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連勝
摘 要:《野性的呼喚》是美國小說家杰克·倫敦的眾多作品中較為出名的一篇小說,杰克·倫敦通過描寫一只小狗的經(jīng)歷隨著劇情的發(fā)展將自身的情感以及主觀思想在小狗的話語中表達出來,可以說故事中的小狗是作者精神的真實寫照,作者在故事中通過設計情節(jié)的發(fā)展,將自己組織的一些話語進行恰當?shù)乇磉_,所以作品《野性的呼喚》中主角的語言特征就是作者自己的語言特征。
關鍵詞:《野性的呼喚》;主角;語言特點;背景;創(chuàng)作特點
中圖分類號:I712.07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596(2014)06-0178-02
小說《野性的呼喚》主要描述了一條名叫貝克的狗的“個人經(jīng)歷”,通過貝克在不同場景中的情感反應、語言以及肢體語言將作者對當時社會的思考和主觀看法表達了出來,作者通過貝克來表達自己對于社會中人們的冷漠以及各種各樣的競爭看法。小說的最后結局是美好的,也將作者的最終愿望表達了出來,最后作為好朋友的倫敦將貝克帶到了完全自然的環(huán)境之中。雖然在他人看來完全自然的生活可能會比較苦悶,但是對于已經(jīng)看透了世間百態(tài)的貝克來說,這里的環(huán)境卻比人類社會更加的美好。小說寫得很成功,實現(xiàn)了另類角度看問題的創(chuàng)新,同時小說中所揭示的問題也是當今社會所需要思考的,也正是因為這一點,被評論家們公認是一部非常經(jīng)典的小說。
一、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社會背景
杰克·倫敦是美國著名的作家之一,其文學造詣非常高,在他創(chuàng)作的黃金時間內(nèi)創(chuàng)作了很多部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并對現(xiàn)在的學術界有著深遠的影響。在20世紀末的第三年里他創(chuàng)作出最具影響力亦堪稱經(jīng)典的一部小說——《野性的呼喚》。
杰克·倫敦家庭并不是很富裕,在早期的生活中他都要為自己的生計奔波,他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自己掙錢,由于家庭的貧窮未能完成大學學業(yè),為了生存他成為了一個淘金者。也正是杰克·倫敦早期的貧苦的童年生活為他的創(chuàng)作帶來了一定的創(chuàng)作靈感,身為貧苦大眾的一份子,杰克·倫敦對于社會底層的生活狀況非常的了解,可以說他是一位沉睡在社會底層的思考者,他與社會底層的人們生活在一起,一起奮斗,一起哭,一起笑,對于那些苦難的人們杰克·倫敦有著自己獨特的情感,在親眼見識了資本主義的殘酷的現(xiàn)實后,他決定在新的體制中對現(xiàn)在的社會做出改變,于是在成年之后他加入了美國的社會黨。然而社會黨的腐朽和無能深深地刺傷了他那顆追求和平公正的心,杰克·倫敦認識到,社會黨不是美國人民所需要的,對于美國的體制來說,社會黨的存在與人們的思想格格不入。消沉了一段時間后,杰克·倫敦發(fā)現(xiàn)相比于充滿斗爭和權力壓榨的政治,能改變?nèi)藗兯枷氲奈膶W界更加適合他,因此杰克·倫敦放棄了政治上的爭斗,將自己的精力投入到自己真心喜歡的文學創(chuàng)作之中,也許在現(xiàn)實社會中,他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但是他絕對是一個優(yōu)秀的文學家、思想家。他開始在現(xiàn)實中開拓自己的農(nóng)場,在思想上完成精神的播種。
