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華萍
摘 要:隨著卓越法律人才培養(yǎng)計劃的實施和依法治國方略的全面落實,行政法案例教學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態(tài)勢。不論從形式還是實質上看,注重學生參與都是案例教學法的應有之義。案例行政法課程教學要從選取案例、準備知識、構建良好師生關系、縮小授課規(guī)模、改革考核模式等方面完善學生參與機制。
關鍵詞:案例行政法;案例教學;學生參與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4)11-0029-03
一、開展行政法案例教學的意義
縱觀新中國法學教育歷程,法學教育的繁榮自20世紀90年代始,與社會對法律人才的需求有關,法學教育規(guī)模急劇擴張,法學一時成為顯學。與此相伴的是法學教育的尷尬:法學教育借助的學術研究、知識體系和傳授方式,與實踐嚴重脫節(jié)。有問題就會有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培養(yǎng)應用型法律人才為目標的法學教育改革全面展開。而這場改革的必要元素之一就是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在諸多新教學方法中,案例教學法可以說是最為基本、運用最多的。在此背景下,行政法案例教學也應運而生,而且基于如下事實,在以后的行政法教學中,案例教學還將更受重視,在更廣泛的范圍內被普遍運用,呈現欣欣向榮的態(tài)勢。
首先,卓越法律人才培養(yǎng)計劃的實施必將促進行政法案例教學的開展。2011年12月23日,教育部和中央政法委聯合發(fā)布了《關于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yǎng)計劃的若干意見》,指出實施該計劃的主要任務包括“分類培養(yǎng)卓越法律人才”、“強化法學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提出 “強化學生法律實務技能培養(yǎng)”、“搞好案例教學”等要求,并于2012年11月23日,教育部辦公廳和中央政法委辦公室聯合發(fā)布了《關于公布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yǎng)基地名單的通知》,標志著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yǎng)計劃正式實施。在此背景下,行政法案例教學的進一步開展已是必然。
其次,依法治國方略的全面落實亦需進一步開展行政法案例教學。自黨的十五大以來, “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成為治國基本方略?!敖ㄔO法治中國,最核心的是執(zhí)法問題,即法律的實施”[1]。“法之不行,自上犯之”①,因而,“推進行政法治還是要靠不斷完善的制度和具備良好素質的公務人員”[2]。2010年11月8日,國務院發(fā)布了《關于加強法治政府建設的意見》,明確要求“提高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識和能力”。近年來,國家公務員考試對法學人才需求數量最多、比例最大,相應的,報考各級機關公務員也已成為法科生就業(yè)首選。所以,為了培養(yǎng)適應法治政府建設需求的公務員儲備也需進一步開展行政法案例教學,畢竟“教授法律知識的院校,除了對學生進行實在法規(guī)和法律程序方面的基礎訓練以外,還必須教導他們像法律工作者一樣去思考問題和掌握法律論證與推理的復雜藝術”[3]。
二、注重學生參與是案例教學法的應有之義
首先,從形式上看,案例教學法傳承了蘇格拉底的“催產術”,是一種注重學生參與的教學模式。其另一個名稱——蘇格拉底式教學法——顯示了其與古希臘哲學家、教育學家蘇格拉底的淵源?!疤K格拉底主張教育不是知者隨便帶動無知者,而是使師生共同尋求真理。這樣師生可以互相幫助,互相促進”,因此,“蘇格拉底從不給學生現成的答案,而讓學生自己通過探索去作結論”,“只有通過無止境的追問”去“激發(fā)學生對探索求知的責任感,并加強這種責任感”,這就是蘇格拉底的“催產術”[4]。關于由哈佛法學院院長蘭德爾先生首創(chuàng)的“案例教學法”,卡弗斯作了這樣的描述:“采用判例教授法的法律教授,雖然課堂內學生多至150或200人,也很少正式授課,他/她利用試探式問答和提出一系列難題的方式,引導學生對當日指定的司法意見作詳盡的分析。教授設法使學生掀起熱烈的辯論”。參加討論的學生“不僅需要對法庭的理論了如指掌,他/她還須能夠對它進行批判。他/她不能接受法庭的判決,認為必然是帶有權威性的”[5]??梢?,注重學生參與正是案例教學法在教學模式上對蘇格拉底教育方法的傳承。
其次,從本質上看,學生的有效參與是案例教學法成功與否的表征。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學習不是對知識的被動接受,而是學習者主動的建構活動,是通過學習者與外部環(huán)境相互作用,實現同化和順應來逐步建構有關外部世界知識的內部圖式,從而使自身認知結構得以轉換和發(fā)展。誠如雅斯貝爾斯言:“知識必須自我認識,自我認識只能被喚醒,而不像轉讓貨物。”[6]案例教學法正是教師提供案例為學生營造生動的問題情境,通過師生間互動,形成矛盾沖突,學生在解決矛盾沖突的過程中,實現同化和順應的更替,最終完成個人的理論建構。如只有案例情境而無互動,則不能很好發(fā)揮學生在知識內化過程中的自主作用,無法實現認知發(fā)展的自發(fā)完成。可見,互動是同化和順應過程的關鍵,是喚醒自我認識的關鍵。欲實現案例教學法的工具價值,學生參與就不可或缺。
三、案例行政法課程教學的學生參與障礙原因
