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寶樞
中國哈佛:廣文大學述略
夏寶樞
在我國高等教育史上,有一所幾乎被人們遺忘了的被美國人稱作“中國哈佛”的教會大學,它就是廣文大學。依據(jù)現(xiàn)有的歷史文獻及研究資料,梳理其發(fā)展脈絡,歸納其組建緣由,整理其課程設置,還原其管理制度,把握其校長教師,審視其設施設備,概括其辦理成效,既有助于搜尋其歷史事實,又有益于還原其歷史真相,還有裨于中國高等教育史的研究。
文會館;廣文學堂;廣文大學;合會學局;齊魯大學;中國哈佛
在我國高等教育史上,曾經(jīng)有一所被美國人稱作“中國哈佛”的教會大學,它就是廣文大學。[1]根據(jù)筆者手中的資料,關于廣文大學的公開發(fā)表的學術論文也僅有2篇:一為科貝特在1955年《齊魯大學學報》上發(fā)表的《廣文大學》;二為劉曉玲、張協(xié)軍在2012年第3期《山東檔案》上發(fā)表的《濰縣廣文大學》。內(nèi)部出版的資料有1部:韓同文編著的《廣文校譜》,1993年由青島師專印刷廠印刷。其實,廣文大學與中國第一所教會大學登州文會館、山東濰坊樂道院、山東大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現(xiàn)在濰坊市的廣文街、廣文中學也因之而得名。實事求是地講,廣文大學應稱廣文學堂(1904-1912)或廣文學校(1913-1917)。然而,根據(jù)當年廣文學堂或?qū)W校一直是合會學局(1904-1908)以及后來山東基督教共合大學(1909-1917)下設的一個文理學院,且為學??偛克诘氐氖聦?,遵循現(xiàn)代漢語表達習慣,故在行文中除特殊需要外,一律統(tǒng)稱其為廣文大學。梳理現(xiàn)有的一些史料,揭開廣文大學的神秘面紗,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xiàn)實價值。
(一)廣文大學的前身(1864-1903)
廣文大學的前身有二:一是登州文會館。1864年秋,美國狄考文(Calvin M Mateer)夫婦在山東登州創(chuàng)辦了登州蒙養(yǎng)學堂(Tengchow Boy’s Boarding School),屬于小學。1873年初(農(nóng)歷為1872年),該校更名為登州男子高等學堂(Tengchow Boy’s High School),增設了中學課程,并開設了部分大學課程。1877年1月(農(nóng)歷為1876年),學校首屆學生畢業(yè),狄考文宣布這是這座“大學”的首屆畢業(yè)生??梢姡@時的學校已被狄考文自命為大學,然而,并未得到長老會山東差會特別是美國差會本部的認可。同時,學校決定更名為登州文會館,英文為Tengchow College,學校設小學程度的備齋和中學程度的正齋,并繼續(xù)開設部分大學課程。文會館“之所以為名者,因此館將天下至要之學會聚于茲,取以文會友之意”。[2]1881年2月14日,長老會山東差會寄信美國差會本部,“正式請求將狄考文博士創(chuàng)建和培育了近20年的登州文會館更名”。[3](207)其英文名稱為The College of Shantung。事實上,這是一份申請將文會館升格為學院的文獻。根據(jù)美國長老會山東差會的記載:“1876年,高等學堂第一批學生畢業(yè),盡管其已經(jīng)做了多年大學的工作,但直到1882年,在倪維思博士的提議下,人們才認可(recognized)這所學校為大學。”[4]1884年,美國北長老會差會本部授權登州文會館辦大學。其英文名稱為Tengchow College,中文名稱為文會館。[3](128)加拿大學者許美德(Ruth Hayhoe)認為:“中國最早的新教大學是美國長老會1864年創(chuàng)辦的登州文會館(Tengchow College),緊隨其后的是美國圣公會1877年在上海設立的圣約翰學院(St. John College)?!保?]文會館第三任校長、廣文大學第一任監(jiān)督柏爾根則在為1913年出版的《文會館志》序言中斷言:“登州文會館是中國第一所基督教大學?!保?]
