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祥
初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時會覺得自己把一個數(shù)學問題講了很多遍,但學生在做題的時候還是會出錯.教師認為要么是學生的態(tài)度問題,學生根本沒有認真地把自己說的數(shù)學問題放到心理去,或者覺得是學生的智商問題,學生天生就太笨,根本無法學習數(shù)學,所以怎么教都教不會,甚至有些教師覺得學生是對自己有不滿,故意跟自己唱反調(diào).
實際上,學生不能有效地接受教師的引導是師生之間溝通不良的問題,教師要反思自己為什么不能和學生良好地溝通.只有解決了溝通困難的問題才能真正有效地引導學生學習.通常來說,數(shù)學教師和學生溝通困難的問題是由以下幾個因素產(chǎn)生的.
一、教師的對象問題
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時,雖然覺得自己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學習,自己在引導的過程中從來都是對事不對人,然而有時候教師在言詞中間還是會出現(xiàn)否定學生本人的現(xiàn)象,學生感覺到自己被否定,就會認為自己無論怎樣努力也不會再受到老師的肯定了,所以就會拒絕和老師溝通.
例如,教師引導學生做習題:已知三角形的內(nèi)角比為1∶2∶3,求外角比.有的學生解題出現(xiàn)錯誤.如果教師把學生指責一頓,學生不但不能立刻知道自己哪里出現(xiàn)錯誤,還會因為自己受到老師的指責感到很沮喪,所以不再愿意和老師溝通.在引導學生學習時,教師要潛易默化地讓學生了解到自己對事不對人的作風.教師可把A學生的答案:外角比為:(2+3)∶(1+3)∶(1+2)=5∶4∶3;B學生的答案外角比為:(2+3+4)∶(1+3+4)∶(1+2+3)=9∶8∶6.同時給學生比較,讓學生自己思考哪種解法正確,哪種解法錯誤,并說出錯誤的思路.學生通過分析,一致覺得A學生的解題思路是正確的,教師引導學生說出為什么這個思路對,對在哪里.做錯的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的錯誤習題成為討論對象,但是自己卻沒有成為討論對象,就會了解到教師教學時對事不對人的態(tài)度,他們就會關注自己的思路到底錯在哪里,怎么的思路才是正確的.教師把握好自己溝通的對象是師生溝通的第一步.
二、教師的技術問題
在引導學生學習時,教師有時急于想讓學生了解正確的思路,就在學生做錯了數(shù)學題后,立刻告訴學生正確的答案,學生聽完教師詳細的解題步驟,還是不懂到底為什么這樣解題是正確的,只是默默地把解題過程記下來.以后,學生只要出現(xiàn)弄不懂的習題就希望教師給出解題思路,教師如果不告訴解題的方案就隨便做,反正教師最后會給出解題方案.教師不當?shù)臏贤夹g,會引起更多不良的教學效果.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時,要把握引導學生自己思考,自己找答案的原則.
教師在與學生溝通時,要避免自己包辦代替解決學生學習問題的想法.教師要理解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幫助學生解決問題不是教學的目的,讓學生自己學會解決數(shù)學問題才是教學的目標.教師要盡可能地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自己反思問題出現(xiàn)的原因,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教師的引導問題
有時學生在解決教學問題時出現(xiàn)了錯誤,他們不知道如何解決錯誤的問題,就寄希望于教師.此時,教師如果直接告訴了學生正確的思路,學生有可能就會停止繼續(xù)學習,繼續(xù)發(fā)現(xiàn);但若不告訴學生學習的思路,學生又可能錯到錯誤的牛角尖里拔不出來.此時教師可以變換一個思路,讓學生不要再執(zhí)著于找自己的問題,可以換個角度找找別人的問題.
例如,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時,學生老是把基本概念記錯,他們頑固地認為:(a+b)2=a2+b2.
sin(A+B)=sinA+sinB.