目前,作為一門專門的課程,案例行政法在我國法學院系的開設雖不普遍,但已開始嘗試,且如上文分析,以后會有更多的法科生修習該課?!肮び破涫?,必先利其器”②,如何促進學生參與,積極思考,勇于交流,避免冷場、沉默現象則成為承擔該課程的教師應考慮的問題。治病求治本,分析案例行政法課程教學中的學生參與障礙原因成為首要。作為一名案例行政法課程授課教師,筆者認為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行政法的難學致知識儲備與動力不足。在國外,行政法被認為是一門令人苦惱的課程,這可從西德尼.A.夏皮羅教授著名的《法科生不喜歡行政法的十大原因及其對策》一文中得以佐證。在我國,行政法同樣是讓法科生頭疼的課程,歷年司法考試中行政法考題得分低即可見一斑[7]。行政法理論抽象、內容繁雜,客觀上要求教學注重循序漸進、體系完整,但在法學專業(yè)課程設計中,行政法課時極其有限,授課教師根本實現不了循序漸進、體系完整的訴求,只能進行選擇性授課,這勢必造成學生的學習困難。當然,應看到,案例行政法學的開設正是為彌補此缺陷而作的努力,但另一面,行政法學習的不足也會影響案例行政法課程的良好開展。而且,正如夏皮羅教授分析,行政法是“要求學生了解他們從未經歷過也知之甚少”的內容,這導致許多問題“對學生來說顯得非常乏味”。同樣,學生們會將這種對行政法的厭惡帶到案例行政法課程中,我們同樣無法要求“學生帶著熱情來學習這門課程”[8]。endprint
第二,慣性的聽課模式造成自覺意識不足。毋庸諱言,雖然案例教學等許多新的教學法已在我國法學教育中占了一席之地,但傳統(tǒng)的課堂講授方式由于有利于學生全面、系統(tǒng)地掌握法律知識,仍在我國法學教育中占主要地位。在此模式下,教師依教材和大綱編寫講義和授課,學生只是被動接受和記憶,無須其積極參與。與此相對應,學生的聽課模式就演變?yōu)橛枚?,用筆記。由此帶來的慣性,使得學生在案例行政法學教學過程中,不僅課前不充分準備,而且課堂上不愿意主動與人交流,教師被逼“抓壯丁”現象時有發(fā)生。
第三,現有的班級設置和考核機制帶來的壓力不足。誠如英國病理學教授貝弗里奇所說:“人們最出色的工作往往在處于逆境的情況下做出。思想上的壓力,甚至肉體上的痛苦都可能成為精神上的興奮劑?!睂W習同樣需要適度壓力。而我國當前的法學院系,不論是班級設置還是考核機制都不利于為學生提供適度的學習壓力:由于法學教育的繁榮,法科學生招生規(guī)模大,各法學院系幾乎都是大班教學設置,班級人數多,使得學生參與機會嚴重不足,客觀上為學生不主動交流提供了可能,這又進一步影響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另外,現行考核評價機制主要關注期末一次性考核,平時考核雖然在課程成績中有所體現,但比重偏輕。對于諸如案例行政法課程之類的實踐性教學課程來說,期末一次性考核幾乎沒有意義,相反,平時學習過程才是考核的重點。這種陳舊的考核機制必然造成學生漠視平時課堂,導致參與不足的結果。
四、促進學生參與案例行政法課程教學的對策
任何教學目標的實現都有賴于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因此,授課教師必須思考如何在案例行政法課程教學中有效促進學生參與。針對上述原因,結合自身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可從以下方面著手。
第一,在案例選取上,注意在圍繞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關注熱點、貼近生活,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想參與”。案例行政法課程教學中,案例地位重要,整個教學過程是以案例為基本點的。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要想后續(xù)環(huán)節(jié)順利,首先要在案例選取上下功夫。心理學顯示:學習中濃厚的興趣,會反射在心理上對該學科抱有偏愛,以致在行動上執(zhí)著追求,進而在思維上也表現出某種快捷、感悟。所以,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由于高校學生了解、參與社會的主要渠道是通過各種媒介關注社會熱點事件,所以選擇與相關行政法內容有關的熱門事件作為分析案例,如“宿遷‘限桌令事件”、“劉燕文訴北京大學不授予學歷證、學位證案”等,或因與自身利益有關,或因發(fā)生于周邊,學生往往更感興趣,更愿意積極主動地探求問題,尋找答案??梢?,注意適當的案例選取,有助于激發(fā)學習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增強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實現學生的有效參與。
第二,在給予案例材料的同時,提供適當知識線索,降低學習難度,讓學生“能參與”。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開設的案例行政法學是以行政法課程為先導的,目的在于通過分析案例運用所學行政法知識,引起學生對行政法知識的深化和反思,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而由于行政法課程常常是“絕望的泥潭”[9],學生如果沒能夠建立行政法知識體系、理清知識頭緒,則可能陷入在拿到案例材料時,雖有自己的直觀判斷,卻無從入手展開說理論證的困境。雖然適當的難度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斗志,但當難度過大,學生雖努力而不能及時,則可能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在課程前期,提供案例材料的同時,應適當提示需要準備的知識范圍、法規(guī)范圍,讓學生有的放矢地進行準備,使學生有體驗成功的可能。美國心理學家蓋茲說:“沒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滿足的感覺,也沒有什么東西比成功更能鼓起進一步成功的努力。”這樣,更有利于構建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良性循環(huán)。當然,要注意隨著課程的開展,學生學習能力的增強,應該逐步減少直至不再提示,畢竟,從紛繁的問題中找出解決路徑,從混沌的行政法現象中探求背后的行政法理也是案例行政法課程所追求的目標。
