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各個街道轄區(qū)內(nèi)德經(jīng)濟組織、社會組織的黨建情況有了新的動向,通過對這些動向的掌握、分析,提出了消除“空白點”,擴大黨建工作覆蓋面的具體方案。但在具體落實的過程中,我們越來越感覺到,要快速有效地推進新經(jīng)濟組織、社會組織的黨建工作,在黨員的教育管理體制上必須有所突破。
關鍵詞:社區(qū)黨建;黨員管理;身份管理
現(xiàn)階段,在許多新的經(jīng)濟組織、社會組織中沒有組織掛靠的黨員和由三個以上正式黨員仍沒有成立黨組織的“空白點”是極少的,可以說應建黨組織的黨委,都百分之百地建立了。但實際上,有一個更為普遍的現(xiàn)象是,在新經(jīng)濟組織、社會組織中很多單位是有黨員的,有的甚至有10多名黨員,但他們的黨組織關系都沒有賺到單位來,從而使這些單位成為“潛在”的“空白點”。為此,經(jīng)過對364位黨員進行了的調(diào)查。結果顯示,原已將組織關系轉到單位來的只有6個人,分析原因主要由以下兩類:
(1)不愿意轉。這類黨員主要是個人隱私所致,有些原因也不是用一句“黨性不強”就可以說明白的。詳細地說,一時設計黨員自身利益。一些下崗、協(xié)保、待退休的黨員,總想喝原來的單位保持一定的聯(lián)系,能及時了解單位的動向,爭取組織的關懷,所以不愿意將組織關系轉出來;二是嫌組織關系轉遞“麻煩”。市場經(jīng)濟體制下,職業(yè)的不停變動導致黨員流動性加大,如果不停地將組織關系轉來轉去,太浪費經(jīng)歷,步入穩(wěn)定在一個地方省時省心;三是感情因素。部分黨員因為原來黨支部凝聚力強,黨員之間感情深厚,對轉出來假如新的組織,特別市到新經(jīng)濟組織中過組織生活沒有信心,所以不愿意轉;四室逃避組織教育管理。也不能派出一部分黨員,抓住在黨員管理體制的漏洞,逃避組織教育管理,造成一邊“管不著”,一邊“不能管”的局面。
(2)不可能轉。這種情況主要表現(xiàn)在社會團體和群眾性自發(fā)組織的問題活動群體(如社區(qū)中的各類氣功組織、健身組織和各種自發(fā)的文娛組織等)中,也表現(xiàn)在退休后返聘到單位的黨員身上。這些黨員都有穩(wěn)定可靠地黨組織教育管理,他們參加這類組織知識“業(yè)余的”“兼職的”,所以不可能將組織關系轉來。再說,這類群眾自發(fā)組織的群體也往往是松散的、不穩(wěn)定的,甚至是臨時的,所以也不可能接受黨員將組織關系轉進來。
綜上所述,由于經(jīng)濟體制變革所帶來的新情況、新問題和原油黨員教育管理與組織關系“捆綁”在一起的體制之間的不協(xié)調(diào),導致心驚驚組織、社會組織開展黨建工作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這樣一個鏈條:黨員不轉組織關系—無法成立黨組織—無法開展黨大的工作—出現(xiàn)“空白點”。所以,如何解決黨員組織關系轉遞和黨員教育管理之間的矛盾,舊成為消除這類“空白點”的瓶頸問題。
一、概念—解決矛盾的理論先導
為了解決上述矛盾,黨組織做了大量的動員說服工作,充分向黨員傳達組織有關文件精神,產(chǎn)民黨組織關系和黨員的勞動關系、利益關系是沒有聯(lián)系的,但始終收效甚微。如接到法律服務所一名黨員(屬待退休返聘),動員了六七次,都沒能說服其將組織關系轉到單位來。面對現(xiàn)實,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在新形勢下,在新經(jīng)濟組織、社會組織中,要真正將黨建工作落到實處,有必要在黨員的教育管理體制上引進一些概念,有所突破。
(1)非正式組織。黨組織應該可以分為黨的正式組織和非正式組織。正式組織是由三個以上黨員組成的,并且至少由三個黨員的組織關系在本單位的黨的基層組織。我們通常說的黨總支、黨支部、黨小組等都是黨的正式組織;非正式組織是由三個以上可以證明其政治身份的黨員組成的,并且由正式組織關系的黨員不去三名的黨的基層組織。近年來出現(xiàn)的黨建聯(lián)席會、黨建研究會、在職黨員活動站、社區(qū)黨員之家等都是黨的非正式組織。
引進黨的非正式組織概念,可以有效地解決黨員組織關系轉遞和黨員教育管理之間的矛盾。從理論上講,無論黨的正式組織還是非正式組織,隊黨員進行教育管理在本質上都是一致的,與黨員組織關系在不在該組織是沒有必然聯(lián)系的。在目的一致的前提下,手段可以多樣化。所以,在新經(jīng)濟組織、社會組織的黨建工作中消除空白點,舊不僅僅局限于建立黨的正式組織,也可以建立黨的非正式組織。況且,近年來出現(xiàn)的黨的非正式組織,不僅得到了廣大黨員和群眾的廣泛認可,而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非正式成員。在黨組織(包括正式組織和非正式組織)中,黨員組織關系在本組織的黨員是該黨組織的正式成員,黨員組織關系雖不在該組織中,但可以證明政治身份是黨員的是該組織的非正式成員。
如上所述,既然黨員組織關系和黨員接受教育管理是可以分開進行的,那么在一個組織中出現(xiàn)非正式成員也是順利成章的。再說,同在一個單位內(nèi),預備黨員就可以參加黨的組織生活,那么一名可以證明其身份的老黨員,為什么不可以參加呢?
