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雪
(中央民族大學(xué) 歷史文化學(xué)院,北京100081)
扈爾漢,佟佳氏,滿洲正白旗人,生于明萬歷四年(1576),卒于天命八年(1623),清初著名的五大臣之一。扈爾漢與清初顯赫一時的佟養(yǎng)性家族本是出于同一始祖,但是現(xiàn)今學(xué)術(shù)界對于佟佳氏的探討主要是集中于對佟養(yǎng)性家族的討論,對于扈爾漢家族的論述較少,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扈爾漢晚年卷入政治斗爭之中,遭到太祖的壓制,進(jìn)而使得扈爾漢在清初的功臣地位受到質(zhì)疑;另一方面是扈爾漢家族中功勛顯赫的成員主要集中在清初,并且數(shù)量不多。本文提出對扈爾漢家族的探討主要是因為筆者偶然發(fā)現(xiàn)了《鄂謀豁索哩地方佟佳氏佟氏世系譜牒》,該譜牒詳細(xì)記錄了佟佳氏巴虎特克慎后代的世系情況,多年從事佟佳氏世系譜牒等問題研究的佟明寬、李德進(jìn)兩位先生認(rèn)為該譜牒是“至今為止所見到的最全的一部滿族佟佳氏佟氏世系《譜牒》”[1](P141)。因此,筆者便利用《鄂謀豁索哩地方佟佳氏佟氏世系譜牒》,并參考《八旗滿洲氏族通譜》及清代人物傳記資料,對扈爾漢家族的相關(guān)問題進(jìn)行了簡要的探析,以求教于諸位方家。
筆者翻閱佟明寬、李德進(jìn)兩位先生編著的《佟氏史略》時,在該書的第二篇“宗譜輯存”中,發(fā)現(xiàn)了《鄂謀豁索哩地方佟佳氏佟氏世系譜牒》①。據(jù)《佟氏史略》記載,該譜牒是由家住于遼寧省撫順市李石鎮(zhèn)小瓦西街的佟明剛提供的,據(jù)他說這份譜牒是清末時,他的祖上從遼陽的一位做官的佟姓族人家抄得的。該譜牒以巴虎特克慎為始祖,首先敘述了巴虎特克慎的諸子,然后記述了諸子的遷徙情況,接著便記述了巴虎特克慎一族從始祖至二十世子孫的世系情況,由該譜牒的記載可以清楚的了解巴虎特克慎的長子、次子、三子、四子、六子的世系情況。筆者查閱該譜牒時在巴虎特克慎的第七世后人的名錄中見到一個寫做“呼拉呼”的名字,竟與扈爾漢之父扈喇虎的名字同音,于是筆者便在第八世族人的名錄中尋找呼拉呼的后人,果然該譜牒記載了呼拉呼生子十三人,長子名為呼爾哈,與扈爾漢的名字同音,筆者隨即將該譜牒所記呼拉呼的后人的名字與《八旗滿洲氏族通譜》中所記扈爾漢家族成員的名字相對照,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所記名字除所用字不同外基本相同,由此可以得出三個結(jié)論,一是,扈爾漢家族的始祖是巴虎特克慎;二是,扈爾漢家族與《八旗滿洲氏族通譜》中所記的巴虎特克慎的其他后人馬察地方的巴篤理及佟佳地方的佟養(yǎng)性是源自同一祖先的同族之人;三是,扈爾漢家族的直接始祖是巴虎特克慎的六子顏圖墨圖(顏圖謀圖)②。
