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強
【摘 要】 跳繩是學校體育在小學階段的一項非常重要的教學內(nèi)容,教師除了按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來教授學生跳繩技術動作外,在跳繩教學中引入比賽和游戲策略,對提高學生跳繩練習的積極性,緩減運動負荷帶給學生的抗拒心理,提高教學效果有較為明顯的作用。
【關 鍵 詞】 一年級;跳繩;多形式比賽
一、問題的提出
《國家學生體質(zhì)健康標準》中,從一年級開始就設置了一分鐘跳繩的測試項目,用以評價學生的下肢爆發(fā)力和身體協(xié)調(diào)能力。但是,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部分學生到了一年級的第二學期還沒學會跳繩,還有部分學生不喜歡跳繩練習。因此,在小學一年級體育教學中,提高學生對跳繩項目的練習興趣和練習積極性,成了跳繩教學的關鍵。筆記試圖通過創(chuàng)設多形式的比賽活動,意在端正學生的練習態(tài)度,激發(fā)學生的練習興趣,以提高一年級跳繩的教學效果。
二、研究對象
本校一年級的兩個平行班:107班,共38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18人;108班,共38人,其中,男生19人,女生19人。
三、研究方法
采用實驗法。其中107班為對照班,按照常規(guī)進行教學;108班為實驗班,采用多形式比賽教學法進行教學。
四、研究對象初始成績分析
以下數(shù)據(jù)均為本校107班、108班在進行跳繩教學之前的身體測試結果。
表格一:107班、108班跳繩測試情況對照表
■
表格二:107班、108班身高、體重情況對照表
■
從表格一和表格二中的測試結果的對比情況可以看出,在進行實驗前107班和108班兩個班學生的身體形態(tài)和跳繩情況基本相同,說明兩個班學生原來條件沒有明顯差別,在測得兩個班學生在實驗前的條件基本相同后,我們可以進行實驗。
五、實驗方法
表格三:對照班與實驗班在相同的教學內(nèi)容中,安排的不同教學策略與手段(107班為對照班,按照傳統(tǒng)教學進行跳繩教學的具體教學計劃和手段;108班為實驗班,采用多形式比賽進行教學的教學計劃和手段。)
表格四:107班、108班根據(jù)各自的教學計劃,進行12次課堂教學后,兩個班的測試成績:
■
從表格二和表格四的對比中可以看出,經(jīng)過為期12次課的跳繩課堂教學,一分鐘跳繩測試成績兩個班均有所提高。從表格四中可以看出,107班和108班的一分鐘跳繩成績具有顯著的差異性,實驗班108班的一分鐘跳繩成績大大優(yōu)于對照班107班,說明運用多形式比賽的教學手段比傳統(tǒng)常規(guī)的教學方法效果更好。
六、分析與討論
(一)在跳繩的教學中,結合多種形式的比賽和游戲可以引起學生對跳繩項目的興趣,提高參與的積極性
跳繩雖然是一項操作比較簡單,但只有經(jīng)過反復訓練,才能提高成績。若采用單調(diào)的練習方式,不但會讓學生覺得很枯燥,還會導致那些協(xié)調(diào)性較差的學生,喪失學習和練習的信心。因此,如何讓學生建立并保持對跳繩學習的興趣成為一年級進入跳繩教學之初的關鍵。一年級的學生,對戶外的活動比較感興趣,對小型的比賽和游戲更有參與熱情,這是他們的心理特點。所以,針對跳繩項目的特點,結合多種形式比賽的教學方法,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是在學生帶動家長共同參加家庭跳繩比賽的活動中,起到了不錯的效果,在提高練習積極性的同時,保證了學生的練習時間。
(二)在跳繩的教學中,結合多種形式的比賽和游戲可以緩解運動負荷給學生帶來的負面影響,提高參與的效果
小學一年級是學生身體各個器官和功能發(fā)育的重要階段,在跳繩教學中,安排一定的運動負荷,是符合一年級學生的生理發(fā)展特點和身體素質(zhì)發(fā)展要求的。我們認為,只有當練習的運動量和強度構成的負荷接近疲勞,但還沒有產(chǎn)生疲勞時,練習的效果是最好的。在這12次課的課堂教學計劃中,練習強度逐步增加,運動負荷逐步增強,容易導致學生的抗拒心理。但是,比賽和游戲的引入有效地緩解了學生對運動負荷帶來的厭學情緒。讓學生在不注意體能消耗的情況下,讓機能得到恢復,有效地避免學生的疲勞現(xiàn)象,學生的耐力素質(zhì)也得到有效的提高。
七、結論與建議
兩種教學方法的對比分析表明:常規(guī)教學法容易讓學生產(chǎn)生厭學和偷懶現(xiàn)象,學生缺乏學習主動性,導致教學效果不明顯;而多形式比賽的教學方法能有效調(diào)動學生學習和練習的積極性,調(diào)節(jié)運動負荷,減小對疲勞的感受,教學效果均較為明顯。我們認為,其他的體育教學項目,根據(jù)項目的特點也可引進多形式的比賽或游戲,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也能讓學生感受到“我成功”“我能行”的快樂體驗?!?/p>
【參考文獻】
[1] 《國家學生體質(zhì)健康標準解讀》編委會. 國家學生體質(zhì)健康標準解讀[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38-147.
[2] 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組織. 浙江省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必學內(nèi)容教師用書[M]. 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
[3] 邵德偉,鄒旭鋁,俞富根,周曉明. 體育課堂教學運動負荷安排的科學性與例析[J]. 中國學校體育,2010(9):24-25.
[4] 黃希庭. 心理學[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