二是青州廣德書院。始于1881年由懷恩光(John Sutherland Whitewright)創(chuàng)辦的培真書院。1884年,英浸禮會庫壽齡(Samuel Couling)夫婦到達青州,接辦移巷街學校,增建校舍,擴大招生,增設了中學部(當時亦稱青州中學)。1886年,該校再次擴建校舍,定名為廣德書院(Gotch-Robinson Training Institute)。此后,又增設了大學班。
(二)廣文大學(1904-1917)
1900年底,在膠濟鐵路正在緊張的施工過程中,山東東部長老會與西部長老會在煙臺開會,決定將文會館遷至交通便利的濰縣。[7]
稍后,美國北長老會與英國浸禮會達成了山東高等教育方面展開合作的協(xié)議,議定合辦山東基督新教大學。
1903年底,由狄考文、韓維廉、德位思代表北美基督教長老會,仲鈞安、林惠生、武成獻代表英國基督教浸禮會組成的山東基督新教大學理事會在青州召開第一次會議,商定將文會館遷至濰縣樂道院與青州廣德書院(Tsingchow High School),大學班合并組成山東基督新教大學文理學院。[8]
1904年,根據(jù)美國長老會與英國浸禮會的合作計劃,文會館遷至濰縣東郊的新校園樂道院,與來自青州的廣德書院大學班合并,組建了山東基督新教大學文理學院。為了繼承這兩所學堂的辦學宗旨、理念和特點,人們各取兩所學堂中文名首字,稱其為廣文學堂??梢姡瑥V文學堂實質(zhì)上是山東基督新教大學文理學院的中文別名。根據(jù)記載,當年的文理學院分五個系:宗教教育系(Department of Religious Instruction)、中國語言文學系(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自然科學系(Department of the Nature Science)、數(shù)學科學系(Department of Mathematical Science)、哲學與歷史系(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and History)。另設立了理化實驗室和天文觀測臺等。[9]
山東基督新教大學是英文Shantung Protestant University的譯稱,其中文名稱為“合會學局”。當時,由于神道學院正在計劃中,醫(yī)學院尚未建成,文理學院是整個大學的主體,也是合會學局總部所在地。因此,人們習慣上使用廣文學堂或廣文大學稱之。
1906年,醫(yī)道學堂才具有雛形,并在濟南、沂州、青州和鄒平輪流授課。1911年4月10日,各地醫(yī)道學堂一并遷入濟南新建的大樓,更名為共合醫(yī)道學堂(the Union Medical College)。這代表著醫(yī)道學堂正式成立。
神道學堂建在青州廣德書院,何時開辦時間不詳,根據(jù)《文會館志》中的“廣文學堂畢業(yè)生同學齒錄”記載:廣文學堂的畢業(yè)生,1910年有張慕德、陳延昌、魏允中、尹學聰、黃樂德、盧景藻6人,1912年有王繼澤、張思敬、韓長林3人,1912年有李四海、聶永生、徐道昌、王守愛4人,畢業(yè)后前往“青州府神道學堂肄業(yè)”[6]估計神道學堂開辦時間最遲應在1910年,且可能帶有研究生院性質(zhì)。