教師如果指出學生出現(xiàn)錯誤,學生有時會說,我明明背誦了數(shù)學答案的,可我就是每次做題還是錯了.教師要了解到,學生反復的出錯,是因為學生潛意識里并不認為自己的想法是錯誤的,所以他們做題時頑固地使用這一錯誤的公式.教師可以變換個角度,讓學生看別人做錯的題:
∵4-10=9-15,
∴4-10+6.25=9-15+6.25.
∴(2-2.5)2=(3-2.5)2.
∴2-2.5=3-2.5.
∴2=3.
學生發(fā)現(xiàn)另一個人用自己的公式做出一個不可思議、完全不可能得到的答案,學生就會自己反思,自己應用的公式是不是錯誤了,到底錯在哪里.
總之,初中數(shù)學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時,會出現(xiàn)溝通不良的行為,通常是溝通態(tài)度和溝通技巧出現(xiàn)了問題.教題要把握住對事不對人的原則,要引導學生把關注的焦點放到自主學習上.教師要避免直接給予正確答案,要培養(yǎng)學生自己解決數(shù)學問題的能力;要避免和學生出現(xiàn)爭執(zhí)問題,巧妙地讓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錯誤的原則.教師如果使用以上的原則引導學生學習,就會發(fā)現(xiàn)學生會很愿意順著教師引導的思路進行自主的學習.只有學生愿意與教師進行良好的溝通,教師的數(shù)學教學效率才會得到提高.
初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時會覺得自己把一個數(shù)學問題講了很多遍,但學生在做題的時候還是會出錯.教師認為要么是學生的態(tài)度問題,學生根本沒有認真地把自己說的數(shù)學問題放到心理去,或者覺得是學生的智商問題,學生天生就太笨,根本無法學習數(shù)學,所以怎么教都教不會,甚至有些教師覺得學生是對自己有不滿,故意跟自己唱反調(diào).
實際上,學生不能有效地接受教師的引導是師生之間溝通不良的問題,教師要反思自己為什么不能和學生良好地溝通.只有解決了溝通困難的問題才能真正有效地引導學生學習.通常來說,數(shù)學教師和學生溝通困難的問題是由以下幾個因素產(chǎn)生的.
一、教師的對象問題
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時,雖然覺得自己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學習,自己在引導的過程中從來都是對事不對人,然而有時候教師在言詞中間還是會出現(xiàn)否定學生本人的現(xiàn)象,學生感覺到自己被否定,就會認為自己無論怎樣努力也不會再受到老師的肯定了,所以就會拒絕和老師溝通.
例如,教師引導學生做習題:已知三角形的內(nèi)角比為1∶2∶3,求外角比.有的學生解題出現(xiàn)錯誤.如果教師把學生指責一頓,學生不但不能立刻知道自己哪里出現(xiàn)錯誤,還會因為自己受到老師的指責感到很沮喪,所以不再愿意和老師溝通.在引導學生學習時,教師要潛易默化地讓學生了解到自己對事不對人的作風.教師可把A學生的答案:外角比為:(2+3)∶(1+3)∶(1+2)=5∶4∶3;B學生的答案外角比為:(2+3+4)∶(1+3+4)∶(1+2+3)=9∶8∶6.同時給學生比較,讓學生自己思考哪種解法正確,哪種解法錯誤,并說出錯誤的思路.學生通過分析,一致覺得A學生的解題思路是正確的,教師引導學生說出為什么這個思路對,對在哪里.做錯的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的錯誤習題成為討論對象,但是自己卻沒有成為討論對象,就會了解到教師教學時對事不對人的態(tài)度,他們就會關注自己的思路到底錯在哪里,怎么的思路才是正確的.教師把握好自己溝通的對象是師生溝通的第一步.
二、教師的技術問題
在引導學生學習時,教師有時急于想讓學生了解正確的思路,就在學生做錯了數(shù)學題后,立刻告訴學生正確的答案,學生聽完教師詳細的解題步驟,還是不懂到底為什么這樣解題是正確的,只是默默地把解題過程記下來.以后,學生只要出現(xiàn)弄不懂的習題就希望教師給出解題思路,教師如果不告訴解題的方案就隨便做,反正教師最后會給出解題方案.教師不當?shù)臏贤夹g,會引起更多不良的教學效果.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時,要把握引導學生自己思考,自己找答案的原則.
