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楊凡
摘 要: 學前教育專業(yè)教師要以培養(yǎng)實用型人才為宗旨,在實際教學及運用中發(fā)現問題、闡述問題,使學生成為會學、會做、會創(chuàng)新的幼兒教育人才。
關鍵詞: 學前教育專業(yè) 手工課教學 若干問題思考
一、發(fā)現和提出問題
學前教育專業(yè)美術教學內容分為繪畫與手工兩大部分。幼兒教師在幼兒園日常工作中經常要動手為幼兒制作大量教玩具,并順利進行幼兒園相關環(huán)境的創(chuàng)造,還要通過美術教學活動培養(yǎng)幼兒的創(chuàng)新意識、協(xié)作精神及動腦、動手、獨立解決問題等能力。新的職業(yè)教育課程觀強調學生職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手工是學前教育專業(yè)實用性、應用性較強的學科,它在開發(fā)幼兒智力、陶冶幼兒情操、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fā)展方面發(fā)揮特有的教育作用??墒?,筆者在近幾年帶學生下幼兒園實習期間,發(fā)現了一些學生下園實習或剛畢業(yè)參加工作時往往力不從心,平時學到的手工知識和基本技能不夠運用到幼兒園實際教學中。這說明當前各地各類學校學前教育專業(yè)校內手工教學與幼兒園里手工教學實際需要和應用明顯脫離,反映出校內手工教學存在一些值得思考和亟待解決的問題。那么,我們該如何重新審視校內手工教學呢?帶著這些疑問,我們一起做一些實際探討,以進一步推進校內手工教學改革,提高手工課實際有效的教學質量。
二、分析和解決問題
(一)校內教學與校外崗位應用的矛盾問題
當前手工教學都是美術教師單兵作戰(zhàn),所以美術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只是按照教材內容按部就班地、單純地運用繪畫、手工知識與技能開展教育教學活動,而學生也能較全面地掌握幼師實用手工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稍诂F實運用中,教師的這種日常教學行為習慣卻存在一些弊端。如在布置幼兒園教室、活動室墻面方面,學生只是一味追求美觀與畫面的裝飾效果,沒有意識到在美化環(huán)境的過程中向幼兒滲透教育。
墻飾在任何條件下都是以物質狀態(tài)存在的。這種物質條件的構成與組合可以形成一種和諧的、愉悅的心理氣氛。在幼兒園里,這種心理氣氛無疑對幼兒的成長和發(fā)展會產生良好的影響。一面好的墻飾可以成為幼兒最關注的地方之一。寓教育于藝術之中的墻飾,是幼兒進行語言、常識、計算、科技、美術、游戲等活動的好材料,對幼兒的觀察、認識、記憶、思維、想象、創(chuàng)造和審美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通過多次到福建省示范幼兒園參觀后,我發(fā)現他們的教室和活動室的墻面布置都遵循教育性、參與性、藝術性三個原則,并選擇適宜的方法。所謂教育性是指墻面裝飾的內容要與本班當前重要教育目標相結合,應是教育目標、教育內容的藝術再現。例如,小班教室或活動室的墻面裝飾要想取得預期的教育效果,必須選擇主題突出又易于表現的教育內容加以裝飾。如以四季特征、節(jié)日教育為內容的裝飾,配合認識昆蟲、認識交通工具等主題教育進行裝飾。這樣的裝飾,不僅對孩子具有吸引力,還能使幼兒受到美的感染。但是由于幼兒各方面情況的了解不夠,目前很多學前專業(yè)學生對幼兒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認識不真切,造成墻面裝飾內容混亂,只是一味根據自己的喜好設計制作,幼兒看不懂也不感興趣。顯然,這種裝飾脫離了幼兒的生活經驗和認識水平,失去了教育作用,教師勞而無益。
參與性是指讓全體幼兒參與墻面裝飾的全過程,這是發(fā)揮墻面裝飾教育作用的關鍵?,F在學前專業(yè)學生和有些剛走出校門的幼兒教師,布置各種環(huán)境只是自己制作,幾乎沒有幼兒參與。由于幼兒理解水平低,生活經驗少,對墻飾的理解及對藝術美的感知有一定的局限,對沒有親身參與布置的墻飾只是一種被動欣賞。而親自參與裝飾,會對幼兒選擇美、創(chuàng)造美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鍛煉他們動手動腦、手腦并用的能力,提高他們的活動水平,還可以讓他們感受到自己勞動智慧的價值,自覺調動愛護環(huán)境、保護集體勞動成果的感情。
