更好地詮釋聲樂作品的內(nèi)容,除了具有較好的音樂演唱技能技巧、語言功底外,較高的文學修養(yǎng),深厚的文化底蘊是要具備的基本要素,也是演唱者表現(xiàn)情感的前提條件。一首歌曲就是一首詩,或者一個故事、一幅畫。如今很多作曲家將這些蘊含中國文化精髓的唐詩宋詞改編成了聲樂作品,使之廣泛流傳,傳承發(fā)展。
《楓橋夜泊》是由唐代著名詩人張繼所作,流傳千年的古詩詞。中國音樂學院黎海英教授根據(jù)這首唐詩,運用現(xiàn)代作曲技法將它創(chuàng)作成一首中國古典藝術歌曲?!稐鳂蛞共础繁蛔u為“新時期藝術歌曲的里程碑”。此曲在作曲技術層面既顯示出西方現(xiàn)代音樂特點,又在神韻上彰顯出中國傳統(tǒng)音樂特色??此坪唵?C羽調(diào)式無聲音階,烘托出全曲意境。曲作者將旋律線條之所以充分融入中國詩詞的韻律和吟誦感,意在體現(xiàn)詩人的憂愁苦悶。每句旋律的走向都是向下,這樣就更顯音樂與詩詞意境妙合無垠。
《楓橋夜泊》自創(chuàng)作以來,被很多歌唱家和聲樂學習者演唱過。但唱過的人普遍認為,它雖寥寥幾句并且音域跨度并不算大,但是要想把它唱好卻絕非易事。那這首歌到底難在哪里呢?又應該怎樣去詮釋呢?首先我們要明白這首曲子是以詩詞為基調(diào)并且和音樂的旋律走向緊密相連的,不是簡單把旋律唱出來就可以了。因此,要想準確地表達此歌曲的內(nèi)在涵義和基調(diào),就必須從分析張繼的這首同名詩《楓橋夜泊》入手。
《楓橋夜泊》是在張繼赴京科舉不第,心情郁悶便泛舟蘇州楓橋鎮(zhèn),忽聞寒山寺的鐘聲,不禁有感而發(fā)于夜半時分寫下此傳世的佳作。
詩詞內(nèi)容是這樣的: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從歌詞內(nèi)容可以看出,當時是在一個已有涼意的晚秋深夜,天空看不到月亮,不時傳來烏鴉的啼叫聲。船上的漁火和江邊的楓樹,伴著詩人陷入愁思中不能入眠。這時姑蘇城外寒山寺的鐘聲傳來,勾起了詩人的哀愁。此詩以景喻人,給人凝重、孤寂、凄涼的感覺。藝術價值極高。在演唱時一定要把握住整首詩的靈魂就是愁苦。與之產(chǎn)生共鳴,從而把握住準確、適度的情感為歌唱服務。
在演唱過程中,為了渲染這樣的情緒。音色上應輕柔、暗淡,不適宜用過重過亮的聲音。第一句“月落烏啼霜滿天”,在音色上起音要輕,唱到“落”字后的16分音符時,要稍稍收一收,體現(xiàn)出灰暗、深沉、寂靜的月夜。從“烏啼”過渡到“霜”字,要由弱漸強,演唱“霜”字時,需要牙齒和舌頭阻氣發(fā)聲,快速咬出shu音然后歸到ang音上,演唱時要有一種微光突顯的感覺,并且給人一種在萬籟俱寂中,夜色無盡、黯然感傷的情緒。第一句最后一個字“天”收音時要有感嘆的語氣,有種吟詩的韻律和韻味。第二句“江楓漁火對愁眠”,在唱“江楓漁火”時要有哀嘆、無奈,吟誦的感覺,“對”在演唱時要有鼻子酸酸想哭的感覺,“愁”應隨著“對”的慣性發(fā)展到“眠”在咬準字頭的基礎上往下嘆然后慢慢發(fā)散開去,就好像在江面上泛起的波紋一樣散開,伸向遠方。第三句“姑蘇城外寒山寺”這句時,“姑蘇”這兩個字都歸u音上,略帶哭腔但不能抖,要唱的空一些,才能把那種寂靜、凄涼的感覺唱出來,“城外寒山”就嘆著吟誦便可,然后到“寺”中間聲斷氣不斷,哼著嘆。最后這句“夜半鐘聲到客船?!辩娐曇欢ㄒ娱L、加重些去演唱。這樣似乎在仔細地聽鐘聲,又似乎模仿鐘聲的聲音,表現(xiàn)出空寂、孤獨、悲涼的心境?!暗健笔侨淖罡咭?這個高音不好唱,前面的部分要快些把字唱出去,在拖腔的地方加“ao”的成分,讓聲音盡量地伸展,好似面對人生境遇的不順發(fā)出的吶喊,但緊接著要收聲,慢慢地變?nèi)跏盏阶罡唿c,這樣就能把作者想要抗爭又無力抗爭那種無奈的心情唱出來。接著唱“客船”兩個字時要唱出下滑波音,在“an”上延伸。此歌每句結(jié)尾采用吟音演唱方式,把孤寂,凄苦的感覺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
從對《楓橋夜泊》這首歌曲的演唱分析中可以看出,演唱者要表現(xiàn)好任何一個聲樂作品,首先要對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和文學內(nèi)容理解透徹,在此基礎上,才能運用聲音、語言、情緒、風格等正確表現(xiàn)出歌曲的情感,達到較高藝術境界。作為聲樂藝術者,更應該通過多讀、多看、多聽、多學、多研究與之相關的文化知識,使自己具有較高的文學修養(yǎng)、史學修養(yǎng),從而成為聲樂演唱的優(yōu)秀人才。
綜上所述,情通過聲、聲源于情,情于內(nèi)、聲于外,以文化修養(yǎng)為基礎把握好內(nèi)與外的關系,就能把握好演唱時情感的尺度。作為聲樂演唱者合理地運用發(fā)聲技巧,準確地分析語言特點,以及自身所具備的文學修養(yǎng)對情感尺度的把握起著重要的作用。只有這樣,才能較完美地表達作品的風格特點、思想感情。
[1]李曉貳.《民族聲樂演唱藝術》[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3.
[2]俞子正,田曉寶,張曉鐘.《聲樂教學論》[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