教師在與學生溝通時,要避免自己包辦代替解決學生學習問題的想法.教師要理解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幫助學生解決問題不是教學的目的,讓學生自己學會解決數(shù)學問題才是教學的目標.教師要盡可能地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自己反思問題出現(xiàn)的原因,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教師的引導問題
有時學生在解決教學問題時出現(xiàn)了錯誤,他們不知道如何解決錯誤的問題,就寄希望于教師.此時,教師如果直接告訴了學生正確的思路,學生有可能就會停止繼續(xù)學習,繼續(xù)發(fā)現(xiàn);但若不告訴學生學習的思路,學生又可能錯到錯誤的牛角尖里拔不出來.此時教師可以變換一個思路,讓學生不要再執(zhí)著于找自己的問題,可以換個角度找找別人的問題.
例如,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時,學生老是把基本概念記錯,他們頑固地認為:(a+b)2=a2+b2.
sin(A+B)=sinA+sinB.
教師如果指出學生出現(xiàn)錯誤,學生有時會說,我明明背誦了數(shù)學答案的,可我就是每次做題還是錯了.教師要了解到,學生反復的出錯,是因為學生潛意識里并不認為自己的想法是錯誤的,所以他們做題時頑固地使用這一錯誤的公式.教師可以變換個角度,讓學生看別人做錯的題:
∵4-10=9-15,
∴4-10+6.25=9-15+6.25.
∴(2-2.5)2=(3-2.5)2.
∴2-2.5=3-2.5.
∴2=3.
學生發(fā)現(xiàn)另一個人用自己的公式做出一個不可思議、完全不可能得到的答案,學生就會自己反思,自己應用的公式是不是錯誤了,到底錯在哪里.
總之,初中數(shù)學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時,會出現(xiàn)溝通不良的行為,通常是溝通態(tài)度和溝通技巧出現(xiàn)了問題.教題要把握住對事不對人的原則,要引導學生把關注的焦點放到自主學習上.教師要避免直接給予正確答案,要培養(yǎng)學生自己解決數(shù)學問題的能力;要避免和學生出現(xiàn)爭執(zhí)問題,巧妙地讓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錯誤的原則.教師如果使用以上的原則引導學生學習,就會發(fā)現(xiàn)學生會很愿意順著教師引導的思路進行自主的學習.只有學生愿意與教師進行良好的溝通,教師的數(shù)學教學效率才會得到提高.
初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時會覺得自己把一個數(shù)學問題講了很多遍,但學生在做題的時候還是會出錯.教師認為要么是學生的態(tài)度問題,學生根本沒有認真地把自己說的數(shù)學問題放到心理去,或者覺得是學生的智商問題,學生天生就太笨,根本無法學習數(shù)學,所以怎么教都教不會,甚至有些教師覺得學生是對自己有不滿,故意跟自己唱反調(diào).
實際上,學生不能有效地接受教師的引導是師生之間溝通不良的問題,教師要反思自己為什么不能和學生良好地溝通.只有解決了溝通困難的問題才能真正有效地引導學生學習.通常來說,數(shù)學教師和學生溝通困難的問題是由以下幾個因素產(chǎn)生的.
一、教師的對象問題
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時,雖然覺得自己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學習,自己在引導的過程中從來都是對事不對人,然而有時候教師在言詞中間還是會出現(xiàn)否定學生本人的現(xiàn)象,學生感覺到自己被否定,就會認為自己無論怎樣努力也不會再受到老師的肯定了,所以就會拒絕和老師溝通.