《鄂謀豁索哩地方佟佳氏佟氏世系譜牒》中記載了顏圖墨圖的遷徙情況,由此我們便可以探尋扈爾漢家族的遷徙情況了。據(jù)《鄂謀豁索哩地方佟佳氏佟氏世系譜牒》的記載,雅爾湖地方佟佳氏最初生活在鄂謀豁索哩地方,其始祖顏圖墨圖偶獲一匹良馬,當(dāng)?shù)氐墓偌澯紴橐延?顏圖墨圖為避禍端,逃往瓦爾喀路。在逃亡途中路過大屯村與當(dāng)?shù)匾幻映捎H,便在此地居留頗久。后因其岳父欲索其馬,顏圖墨圖又被迫逃往臨近高麗的瓦爾凱地方居住。未過多久,一高麗權(quán)貴又看中其馬,顏圖墨圖深感此馬為其帶來了種種禍端,一氣之下將馬勒死,然后舉家遷往雅爾湖地方居住。由此可知,扈爾漢的先祖顏圖墨圖最初生活在鄂謀豁索哩地方,之后先遷徙至瓦爾喀路、又遷至臨近高麗的瓦爾凱地方,最后定居于牙兒馬虎地方,即雅爾湖地方(今遼寧省桓仁縣大雅河流域)[2](P737)。
筆者對照《鄂謀豁索哩地方佟佳氏佟氏世系譜牒》及《八旗滿洲氏族通譜》后,對扈爾漢家族的世系情況概述如下:
該家族的始祖為巴虎特克慎(巴虎忒克申)、二世祖為顏圖墨圖(顏圖謀圖)、三世祖為達(dá)爾林之、四世祖為闊查木什卡、五世祖為修善、六世祖為法色、七世祖為扈喇虎(呼拉呼)。呼拉呼生子十三人,他們分別是長子扈爾漢(呼爾哈),次子呼什他;三子薩穆什喀(沙木什卡),四子洋澗,五子達(dá)漢布祿(達(dá)哈卜祿),六子雅錫塔 (牙什他),七子猛澗,八子達(dá)爾泰(達(dá)爾太),九子牙巴衣,十子雅賴(牙拉衣),十一子揚果泰(洋古太),十二子昂古泰(昂古太),十三子達(dá)拜(達(dá)巴衣)。
扈爾漢與其眾兄弟為該家族的第八世。第八世的成員中以扈爾漢、薩穆什喀、達(dá)爾泰、雅賴最為顯著。扈爾漢先后被封為一等大臣、達(dá)爾漢侍衛(wèi)、三等子;薩穆什喀先后被封為騎都尉、三等男、兵部尚書;達(dá)爾泰先后被封為騎都尉、二等輕車都尉、禮部侍郎;雅賴先后被封為騎都尉、加一云騎尉、三等男、一等男兼一云騎尉、佐領(lǐng)。
扈爾漢生子八人,他們是該家族的第九世?!抖踔\豁索哩地方佟佳氏佟氏世系譜牒》中只記錄了七子,他們分別是長子阿爾賽(阿爾塞)、次子布爾賽(卜爾塞)、三子琿塔(琿他)、四子瑚什布(呼什布)、五子阿拉密(阿拉敏)、六子達(dá)賴(達(dá)萊)、七子丹布(達(dá)木布)。根據(jù)《八旗滿洲氏族通譜》的記載,扈爾漢還有一子即為清初著名的戰(zhàn)將準(zhǔn)塔巴圖魯,他是“扈爾漢第四子也”[3]。準(zhǔn)塔在清初聲名顯赫,但《鄂謀豁索哩地方佟佳氏佟氏世系譜牒》中卻將其除去,筆者猜測與準(zhǔn)塔無嗣有關(guān)。這種情況在其他滿族家譜中也出現(xiàn)過,如在《鈕祜祿氏弘毅公家譜》中,額亦都的十六個兒子只收錄了十一個,“其余五子可能因人丁不足或其他原因而未列入譜內(nèi)?!盵4](P52)
扈爾漢的八個兒子中,以準(zhǔn)塔、阿拉密、瑚什布、丹布最為著名。準(zhǔn)塔,先后授封騎都尉、三等男、賜“巴圖魯”號、二等男、三等子、一等子、都統(tǒng)、謚“襄毅”。阿拉密,襲準(zhǔn)塔一等子,后加至三等伯、內(nèi)大臣。瑚什布,襲父騎都尉,征大凌河時陣亡,賜云騎尉。丹布,任頭等侍衛(wèi)兼佐領(lǐng)、襲父騎都尉,后遇恩詔加一云騎尉,康熙十三年(1674)隨軍征耿精忠立功,授為三等輕車都尉,后又隨軍征噶爾丹有功,授為二等輕車都尉。