藝術性是指幼兒園的墻面裝飾同其他場所的裝飾一樣,必須具有藝術美。既要有簡單流暢的線條美、生動活潑的造型美,還要有艷麗明快的色彩美;既要有精美的藝術設計,又要表現出一定的童貞、童趣。2014年3月,我?guī)W生到我區(qū)一所省級示范園實習,發(fā)現她們?yōu)?歲左右小小班教室裝飾墻飾,內容都是以表現親情為主,如“小魚和媽媽”、“雞媽媽與雞寶寶”、“兔媽媽帶小兔采蘑菇”等。造型大,色彩艷麗明快,表現風格要么寫實要么卡通形式,這樣幼兒既看得懂又喜歡看。設計制作“小魚和媽媽”時,教師把創(chuàng)意告訴幼兒,并教給幼兒染紙的方法,幼兒完成染紙作品,晾干后教師剪出魚形,粘上眼睛,藝術地組合上墻。這樣幼兒共同參與的墻飾,能幫助幼兒克服與大人分離產生不安焦慮的心理,小魚和媽媽的親情畫面能使幼兒聯(lián)想到幼兒園也是一個大家庭。這種墻飾布置既能為幼兒創(chuàng)造溫馨、和諧、優(yōu)雅的良好環(huán)境,使幼兒感到輕松、愉快又有一定的教育性。幼兒親自參與裝飾,有利于培養(yǎng)其合作意識并獲得成功的體驗。這些系統(tǒng)、科學的綜合知識,在手工教材里沒有體現出來,它涉及《幼兒園活動教程》這門學科知識。
所以要解決校內教學與校外崗位應用的矛盾,教師必須注重跨學科融會整合,加強學科綜合知識和學生實踐的聯(lián)系,手工課教師要與《活動教程》、《幼兒教育心理學》、《幼兒衛(wèi)生保健》等學科教師合作,共同學習學前教育專業(yè)綜合理論知識,共同探討和制訂教學方案及內容,利用課余時間親自帶領學生到實習基地幫助幼兒園布置不同年齡班教室的環(huán)境,與幼兒園教師開展交流合作,使日常教學與實際崗位應用密切聯(lián)系,讓學生學有所長,學有所趣,學有所用。
(二)傳統(tǒng)教學模式與專業(yè)發(fā)展的矛盾問題
現有手工教學內容還是比較豐富的,除了基本知識和技能訓練學習外,還有情景案例點評、相關鏈接、拓展練習等,豐富了學生的審美情趣、發(fā)展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但不容忽視的是,由于缺乏場地,學生在校學習期間,一般沒有仿真實訓課的練習。像“幼兒園里的活動區(qū)角布置”這一實踐性很強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內容,教師對學生的教學傳授只是“紙上談兵”,通過一些圖片或視頻資料向學生傳授幼兒園活動區(qū)角布置的理論依據和指導思想。
這種“紙上談兵”式的教學與學生“走馬觀花”式的學習,使學生根本意識不到活動角在幼兒園教育教學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嚴重制約學生今后的專業(yè)發(fā)展與實踐運用能力,使學生在今后實際操作中出現心慌、無從下手、無法承擔制作任務的現象。有些學生即使能基本完成活動角的布置,但內容針對性不強,沒有把相應作用體現出來。而真正意義上的活動角布置是幼兒園為孩子們創(chuàng)造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huán)境的一大重要組成部分,是充分利用房舍的邊角空間為小組或個別幼兒提供操作和表現的機會,作為集體活動的補充或延伸,有利于適應不同幼兒的發(fā)展需要,保證他們進行愉快的、有益的自由活動;有助于教師對幼兒進行個別觀察和指導,促進他們的個性發(fā)展。所以,手工教師在今后進行活動區(qū)角教學時,應向學校申請專用的實訓室和教室,用耐用的大型彩色模具或三合板、KT板等劃分出各個仿真活動區(qū)域,學生2~4人為一小組,根據幼兒園實際需要和幼兒年齡層次選擇區(qū)角主題,真實巧妙地運用室內空間,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提倡廢物利用,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和創(chuàng)造能力,從而使這種能力在今后崗位教學運用中傳授給幼兒。在進行區(qū)角活動設計制作時,教師要課前查閱相關網站、相關書籍,收集有關幼兒園活動區(qū)角的圖片和資料,并建立資料庫以供學生參考。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的角色應是觀察者和活動的組織者,在過程中引導學生探究和互動,給予他們恰當的指導和積極的鼓勵。學生在校時只有通過如此仿真實訓練習,才會在實際運用中得心應手,從而根據不同區(qū)域特點,自主選擇材料、制作不同特點的區(qū)角。