例如,教師引導學生做習題:已知三角形的內(nèi)角比為1∶2∶3,求外角比.有的學生解題出現(xiàn)錯誤.如果教師把學生指責一頓,學生不但不能立刻知道自己哪里出現(xiàn)錯誤,還會因為自己受到老師的指責感到很沮喪,所以不再愿意和老師溝通.在引導學生學習時,教師要潛易默化地讓學生了解到自己對事不對人的作風.教師可把A學生的答案:外角比為:(2+3)∶(1+3)∶(1+2)=5∶4∶3;B學生的答案外角比為:(2+3+4)∶(1+3+4)∶(1+2+3)=9∶8∶6.同時給學生比較,讓學生自己思考哪種解法正確,哪種解法錯誤,并說出錯誤的思路.學生通過分析,一致覺得A學生的解題思路是正確的,教師引導學生說出為什么這個思路對,對在哪里.做錯的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的錯誤習題成為討論對象,但是自己卻沒有成為討論對象,就會了解到教師教學時對事不對人的態(tài)度,他們就會關注自己的思路到底錯在哪里,怎么的思路才是正確的.教師把握好自己溝通的對象是師生溝通的第一步.
二、教師的技術問題
在引導學生學習時,教師有時急于想讓學生了解正確的思路,就在學生做錯了數(shù)學題后,立刻告訴學生正確的答案,學生聽完教師詳細的解題步驟,還是不懂到底為什么這樣解題是正確的,只是默默地把解題過程記下來.以后,學生只要出現(xiàn)弄不懂的習題就希望教師給出解題思路,教師如果不告訴解題的方案就隨便做,反正教師最后會給出解題方案.教師不當?shù)臏贤夹g,會引起更多不良的教學效果.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時,要把握引導學生自己思考,自己找答案的原則.
教師在與學生溝通時,要避免自己包辦代替解決學生學習問題的想法.教師要理解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幫助學生解決問題不是教學的目的,讓學生自己學會解決數(shù)學問題才是教學的目標.教師要盡可能地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自己反思問題出現(xiàn)的原因,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教師的引導問題
有時學生在解決教學問題時出現(xiàn)了錯誤,他們不知道如何解決錯誤的問題,就寄希望于教師.此時,教師如果直接告訴了學生正確的思路,學生有可能就會停止繼續(xù)學習,繼續(xù)發(fā)現(xiàn);但若不告訴學生學習的思路,學生又可能錯到錯誤的牛角尖里拔不出來.此時教師可以變換一個思路,讓學生不要再執(zhí)著于找自己的問題,可以換個角度找找別人的問題.
例如,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時,學生老是把基本概念記錯,他們頑固地認為:(a+b)2=a2+b2.
sin(A+B)=sinA+sinB.
教師如果指出學生出現(xiàn)錯誤,學生有時會說,我明明背誦了數(shù)學答案的,可我就是每次做題還是錯了.教師要了解到,學生反復的出錯,是因為學生潛意識里并不認為自己的想法是錯誤的,所以他們做題時頑固地使用這一錯誤的公式.教師可以變換個角度,讓學生看別人做錯的題:
∵4-10=9-15,
∴4-10+6.25=9-15+6.25.
∴(2-2.5)2=(3-2.5)2.
∴2-2.5=3-2.5.
∴2=3.
學生發(fā)現(xiàn)另一個人用自己的公式做出一個不可思議、完全不可能得到的答案,學生就會自己反思,自己應用的公式是不是錯誤了,到底錯在哪里.
總之,初中數(shù)學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時,會出現(xiàn)溝通不良的行為,通常是溝通態(tài)度和溝通技巧出現(xiàn)了問題.教題要把握住對事不對人的原則,要引導學生把關注的焦點放到自主學習上.教師要避免直接給予正確答案,要培養(yǎng)學生自己解決數(shù)學問題的能力;要避免和學生出現(xiàn)爭執(zhí)問題,巧妙地讓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錯誤的原則.教師如果使用以上的原則引導學生學習,就會發(fā)現(xiàn)學生會很愿意順著教師引導的思路進行自主的學習.只有學生愿意與教師進行良好的溝通,教師的數(shù)學教學效率才會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