九世之后扈爾漢家族鮮有著名人物,但也不乏一些高級官吏,據(jù)《八旗滿洲氏族通譜》統(tǒng)計,扈爾漢家族十世、十一世、十二世、十三世成員中擔(dān)任三品以上大員的共十二人,分別是十世成員中,琿塔長子色勒任散秩大臣(從二品),瑚什布長子瑚里任內(nèi)閣學(xué)士兼禮部侍郎(從二品),阿拉密長子殷達(dá)任副都統(tǒng)(正二品)、三子希佛任散秩大臣(從二品),達(dá)賴次子禪布任頭等侍衛(wèi)(正三品),丹布長子萬布任鑾儀使(正二品);十一世成員中,琿塔之孫訥而布任御前頭等侍衛(wèi)(正三品)、巴爾布任副都統(tǒng)(正二品),阿拉密之孫關(guān)保任盛京戶部侍郎(正二品),丹布之孫吉福任護(hù)軍參領(lǐng)(正三品);十二世成員中,阿爾賽的曾孫阿彥任頭等侍衛(wèi)(正三品),琿塔的曾孫巴泰任護(hù)軍參領(lǐng)(正三品)?!抖踔\豁索哩地方佟佳氏佟氏世系譜牒》對扈爾漢家族世系的記載截止到第十三世,時間上大致截止到雍正十三年。而該家族十三世之后的人物,在清代傳記史料及家譜中鮮有記載。
八世的扈爾漢是該家族最典型、著名的人物,此外,八世的薩穆什喀、雅賴和九世的準(zhǔn)塔也是對清初政治、軍事產(chǎn)生重要影響的人物。以下便根據(jù)家譜和清代傳記史料對扈爾漢家族的重要人物及其事跡做簡要的介紹。
扈爾漢,滿洲正白旗人,生于明萬歷四年(1576),卒于天命八年(1623),清初著名的五大臣之一。明萬歷十六年(1588),扈爾漢之父扈喇虎殺其兄弟族人,率領(lǐng)諸子及所屬軍民來歸,太祖賜扈爾漢“覺羅”姓并收為養(yǎng)子,“尋授一等大臣,居五大臣之列?!盵5]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東海瓦爾喀部蜚悠城主策穆特黑苦于烏喇部的欺侮,請求歸附。太祖派遣舒爾哈齊率軍護(hù)送蜚悠城降眾來歸,扈爾漢隨軍前往。至蜚悠城后,扈爾漢奉命率三百人先行護(hù)送五百戶降眾來歸,但途中遇烏喇近萬人的阻截,扈爾漢臨危不懼,將降眾安置于山巔,派一百人護(hù)衛(wèi),自己率二百人與敵軍對峙,直至援兵的到來,上下夾擊,大敗烏喇軍。萬歷三十七年(1609),扈爾漢率軍奪取東海窩集部所屬滹野路,俘獲兩千人戶而還。太祖“以征服呼葉路(滹野路)功,賞扈爾漢侍衛(wèi)甲由月、馬匹,并賜號達(dá)爾漢侍衛(wèi)?!盵6](P9)天命元年(1616),扈爾漢同安費揚古率兩千人征東海薩哈連部,至兀爾簡河,造船二百只,水陸并進(jìn),先攻取河兩岸的城寨,又招撫使犬路、諾洛路、石拉忻路路長,大勝而歸。天命四年(1619),明軍出撫順、清河、開原、寬甸四路來擊后金。扈爾漢隨代善潛伏于扎喀關(guān),與后金援軍一同擊潰出撫順路的杜松軍。之后,扈爾漢又率軍一千人往阿布達(dá)里岡設(shè)伏,扼住劉挺大軍必經(jīng)之谷口,待后金援軍趕到之時,左右夾擊,大敗明軍,劉挺戰(zhàn)死。劉挺營中游擊喬一琦,欲逃往朝鮮軍營,扈爾漢緊追不舍,致使喬一琦墮崖身亡。五年(1620),扈爾漢隨太祖征沈陽,擊殺明總兵賀世賢。敘功,授三等總兵官。
薩穆什喀,滿洲正白旗人,扈爾漢的三弟③。早年隨太祖四處征戰(zhàn),屢立戰(zhàn)功,獲封三等輕車都尉。征董夔時,僅率十二人追敵,斬殺百余人,獲“石包五十三,人、馬、牛、羊千計”[7](P599)。太宗即位后,薩穆什喀被封為十六大臣,管理鑲白旗事務(wù)。天聰七年(1633),隨德格類、岳托征旅順,薩穆什喀嚴(yán)斥士兵騎馬運船的行為,獨率眾人為無船可用的鑲紅、鑲藍(lán)、鑲黃三旗運船。兩軍交鋒時,薩穆什喀“先八旗進(jìn),身被一創(chuàng),戰(zhàn)益厲”[7](P600),大軍隨后挺進(jìn),遂將旅順攻下。