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姍
(福建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學院,福州350122)
醫(yī)古文中會意字的教學
林姍
(福建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學院,福州350122)
基礎知識《漢字》是《醫(yī)古文》課程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對文選的學習具有方法性的作用。會意字部分則是其中的難點,其意合方式與古人的生活經(jīng)驗緊密相關,其所體現(xiàn)的思維特征與中醫(yī)思維有異曲同工之妙。教學過程中,首先應簡潔明了的講解會意字的概念,由此引出會意字的合成方式及其主要特點,解析會意字的形義關系,然后補充中醫(yī)文獻中的相關文例引導學生應用會意字“因形求義”的方法,并以王安石《字說》中對會意字的誤讀為案例說明“因形求義”必須以文字學為準繩,避免主觀臆斷,從而深化并鞏固所學。
醫(yī)古文;會意字;取象比類;因形求義;教學法
在醫(yī)古文課程中,基礎知識《漢字》一章的作用舉足輕重,而“六書”理論又是重中之重。學習“六書”,通過漢字結構分析,指導學生根據(jù)漢字的結構來探索字源、分析字義,可以提升并指導文選的學習,因此具有舉一反三的方法性作用。會意字是“六書”的一種,其組合方式多樣,表意空間廣闊,其形義之間包含著豐富的古代社會文化信息,講授得當,則能極大的刺激學生的興趣,調動其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因本課程的授課對象是中醫(yī)學專業(yè)的大一學生,本著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考慮到學生雖具有一定的古文閱讀基礎,但與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學生不同,他們從未接觸過文字學理論,并且對古文普遍存在厭倦和畏難心理,因此,教學的著眼點不應在于深入系統(tǒng)地闡述會意字理論及相關學術論爭,而在于調動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讓學生在中醫(yī)相關字例中把握古文字的形象性,分析并感受字形中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內涵,激發(fā)其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和學習興趣。在具體的教學內容安排上,首先簡潔明了的講解會意字的概念,其次由此引出會意字的合成方式及其主要特點,解析會意字的形義關系,最后補充中醫(yī)文獻中的相關文例引導學生應用會意字“因形求義”的方法,并以王安石《字說》中對會意字的誤讀為案例說明“因形求義”必須以文字學為準繩,避免主觀臆斷,從而深化并鞏固所學。這三方面的內容,除概念之外,其它部分都是教材中所缺失的內容,之所以作這樣的設計,目的在于使學生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從而理解并學會分析會意字的字形與字義之間的關聯(lián),達到授之以漁的功效。
關于會意字的概念問題,簡要解讀許慎的定義:“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薄氨取本褪呛喜⒌囊馑?,“誼”是意義,“指撝”是指向,意義的指向。比類是合并具有一定關系的物類,合義是意義的組合。它指的是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按照一定的聯(lián)系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新字,以表達一種新的意義。會意字的要點在于“會”字,關于“會”的含義,鄭樵《通志·六書略》說:“二母合為會意,會意者,二體俱主義,合而成字?!保?]強調會意字的合體性,各字符的字形拼合而成新字的字形,各字符的意義相應地會合在一起融合出新字的字義。它在形式上是“會”,所傳達出來的是“意”。例如“明”字,它由“日”、“月”二字組成,它的字義“明亮”就是由太陽和月亮這兩個事物的共同特性構成??梢哉f,會意字是通過拼字的方式來造字的。問題是:構成會意字的幾個象形字符是依據(jù)怎樣的聯(lián)系組合在一起、會合出新的意義?其間又體現(xiàn)了古人怎樣的思維方式?
先以“寒”字為例進行解讀。先展示“人在房子中,四周包裹著草,房子外有冰”這樣一幅自制的flash動畫,以及“寒”字的古文字形啟發(fā)學生聯(lián)想、猜測其所表達的含義及其所對應的今文字。然后分解圖片及字形中的各個物象,說明“取象”的方式;再根據(jù)幾個物象的關系會合出“寒冷”之義,說明“比類”的方式,就此引導學生聯(lián)想中醫(yī)取象比類的傳統(tǒng)思維方式。會意字的創(chuàng)造是建立在既有的象形字的基礎之上,古人依靠直覺、經(jīng)驗、聯(lián)想等方式選擇并組合各種事物,組成一個畫面,以畫面間各物體之間微妙的關系來表達詞義。其微妙之處在于,它的形義合成并不是依賴于嚴謹?shù)倪壿嬯P系,而更多的依賴于古人的生活經(jīng)驗、思維習慣、行為模式等文化因素。例如,選擇房子、草、人、冰塊這四個物象合成“寒”字,源于古人“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思維模式以及以草取暖的生活方式。“寒”字的含義也并非這四個物象意義的簡單相加,而是通過這四個物象之間的某種比類關系來呈現(xiàn)。它既以兩點冰表示出天氣的寒冷,更是強調人體對寒冷天氣的感受和反應:躲在房子里,包裹著草來取暖?!昂洹钡囊馑冀栌扇伺c房子、草和冰幾個物象之間的關系來呈現(xiàn)。這種取象比類的思維方式在后世發(fā)展成為一種民族性的思維特征,深刻的影響了傳統(tǒng)文化,五行學說、陰陽關系、傳統(tǒng)中醫(yī)學理論、詩歌中的比興手法等等都與它直接相關,它也直接決定了會意字的特征。因為會意字以觀物取象的方式造字,字形勾勒出事物的外形,比如“疾“字畫出人、汗水、床等事物的外形,字形具有很強的形象性,但與象形字表示具體事物不同,會意字大多是以具體的事物形象來表示抽象無形的概念。而會意字之所以能表達出象形字無法表達的內容,如疾病、寒冷等概念,關鍵就在于它是通過各字符之間的比類關系表意,各個字符是處在一個整體之中而不可割裂,我們需要將所有字符的含義全部聯(lián)系起來才能會合成它的意思,但它的意義不等于各字符意義的簡單相加,而是要像發(fā)生了化學變化那樣融為一體,化合出新的意義。
3 會意字“因形求義”的方法及其運用
會意字的字形是根據(jù)字義構建的,字義與字形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lián)系。那么,當我們閱讀古代文獻時,遇見陌生的文字或常見文字的陌生義項,就可以反過來,通過分析它的字形結構來理解、推測它的本義,即“因形求義”,從而形象地理解、掌握字義,培養(yǎng)自主閱讀的能力。
