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雨晨+李天賢
摘 要:及物性是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中的一個重要理論,是純理功能的核心。本文以Halliday的及物性系統(tǒng)為理論框架,將晏殊的《浣溪沙》作為語料進行分析,旨在找出與原詩的過程類型達成最大程度上的對等且更好地傳達其內(nèi)容與思想的譯文,從而提高譯文質(zhì)量。
關(guān)鍵詞: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 及物性 宋詞 翻譯
一、引言
目前,國內(nèi)大多學者對宋詞的研究是從詩歌賞析或文學翻譯角度出發(fā),對其闡釋或評論難免帶有主觀色彩。隨著Halliday系統(tǒng)功能語法的逐漸興起,黃國文教授首先將該理論應用于古詩英譯的研究中,從語言分析的角度研究古詩詞。在此基礎(chǔ)上,不少學者開始在該理論框架下對中國古詩詞進行分析。本文試圖以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概念功能下的及物性理論為工具,對晏殊的《浣溪沙》及其多個英譯本進行及物性對比研究,旨在找出與原詩的過程類型達成最大程度上的對等且更好地傳達其內(nèi)容與思想的譯文,從而提高譯文質(zhì)量。
二、理論簡介
Halliday的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認為,語言的性質(zhì)決定語言功能。語言是人類社會活動的產(chǎn)物,作為人類交際的工具,語言承擔的功能是無限的。但若將其歸納或抽象為若干個更具概括性的功能,其功能就是有限的。Halliday把語言的純理功能分成三種,即概念元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際元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語篇元功能(textual function)(胡壯麟,2005:74)。概念功能廣義上包括經(jīng)驗功能和邏輯功能兩部分:邏輯功能主要特征是遞歸性;經(jīng)驗功能通過“及物性” (transitivity)和“語態(tài)”(voice)體現(xiàn)。本文主要運用及物性理論進行分析,因此我們將該理論進行詳述。
及物性被看作一個語義系統(tǒng),從而將人們在現(xiàn)實世界中所見所聞、所作所為抽象或歸納為若干種“過程”,即將經(jīng)驗通過語法進行范疇化,并明確指出各過程中相關(guān)參與者和環(huán)境成分。Halliday將人類的經(jīng)驗分成了以下六種不同的過程:(1)物質(zhì)過程(material process);(2)心理過程(mental process);(3)關(guān)系過程(relational process);(4)行為過程(behavioral process);(5)言語過程(verbal process);(6)存在過程(existential process)。
三、《浣溪沙》原詩及及物性分析
(1)句是存在過程?!耙磺略~”和“酒一杯”是存在物。其中,“一曲”和“新”做“詞”的修飾語;“一杯”做“酒”的修飾語。(2)句同樣是存在過程。“去年天氣”和“舊亭臺”是存在物?!叭ツ辍毙揎棥疤鞖狻?“舊”修飾“亭臺”。(3)句表示物質(zhì)過程?!跋﹃栁飨隆敝?,“夕陽”是動作者,“夕”做“陽”的修飾語,“下”表示動作,“西”表述動作發(fā)生的方向,即做表示空間的環(huán)境成分;“幾時回”是另一個物質(zhì)過程,動作者是“太陽”,動作是“回”,“幾時”做表示時間的環(huán)境成分。(4)和(5)句是并列關(guān)系?!盁o可奈何”和“似曾相識”表心理過程,感受者是“我”,“花落去”和“燕歸來”是現(xiàn)象。同時,“花落去”和“燕歸來”又是物理過程,動作者是“花”和“燕”,動作由“落去”和“歸來”表示。(6)句是物質(zhì)過程。動作者是我,動作由“獨徘徊”表示,“小園香徑”做表示空間的環(huán)境成分。
四、《浣溪沙》五種英譯文及及物性分析
關(guān)于《浣溪沙》一詩的英譯文,我們收集到五種。為敘述方便,下面分別以許一譯、許二譯(許淵沖)、黃譯(黃新渠)、鐵譯(鐵冰)、Louisa譯代表這五種譯文。為了便于比較,下面我們逐句分析這五種不同譯文的過程類型。先看第一句“一曲新詞酒一杯”:
(一)一曲新詞酒一杯
從過程類型看,五種譯文中只有鐵譯和Louisa譯采用了存在過程,將兩個意象作為存在物表現(xiàn)出來,與原文一致。許譯先使用filled with體現(xiàn)物質(zhì)過程,并用隱性的there is體現(xiàn)存在過程;隨后又將兩個過程都作為物質(zhì)過程,參與者是I,由compose和drink體現(xiàn)動作。黃譯則將該過程視為心理過程,將a new tune作為時間段During a cup of wine 時I感知的現(xiàn)象。
從過程意義來看,原文通過兩個存在物體現(xiàn)作者記憶中那次難忘的歌,因此鐵譯和Louisa譯是最忠實的譯法,無論從形式還是意義上,都比其他三人的譯文更能表達原詩意境。且原文中不存在環(huán)境成分,因此黃譯將“酒一杯”譯作表時間的環(huán)境成分略顯不適。
(二)去年天氣舊亭臺
以上五種譯文中三種采用了關(guān)系過程,與原文存在過程不一致。許一譯用屬性last years和as fine體現(xiàn)亭子和天氣仍與去年一樣;黃譯和Louisa譯用the same分別體現(xiàn)同樣的天氣和亭子,而將此句中的另一種意象作為環(huán)境成分體現(xiàn)。許二譯和鐵譯將此句中兩意象皆表示前一句的環(huán)境成分。