凱旋之時,太宗為表彰薩穆什喀的英勇,“郊勞之,親酌金卮以賜”[8],授封一等輕車都尉。天聰八年(1634),任參領(lǐng),十二月,與霸奇蘭率軍遠(yuǎn)征黑龍江呼爾哈部,取勝,攜帶大批人口、牲畜而歸,敘功授封三等男,任步軍統(tǒng)領(lǐng)。崇德二年(1637),授封議政大臣。同年,隨阿濟格征皮島,先率前鋒兵渡江,隨后與都統(tǒng)阿山、葉臣一同率軍攻克皮島,斬殺守將沈世奎,敘功晉封為二等子,隨后出任工部承政。崇德四年(1639),與索海率軍征索倫部,攻克伍庫爾城,設(shè)伏斬殺鐸陳、阿撒津兩城兵七十人。后因事罷世職。崇德七年(1642),隨軍征錦州,三次擊敗敵軍,復(fù)授騎都尉。
雅賴,滿洲正白旗人,扈爾漢的十弟④。早年隨同太祖征烏喇、略朝鮮、攻遼東、征察哈爾。天聰二年(1628),征廣寧,雅賴與主帥伊爾登并肩作戰(zhàn),共同抵御袁崇煥所率明軍的圍攻,因而得到伊爾登的賞識,“以告于本旗二貝勒,(雅賴)由是知名”[9](P3862)。天聰五年(1631),大凌河之役,正白旗士兵死于敵陣之中,但敵方陣營堅固,尸體無法取回,“雅賴單騎直入,殺三人,取之而還。”[10]天聰七年(1633),旅順口之戰(zhàn),雅賴與薩穆什喀共乘一船前進(jìn),“未及登岸,船內(nèi)中傷者十七人,死者一人”[10]但雅賴毫無畏懼,“超躍登岸,大呼曰:‘雅賴先登矣!’遂沖入敵陣。”[11]戰(zhàn)到天明之時,有士兵欲后退,雅賴用大凌河之戰(zhàn)時繳獲的蒙古刀斬殺逃兵,率領(lǐng)士兵攻占城門。論功,授騎都尉。崇德二年(1637),授議政大臣。崇德八年(1643),以雅賴攻占錦州、松山、北京、山東之功,加一云騎尉。順治二年(1645),雅賴晉封三等男兼一云騎尉,后兩遇恩詔晉封為一等男兼一云騎尉。順治八年(1651),任戶部尚書。
準(zhǔn)塔,滿洲正白旗人,扈爾漢第四子。天聰八年(1634),授封騎都尉,任參領(lǐng)。崇德二年(1637),準(zhǔn)塔隨同阿濟格征皮島,因明軍頑強抵抗,清軍無法取勝,主帥阿濟格向眾將領(lǐng)尋求御敵之策,準(zhǔn)塔與鰲拜一同說道:“吾二人先登,誓必克之,否則,不復(fù)見王。”[12]之后,準(zhǔn)塔與鰲拜將戰(zhàn)船連在一起,率先渡海,潛伏于皮島附近以待大軍。當(dāng)發(fā)起沖鋒之時,準(zhǔn)塔與鰲拜冒著箭弩和巨石,沖殺在前,攻占皮島,敘功,超授準(zhǔn)塔為三等男,賜號“巴圖魯”,準(zhǔn)襲十二次,后升任蒙古固山額真。隨岳托征明之時,行至密云,清軍欲攻占墻子嶺,準(zhǔn)塔先行至墻子嶺為大軍做向?qū)?使清軍主力順利進(jìn)入,擊敗明內(nèi)監(jiān)馮永盛、總兵侯世祿。隨后準(zhǔn)塔又挫敗欲截清軍輜重的明兵三千人。董家口之戰(zhàn)中,準(zhǔn)塔再次擊敗明軍兩千人,攻占城池兩座。事后敘功晉封二等男。后因事被降為一等輕車都尉。順治元年(1644),準(zhǔn)塔因追擊李自成至真定,授封三等男。順治二年(1645),準(zhǔn)塔先后于徐州、沛縣、李家樓、宿遷、清河擊敗明軍,斬殺明副將、參將,殺偽新昌王,平定淮安。敘功,授三等子,復(fù)授“巴圖魯”號。順治三年(1646),準(zhǔn)塔隨豪格征四川,剿滅川陜農(nóng)民軍。順治四年(1647),卒。順治五年(1648),晉封一等子。順治十二年(1655),賜謚號為“襄毅”,立碑墓道。
