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古典園林有著悠遠流長的歷史,其獨巨匠心的“人文山水”的建設理念與中華文明緊密相聯(lián),深受華夏正統(tǒng)文化的感染和熏陶。園林中的山水景觀在建造上“雖由人作,宛如天成”。人天兩者在布局中所表達出的自然中又透露出一絲定意。講究與對方和諧相處,相得益彰。本文旨在通過探討中國古典園林獨樹一幟的建造特征,來體現其蘊含的深刻人文內涵。
關鍵詞:古典園林;崇尚自然;天人合一;協(xié)調環(huán)境
中國五千年光輝燦爛的悠久文明,造就了中國古典園林這樣一個意境深遠、博大精深的園林體系。通過歷代能工巧匠的精心塑造,它已把山水、建筑、書畫、園藝等元素融為一體,將我國幾千年的人文內涵融匯貫通的加以表達。是我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宗教信仰、文化藝術的綜合反映。人們在欣賞園林之際,往往就是心靈回歸自由之時,所以中國古典園林也就成為世界園林史上的一朵奇葩。
1、古典園林的特點
中國古典園林的成名手法有很多,早在秦漢時期,人們已知“山本靜,水本動”的道理,當時秦始皇營建的阿房宮、漢武帝的未央宮等都是宮、臺、樓、榭,一應俱全。隨著時代的前行,漢代后期造園的神秘感也漸漸消失,園林的脈絡受人文思想的影響正逐漸加深。園林中造園元素能夠逐步精煉、形象能日趨自然,值得稱道。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師法自然
“師法自然”一直是中國古典園林創(chuàng)作的思維方式?!巴鈳熢旎?,中得心源”,中國古代造園家們善于將傳承的人文理念通過自然山水為摹本,通過對自然的感受,取自然美之精華于園林中,將內心深處的情感得以抒發(fā)。成就了無數勝景名園??梢哉f,“師法自然”是中國古典造園藝術的核心所在,也高度體現了中國人對待自然的態(tài)度。
(2)布局靈活
中國古典園林因為以自然的山水配置為前提,寓情于景,布景生情。在園中人工與自然元素兩者的搭配上,都因勢利導,根據環(huán)境的性格特征來安排周邊的景觀層次,使兩者相得益彰,以求得自然界中的那種景物的和諧流暢和園林空間組合的豐富多變。最終做到“巧于因借 精在體宜”。同時江南園林中“曲徑通幽,柳暗花明“的靈活布局也往往給人以博大幽深的意境和富于變幻的遐想,漫步其中,給人以無限的向往。
(3)步移景異
中國古典園林素以自然山水園著稱,園中景物均為自然式布置,游路設計尤為奇巧。故漫步園中,景觀變化不斷,游人可以慢慢地游,靜靜地賞。其中之奧秘就在園之總體布局的不對稱和景物的自然天成。動觀為游,妙在步移景異;靜觀為賞,奇在風景如畫。而游賞相間,動靜交替,則園之景致盡入眼中。
2、古典園林的成因
中國古典園林的發(fā)展伴隨著諸多因素。早在生產力還較為落后時期,東西方都曾有園林。只是這時,園林還是以實用性苗圃為主。只是在中國,得益于較好的耕種條件,園林很早從農業(yè)中脫離出來,演變成人們心中勝地。這既充分體現了其使用者對心中美好勝景的向往,是心中理想境界在現實中的再現。也與我國古代的地域文化、生產方式,自然環(huán)境等都帶有很大關聯(lián)。其主要表現在:
2.1寄情山水的文化寄托
華夏文明起源于長江、黃河的流域。北方核心文化(仰韶文化和半坡文化遺址)所在的黃河流域,主要是現今的陜西、河南界內。其地形主要包括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大部分;南方核心文化(河姆渡文化遺址)所在的長江中下游地域,主要是現今的浙江界內。其地形主要是以寧紹平原為主]??梢钥闯鲈嘉拿鬟x擇平原,與延續(xù)千年的田園農耕式生產方式有著必然聯(lián)系。由于生產設備的落后,原始文明只有借助較好的地質條件,才能更好的滿足田園式生產及生活的需要。正是由于這些地域的地貌特征,才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后人對“山水”式景觀園林的向往。隨著生產力的逐步發(fā)展,城市也逐步形成。由于田園耕作對平原地貌的依附關系,平緩地貌往往能對國家經濟的改善,國力的增強等帶來益處。在這種條件下,當階級形成并開始其統(tǒng)治時,高層統(tǒng)治者駕馭的國土其地貌主要是平原結構,生活中所接觸到的主要為廣袤的平川,這是自然無法滿足其精神欲望的急速提升。不能帶來生活所必須的神秘感與好奇心理。就會對生活中司空見慣的規(guī)則幾何式線形感到厭倦;進而會對生活中感受較少的自然景觀產生興趣和幻想,而自然之美的主角元素山、水二元無疑是上佳之選。于是古典園林自身歷經發(fā)展,正是實現這一內心精神需要的最佳途徑之一。在此基礎上,為表現自然,“造山理水”就成為造園的常用手法。歷史上,漢武帝建造建章宮時,建章宮北為太液池?!妒酚洝ば⑽浔炯o》載:“其北治大池,漸臺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萊、方丈、瀛洲、壺梁象海中神山,龜魚之屬?!边@種“一池三山”的布局延續(xù)千年,對后世園林有深遠影響,并成為創(chuàng)作池山的一種模式。清代皇家園林頤和園就將此用到極致,主要由萬壽山,昆明湖為主址,園內的景觀既有北方山川的雄渾宏闊,又有江南水鄉(xiāng)的清麗婉約,把人工建設與自然風光和諧地融合在一起,可以說這種布局已成為帝王營建宮苑時最常用的布局方式。并逐漸成為經典, 可以看出,在先人心中,只有“山水”才能承擔起對“勝境”的定義與向往。
