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素炳
摘 要: 新的義務教育法和新課標的出臺,更注重學生的研究,提出以學生為主體,確立了學生學習主人的地位,關注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本文通過一節(jié)幾何課教學案例,闡述了如何真正讓學生成為數學課堂的主體、學習的主人。
關鍵詞: 數學課堂 學生主體 學習主人 幾何數學案例
以學生為本,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這就要求教師轉變教學思想及更新學生觀。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觀,雖已提出多年,但在實際教學中“應試教育”卻揮之不去。教師傳授知識的傳統(tǒng)教學方式仍然屢不見鮮。新課改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并未很好地運用。那么如何真正讓學生成為數學課堂的主體、學習的主人呢?筆者試以一節(jié)幾何教學案例談談變革課堂教學的問題。
本題沒有提供圖形,而且DE與DF滿足怎樣的關系不清楚,學生感到難以入手。教師如何引導學生探索、發(fā)現其結論呢?
一、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
1.觀察,猜想。
在《超級畫板》中用鼠標先拖動關鍵點D演示:在等腰三角形中,點D的變化引起E、F點的位置在不斷變化,從而引起DE、DF長短的變化,激起學生猜想:DE與DF是和、差滿足某種關系,還是積、商滿足某種關系呢?還是……它有幾種情況?哪種情況最特殊,又有何結論呢?是不是其他一般的情況也有類似的規(guī)律呢?然后用測量工具想辦法驗證各種猜想。
(教師引導學生恰當運用觀察與實驗獲取經驗材料,捕捉數學信息,進行大膽猜想,發(fā)現新事物。)
2.畫圖,分類。
二、合作交流,教師點撥
當點D在BC的延長線上時,DE與DF又將滿足什么樣的關系?如何證明?(圖4)
1.以四人為一小組,進行組內合作,充分發(fā)表己見,形成小組集體意見。
2.進行組際交流,交流猜想結論、交流驗證方法等。
3.學生概括題中DE與DF在不同情況下滿足的不同關系。(等腰三角形底邊上任意一點到兩腰的距離之差等于腰上的高線長。)
這里學生把新舊問題(知識)作對比,找到新舊問題(知識)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從而解決了問題(掌握了知識)。在教學中滲透了結構思想,強調了比較與分析、歸納與類比等方法。
說明:這樣設計數學活動,是為了更有利于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充分應用數學思想、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探究活動中強調合作,促進了學生在思維品質,人格特征,以及解題方法等多方面的優(yōu)勢互補,使學生的智商和情商都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fā),各種能力都得到最大限度的鍛煉和提高。
三、反思小結,凝練思想
1.在問題解決過程中,我們是怎樣入手的?為什么要這樣分類?(由特例入手,根據點D在等腰三角形底邊上的位置和三角形的形狀分類;在無圖形的幾何問題中往往需要分類討論。)
2.在證明過程中我們主要運用了哪兩種方法?哪一種方法更加優(yōu)越?(截長補短法和面積法;面積法較簡捷。)
3.本題可以概括出怎樣的一般性的結論?(等腰三角形底邊上任意一點到兩腰的距離之和(之差)等于腰上的高線長。)
4.在解題過程中運用了哪些數學思想方法?你能結合實例,寫一篇數學思想方法小論文嗎?(整體思想、分類討論的思想、從特殊到一般的思想等。)
柏拉圖說過:他從不把自己看做一個教師,而是看做一個幫助別人產生他們自己思想的“助產生”。學習有一條很重要的原則,就是不可代替的原則。對于數學思想方法的學習不能僅靠灌輸,應將概念、結論性知識、方法的教學設計成再發(fā)現、再創(chuàng)造的教學。凡是學生能發(fā)現的知識,教師決不代替;凡是學生能獨立解決的問題,教師決不暗示。
此外,還進行了類比遷移、拓展應用(略)。
總之,教師要運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或方式方法,不斷優(yōu)化教學設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創(chuàng)造有效的探究時間和空間,營造良好的探究氛圍,讓每個學生在實踐中、在方法指導、在興趣激勵下快樂地學,讓每個學生都能主動運用數學思想方法探究新知,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