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丙通
【摘要】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課堂教學成敗的關鍵。教師只有善于激發(fā)學習興趣,才能達到獲取知識培養(yǎng)數學思維能力,發(fā)展智力的目標。說到底就是激活課堂,引領學生最終實現一種積極向上、輕松愉悅、富于激情和趣味的學習。
【關鍵詞】課堂教學;激發(fā);學習興趣
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課堂教學成敗的關鍵。正如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tài),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tài)度,而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苯處熤挥猩朴诩ぐl(fā)學習興趣,才能達到獲取知識培養(yǎng)數學思維能力,發(fā)展智力的目標。說到底就是激活課堂,引領學生最終實現一種積極向上、輕松愉悅、富于激情和趣味的學習。新課標也指出:“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蹦敲?,如何激活課堂,讓數學學習變得生動活潑,促成學生自我發(fā)展,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恰當、適宜的環(huán)境能有效激發(fā)人們的熱烈情緒,提高活動的質量和效果。在教學中,為學生的學習活動創(chuàng)設和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讓他們的學習置于一種真實、優(yōu)美、和諧的場景中,從而激發(fā)對學習的熱情。首先,情境的創(chuàng)設可以使原有抽象、邏輯、符號化的學習內容變得生動、直觀、真切,縮短時空距離,掃除學習障礙,有利于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引起情感上的共鳴。教師應根據教學實際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提供給學生主動參與的條件,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以收到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學長方體的表面積時,我創(chuàng)設了為母親買禮物的情景:母親節(jié)到了,小明為媽媽買了一份禮物,(課件演示長方體盒子,并展示長、寬、高),他想用包裝紙把禮物包起來,需要多大的包裝紙,怎樣計算呢?你能幫幫他嗎?問題提出后,學生們十分感興趣,學生們學習的主體性很好地被調動了起來,在不知不覺中投入了數學課堂的思維活動之中。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產生學習數學的渴望,主動去探究數學,充分地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二、激活知識積淀,促進自主探究
新課程理念告訴我們,任何學習都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地接受外在信息和簡單地傳遞、復制書本知識,而是主動地根據先前認識結構注意和有選擇地知覺外在信息,構建當前學習內容。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睘榱藢W習新知識,必須有一定的知識積累,但具備先前的知識并不意味一定能學到、學好新的知識。例如在教學圓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時,首先讓學生回想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計算公式是怎樣得到的?思考能否把圓也轉化為以前學過的圖形而推導出圓面積的計算公式?接著讓學生分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最后評價統(tǒng)一,補充完善各組的思維方法。整個活動過程,通過教師激活學生的知識積淀,面對新問題自然而然地利用先前經驗進行真實的認識過程,親自體驗到前后經驗的對比和變化歷程,心靈產生深深地震動,感受到實實在在的變化和收獲。因而,新課程改革要求我們教師積極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探究性學習,努力培養(yǎng)學生形成一種依靠已有的知識儲備發(fā)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從已學的知識中獨立獲取新知識,得到新經驗,產生新創(chuàng)造。
三、引發(fā)質疑、以疑導學,在玩中學
引發(fā)質疑、以疑導學,不僅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而且能有效促進學生的主動探究和發(fā)現,從而深刻地理解、感悟學習內容。讓學生在玩中學、樂中學,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學習效率。例如學生在學過長方形、正方形和圓柱體、圓錐體體積計算方法后,在高年級上了一堂“妙算體積”的數學游戲課。要求每個學生帶一個煮熟的雞蛋,一只圓柱形透明杯,學生上課就很稀奇,每個人腦中帶著一個“?”,急等著上課。一上課,老師并沒有立即接觸雞蛋,始終給學生留有懸念。老師說: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學生情緒頓時高漲。教師在這時布置了一道思考題,故事講完,大家思考出今天這堂課上的什么內容?結果,老師剛把“阿基米德”和“金王冠”的故事講完,大部分學生已知道老師今天的上課內容是要計算雞蛋的體積。很多同學急著講:老師,我們能通過實驗,計算出雞蛋的體積。學生們通過分組實驗,運用“排水測體積法”測出了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學生們“玩”得非常開心,也從中悟出了一些學習知識的方法。
四、聯系生活,加強直觀教學
數學概念是抽象的,而小學生的思維卻處于具體的形象思維占優(yōu)勢的階段。因此,教學中應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把抽象的數學概念和具體實例聯系起來,以生活中的顯淺例子來說明,使抽象的概念變得形象生動,讓學生在現實的情景中體驗和理解數學,這樣既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啟發(fā)學生思考。所以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采用直觀教具、投影儀等生動形象的教學手段,使靜態(tài)的數學知識動態(tài)化。這不但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學生學到的知識也能印象深刻,不易遺忘。例如,在教學圓柱的側面積時,我沒有直接告訴學生哪是側面積,怎么求,而是利用了一個圓柱形的罐頭盒,讓學生制作它的包裝紙,使學生明白了什么是側面積;并讓學生自己動手剪、擺、圍,通過這樣的現實操作,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逐步體會圓柱的側面展開是個什么圖形,它的面積與圓柱的什么有關。這樣,通過一系列的實踐數學活動使學生感覺到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消除了對數學的厭倦感,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五、尊重個體差異,加強實踐操作
動手操作活動是一種主動學習活動,它具有具體形象,易于促進興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識等特點。它需要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動腦思考,動口表達,并需要學生獨立、自覺地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總之,就是使學生在愉快的操作活動中掌握抽象的數學知識,既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教學“三角形內角和”一節(jié)時,為了讓學生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更為深刻,我讓學生四人成一小組,每人畫一個三角形(任意三角形),然后,各人拿出量角器來測量自己畫的三角形三個內角之和是多少,把測量的結果記錄下來進行比較,大家會發(fā)現,測量的結果都是180度。接著,我又讓學生撕一撕:把剪好的三角形紙片的三個角分別撕下來,拼在一塊,大家會發(fā)現三個角都組成了一個平角,還是180度。此時,大家都對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度已確信無疑了。教學實踐證明,讓學生動手操作參與教學,比看教師拼、擺,聽教師講解獲得的知識牢固得多,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潛能。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采取多種方法來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教學成功的關鍵。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