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沛, 馬 樂, 王 瓊, 常金花, 劉翠哲 , 苗光新
(河北省中藥研究與開發(fā)重點實驗室,承德醫(yī)學院中藥研究所,河北承德067000)
黃芩為唇形科植物黃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多以根入藥,有清熱燥濕,涼血安胎,解毒功效[1]。黃芩苷是黃芩的主要有效成分,也是黃芩及其制劑的主要質(zhì)量控制指標成分,具有抗炎、解熱、瀉火、止血、安胎等藥理作用[2]。有關文獻研究表明,黃芩苷口服后不直接被吸收,而是在腸道內(nèi)經(jīng)菌群作用下轉化為黃芩素被吸收[3]。胃腸吸收動力學研究表明,口服黃芩苷吸收較差,生物利用度較低,從21.2%到30%左右不等,口服黃芩素的達峰濃度和生物利用度均高于口服黃芩苷[4-7],提示黃芩素比黃芩苷更適合制成口服吸收制劑。因此用黃芩素提取物代替黃芩苷提取物開發(fā)含黃芩中藥制劑,具有廣大的前景。
三黃片是常用中藥,來源于《金匱要略》的“瀉心湯”,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瀉火通便。處方為:大黃、質(zhì)量分數(shù)為70%以上黃芩苷浸膏和鹽酸小檗堿。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明三黃片具有解熱、鎮(zhèn)痛、抗炎和瀉下等作用[8-9],瀉下作用為大黃中蒽醌類成分的作用,黃芩浸膏對此處方中的解熱、鎮(zhèn)痛、抗炎作用有貢獻。本實驗選擇三黃片為原型藥物,用黃芩素提取物代替黃芩苷浸膏投料,制備素代三黃顆粒,以原方制備三黃顆粒,考察黃芩素代替黃芩苷后制備的素代三黃顆粒與原方制備的三黃顆粒的藥效比較,以期為黃芩素代替黃芩苷投料制備中藥制劑提供實驗依據(jù)。
1.1 實驗動物 Wistar 大鼠,體質(zhì)量180 ~220 g,合 格 證 號: SCXK (冀) 2008-1-003, 批 號1005141,河北省實驗動物中心;昆明小鼠,體質(zhì)量20 ~22 g,合格證號:SCXK 京2009-2007,北京華阜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2 材料 大黃,黃芩(承德藥材集團,趙春穎老師鑒定合格);0.9%氯化鈉注射液(石家莊四藥有限公司,批號070901);阿司匹林(承德市普寧制藥廠,批號20070225);干酵母(湖北安琪酵母有限公司,批號200801013);黃芩素對照品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批號0715-9708);黃芩苷對照品 (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批號110715-200514);鹽酸小檗堿,黃芩苷提取物(邯鄲摩羅丹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批號20071106;20071110);醋酸、乙醇、二甲苯等試劑均為分析純,由北京化學試劑廠供應。
2.1 樣品制備
2.1.1 黃芩素的提?。?0-11]將黃芩藥材粉碎過1號篩,稱取100 g,加1 000 mL 水,將容器密閉,60 ℃保溫10 h (酶解),將酶解好的上述藥材加入95%乙醇2 800 mL,配成相當于70%的乙醇溶液,超聲(功率300 W,時間20 min),紗布過濾,向藥渣中加入適量70%乙醇,再進行超聲提取(條件如上),如此反復4 次,合并濾液,減壓回收乙醇,所得浸膏放入恒溫箱中干燥。將干燥后得到的黃芩素提取物,加適量蒸餾水,攪拌,靜置過夜,過濾,干燥,得黃芩素提取物 (含黃芩素63.5%)。
2.1.2 三黃顆粒的制備 大黃100g,鹽酸小檗堿1.701 g,黃芩苷提取物(含黃芩苷79.1%)6.321 g,取大黃50 g,粉碎成細粉,過六號篩;剩余大黃粉碎成粗粉過一號篩,加30%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提取1 h,濾過,合并濾液,回收乙醇并減壓濃縮至稠膏狀,加入大黃細粉、鹽酸小檗堿細粉、黃芩素提取物細粉,混勻,制成顆粒過12 目篩,干燥,過24 目篩,即得。
2.1.3 素代三黃顆粒的制備 大黃100 g,鹽酸小檗堿1.701 g,黃芩素提取物(含黃芩素63.5%)4.767 g,制備方法同“2.1.2”項。三黃顆粒是按照《中國藥典》2010 版中三黃片的方法自制而得,其中黃芩苷的含有量為6.74%,素代三黃顆粒是把三黃顆粒中的黃芩苷按比例等物質(zhì)的量替換為黃芩素制得,其中黃芩素含有量為4.06%。