(3)身份管理,是指黨組織(包括正式組織和非正式組織)根據(jù)黨員在不同時段、不同場合和不同群體中的不同身份,有針對性地實施教育管理的方法和體制。
我們知道,每個人在不同時段、不同場合和不同群眾的身份是不同的,當你面對父母時,你是兒子;面對兒子時,你是父親;在單位你是員工,在家庭你是家長等等。這每一種身份都有不同的權利和義務,都有不同的職責要求。既不能用一種身份的權利和義務來要求另一種身份的要求來代替他所有的身份的要求。黨員也是一樣的道理,在單位他是員工黨員,在社區(qū)他是在職黨員,如果參加社會團體,他就又是社團中的黨員了。僅僅依靠黨員組織關系所在黨組織管理黨員,在當前的形勢下必然是不全面的、不到位的。
引進身份管理的概念就是要解決黨員組織關系和黨員教育管理的困版體制所帶來的這種問題。因為,身份管理的本質在于,只要能夠證明其政治身份是黨員,至于黨員接受什么樣的教育管理,發(fā)揮什么樣的先鋒模范作用,不在于黨員組織關系的歸屬,而在于這個黨員在此時、此地和此群體中是何身份。所以,提出身份管理的概念舊不僅僅是為了消除空白點工作,而是在新形勢下加強黨員教育管理的針對性呵呵實效性的必然要求。從這種意義上講,實行身份管理不僅是黨員教育管理的一種方法,也是一種新的管理體制。
二、利弊—對黨員實行身份管理的得失分析
從組織關系與黨員教育管理的捆綁機制轉為身份管理機制,畢竟是前所未有的一種嘗試,準確地分析這一轉換的利弊得失,更有利于統(tǒng)一思想,推動工作。
(1)減少成本。對于組織來說,實行身份管理可以簡化程序,減少緩解,節(jié)省不必要的管理成本。這主要體現(xiàn)在節(jié)省了組織關系的不必要轉接。我們知道,通過組織關系的轉遞,主要起到三個作用:一是正面本人的政治身份;二是可以通過黨員信息統(tǒng)計,加強黨員隊伍的宏觀管理和收繳黨費;三是可以以此增強黨員的組織紀律觀念。進一步分析,證明身份的作用可以用黨員證、黨員鄭敏信等其他方式代替。增強黨員組織紀律觀念可以通過黨組織的教育管理來實現(xiàn)。這樣我們就可以把組織關系轉遞的作用定位在黨委手腳和黨員信息統(tǒng)計等純業(yè)務性工作上。從而把組織關系與黨員接受組織教育管理分開進行。這樣,從黨內(nèi)是一家的角度說,很多黨員的組織關系轉遞是沒有必要地。讓黨員將組織關系轉來轉去,在實踐就是金錢的現(xiàn)代社會,無論隊組織還是個人,都是要花費一定的精力去完成的,實質上也就是管理成本的一部分不必要支出。從上級文件精神來看,加強新經(jīng)濟組織、社會組織黨建工作的本意也是要加強對這個領域里黨員的教育管理,并以此來將黨的工作滲透進去,加強黨對新經(jīng)濟組織、社會組織的領導。所以,如果組織關系布用轉接,同樣可以達到這樣的目的,并且效果可能更好,何樂而不為呢?