師范學堂建立時間不詳?!霸搶W堂為英國浸禮會1887年在郭羅培真書院內(nèi)增設的培養(yǎng)小學師資和布道人員的學校發(fā)展而來”。[9](221)
1909年,英國圣公會加入到聯(lián)合辦學行列。學校理事會議定學校名稱更名為“山東基督教共合大學”,英文名稱為Shantung Christian University。別稱Shantung Union College。[9]下設學院為:廣文(文理)學堂(the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神道學堂(the Theological College)、醫(yī)道學堂(the Medical College)。附設一個師范館。
1913年,依據(jù)中華民國頒行的壬子癸丑學制中學堂一律改稱學校的規(guī)定,[10]山東基督教共合大學下設的學堂一律改稱為學校。廣文學堂改稱廣文學校,神道學堂改稱神道學校,醫(yī)道學堂改稱醫(yī)道學校。
(三)廣文大學的后身
1917年,山東基督教共合大學新校區(qū)在濟南建成,濰縣廣文學堂、青州神道學堂一同遷至濟南新校區(qū),與醫(yī)道學堂合為一處,改稱齊魯大學。同年,南京金陵大學的醫(yī)科和漢口大同醫(yī)學兩校師生也并入醫(yī)道學堂。
1931年,齊魯大學在南京國民政府備案,按規(guī)定不準進行宗教教育,神學院因此獨立出去。原文理學院分為文學院、理學院,醫(yī)學院保留。
1952年,齊魯大學撤銷。文學院文史專業(yè)并入山東大學、山東師范學院,理學院理化生專業(yè)并入山東師范學院,農(nóng)學并入山東農(nóng)業(yè)學院,醫(yī)學院并入山東醫(yī)學院,還有部分文理專業(yè)分別并入上海、南京及省內(nèi)其他大專院校。
美國長老會與英國浸禮會之所以選擇濰縣來組建廣文大學,這一是因為當時濰縣具有良好的人文、經(jīng)濟基礎和獨特的歷史背景。濰縣位于山東中部,深受齊魯文化影響,自隋唐以來就文風興盛。清朝光緒年間出過2名狀元(曹鴻勛、王壽彭),18名翰林。歷史上許多文人墨客也曾來到濰縣,其中著名的“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還在濰縣做了7年的縣令??梢?,濰縣自古以來就有著深厚的文化歷史底蘊。再者,濰縣是歷史上著名的手工業(yè)城市,乾隆年間就有“南蘇州、北濰縣”之稱,明清時代就以“二百支紅爐、三千銅鐵匠、九千繡花女、十萬織布機”聞名遐邇,刺繡漂染、木雕器物、仿古銅器等手工業(yè)興盛一時,鄭板橋的詩句“三更燈火不曾收,玉膾金齏滿市樓;云外清歌花外笛,濰州原是小蘇州?!本褪菍Ξ敃r濰縣經(jīng)濟繁榮的絕佳寫照。
二是因為當時濰縣的地理位置優(yōu)越、交通便利。膠濟鐵路1899年開始施工,東起青島西至濟南,全長393公里,共設立車站36個,于1904年建成通車。濰縣不僅一下子成為濟南與青島之間最重要的交通樞紐,而且與京津聯(lián)系便捷,既可以方便傳教士往來,也可以方便學生前來求學。根據(jù)《文會館志》記載,廣文大學位于山東濰城東南約五里,占地二十余畝,“北枕虞河,南環(huán)雷鼓,地寬而平,水淺而清,實膠濟鐵路往來之通衢也。本堂之設于茲,庶無負有志向?qū)W者來游之便”。[6]