會意字的因形求義的具體方法是:第一,借助工具書知識,先還原它的古文字字形。第二,從具象性的特點出發(fā),辨別出各個字符分別“象”什么事物。第三,從整體上把握,揣摩、意會出它們之間微妙的意義關系。比如以下四個《傷寒論》中的句子:(1)大煩而口噤不能言。(2)半日許復煩,脈浮數(shù)者,可更發(fā)汗,宜桂枝湯。(3)欲自解者,必當先煩,乃有汗而解。(4)但太陽病當惡寒,今反不惡寒,不欲近衣,此為吐之內煩也。這四句都包含“煩”字,句中的含義皆為其本義。關于“煩”的本義,我們按照上述會意字“因形求義”的方法分析:“煩”字由“火”與“頁”構成,“頁”的甲骨文字形是:,指的是人的頭部。“火”與“頁”會合出的意思如《說文解字》所說:“煩,熱頭痛也?!背蔁o己《注解傷寒論》注曰:“煩,熱也?!狈接袌?zhí)《傷寒論條辨》注曰:“煩字從火從頁。頁,頭也。然則煩者,熱悶而頭痛之謂也?!笨梢?,二人都是從字形入手,以“煩”字的本義為依據(jù)來解釋的。
然而,會意字的字形與字義之間的關系并非都如“煩”字這樣簡單直觀,姜亮夫先生有言:“會意字的主要作用,不是表現(xiàn)在結構各部分的‘形體寫生’。它是看不見的意象之屬性的影示(顯示和暗示),只是借實物象形來作為構成此一意象‘本質的屬性’之圖解。是一些具體的概念的屬性的結合,因而視其屬性關系之松緊,而有深淺不同的結合?!保?]如“寒”的字義與宀、艸、人、仌之間并不存在直接的聯(lián)系,字形與字義之間隔著一層迷霧,無法通過構件含義的邏輯相加而得,而需要我們參照古代文化語境,通過通過意會、聯(lián)想、經(jīng)驗等方式方能領悟。正如楊桓《六書統(tǒng)》所言:“會意者何?形者,體也,常也。而其用也,其動也,其變也,各有意主焉,故必假其形之用之動之變,以示其意,使人觀之而自悟,故謂之會意。”[3]明確指出會意字的字義是借助各構件形體之間的關系來體現(xiàn),對字義的認知需要通過觀察和領悟來獲得。如此一來,對字義的揣摩和判斷就會具有很強的主觀性與偶然性,尤其對于初學者而言。因此,對會意字的因形求義應以文字學為基礎,在以上三個步驟之后還須核證字書及相關文獻,以避免主觀臆斷。否則,就會如王安石《字說》一般牽強附會,荒唐無稽。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卷十三載:“字義固有可得而解者,如‘一而大謂之天’是誠妙矣,然不可強通者甚多。世傳東坡問荊公何以謂之‘波’,曰:‘水之皮’。坡曰:‘然則滑者,水之骨也’?!保?]
本節(jié)課的教學,通過字例的解讀激發(fā)聯(lián)想,深入淺出,啟發(fā)思考,促進學生理解和掌握。從即時教學效果來看,學生對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古文字形體以及形義之間的微妙關系表現(xiàn)出好奇和興趣,聽課的積極性較高,課堂氣氛也比較活躍。在今后的教學中,應當更加關注學生個體的特點,在理論的講授之后開展探究性學習,激勵他們繼續(xù)學習古文字字形,養(yǎng)成利用工具書進行自主閱讀的良好習慣,提高閱讀古籍的能力。
[1]鄭樵.通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7:493.
[2]姜亮夫.古文字學[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125.
[3]楊桓.六書統(tǒng)[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2.
[4]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M].北京:中華書局,2008:53.
Teaching of Associative Compound in Ancient Medical Literature
LINShan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F(xiàn)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F(xiàn)uzhou350122,China)
The chapter of Basic Knowledge is an important link of Ancient Medical Literature Course,which plays a guiding role in learning anthology.The part of Associative Compound is a difficult point,whose parataxis system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life experience of ancients and the thinking characteristics is similar to TCM.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we should firstly explain the concept succinctly and clearly.Secondly,talk about the parataxis system and main features of Associative Compound.Thirdly,analyze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form and the meaning of Associative Compound.Lastly,supplement some relevant examples in TCM literature to guide students to apply the method of explaining Associative Compoun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form,and reference the case of misunderstanding in Zi Shuo which written by Wang Anshi to consolidate the knowledge and emphasize that explain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form and the meaning of Associative Compound must base on Philology.
Ancient Medical Literature;Associative Compound;classification according to manifestation;explaining each Chinese character in accordance with the form;teaching method
10.3969/j.issn.1672-2779.2015.10.054
1672-2779(2015)-10-0105-02
:張文娟本文校對:郭丹
2015-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