從過程意義來看,原詩句中包蘊了景物依舊而人事全非的懷舊感,天氣和亭子為并列關(guān)系,因此,許一譯文相比其他幾個譯本與原文更接近,更能體現(xiàn)懷舊感以及糅合在其中的深婉傷今之情。
(三)夕陽西下幾時回
以上五種譯文采用了與原詩句一致的物質(zhì)過程來體現(xiàn),其中表示“夕陽西下”的動作分別由環(huán)境成分as the sun on decline(許譯一)、關(guān)系詞is(許譯二、Louisa譯)、動作詞sinks(黃譯)、修飾詞slanting(鐵譯)體現(xiàn),另一過程中表示“回”的動作分別由reappear(許譯一)、come back(許譯二)、return(黃譯)、again appear(鐵譯)、appear(Louisa譯)體現(xiàn)。許譯先將夕陽西下作為環(huán)境成分,后又將其譯為關(guān)系過程;而黃譯采用物質(zhì)過程與原文在形式上更接近,但該詩句流露出的是官僚文人由精神空虛而產(chǎn)生的年華易逝、遲暮落寞的感傷,在此將my past glory作為參與者使用似乎與原文在意義上略有差異。相比之下,Louisa譯雖然采用了心理過程,與原文的物質(zhì)過程不同,但卻恰好反映了作者的心理變化。
(四)無可奈何花落去
原詩句采用了心理過程和物質(zhì)過程的過程類型,而譯文多采用與原詩一致的物質(zhì)過程。在表達“花落去”的動作時使用了fallen in vain(許譯)、have faded away(黃譯)、flown in helpless regret(鐵譯)、pass by(Louisa譯)這樣一些動詞詞組,但這些過程都將flower作為動作者,因此體現(xiàn)更多的是花而不是人的無可奈何。而許譯采用了行為過程,I作參與者,for the flowers fallen in vain作環(huán)境成分表示原因,通過行為詞sigh deeply表現(xiàn)作者的無可奈何,與原詩的心理過程相照應,因此,從過程意義上講,許譯更能表達原詩句作者對時光流逝的無奈情感。
(五)似曾相識燕歸來
從過程類型和意義看,以上四種譯文中三種采用了與原句相同的物質(zhì)過程,其中swallows做動作者,但表示“燕歸來”動作的詞分別為have come back(黃譯)、return(鐵譯)、come to fly(Louisa譯),而在許的譯文中,該過程被當作了心理過程的感知現(xiàn)象而體現(xiàn)。在表達“似曾相識”的心理過程時,許譯通過動詞know體現(xiàn),黃譯將my old friends yesterday作為識別者,鐵譯則使用Whom as if Ive known作環(huán)境成分以體現(xiàn),Louisa則選擇了修飾語acquired。鐵譯既有I作為感受者感受現(xiàn)象,又留給作者似曾相識的感覺,因此其譯文無論是在類型還是在意義上都與原文一致。
(六)小園香徑獨徘徊
原詩句僅采用物質(zhì)過程,而在這五種譯文中,譯者卻采用了不同的過程類型。許譯的兩個譯本過程類型雖不同,但都將I作為關(guān)系過程的載體,remain alone作為過程,in fragrant garden path/on the garden path做表示空間的環(huán)境成分,不同之處在于許二譯中增加了loitering的過程,突顯了作者“徘徊”的意思;黃譯著重描寫了小園的香徑,卻忽略了徘徊的人;相比之下,鐵譯和Louisa譯更體現(xiàn)原詩句中作者想表達的憂傷和哀愁。
五、結(jié)語
通過運用及物性理論對《浣溪沙》五個譯本的對比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由于視角和依據(jù)的背景知識的不同,不同譯者對原詩的理解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異,從而導致對及物性過程的參與者、過程以及環(huán)境成分的選擇各不相同。因此,正確選擇及物性過程對于翻譯具有決定性作用。在古詩詞的翻譯過程中,為準確傳達詞義及詞的意境,在選詞上譯者應參考及物性理論細細斟酌。
參考文獻:
[1]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 Ltd,1994.
[2]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李站子.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3]王紅陽.中國語境下的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
[4]黃國文.翻譯研究的語言學探索——古詩詞英譯本的語言學分析[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5]黃國文.功能語言學分析對翻譯研究的啟示——《清明》英譯文的經(jīng)驗功能分析[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5).
[6]張威.功能語言學關(guān)照下的翻譯形式等效——《游子吟》英譯文的及物性剖析[J].當代外語研究,2002,(5).
[7]王正鑫.對《漁翁》及其三種英譯本的及物性分析[J].科技視界,2012,(8).
[8]劉冰冰.對古詩《春曉》英譯文的經(jīng)驗功能分析[J].科教文匯(文化研究),2007,(6).
[9]王東風.譯家與作家的意識沖突[J].中國翻譯,2006,(5):45-49.
(梁雨晨,李天賢 浙江寧波 寧波大學外語學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