三是因為一批年青傳教士們作為教會新生力量,在1900年前后來到中國,他們初來乍到,渴望以最有效的方式在中國工作中貢獻自己的力量,體現(xiàn)自已的能力。其中,“耶魯三杰”之一的路思義(Henry Wingters Luce)就是其中的一位。1907年,他奉派來到登州傳教、講學,一邊學習漢語,一邊在文會館教授格致學,指導學生研讀《圣經(jīng)》。他多方奔走,為文會館遷濰以及1917年遷往濟南建立齊魯大學,作出了貢獻。[8](259)
四是因為濰縣樂道院的重建。1881年,狄考文的弟弟狄樂播(Robert W Mateer)在濰縣城東關門外東南約五里購地建立樂道院,開醫(yī)院、辦學校、建教堂。經(jīng)過近20年的苦心經(jīng)營,樂道院占地面積已達30000平方米,擁有樓房42座、平房136間,在義和團運動中遭到焚毀。此后,美國政府從庚子賠款中撥給樂道院白銀14773兩,美國長老會募集善款約30000兩,美國匹茲堡信徒捐助26125美元,山東巡撫袁世凱撥付白銀45000兩,用于樂道院重建。樂道院抓住機遇,在原址增購毗鄰土地160余畝,并根據(jù)當時現(xiàn)代化大學需要,建成了大講堂、科學館、理化館等建筑。[11]為廣文大學的遷入創(chuàng)造了極其優(yōu)越的物質(zhì)條件。
關于廣文大學設置的課程,由于資料的匱乏,我們只能根據(jù)1913年出版的《文會館志》收錄的“廣文學堂簡章”略窺一斑。廣文學堂分選班與正班。正班分年課程表如下。見表1。
表1 廣文大學正班分年課程表
仔細梳理,可以概括為10余門課程:宗教、修身、講經(jīng)、國文、英文、歷史、數(shù)學、動物學、植物學、物理、化學、天文學、地質(zhì)學、航海學、邏輯學、法制、心理學、體操等。
根據(jù)大學教學需要,狄考文和赫士等教師從建立文會館大學部以來就編譯了大量書籍,狄考文編譯了37本,如《代數(shù)備旨》《形學(幾何)備旨》《振興實學記》《分子略解》《理化實驗》《電學全書》《電氣鍍金》《測繪全書》《微積習題》等。赫士(Watson M Hayes)編譯了24本,如《對數(shù)表》《熱學揭要》《聲學揭要》《光學揭要》《天文揭要》《光電揭要》《天文初階》《是非學體要》等。[7]這些書大多成為廣文大學的教材,有些正式發(fā)行,有些無償提供給其他學校使用和參考,為我國早期開展現(xiàn)代高等教育提供了寶貴的借鑒和資料。
根據(jù)《文會館志》收錄的《廣文學堂簡章》,廣文大學設有詳細的管理規(guī)條,“凡來肄業(yè)者,本堂必發(fā)一張,以便遵守”。[6]只可惜現(xiàn)在這一規(guī)條已經(jīng)難以搜尋,然而從現(xiàn)存的《廣文學堂簡章》還是能夠大致梳理出廣文大學的管理制度。
(一)辦學宗旨
廣文大學的辦學宗旨為:“助人建立德行,發(fā)達學問?!保?]該校還特別強調(diào)學習興趣的重要,指出:“毫不強人所難?!保?]
(二)入學制度
廣文大學雖然是教會大學但是其入學制度卻沒有嚴格地要求報考者必須是教會子弟,入學后也不勉強。其規(guī)定為:“本堂之設,雖為栽培教會子弟,然不限于教會之人。倘外教人愿來肄業(yè)(相當于今天的在校學習)者,有切實推薦,本堂無不一例接待。至其奉教與否,只聽之其人,本堂蓋不勉強?!保?]