(三)教學實際需要與課時設置的矛盾問題
為適應新時期職業(yè)教育培養(yǎng)合格人才的需求,使學生成為全面發(fā)展的會學、會做、適應職業(yè)實踐需要的創(chuàng)新型合格幼教人才,學生在校時必須學好以下手工課程:(1)平面紙工;(2)立體紙工;(3)泥工;(4)縫、繡、織、鉤;(5)環(huán)保手工的創(chuàng)意設計;(6)教具玩具的設計與制作;(7)幼兒園環(huán)境裝飾設計與制作;(8)幼兒園節(jié)日裝飾。以上八門課程按實際教學需要,必須安排相應的課時數24、36、26、8、12、36、36、12,共180課時。而目前各級各類職業(yè)中等學校手工課時安排普遍在140~150課時左右,這就存在教學實際需要與課時安排上的矛盾。此矛盾造成的主要問題有:首先,教師為了趕教學進度,保證教學任務的完成,一些必須在課堂完成的課內作業(yè),只能讓學生自己課余找時間制作完成,不可避免地出現粗制濫造或純粹模仿的作品,因為學生在獨立設計制作過程中沒有教師的適時誘導和點撥,沒有教師巧妙設置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不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自我發(fā)現、個性化的制作形式體現不出來。另外,在學生制作過程中,因為時間有限,教師輔導的面不是很廣,造成部分學生在制作過程中沒有及時得到教師的輔導與點評,膽小拘謹或缺乏自信而照搬照抄別人的作品,用大眾形象掩蓋自己的創(chuàng)意,使所表現的作品同出一轍,沒有形成自己的特點和風格。另外,作品的評議必須花一定的時間,一般每次作業(yè)集中點評、互評須花一個課時。因為課時量有限,所以教師不敢多花時間對學生作業(yè)進行集中展示和評議。大大減少師生互動、學生互相交流、相互欣賞自己作品的機會。制作的熱情和興趣得不到有效激發(fā);進步之處、閃光之點得不到及時挖掘;教與學沒有充分互動,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積極性。一線手工教師應及時與學校溝通爭取適當添加課時,充分利用晚自習與午休時間給學生上課以彌補教學課時上的不足。
(四)教學目標與評價標準的矛盾問題
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學生在臨近畢業(yè)的時候,市教育局都會組織有關人員對學生所學技能進行評價與判定。對于手工這門技能課,由于受考試時間限制,考核內容經常脫離幼兒園手工實際運用范圍。如考核的題目是:“舞”、“制作兩個人物”、“圖案變形設計”等。這就導致日常教學目標與考核評價標準不一致,其后果是:教師為了追求合格率,為學生順利拿到“通行證”——六項技能合格證書,使學生畢業(yè)之后順利找到工作,在日常教學中跟著考綱走,為了迎合考試要求,教學重點放在人物及動物、花卉的制作上,忽視幼兒園教育教學的實際要求和學生的學習接受能力。而幼兒園環(huán)境裝飾設計與制作、幼兒園節(jié)日裝飾中學生必須好好地掌握基本技能,因為考核沒有考到,所以在日常教學中只是“以點代面”地進行,沒有得到充分的學習與練習,實踐經驗普遍比較缺乏。今后,教師只有增強教學的目的意識,把握手工教學的目的性原則,明確為什么教,而不是為了什么教,才能使自己的教學成為目的性明確的有效、有用教學。
三、結語
以上是筆者通過經常下園參觀,在對當前學前教育專業(yè)手工課教學總體進行考察、分析的基礎上產生的粗淺認識,所舉的四種矛盾問題也許有以偏概全之嫌,不當之處,懇請大家批評指正。其實,教學本身就是在不足之中不斷追求完美的,而且正是這一過程深深地促使我們不斷探索和追求,這是課堂教學的永恒魅力所在。
參考文獻:
[1]許大梅,馬雪萍.中等職業(yè)學校幼兒教育專業(yè)教學用書美術下冊(手工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孫華庚,邵筱凡.手工實用教程.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