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語新聞能及時提供讀者所需要的各種信息,已成現(xiàn)代人獲取信息的一個不可缺少的手段。編譯作為一種有效的翻譯手段已經(jīng)廣泛地應用到新聞翻譯實踐中。本文從編譯的研究出發(fā)來探討英語新聞編譯的必要性及策略。
關鍵詞:英語新聞 編譯 新聞編譯
隨著國際間經(jīng)濟,文化和政治的聯(lián)系日益緊密,新聞翻譯在跨文化交際中起著愈來愈重要的作用。新聞翻譯使中國讀者能夠了解國際最新的資訊而不落伍,對政治、經(jīng)濟以及文化的交流都起著不可小覷的作用。編譯作為一種有效的翻譯手段已被廣泛地應用于新聞翻譯實踐中。本文主要來探討英語新聞編譯的必要性和策略。
一、編譯
編譯在傳統(tǒng)上是指用特別自由的方法翻譯文本,這也可以理解為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可以為了適合特定的譯文讀者或者為了譯文的目的甚至為了滿足譯文委托者的要求,譯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變原文的形式與內(nèi)容。
編譯是翻譯的一種形式與方法?!吨袊g詞典》對編譯者的解釋是這樣的:集翻譯與編輯于一身,不僅要有較強的外語閱讀能力、有關的專業(yè)知識、以及分析和綜合的能力,做到吃透原作的內(nèi)容,掌握它的要領;還要求能用另一種語言忠實而又通順地把它再現(xiàn)出來”。[1]
也有許多學者認為編譯不能稱為翻譯,編譯已經(jīng)脫離了翻譯的實質。 但是也有眾多的學者認為編譯是翻譯的一種形式與方法。 Vinay 和 Darbelne認為,在譯語文化情境與原語情境不一致或是語義有差異時,為了實現(xiàn)功能上的對等,往往需要使用編譯;而編譯只是其中一種翻譯方法,也被稱為非直接的翻譯,譯文不能完全照搬原文的結構與概念。
Newmark (1988) 則認為編譯屬于交際翻譯,“是一種最自由的翻譯形式”。 采用編譯這種翻譯形式的目的是“努力使譯文對目的語讀者所產(chǎn)生的效果與原文對源語讀者所產(chǎn)生的效果相同”。換句話說,交際翻譯的側重點是需要目的語的語言、文化和語用方式來實現(xiàn)傳遞信息的目的,而不是盡量忠實地直譯。因此,譯者在交際翻譯中有較大的自由度,可以根據(jù)某一交際目的,或者特定的目的讀者群,在翻譯的過程中解釋原文,調整文體、排除歧義,甚至是修正原作者的錯誤。
Nord也曾指出,任何一個譯本都含有編譯的成份,而編譯則是“目的論”的一種體現(xiàn)。
筆者認為,編譯是翻譯的一種方法。在翻譯的過程中勢必要考慮到不同的目的語讀者及不同文本的交際目的,采用編譯這種翻譯手法也是目的使然。
二、英語新聞編譯
英語新聞編譯這個簡單的術語卻包含了四層意思:語言、 新聞、翻譯和編譯。要概括新聞英語編譯,必須要從上述的四個方面去入手,這樣才能真正地掌握新聞編譯這一至關重要的傳媒工具去豐富新聞內(nèi)容,滿足廣大新聞受眾對信息的需求。
新聞英語已被眾多的學者接受為一種功能文本。而新聞英語有著其獨特的語言特點:大眾性,趣味性和節(jié)儉性,這就要求新聞英語的語言既要簡單易懂,又要精煉。換句話說就是需要用極少的文字來表達豐富多彩的內(nèi)容。而新聞英語中慣用借喻,擬人,借代等修辭手法,使得英語新聞的翻譯工作者需要具備相當豐富的語言文化知識,否則新聞翻譯寸步難行。