正班與選班入學要求各不相同。選班入學條件相對簡單:一是要求中文明通,且16歲以上;二是要求參加準入考試??荚囌n程為:默講四書,并撰寫義論1篇。[6]
正班則要求在各中學堂參加較為嚴格的廣文大學的入學考試:一是考試試題需要各中學堂校長來函領題??梢?,廣文大學并不組織統(tǒng)一考試,而是委托各地中學堂代為組織。二是考試課程分九種。講四書、背詩及書經(jīng)、地理、數(shù)學、代數(shù)、西史、新舊約故事、地文學、作文。三是為了讓學生很好地備考,廣文大學在招生簡章上還推薦了相關課程的參考書。例如,地理,以江戴德《地理志略》為準;數(shù)學,以狄考文《筆算數(shù)學》為準;西史,以《五洲史略》為準;新舊約故事,舊約以本堂《舊約史記綱目》為準;地文學,以商務印書館譯本為準。有的課程還細化到考試截止內(nèi)容。例如,代數(shù),要求掌握到二次方程即可。四是考試設有時限。即考生必須在規(guī)定的時限內(nèi)參加上述九門課程的考試。五是錄取分數(shù)規(guī)定。各門課程“皆足六十分者方為合格,或有一樣分數(shù)不足而總分能及六十六分者,亦得收入,惟次季必須補考。若二樣或數(shù)樣分數(shù)不足者,概不收入”。[6]
(三)學習年限
從現(xiàn)有的資料看,廣文大學的選班,沒有規(guī)定明確的學習年限。這是因為選班相當于預科班,估計是什么時候考入了正班,什么時候結(jié)束。
廣文大學的正班學習年限為4~5年。廣文大學當年的招生簡章第三條規(guī)定:“學生學完本堂所定四年課程,考準者,即給予畢業(yè)憑照,以示獎勵?!保?]第七條則規(guī)定:“第四年或第五年終考試及格者,即各給一畢業(yè)憑照。領第四年畢業(yè)憑照生,欲出學別就職業(yè)者聽之,欲留堂補習第五年學科或逕入專門大學者亦聽之。”[6]可見,正班學習年限為4年,學生學完4年所有通識課程,考試及格即可畢業(yè)。第五年為自愿留校學習分科內(nèi)容。例如,根據(jù)《廣文學堂畢業(yè)生同學齒錄》,1912年畢業(yè)的馮文燦、劉晉卿、劉福增、潘天爵4人,就曾留堂學專科化學。[6]
(四)學費繳納辦法
廣文大學的學費當時稱作束金。其具體規(guī)定為:[6]
1.凡在本堂肄業(yè)學生,每生全年膳費二十四元,學費二十元,理宜每學期各繳足一年。
2.凡屬合會學生力不能自給者,本堂酌定暫為借貸,然該生每學期至少亦須繳足英洋七元,若其引薦以為其家道稍優(yōu)者,務須盡力多納。
3.凡屬合會之選班學生不能將膳費學費繳足者,每學期至少須繳足十四元。
4.凡合會以外學生系他會所派送者,每學期須繳足二十七元。
5.凡在堂學生不能繳納五十四元者,必先與本堂訂立合同,本堂始認為權借,至離堂以后必各遵前約繳足欠資,即未畢業(yè)退學者亦須一律償還。
6.凡學格物化學者,每學期各科繳試驗費一元。
7.凡學英文者,每學期另行繳納五元。
8.凡學生所應納資費務于開學時立即繳足,否則不能報名登冊。
據(jù)《文會館志》記載,廣文大學在登州文會館時期就有詳細的條規(guī):“一曰禮拜條規(guī),二曰齋舍條規(guī),三曰講堂條規(guī),四曰放假條規(guī),五曰禁令條規(guī),六曰賞罰條規(guī)?!保?]以及考試方法:“其考試之法,統(tǒng)分三項,一曰日考,二曰季考,三曰常年考?!保?]考試達到100分的獎勵下次免考,不夠50分的不及格者罰其復學。此外,文會館對于立會:辯論會、傳道會、勉勵會、戒煙酒會、新聞會等也有相應的規(guī)定。[6]據(jù)此猜測,廣文大學的條規(guī)應該更多更細。
(一)廣文大學的校長
