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比較詩學的視域下,匯集在“風骨”這個中國詩學和文論的概念上的目光也包括了來自西方文學理論的凝神觀照—“風格”。當然,這種觀照也反過來影響著我們對其的理解和闡釋。
關鍵詞:風骨;西方文學理論;風格;影響
一.何謂“風骨”、“風格”
在本文的論述中,涉及“風骨”、“風格”等文學專業(yè)術語,筆者認為,在論述之前,對其進行簡單扼要的論述是必不可少的,這樣不僅有助于筆者流暢地表述自己的觀點,也有利于讀者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提出重要的意見。
(一) 風骨
在《文心雕龍.風骨》中,作者劉勰并沒有給“風骨”下一個明確的定義,所以在其后的研究者們,對“風骨”的論述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著名學者黃侃《文心雕龍札記》中提到:“風即文意,骨即文辭”[1]這一論點影響很大,隨后的追隨者也很多。范文瀾在《文心雕龍注》中就表示贊同此說:“風即文意,骨即文辭,黃先生論之詳矣?!盵2]黃侃“風意骨辭”的論點,開啟了“風骨”二元對立研究的先河。
不少學者紛紛在此基礎上,繼續(xù)為“風”“骨”所代表的確切意義進行了探討。舒直明確指出:“風是文章形式,骨是文章內(nèi)容,骨決定風?!盵3]“內(nèi)容”與“形式”的劃分,仍是在“風”、“骨”的二元對立的基礎上闡發(fā)出來的,是對“風骨”二元對立的另一種詮釋。
而在詹鍈看來:“風骨中固然有思想感情的內(nèi)涵,而其主要是指一種表達思想感情的風清骨峻的藝術風格?!盵4]他把“風骨”當成了一種標準的藝術風格,認為文學創(chuàng)作中要具有“風骨”就是要達到一種“風清骨峻”的藝術風格。與其他學者不同的是,他是站在西方“風格論”的維度上來闡釋中國的“風骨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為研究“風骨”論注入了新的活力,帶來了一種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研究方法。
當然,對“風骨”的論述絕非上面的幾種,有些甚至還持有截然相反的觀點。那“風骨”究竟是什么?筆者認為,學者們對“風骨”的不同論述都來自于對它的不同看法,并不能否認其中任何的一種,這就是為什么中國古代文論總能不斷煥發(fā)新的生命活力,引導文學的發(fā)展。
根據(jù)筆者對“風骨”論的理解,認為“風骨”既是風意骨辭的完美結合,又是一種被當時奉為典范的文學風格。
(二)風格
“風格論”,來源于西方文藝理論,是指文學作品整體上表現(xiàn)出來的藝術特色和創(chuàng)作個性,屬于現(xiàn)代文學批評和理論慣用的范疇。它以作家獨特的創(chuàng)作個性為主,受到特定時代的社會生活、時尚風尚、居主導地位的審美標準的影響。
“風格論”最先產(chǎn)生于亞里士多德的《詩學》,古羅馬文學家郎吉駑斯的《論崇高》則進一步豐富了西方文論中“風格論”的理論內(nèi)涵。18世紀,法國學者布封在《論風格》的演說中,使文學風格得到真正的認識??傊膶W的風格就是指作家的創(chuàng)作個性在文學作品的有機整體中通過言語結構顯示出來,能引起讀者持久的審美感受的藝術獨創(chuàng)性。
從對西方文論中“風格論”的認識,不難看出其包括了三個重要的特征:創(chuàng)作個性(風格的內(nèi)在根據(jù));主體與對象,內(nèi)容與形式的統(tǒng)一(風格的基本條件);文體和語言的組織(風格的外部特征)。而這三個特征與“風骨”的吻合,正好為“風骨論”與“風格論”的比較提供了方法。
二.“風骨”、“風格”之辨
“風骨”、“風格”之所以具有可比性,正是因為它們都可以從相同的角度來進行分析、闡釋。當然,這絕不是說“風骨”與“風格”可以混為一談,而是筆者覺得,對《文心雕龍》中“風骨論”的理解,可以通過與西方文論中的“風格論”的對比來獲取更加深刻的認識。
(一)創(chuàng)作對象的同一性
在《風骨》一文中,作者首先就提出了“詩總六義,風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氣之符契也?!碧岢隽恕帮L”的起源——“化感”,也讓人不自覺地想到“詩三百篇,大抵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也?!盵5]在這里,“風”實則就是指“風意”,來源于《詩經(jīng)》中的“國風”,即勞苦人民群眾的風土人情。
“怊悵述情,必始于風”則是確立了“風”在“風骨論”中的重要地位,認為“風”就是社會生活,就是廣大人民的呼聲。創(chuàng)作有“風骨”的作品,就應該把“風”當做內(nèi)容,抒寫出來,以感染讀者。