第三,在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構建良好師生關系,以通暢信息交流與傳遞,讓學生“敢參與”。人本主義心理學代表人物之一卡爾·羅杰斯在其著作《自由學習》一書中強調了師生關系的重要性,就如在心理治療中把重點放在醫(yī)患關系上一樣,羅杰斯認為教學的重點也應當放在良好的師生關系或教師態(tài)度上,強調“促進意義學習的關鍵乃是教師和學生個人關系的某些態(tài)度品質”。他認為教師必須具備四種態(tài)度品質:信任、真誠、尊重、理解。教師只有以這些態(tài)度品質處理教學中的師生關系才能免除學生種種精神上的威脅和挫折,才可能使學生自我實現的學習動機得以自然地表現[10]。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做到敢于對案例材料發(fā)表看法,敢于質疑、反駁不同觀點,就必須讓學生獲得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而這種心理安全和自由的體驗,有賴于教師秉持這些態(tài)度品質,營造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唯此,才能順暢教學過程中師生、學生之間的情感溝通和交流,讓學生不僅“想參與”而且“敢參與”到課程教學中來。
第四,縮小授課規(guī)模,改變現有考核評價模式,以增加適度壓力,讓學生“不得不參與”。陶行知先生說過:學生在學習上大致可分為四種:“大凡生而好學為上,熏染而學次之,督促而學又次之,最下者雖督促不學。然而生而好學與督促不學的人究竟是少數,大多數得到相當熏染、督促就學習”[11]。所以,必要的督促機制不可少。首先,為防止“搭便車”現象,最好的辦法是縮小授課規(guī)模,小班教學,人數在20人以下,保證每次課堂教學能為每位學生都留有可能的時間參與。如果暫時不能做到小班教學,也可采用助教組織分組討論、主講教師集中講評的替代辦法,助教人選可以是研究生,也可以由授課班級的學生擇優(yōu)擔任。其次,改變現有考核評價模式,注重過程考核,取消期末考核。如果說縮小授課規(guī)模是出于保證學生參與的“量”,那么改變現有考評模式就是為了保證學生參與的“質”。開設案例行政法課程,固然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行政法律實務技能,提高學生運用行政法學與其他學科的知識方法解決實際法律問題的能力;但更高的目標是通過案例來拓展行政法學的思考空間,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12]。這是期末兩個小時的一紙考卷無法評價的,唯有通過平時的課堂發(fā)言水平及課后的案例分析論文來反映,因此,對該課程的考評也應以這兩個變量為指標。而且,由于這種考核模式注重平時,注重過程,學生也會在此模式的指引下甚或“逼迫”下參與到課程中來,從而使自己的能力得以鍛煉、提高。
注釋:
①《史記·商君列傳》。
②《論語·衛(wèi)靈公》。
參考文獻:
[1]李麗,翁菁.專家稱建設法治中國需要教官員守法[EB/OL].
http://legal.gmw.cn/2013-01/08/content_6292892.
htm.
[2]馬懷德.設立“法治GDP”,推動行政法治[EB/OL].http:
//www.mzyfz.com/cms/pufazhuanlan/pufazhuanti/
pufashijian/html/1177/2013-04-01/content-707221.
html.
[3][美]博登海默;鄧正來譯.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
[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507.
[4][6][德]雅斯貝爾斯;鄒進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
聯書店,1991:8.
[5][美]戴維·F·卡弗斯;陳若桓譯.法學教育[C]//哈羅德·
伯曼.美國法律講話.北京:三聯書店,1988:216.
[7]章志遠.法科生行政法案例教學模式之研究[J].河南財
經政法大學學報,2013,(3).
[8][9][美]西德尼·A·夏皮羅;蘇苗罕譯.法科學生不喜歡
行政法的十大原因及其對策[EB/OL].http://www.china
lawedu.com/news/20800/216/2006/8/xi406364937188
60024324-0.htm.
[10]曹樹真.論羅杰斯的師生觀[J].外國教育研究,2000,
(6).
[11]陶行知.如何引導學生努力求學——給正之先生的信
[C]//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5:103.
[12]關保英.行政法案例教學研究[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
部學院學報,2009,(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