廣文大學的三任校長都是美國人。第一任校長為柏爾根(Paul D.Bergen)博士。1904年,任廣文學堂校長。1907年,一度辭去校長一職,只任教授,校長由狄考文代理。1908年,續(xù)任校長,直到1914年。根據(jù)《文會館志》記載:“1904年,文會館遷于濰陽,與青州廣德書院和合,易名廣文學堂,仍擢先生為監(jiān)督,兼經(jīng)理昌樂教會。嗣以諸務業(yè)集,繁劇難勝,乃辭傳道任,專辦學堂事務,任職至今?!保?]在其任校長的10年間,“學堂境況,日漸發(fā)達,皆先生之力也”。[6]除主持校務外,柏爾根還兼授《博物學》《教門匯參》《圣經(jīng)入門》等課程,并在業(yè)余時間廣泛搜集草木鳥獸昆蟲礦石幾千件,建立了動植物標本室,供師生學習研究。
第二任校長為方偉廉(William P.Chalfant)。1914年上任,1916年離任。
第三任校長是德維思(Llwellyn J.Davies)。1916年上任,1917年廣文大學遷至濟南,更名為齊魯大學后,遵守教育部規(guī)定,校長一職必須由中國人擔任,改任齊魯大學教務長,負責教學工作。
(二)廣文大學的教師
根據(jù)劉曉玲、張協(xié)軍的研究,“1908年在校教師13名,其中美國2名,英國2名,青州府5名,登州府4名。1917年在校教師26名,其中美國5名,英國2名,山東19名。外籍教師都是國外大學畢業(yè),有的是雙學歷,主要講授英文、圣經(jīng)、道學、物理、化學等課程……國內(nèi)教師有2名貢生,1名舉人,其余多是文會館或者廣文大學畢業(yè)學生,一般教授國文、歷史、電學、地質(zhì)、數(shù)、理、化等課程。有好多教師一人教兩門或三門課程,還有多位濰縣的傳教士作兼職教師”。[11]
可見,廣文大學的外籍教師并不多,直到1908年占4/13,1917年占7/26,無論是漢文教師還是西學教師均以中國人為主。根據(jù)《廣文學堂畢業(yè)生同學齒錄》記載,選留優(yōu)秀生當教師是廣文大學教師的重要來源之一。1905~1912年,合計有韓天爵、葛維常、吳書圣、張正道、朱學海、陳相唐、田義經(jīng)、馮純修等8人留校任教,趙學寬1人留校任葛煥瑞的助課。[6]
根據(jù)《廣文學堂簡章》,廣文大學的設施主要有:一為“大學堂一所,以備考課”。[6]即講堂包括教室10間、辦公室3間、以及可容六七百人的會議室1間。
二為“格物樓一所,以備試驗。其中理化器械、博物標本,無不分類布置,以供各科學之用”。[6]該樓因由美國慈善人士康偉捐建故稱康偉樓。大樓共四層。一二層為物理、化學、生物實驗室。據(jù)《文會館志》記載:“迨由登遷濰,乃移置廣文學堂,藏于康偉樓中?!保?]這些實驗室中配備了水學器36種、氣學器20種、蒸氣器14種、聲學器18種、力學器36種、熱學器26種、磁學器15種、光學器60種、電學器一干電64種、電學器二濕電40種、電學器三副電23種、天文9種等共361種。[6]另有化學器,“諸凡化學實驗、辨質(zhì)、求數(shù)常用之器具、藥料,頗稱完備,不及詳載”。[6]難怪狄考文在給美國同學的一封信中曾經(jīng)驕傲地寫道:“我們現(xiàn)在擁有的與美國普通大學一樣好的儀器設備,比我們畢業(yè)時的杰斐遜學院的兩倍還多。”[3]三四層為藏書豐富的圖書館和可以同時容納60多人的閱覽室。另,該大樓中央有一座高達百尺的鐘樓,“鐘樓高達七丈,上面安裝的收音機可收聽東京、大連、上海、南京的廣播,還安裝有銅鐘表重達七百斤,聲音洪亮,可傳十余里”。[11]
三為“天文臺一所,置大千里鏡于中,俾學天文者,可按時覘天”。[6]
四為“臥房院宇,無不寬敞,期其有合衛(wèi)生”。[6]當年的廣文大學具有教師和學生宿舍。另外,校園面積也比較大。
五為“機器局、印書房各一,尤足以資制造而便刷印”。[6]也就是說,學校另設有機器局和印刷廠。
此外,學校還有可供400多人就餐的餐廳1處,大操場、籃球場、網(wǎng)球場6處等場所。