“風格論”中的創(chuàng)作對象,則更加的顯而易見了。因為它的定義就表明它是通過藝術品本質(zhì)地反映出時代、民族或藝術家個人的思想觀念、審美理想、精神氣質(zhì)等內(nèi)在特性的外部印記。風格的形成就是時代在作品中的反應。脫離個人所處的客觀社會環(huán)境以及不顧題材、體裁等方面的特點而主觀任意地追求某種風格,就必然導致矯揉造作,虛假膚淺。
(二)創(chuàng)作主體的決定性
“怊悵述情”中的“情”,即是指創(chuàng)作主體在創(chuàng)作作品時,應該融入自己的觀點、看法。在對對象進行闡釋的過程中,應該把自己所獲得的感受抒發(fā)出來,表達自己的愛恨情仇,進而叩擊讀者的心弦,使之起共鳴作用,具有無可比擬的感染力。
在這里,創(chuàng)作主體感情的抒發(fā)也是屬于“風”的一個方面。對于作品來說,寫得生動,有氣韻,有生氣,寫人寫得活,寫景物寫得如在眼前,有情味,就是有“風”。“風”既是創(chuàng)作主體所要抒寫的對象,也包含了創(chuàng)作主體個人的情感、感悟。
在西方“風格論”中,同樣也強調(diào)風格主體的創(chuàng)作性(具有主觀性)。叔本華說過,“風格是精神的外貌”。[6]在這里,“風格”成了人主觀精神的標志和象征,反映了人的精神世界。黑格爾說:“風格在這里一般指的是個別藝術家在表現(xiàn)方式和筆調(diào)曲折等方面,完全見出他人格的一些特點?!盵7]在黑格爾看來,“風格”孕育在不同作家的寫作思想和思路中,不同地彰顯出作家獨特的人格魅力。
(三)創(chuàng)作方法的吻合性
在筆者看來,《文新雕龍.風骨》中所論述的創(chuàng)作方法則由“骨”體現(xiàn)出?!俺烈麂佫o,莫先于骨”,這是對文學創(chuàng)作的總要求。“辭之待骨,如體之樹骸”,運用人體的骨骸和文章的“骨”作類比,突出“骨”對于文章的重要性。那么,該如何創(chuàng)造“骨”呢?筆者認為,這涉及的就是創(chuàng)作有“骨”文章的方法問題。
“析辭必精”、“捶字堅而難移”、“結言端直”則從語言、結構等方面闡釋了創(chuàng)作有“骨”作品的方法。在劉勰看來,文學創(chuàng)作要有“骨”,就和人必須要有骨骼支撐一樣。而在文學寫作中的“骨”,就是表現(xiàn)要有力量,而表現(xiàn)主要是通過語言和文章結構來體現(xiàn)。當然,在《風骨》中,劉勰也提到了規(guī)范語言和結構的方法就是“思摩經(jīng)典”、“典雅逸群”、“憑經(jīng)”、“依周商憲章”“溫雅與典誥同風”。
“風格論”中,文體和語言是風格的載體。風格如果不與語言形式聯(lián)系起來,是很難說清楚的。一定的創(chuàng)作個性歸根到底要通過具體語詞運用體現(xiàn)出來,從而形成一種較為連貫和穩(wěn)定的文學風格,而讀者要想了解這種文學風格的究竟,也首先必須通過閱讀和領會這種語詞運用。而一定的創(chuàng)作個性要求有一定的體裁同它相適應,從而形成一定的文學風格。
三.結語
正如王元化先生所提出的:“從《文心雕龍》的體例來看,創(chuàng)作論諸篇的篇名,往往把兩個具有不同意蘊的字組合成為一個詞。單獨看來,每個字具有特定的含義;合起來看,則兩個字組合成一個完整的新概念?!盵8]“風是指文章中思想感情表現(xiàn)得鮮明爽朗,骨是指作品的語言樸質(zhì)而勁健有力,風骨合起來,是指作品具有明朗剛健的藝術風格?!盵9]本文中,筆者是在“風”“骨”二元對立以及有機結合的基礎上,結合西方文論中的“風格論”對其作出了自己的解釋?!帮L骨”也就是千萬“風格”中獨特的一種,它是劉勰針對當時文學風氣而提出的一種標準的風格。
“風骨”這樣一個中國詩學的獨特范疇的生命內(nèi)涵不僅留給了本國研究者們無限詮釋的空間,也在中西視角的交匯碰撞下不斷煥發(fā)、生長。
參考文獻:
[1]黃侃.文心雕龍札記[M].北京:中華書局,1962:99.
[2]范文瀾.文心雕龍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516
[3]舒直.略談劉勰的“風骨”論[N].光明日報,1956-08-16
[4]詹鍈.文心雕龍義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046-1047
[5]司馬遷.史記(第十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2:3300
[6]叔本華.論風格載文學理論研究[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4:418
[7]黑格爾.美學(第一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372
[8]王元化.王元化集vol.4[C].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179
[9]王運熙.從《文心雕龍.風骨》談到建安風骨[M]//《文心雕龍》研究論文選:下冊.濟南:齊魯書社,1988:641
作者簡介:彭浪(1989-),女,湖南婁底人,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