扈爾漢家族作為清入關(guān)前重要的軍功世家,對清初政治、軍事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
1.扈爾漢家族對入關(guān)前的政權(quán)建設(shè)有一定的影響。太祖起兵之初勢單力孤,扈喇虎率子弟族眾來歸,不僅為太祖提供了人力、物力的支持,而且也為太祖在女真內(nèi)部樹立威信、擴張勢力提供了幫助。扈爾漢作為五大臣之一,具有軍、政、刑等多重職能,“理政聽訟,有征伐則帥師以出”[13](P9190),為輔佐太祖,保證政局的穩(wěn)定做出了貢獻(xiàn)。起兵之初,太祖與其弟舒爾哈齊共同執(zhí)政,但隨著太祖勢力的發(fā)展,兄弟之間的矛盾加深,作為開國重臣的扈爾漢堅定站在太祖一邊,對抗和孤立舒爾哈齊及其追隨者,為太祖除去舒爾哈齊提供了支持。萬歷三十五年(1607),舒爾哈齊與褚英、代善、扈爾漢等人統(tǒng)兵前往蜚悠城去迎接降眾,夜晚忽現(xiàn)一道白光,舒爾哈齊認(rèn)為是不祥之兆,便提議退兵。褚英、代善堅決反對,扈爾漢堅定支持兩位貝勒的建議并隨同進(jìn)軍。在回軍途中遇到烏喇萬余兵眾的阻截,扈爾漢毫不退縮,積極應(yīng)戰(zhàn),直至援軍的到來。這種支持不僅使太祖在與舒爾哈齊的較量中占據(jù)上風(fēng),而且也以實際行動證明了舒爾哈齊軍事指揮的錯誤,為之后太祖順利鏟除舒爾哈齊,實現(xiàn)權(quán)力高度集中創(chuàng)造了條件。太宗時期,作為十六大臣、議政大臣的薩穆什喀和雅賴,也為太宗分化孤立諸貝勒的勢力、建立個人專制統(tǒng)治作出了貢獻(xiàn)。
扈爾漢家族成員對太祖、太宗權(quán)力的集中具有積極影響,但同時也存在一些消極影響,這主要體現(xiàn)在家族的重要人物扈爾漢的身上。太祖晚年,諸子大部分已成年,且一些已成為功勛顯赫的戰(zhàn)將,汗位繼承問題隨既出現(xiàn)。處死長子褚英之后,太祖本想立次子代善為嗣,但隨既出現(xiàn)代善與太祖的大妃關(guān)系曖昧之事,太祖一時動怒,遷怒于大妃,卻從扈爾漢的家奴手中搜出大妃藏匿的財物,雖然與扈爾漢無關(guān),卻引起了太祖的懷疑。征沈陽之時,四貝勒欲率軍攻城,太祖命扈爾漢傳令停止進(jìn)攻,但扈爾漢的傳令官卻遲遲未到陣前,“(太祖)遂令于法司內(nèi)畫地為牢,將達(dá)爾漢侍衛(wèi)羈禁二日。”[6](P164)天命六年(1611),扈爾漢之弟告發(fā)其在遼東時向諸貝勒索要財物,并且盜取緞匹、財帛。太祖認(rèn)為諸貝勒向扈爾漢行賄與汗位繼承有關(guān)。于是對其嚴(yán)加治罪,“革其都堂之職,著為三等總兵官,免其參議?!盵6](P247)扈爾漢作為養(yǎng)子,雖無繼承權(quán),卻卷入了權(quán)力爭斗之中。得罪了大貝勒代善,妄圖對四貝勒皇太極不利,又威逼其他貝勒,扈爾漢的這些行為必然導(dǎo)致政局不穩(wěn),對太祖權(quán)力集中構(gòu)成威脅,最終扈爾漢也自食其果,遭到太祖的重罰,郁郁而終。