廣文大學前四屆畢業(yè)生均是文會館的學生。這是因為“文會館之遷濰也,所有生徒而同遷之,故廣文學堂首四班畢業(yè)生無一非文會館所養(yǎng)成者,再后各班有非文會館人”。[6]根據(jù)《文會館志》統(tǒng)計,1905~1912年,廣文大學共有102人畢業(yè)。1905年10名,1906年缺,1907年7名,1908年10名,1909年9名,1910年16名,1911年20名,1912年30名。[6]根據(jù)劉曉玲與張協(xié)軍的統(tǒng)計,“1905年至1917年,共畢業(yè)學生488名,分別是1905年10名,1906年7名,1907年10名,1908年9名,1909年16名,1910年11名,1911年37名,1912年18名,1913年新班17名,1913年舊班55名,1914年新班47名,1914年舊班52名,1915年48名,1916年46名,1917年42名,選學班54名,醫(yī)學班9名”。[11]其中,張協(xié)軍為濰坊檔案館的工作人員,可能擁有更加詳細的原始資料,只可惜因該文發(fā)表于《山東檔案》2012年第3期,沒有注明參考文獻,因此無從得知其資料來源。根據(jù)《廣文學堂畢業(yè)生同學齒錄》記載,廣文大學在濰縣13年,培養(yǎng)了一批道德高尚、掌握新知的新式人才。這些新式人才絕大多數(shù)畢業(yè)后從事教學與傳道工作,為中國現(xiàn)代教育的發(fā)展及人才的培養(yǎng)作出了重大貢獻。據(jù)1914年廣文大學所言:“自新校落成去今僅十年,期間學成以去者已不下數(shù)百人。北而京津,南而湖廣,足跡遍布天下?;驇碚?,或執(zhí)業(yè)商界,而以學界為尤多?!保?1]1908年春天,直隸保定陸軍??茙煼秾W堂曾致函濰縣廣文大學,高薪聘用一位優(yōu)秀畢業(yè)生曲秀狀去做教師,[6]足見廣文大學當時在中國的影響力。
時光荏苒,今天的濰坊仍安靜地矗立著一個被濰坊人稱作“洋樓”的幾座歐式建筑,其學名為樂道院。其實,這里就是中國哈佛:廣文大學的辦學場所。其肅穆灰墻,已見證了廣文大學13年的歷史。其莊嚴紅瓦,默默地訴說著廣文大學的故事。
[1]于中旻:狄考文與中國哈佛大學[J].翼報,第4期.
[2]文會館.登郡文會館典章[M].上海:上海美化書館,1891:1.
[3][美]丹尼爾.W.費舍.狄考文傳:一位在中國山東四十五年的傳教士[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4]美國長老會山東差會.美國長老會山東工作紀實(1861-1913)[Z].濟南:內(nèi)部資料,81.
[5]許美德.中國大學與西方學術模式[J].高等教育,1989(1).
[6]王元德,劉玉峰.文會館志[M].濰縣:廣文學校印刷所,1913.
[7]蔡玉臻.齊魯大學的初期:登州文會館[J].歷史足音,2003(3).
[8]盧運山.從廣文中學看美國教會學校在濰坊的歷史發(fā)展[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7.
[9]郭大松,杜學霞.中國第一所現(xiàn)代大學:登州文會館[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2.
[10]孫培青.中國教育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364.
[11]劉曉玲,張協(xié)軍.濰縣廣文大學[J].山東檔案,2012(3).
責任編輯:劉升芳
夏寶樞,濰坊市人民醫(yī)院院長,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主要從事醫(yī)學教育、教育史研究(山東濰坊261041)。
G618.1
A
1671-2277-(2015)04-002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