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春芹
〔關鍵詞〕 語文教學;語言藝術;情境;興趣;激勵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16—0093—01
語言分為有聲語言和無聲語言。有聲語言就是用言語來表達的語言;無聲語言就是用動作、表情等來表達的語言。在教學過程中,正確使用語言,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它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陶冶他們的情操,激勵學生追求上進,甚至會影響到一個學生的一生。為什么好多老師反映學生在上語文課時毫無興趣、毫無激情,甚至“談語文而色變”?我認為這跟教學的主導者——教師有很大的關系。心理學家告訴我們,青少年的注意力常為興趣所左右。在教學過程中,如教師授課沒有意思,學生勢必苦于聽講,注意力分散。上課有了興趣,就能使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在興趣的激發(fā)下,學生就會積極主動地去感知事物,去研究事物,這就使得他們的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邏輯記憶力增強。同時,由于情趣高漲,克服困難的能力一直也會增強。語文是培養(yǎng)情感的的學科,沒有情感就沒智力。這就要求通過對語言文字和語言情境的理性認知,借助想象與聯(lián)想使學生得到身臨其境的情感體驗。所以語文的教學過程應該是詩一般審美創(chuàng)造的心靈感應和情緒感染的過程。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滋潤學生心田的正是文中的真、文中的善、文中的美,文中奔涌的作者那濃濃的情。所以語文教師在課堂上恰當?shù)囊龑б约袄蠋熓褂玫恼Z言是學生喜歡語文的關鍵。
作為語文教師,應該要有一種能夠創(chuàng)設作品情境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語言情境,喚起學生的共鳴,激發(fā)學生的情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文章不是無情物,選入教材的都是文質(zhì)兼美的文章,尤其文學作品,堪稱中外文學史上的經(jīng)典之作,既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李白佳作,也有被盛贊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司馬遷的《史記》;既有世界短篇小說大師莫泊桑、契訶夫的名篇,也有中國古典長篇小說的最高代表作《紅樓夢》。仔細體味,中學語文教材囊括了深厚寬廣的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美育因素得天獨厚,美感情調(diào)四處洋溢,面對如此豐富的教材內(nèi)容,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藝術地使用語言,以優(yōu)美、形象、生動的語言,再配以富有感染力的語調(diào),對文章的人物形象、自然、景觀、美好情操、高尚心靈、愛國情感等進行描述,把學生引入優(yōu)美的情境中,讓他們充分領略風光描寫中的自然美、體味議論文中的理性美,品味社會生活中的人性美,從而產(chǎn)生對美的追求,對學習的渴望。
如在教學《荷塘月色》時,我們可以通過作者描繪的荷葉、荷花等形象的優(yōu)美語言來啟發(fā)學生展開想象,提高興趣。如“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可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想象,用語言去描述“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葉的輪廓,再聯(lián)想舞蹈演員身著芭蕾短裙的倩影、翩翩起舞的視覺形象,從而讓學生體味出荷葉輕盈舒展、挺拔直立的秀美之姿。再如學習作者用歌聲比喻荷香的形象描繪一段,可引導學生去想象那種飄忽不定、隱約輕微、時斷時續(xù)的荷香之美。借助美的語言外殼和聯(lián)想使學生流連往返于荷塘月色的詩情畫意之中,感受到美,感受到語言的魅力。通過教師這樣的啟發(fā)和深情的語言,使學生的情感體驗自然轉移到課文的體驗上,從而發(fā)出了具有共鳴效應的情感波瀾。對課文的學習,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高中生正處在從幼稚到成熟的朦朧階段,對于生理和心理上的某些變化感到迷惑和神秘,作為教師要善于開導他們。有一次在課堂上,我發(fā)現(xiàn)有位學生正入迷地看一本關于性方面的書。當時,我沒有沒收他的書,也沒指責他。我停止了講課,沉默片刻,那位學生發(fā)現(xiàn)我注視著他,趕緊把那本書收進抽屜里,并膽怯地望著我。我對他莞爾一笑,他頓時滿面通紅。事后,他塞給我一張紙條,上面寫到:“老師是你的微笑讓我無地自容,使我認識到了錯誤;也是你的微笑挽回了我的尊嚴,使我不至于在同學中丟臉。你的那一笑 ,使我永遠銘記心里,成為激勵學生的一個閃光點。感謝老師的微笑,也希望你替我保密?!睆倪@件事中,我深深地懂得,尊重學生的人格,維護學生的自尊心非常重要。假如當時我沒收了他的書,而且曝光。那么,將會是另外一個結局。
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利克特說過:“用激勵說服的語言來造成一個人的道德,顯然比用法律和約束更能成功。”可見,在教學中藝術地使用語言,不僅能給學生學習語文的樂趣,而且給學生以美的熏陶,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情操。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