1902年杰克·倫敦終于從英格蘭回到美國,但是他在東倫敦地區(qū)所看到的人和事對他的人生形成了深遠的影響,他對東倫敦區(qū)中復雜而殘酷的社會環(huán)境感到厭惡或者說是厭倦,將當時的充滿競爭的社會環(huán)境與荒野的自然生活相比,杰克·倫敦無疑會選擇后者,因為,自然的生活環(huán)境雖然非常的嚴酷,但卻不會針對某一部分人,也不會偏袒某一部分人,沒有人會在這樣的社會中擁有特權,所以這樣的生活環(huán)境就顯得很公正。就像文中所說:“寂靜的雪野對任何生命都是一場最嚴峻的生死考驗,它很嚴厲,毫不留情,但很公正。它對一切都鐵石心腸,無動于衷,對于人的冒險行為既不幫助,也不阻止。但是有誰要是稍微違反它的法則,就會受到最嚴厲的制裁。”這就是自然,這就是作者向往的自然,是作者不斷追求的理想社會。
二、《野性的呼喚》中語言的特點分析
《野性的呼喚》中語言的特點也是文章創(chuàng)作的一大特點,杰克·倫敦將自己對生活的感悟完全的通過貝克的話語表現(xiàn)出來,所以作品的語言是作者思想的具體體現(xiàn),其語言特點就是創(chuàng)作手法和思想的特點。
(一)自然主義的創(chuàng)作手法在文中的表達
19世紀后期美國的文學界出現(xiàn)了一股對于法國文學界推崇的熱潮,當時美國作家比較推崇的作家之一就是左拉,杰克·倫敦的創(chuàng)作思想就受到左拉很大的影響,這在《野性的呼喚》的語言中就有很多處的表達,比較典型的一點,就是杰克·倫敦對于自然主義創(chuàng)作手法的運用。自然主義小說是以現(xiàn)實的真實事件為模型,并將這一模型經(jīng)過藝術加工完全的展示在讀者面前。所以,在創(chuàng)作之前,寫作材料的收集是非常重要的,圍繞作者的主體思路在現(xiàn)實生活中完成對相關信息的收集。在小說中細節(jié)雖然很重要,但杰克·倫敦不認同過度的細節(jié)描寫,雖然這樣能更好的表達作者的思想,但是由此文學作品也會失去相應的整體感,屬于因小失大的一種。杰克·倫敦在《野性的呼喚》中也是比較注重細節(jié)的描寫,但是從整體來說,這些細節(jié)的描寫對作品的整體進行了很好的補充,使得作者的思想恰到好處的進行表達,這些細節(jié)描寫多是那些痛苦和驚懼的場面,但是作者沒有在這些細節(jié)上將自己的思想進行直接表達,而是客觀的進行描寫,婉轉的表達出自己的感情,比如作者在描寫貝克被紅衣人毒打的細節(jié)時就沒有將自己對于貝克的同情或者是憐憫直接的表達出來,準確的說,倫敦沒有對貝克的疼痛進行更多的細節(jié)描寫,而是增加了施暴者的戲份,通過紅衣人的殘忍和麻木從側面對整個過程進行更全面的表達。而在貝克和斯比茲打架的描寫場面中,偷襲麋鹿的情節(jié)以及后面貝克小心的躲開狼群的情節(jié),倫敦的描寫都沒有加入自己的個人感情。為了加強文中貝克本性的自然之美,倫敦對貝殼的一些描寫省去了一些華麗的修飾,突出了貝克的本質(zhì)之美。倫敦從客觀的角度描寫了貝克對約翰·桑頓的愛情,減少了那些浪漫的裝飾,在文章中運用了大量的文筆來敘述貝克對愛情的忠誠——無懼死亡的危險勇躍峽谷、偷襲布萊克·伯頓、為救愛人跳入激流、在愛的支持下拖著一千磅面粉的雪橇行走等等,作者對于這些細節(jié)的描寫都沒有太多的語言修飾和情感投入,僅僅只是平白的描述,但是倫敦加重了人的戲份,突出了人對于貝克的殘忍,通過對殘忍行為的細節(jié)描寫來表達對于施暴者的憎恨,而這是最好的情感表達方式。
(二)適者生存理論的運用
在《野性的呼喚》中有很多情節(jié)都表達了環(huán)境和遺傳的影響、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理念,而這一理念也是小說的主題思想之一。倫敦在小說中對于貝克的命運進行了巧妙的安排,可以說是天堂和地獄的差距,作為一條在人類文明環(huán)境下享受的寵物,因為意外回到了荒蕪的自然環(huán)境中,這個安排屬于一種環(huán)境上的轉變,由文明到野蠻,由享受到受罪,在原始的自然環(huán)境中,大自然的法則是通用的,誰也無法獨立于這一法則之上,只有生存的原始欲望和死亡,適者生存,不適應則死亡。在貝克被拐賣之前,作為一個寵物,它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無憂無慮的生活,在那里不會有生命的危險,一切都有人類的保障。