那么是否做好新聞的翻譯就足夠呢? 國際報道和國內(nèi)報道的受眾不同,中國人與西方人的思維生活方式都存在很大的差異,這就導致了他們對新聞信息的需求不同,并影響了新聞的寫法。另一方面,國際報道和國內(nèi)報道的目的不同,為了達到最佳的報道效果,必須對原新聞進行編譯再進行傳播。 而在新聞的內(nèi)容上,中國的新聞報道的內(nèi)容概括性強,不太注重細節(jié);行文中體現(xiàn)出對群體命運的關注,這也與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息息相關;在新聞中可以看到先講整體的情況,再進行個案的介紹,這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的形象,并且導致對新聞源的權威性的注重。 西方新聞則報道內(nèi)容具體,注重報道的細節(jié),西方人比較崇尚個人主義,所以新聞更加關注個人命運;在思維方式上的不同也導致新聞會先講個案再介紹整體,并且注重新聞源的完整性。
新聞編譯就是把一條或者幾條外國新聞,文章或者資料根據(jù)讀者的需要或者新聞主編的要求加以改編的一種工作,是翻譯和編輯這二者的有機結合。編譯者在編譯過程中應該依據(jù)新聞宣傳的目的,從原文中篩選有價值的內(nèi)容,按照新聞報道的要求,依照新聞語篇的構建模式,基本按照原文的時間先后或者邏輯順序來完成譯文。新聞編譯是新聞翻譯的主要方法, 被報紙、電臺、電視臺以及網(wǎng)絡等新聞媒體廣泛采用。新聞編譯只翻譯英語新聞中比較重要的部分,這也表示編譯可以對原新聞稿進行加工處理,可做適當?shù)脑鰟h。經(jīng)過編譯的新聞稿件往往更符合譯入語讀者的閱讀心理和閱讀習慣,可讀性更強。同時能夠滿足不同傳播媒介的傳播需求。
三、英語新聞編譯策略
1.增譯法
有些譯文的標題在編譯的過程中增加了原文標題所沒有的內(nèi)容,即為增譯。有些譯文標題會增加副標題,指出新聞的出處。作者發(fā)現(xiàn),諸如“美報報道”、“英報報道”這樣的副標題增譯現(xiàn)象在《參考消息》中很常見。其次,“顯著性”和“趣味性”是新聞價值的體現(xiàn)。增加副標題,節(jié)選新聞中比較突出的新聞要素,能使得新聞的顯著性和趣味性有所提升。譯者在選擇增譯法時會考慮一些因素:習慣用法,凸顯新聞的顯著性或者趣味性,原新聞標題種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不具體,原文中有目的語讀者所不熟悉的內(nèi)容,目的語讀者的閱讀習慣。
2.減譯法
在新聞正文的編譯過程中,編譯者往往會采用減譯法。西方新聞注重細節(jié),而中國讀者比較喜歡概括,所以在編譯的過程中,譯者往往會省略某些細節(jié)。另外由于版面的原因,英語新聞一般篇幅較長,所以譯者會選擇重要的新聞要素進行翻譯,而忽視細節(jié)等內(nèi)容。英語新聞中為了凸顯新聞的真實性往往采用直接引語的方式來引用一段話,在編譯過程中往往都會刪減這一部分的內(nèi)容。[2]
3.替換法
在新聞編譯時,經(jīng)??吹降氖恰懊馈被蛘摺懊绹币约啊懊儡姟保葱侣勈恰皃entagon”。英語新聞都用“pentagon”來借代美國軍方,而譯成“五角大樓”對于中國的讀者來說只是大樓的名稱,雖然它是美國最高軍事指揮機關所在地,但用“美”這個國名的指稱詞顯得更恰當。
四、結論
新聞編譯作為一種非常實用的新聞翻譯的方法廣泛地應用在媒體傳播中。但是新聞編譯過程中譯者也只能從受眾的角度出發(fā)去思考那些內(nèi)容可以刪減,那些內(nèi)容需要補充, 并不能完全考慮到所有受眾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劉洪湖.怎樣做國際新聞編譯[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2005
[2]張培基等.英漢翻譯教程.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80
作者簡介:
袁健蘭(1984-),女, 籍貫:安徽,講師。 碩士學位,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endprint
新教育時代·教師版2014年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