從長遠來看,黨員信息和黨費收繳逐步實行電腦化管理,全國聯(lián)網(wǎng)后,通過查詢身份證號碼,無論在何時、何地都可以查證黨員的政治身份和黨費收繳情況,那時組織關系的轉接可以完全取消,也不會再有正式組織和非正式組織之分、黨組織的正式成員和非正式成員之分,有的只是黨齡的差別和入黨地點的不同。
對消除空白點工作來說,實行身份管理可以節(jié)省對黨員的動員說服工作,減少黨員結轉組織關系的時間,同時,成立黨的非正式組織可以用任命負責人的辦法,不用直接選舉,簡化了操作的程序,大大地方便了工作。另外還可以通過非正式組織的國度,使這些黨員在互相磨合中增加感情,等條件成熟后再建立黨的正式組織,更加水到渠成,順理成章。
(2)增強實效。實行身份管理,引進非正式黨員和非正式組織的概念,將現(xiàn)在黨組織和黨員之間一對一的管理模式轉化為多對一的立體式管理模式,是對黨員教育管理的進一步完善。
經(jīng)濟體制的變化和人們工作、生活方式的多樣化,也使黨員的身份多樣化。如上所述,在不同的時段、不同的場合和不同的群體中,黨員的身份是不一樣的,要求自然也是不同的。所以,在新的形勢下,靠組織關系所在黨支部一家獨自管理是不行的,他只能管理黨員的一部分,而對其他場合下、其他群體中黨員究竟應起什么樣的作用,應如何進行管理是不知道的。所以,這種一對一的管理方式是不全面的,缺乏應有的針對性,也肯定不能取得應有的成效?,F(xiàn)在讓其他黨組織根據(jù)自己單位特點,參與黨員的教育管理,使黨員在不同時段、不同場合、不同身份下接受不同的教育管理,形成多對一的立體式管理框架,既增加了黨員教育管理的針對性,又可以使黨組織的教育、管理和監(jiān)督更有實效性。在本質上來說,不同的黨組織隊黨員的不同要求也是一致的,目的是相同的,不存在必然的矛盾。所以,實施身份管理照顧了黨的組織之間隊黨員教育管理的差異性,使黨員教育管理更有針對性、實效性,隊黨員的管理也更全面。
當然,我們也應該充分考慮到實行身份管理的復雜性。如建立非正式組織如果把關不嚴,舊可能由假黨員混入黨內(nèi),如果分不清黨組織中的非正式成員和正式成員,舊可能造成黨內(nèi)統(tǒng)計的混亂等等,但這些弊端都可以通過技術性手段來加以避免。另外,可能會因為增加了黨組織的設置而增大管理成本,但從加強黨員教育管理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的角度來說,不是現(xiàn)在黨組織設置得多了,而是以前黨組織設置得少了。必要地成本再多也是應該的,不必要的成本再少也是應該取消的。所以,總體來說,實行身份管理,還是利大于弊的。
三、方案—現(xiàn)階段實行身份管理的操作設計
在現(xiàn)階段,為進一步推進新經(jīng)濟組織、社會組織的黨建工作,在對黨員實行身份管理時,可以按如下方案操作。
(1)一個黨員組織關系只能隸屬于一個黨組織,黨費交在組織關系所在黨支部,但要主動接受與之相關的其他黨組織的教育管理。
(2)在新經(jīng)濟組織、社會組織中,有正式組織關系的黨員三人以上的,成立黨的獨立支部。無正式組織關系,但可以證明其身份的黨員,可以作為該支部的非正式成員,參與支部生活,接受該支部的教育管理。
(3)在新經(jīng)濟組織、社會組織中,有三個以上可以證明其身份的黨員,但有正式組織關系的黨員不足三名的,可以成立黨的非正式組織(如黨員活動站),履行臨時黨支部工作職能,一旦由三名以上黨員將正式組織關系轉入,即轉為黨的正式組織。
(4)在新經(jīng)濟組織、社會組織中,可以證明身份的黨員不足三名的,由街道黨工委組織成立黨的聯(lián)合正式組織或非正式組織,對這些黨員進行管理。同時,要求他們按照組織安排,在本人所在單位開展黨的工作,義務擔當該單位的黨建聯(lián)絡員。
(5)證明黨員身份的途徑可以多樣化,但必須嚴肅認真,防止不良分子混入黨內(nèi)。
(6)黨的非正式組織負責人由街道黨工委任免,一旦轉為黨的正式組織,即按照民主程序選舉產(chǎn)生。
(7)黨員考評時,黨的正式組織或非正式組織應將其組織中的非正式成員的考評意見反饋給其組織關系所在黨支部,由后者對黨員進行綜合考評。
作者簡介:張昊然(1990—),男,山西臨汾人,上海師范大學中共黨史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黨史與黨建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