2.2“天人合一”的思想訴求
在人類歷史與自然環(huán)境的相互交融中,文化的積累在其中扮演中重要角色,不同歷史時期,隨著歷史車輪的前行和人文內涵的積累,同樣是對自然山水的表現,其內涵與用意則隨著使用者用意的加強而蘊涵著很高的文化品位和深邃的哲理。這反映在先秦時期,由于還未達到實質意義上的中央集權統(tǒng)治,在思想上理念上也是百家爭鳴的多元形態(tài)。而園林造藝上也各抒己見,無章可循。但自當漢代,董仲舒把儒家的倫理思想概括為“三綱五?!?,儒學開始成為中國古代正統(tǒng)文化后,中華民族就有了沿襲千年的行為方向。其中提倡的中庸思想更是指引了中華民族兩千多年的文化進程。而中庸之道的理論基礎就是“天人合一”。這期間,“天人合一” 逐漸由董仲舒提煉并上升為哲學思想。他明確提出:“天人之際,合而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號》),認為世間萬物均應順乎自然規(guī)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先秦儒家亦主張“天人合一”,《禮記·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梢钥闯觯鳛橐环N審美主體,中國古典園林表面上是對自然的模仿與提煉,實質是對潛埋在自然中“道”與“理”的探求。正是這種探求,使古代文人、士大夫從云日暉映,水氣澄清,草木鮮美,池柳鳴禽等山水景觀感悟到理性之美,并從中體驗出自我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和諧境界,即達到“天人合一”。而正是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主導,要求園林的各要素保持“純自然”狀態(tài),而不同于西方規(guī)則式園出于理性主義哲學而表現“有秩序自然”。這不論是北方皇家園林的宏大壯美,還是江南私家園林玲瓏秀麗,都少不了亭臺樓榭與山水花鳥的和諧統(tǒng)一。比如皇家園林避暑山莊,與頤和園、拙政園、留園并稱為中國四大名園。作為清代帝王心中的休閑勝地,避暑山莊不同于其它的皇家園林,能很好的按照地形地貌特征進行選址和總體設計,靈活借助于自然地勢,因山就水,順其自然。宮殿與天然景觀和諧地融為一體,達到了“回歸自然,天人合一”的造園境界。而江南私園在此方面也獨具匠心,私家園林因為受到地緣位置,制度標準等所限,在建園處理上可謂是煞費苦心,雖條件有限,但卻能通過“小中見大,內外穿插”的手法來延續(xù)空間。留園就綜合了江南造園藝術,尤以建筑與空間之處理見長。園內林木交映,整體講究亭臺軒榭的布局,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在不大的范圍內造就了眾多而各有特性的建筑,處處顯示了咫尺山林、小中見大的造園藝術手法。
3、結語
以上可以看出,中國古典園林的建造包涵著華夏文明的深刻感染,泱泱華夏千年文明的價值理念,都可從園林設計中可見一斑,而這都深刻展現出了我國古典園林博大精深的藝術魅力和人文價值,值得我們繼續(xù)探行。
參考文獻:
[1]安懷起.中國園林藝術 [M].上海:上??萍汲霭嫔纾?986(30).
[2]彭一剛.中國古典園林分析 [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8.(11)
[3]李玉潔.華夏文明最早在黃河流域形成 [J].華夏考古,2011(04)
[4]李艷麗. 意境在園林中的運用[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2008(03)
[5]汪峰.中國皇家園林與私家園林造園藝術的比較[J].南通職業(yè)大學學報,2001(3)
[6]李保印.張啟祥, “天人合一”哲學思想在中國園林中的體現[J].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2006(01)
作者簡介:吳罡(1981- ),男,湖北十堰人,講師,工程碩士,鄖陽師范高等??茖W校藝術系,從事高校教育工作,主要從事建筑設計與景觀創(chuàng)作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