當它被拐賣后,一切都被改變了,貝克失去了生活的保證,它首次嘗到了饑餓的滋味,更后來,他不是作為一個養(yǎng)尊處優(yōu)的寵物狗而生存,而是一個掙錢的工具,一旦失去了原有的價值,它要面對的就是死亡,嚴酷的生活從此開始了。經(jīng)過幾次易手后,貝克遇到了它一生中最大的災難,它與穿紅衣服的馴狗師相遇了。在訓狗師的折磨下,貝克求生的本能開始被激發(fā)出來,這也為后面進入原始的自然生活奠定了相應的基礎。同時,貝克的訓練和后面的原始生活相應,都表達出適者生存的思想,但是兩者在根本上有著一定的不同,就是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公平。在倫敦看來當時的社會就是一個缺少公平性的原始社會,相比而言,自然的社會會更加的理想。作品通過敘述貝克的命運的轉折,來表達作者對于當時現(xiàn)實社會的強烈不滿以及對理想社會的追求。
(三)文中指代手法的運用
小說中敘述的故事是虛幻,但是故事的原型卻是真實的,作者對于當時的社會沒有做出直接的評價,但是故事中對貝克的遭遇的敘述中有很多關于社會背景或者人物的描寫,這些事物都有著一定的指代意義,能夠客觀地表達出作者的主觀思想。文中對于貝克的生活是這樣描寫的:它原來住在南方的一所大房子里,是這片善意的天地里的權威,是“米勒法官領地上所有爬著走、匍匐著走、飛著走的生物的大王,連人也在內(nèi)?!边@是當時貴族生活的一種寫照;而貝克遇到紅衣人就是它命運的轉折點,在那些地方的訓練和折磨是社會中不平等待遇的一種真實寫照;這之后貝克進入了原始的自然環(huán)境中,并在里面開始了新的生活,生活雖然很苦,但是他卻找到了自己生存的意義和價值。每個人生下來就是要開始想辦法活下來,自然的法則是最為公平的,這一原始社會就是作者早年追求的理想。
《野性的呼喚》是一篇優(yōu)秀的自然主義的小說,它揭示了社會的殘酷本質(zhì),能在一定的程度上讓人們警醒。作品的語言特點表達出作者追求自然主義、重視達爾文的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和“集體無意識”的主題思想,其語言顯得較為樸實,加重了對配角的描寫,從客觀上全面的表達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為文學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這也是這篇小說受到歡迎的原因之一。
——————————
參考文獻:
〔1〕蔡乾.野性的回歸和張揚——杰克·倫敦及其《野性的呼喚》在中國的研究綜述(1997—2007)[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9,(1):46-48.
〔2〕付利.論《野性的呼喚》中體現(xiàn)出的多重主題[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7):18.
〔3〕王超,徐子昂.《野性的呼喚》中的倫理越位[J].大眾文藝,2011,(16):159-160.
〔4〕沈惠佳.從《野性的呼喚》看杰克·倫敦對自由的渴望[J]. 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1,(9):50-52.
〔5〕李萃,譚勇.淺談《野性的呼喚》中巴克的象征意義[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5):45-46.
〔6〕王磊.論《野性的呼喚》中巴克的象征意義[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3,(8):16+20.
(責任編輯 王文江)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