2.3 素代三黃顆粒和三黃顆粒對大鼠解熱作用比較 取體質(zhì)量180 ~220 g 的wistar 大鼠,雌雄各半,用電子體溫計測其體溫,每日1 次,連續(xù)3 d,選取體溫變化在0.3 ℃以內(nèi)且溫度在36.6 ~38.3 ℃[10]之間的大鼠備用。取體溫合格大鼠,禁食12 h (不禁水),在背部皮下注射20%干酵母混懸液(1 mL/100 g),注射后4 h 開始測量體溫,每小時1 次,注射后6 h 體溫升高達1 ℃的大鼠40只。隨機分為素代三黃顆粒1.00 g/kg (相當于黃芩素0.039 g/kg),三黃顆粒1.00 g/kg (相當于黃芩苷0.067 g/kg),空白對照組(給予生理鹽水),阿斯匹林陽性藥組(0.15 g/kg),每組10 只。灌胃給藥。分別于藥后1、2、3、4、5、6、7、8、9 h 的每只大鼠的直腸溫度,計算溫度變化的差值。采用方差分析各組間差異,結果見圖1。
圖1 三黃顆粒和素代三黃顆粒對干酵母致大鼠發(fā)熱體溫的影響(±s)Fig.1 Effects of Sanhuang Granules and replacing of baicalin with baicalein in Sanhuang Granules on dried yeast-induced fever in rats (±s)
由圖1 可知,與空白對照組比較,素代三黃顆粒組對干酵母引起的大鼠發(fā)熱的抑制作用在給藥后7、8、9 h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與三黃顆粒組比較,素代三黃顆粒組對干酵母引起的大鼠發(fā)熱的抑制作用在給藥后8、9 h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4 素代三黃顆粒和三黃顆粒對小鼠鎮(zhèn)痛作用比較 取40 只小鼠,雌雄各半,體質(zhì)量20 ~22 g,分組同“2.2”項。每天灌胃給藥1 次,連續(xù)7 d。末次給藥后30 min,腹腔注射0.6% 醋酸生理鹽水溶液0.2 mL/10 g,觀察15 min 內(nèi)各鼠出現(xiàn)扭體反應次數(shù),計算鎮(zhèn)痛率,鎮(zhèn)痛率=[(空白對照組平均扭體次數(shù)-實驗組平均扭體次數(shù))/空白對照組平均扭體次數(shù)]×100%。采用方差分析各組間差異,結果見表1。
表1 素代三黃顆粒和三黃顆粒對醋酸所致小鼠疼痛作用的影響(±s)Tab.1 Effects of Sanhuang Granules and replacing of baicalin with baicalein in Sanhuang Granules on acetic acid-induced writhing response in mice (±s)
表1 素代三黃顆粒和三黃顆粒對醋酸所致小鼠疼痛作用的影響(±s)Tab.1 Effects of Sanhuang Granules and replacing of baicalin with baicalein in Sanhuang Granules on acetic acid-induced writhing response in mice (±s)
組別 劑量/(g·kg -1)例數(shù) 扭體次數(shù)/(次·15 min -1) 鎮(zhèn)痛率/%10 25.51 ±5.90陽性對照組 0.15 10 4.12 ±4.52▲★ 83.85三黃顆粒組 1.00 10 15.15 ±6.61▲ 40.61素代三黃顆粒組 1.00 10 9.52 ±2.42▲★空白對照組62.68
結果表明,與空白對照組比較,素代三黃顆粒組對對醋酸所致小鼠疼痛反應有明顯的抑制作用,抑制率為62.68%,效果優(yōu)于三黃顆粒組。
2.5 對急性炎癥-蛋清致大鼠足跖腫脹反應的影響wistar 大鼠40 只,體質(zhì)量180 ~220 g,雌雄各半,分組同“2.2”項,各組大鼠按20 mL/kg 容積,每天灌胃給藥1 次(對照組給等量蒸餾水),連續(xù)給藥4 次。實驗時于每只大鼠右后足趾注射10%新鮮蛋清0.1 mL (注射前用游標卡尺測定其厚度為給藥前值),注入蛋清后分別在1、2、3、4、5、6 h測定每只大鼠右后足趾厚度,以各時間厚度與給藥前值的差值為腫脹度,并與對照組對照。采用方差分析各組間差異,結果見圖2。
圖2 三黃顆粒與素代三黃顆粒對蛋清致大鼠足跖急性炎癥反應的影響(±s)Fig.2 Effects of Sanhuang Granules and replacing of baicalin with baicalein in Sanhuang Granules on albumin-induced foot swelling in rats (±s)
結果顯示與空白對照組相比,三黃顆粒和素代三黃顆粒對新鮮蛋清引起的大鼠足趾腫脹的抑制作用在1 ~6 h 內(nèi)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與三黃顆粒相比,素代三黃顆粒和陽性對照組對新鮮蛋清引起的大鼠足趾腫脹的抑制作用差異在2、3、4 h 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
黃芩為常用中藥,很多中成藥中含有黃芩。黃芩苷為其主要有效成分,但現(xiàn)代研究證明黃芩素是黃芩苷在體內(nèi)發(fā)揮藥理作用的最終物質(zhì),且黃芩素的胃腸吸收效果,生物利用度及藥效均優(yōu)于黃芩苷,故對黃芩素及其衍生物及其單體應用的研究越來越多。而根據(jù)中藥多為復方用藥的特點,研究以黃芩素代替黃芩苷投料,并根據(jù)黃芩素的吸收特點進行復方制劑則更有意義。
傳統(tǒng)的黃芩飲片炮制過程為沸水煮透或蒸透,目的是將藥材中自身含有的水解黃芩苷的酶破壞掉,保證有效成分的穩(wěn)定性。但前期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從藥店購得的黃芩飲片大多沒有進行高溫殺酶處理或殺酶處理不完全[12],同時也發(fā)現(xiàn)部分藥廠因使用炮制不合格的黃芩飲片而造成了很大的經(jīng)濟損失。本實驗中恰恰利用了黃芩中的這種酶,將黃芩苷轉化為黃芩素,條件溫和環(huán)保,提取率高,適宜黃芩素的提取。通過對三黃顆粒和素代三黃顆粒的解熱、鎮(zhèn)痛及不同類型的抗炎模型的作用效果的比較,發(fā)現(xiàn)素代三黃顆粒藥效優(yōu)于三黃顆粒,這樣既提供了一種溫和而環(huán)保的提取黃芩素的方法,也為以黃芩素代替黃芩苷投料制劑提供了實驗依據(jù)。
本實驗采用的解熱、鎮(zhèn)痛、抗炎模型都是較常用且較簡便的模型,方法成熟,可反應素代三黃顆粒的藥理作用。炎癥是十分常見而又重要的基本病理過程,是機體對局部損傷所發(fā)生的一種以防御為主的組織反應,其基本病理變化包括變質(zhì)、滲出和增生。炎癥早期以變質(zhì)和滲出為主,中期以白細胞游走、浸潤、趨化為主,晚期以增生為主[13]。非特異性炎癥反應模型即模擬炎癥不同病理時期造成毛細血管通透性模型、耳腫脹或足腫脹模型以及肉芽腫模型。文獻報道[14]黃芩對不同類型的炎癥有治療作用,但不同成分對同種炎癥模型或同種成分對不同的炎癥動物模型敏感度不同,因此我們將做進一步研究,比較黃芩素和黃芩苷對不同類型炎癥的治療作用。
[1] 董玲婉,呂圭源. 淺談中藥黃芩的藥理作用[J].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7,31(6):787-788.
[2] 張建春,張 華,施 瑛,等. 黃芩苷的研究近況[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5,16(3):247-249.
[3] 劉太明,蔣學華,張梅娟,等. 黃芩苷和黃芩素的大鼠在體腸吸收特性[J]. 中國藥學雜志,2006,41 (23):1784-1787.
[4] Xing J,Chen X Y,Sun Y M,et al. Interaction of baicalin and baicalein with antibiotics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J]. J Pharm Pharmacol,2005,57(6):7432-7450.
[5] Liu T M,Jiang X H. Investigation of the absorption mechanisms of baicalin and baicalein in rats[J]. J Pharm Sci,2006,95(6):1326-1333.
[6] 許伯慧,嚴菲. 黃芩苷及其苷元黃芩素體內(nèi)過程的研究進展[J]. 南通大學學報,2010 ,30(3):220-223.
[7] 洪 怡,何 偉,李 丹. 黃芩苷脂質(zhì)體的制備及體外抗腫瘤作用[J].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2,18(3):29-31.
[8] 李 顏,郭 澄. 三黃瀉心湯的現(xiàn)代藥理研究進展[J].中國藥房,2010,21(11):1048-1050.
[9] 佟繼銘,劉玉玲,陳光輝. 三黃片抗炎藥理作用實驗研究[J]. 中國藥物評價,2012,29(1):18-21.
[10] Zhang Yufei,Wu Hong,Li Lin,et al. Enzymatic conversion of Baicalin into Baicalein by β-glucuronidase encapsulated in biomimetic core-shell structured hybrid capsules[J]. J Mol Catal B Enzyme,2009,57(1-4):130-135.
[11] 劉云華,黃志芳,陳 燕,等. 酶解法提取黃芩中黃芩素的工藝研究[J]. 天然產(chǎn)物與開發(fā),2007,19:688-691.
[12] 苗光新,李忠思,吳寧寧,等. 市售黃芩飲片的炮制質(zhì)量[J].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2,18(22):91-94.
[13] 宋旦哥,孟慶剛. 不同來源黃芩醇提物與水提物抗炎作用比較研究[J]. 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10,28 (9):1852-1854.
[14] 李紅軍. 黃芩提取物抗炎活性試驗研究[J]. 特產(chǎn)研究,2013(2):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