2.扈爾漢家族為清初統(tǒng)一東海女真和黑龍江女真做出了重要貢獻(xiàn)。東海女真和黑龍江女真生活地域靠近密林和大河,他們平日便以漁獵為生自給自足,生活狀態(tài)一直很原始,建州女真的遠(yuǎn)祖既是從這些地方歷經(jīng)千險遷至建州的,太祖一直視東海女真、黑龍江女真的居住地為自己的故鄉(xiāng)。所以對于東海女真、黑龍江女真的統(tǒng)一是他的計定計劃之一。扈爾漢是太祖時期統(tǒng)一東海女真的直接參與者。萬歷三十五年(1607),扈爾漢隨巴雅喇征東海窩集部。萬歷三十七年(1609),扈爾漢率軍奪取東海窩集部所屬滹野路,俘獲兩千人戶而還。萬歷三十九年(1611),扈爾漢同何和禮征東海窩集部的呼爾哈路,圍攻扎庫塔城三日,遂攻取而還。天命元年(1616),扈爾漢同安費揚古一同征東海薩哈連部,在兀爾簡河地區(qū)造船,進(jìn)而水陸并進(jìn),攻取河兩岸城寨三十六座,黑龍江北十一寨,招撫使犬路、諾洛路、石拉忻路路長。
黑龍江女真的統(tǒng)一主要是在太宗時期進(jìn)行的。太宗時期對黑龍江女真的幾次征戰(zhàn)中,以出征虎爾哈部和索倫部最為重要。薩穆什喀作為領(lǐng)軍將領(lǐng)直接參與了這兩次征戰(zhàn)。天聰八年(1634),薩穆什喀與霸奇蘭率軍遠(yuǎn)征虎爾哈,戰(zhàn)果是“籍俘獲人口一百一十六名,馬二十四匹,牛十七頭,貂、狐、猞貍猻、水獺、青鼠、黃鼠等皮共三千一百五十張,皮裘十五領(lǐng)。”[10]崇德二年(1637),薩穆什喀與索海遠(yuǎn)征索倫部,戰(zhàn)果是“獲二千二百五十四人。后自額蘇里屯以西,額爾庫屯以東,又獲九百人,共獲男子三千一百五十四人,婦女二千七百一十三口,幼小一千八十九口,共六千九百五十六名口,馬四百二十四匹,牛七百四頭,又先獲貂皮一千八百一十張,狐皮三十四張,狼皮十張,水獺皮九張,貂裘一領(lǐng),猞猁猻裘一領(lǐng),狐裘七領(lǐng),貂皮二千二十八張,猞猁猻皮八張,青鼠皮一千六百四十二張”。[9](P3861)通過對東海女真和黑龍江女真的用兵,繳獲大量人口、牲畜及其他物品,一方面使清(后金)的人丁及物資得到了極大的補充;另一方面也通過將俘獲人口遷往建州的方式,幫助清(后金)順利實現(xiàn)了對于東海女真和黑龍江女真的統(tǒng)一。
3.扈爾漢家族為清軍統(tǒng)一全國做出了貢獻(xiàn)。入關(guān)后,清廷面對著李自成、張獻(xiàn)忠及南明政權(quán)的危脅,剪除這些勢力,是清初統(tǒng)治者的重要任務(wù)。扈爾漢家族的成員積極參與其中。順治二年(1645),雅賴隨多鐸與李自成戰(zhàn)于潼關(guān),且南下平定河南、江南,敘功晉封三等男兼一云騎尉。準(zhǔn)塔是扈爾漢家族中對統(tǒng)一戰(zhàn)爭的勝利貢獻(xiàn)最大之人。順治元年(1644),準(zhǔn)塔隨睿親王多爾袞入山海關(guān),奉命與譚泰追擊李自成至真定,李自成抵擋不過,焚燒輜重,倉皇而逃,天津、真定等地皆降,敘功,授三等男。順治二年(1645),準(zhǔn)塔隨阿巴泰先行平定山東后,又南下江南。南明福王遣軍圍徐州、沛縣、李家樓,準(zhǔn)塔率軍大敗圍城之軍,俘獲眾多人口及牲畜。過徐州南下,至宿遷擊敗高雅軍,后行至清河,清河總兵劉澤清率步兵四萬,戰(zhàn)船千艘,扼住黃河、淮河、清河三河口,駐營以待清軍。準(zhǔn)塔見勢,馬上采取應(yīng)對措施,命一隊清軍渡清河與敵營相對,炮擊明軍戰(zhàn)船,另一隊清軍扼住黃河北岸,以炮擊相應(yīng),遂將明兵擊敗,斬副將兩名、參將一名,殺偽新昌王,“通州、如皋、泰興等城皆下,遂平定淮安,鳳陽、廬州望風(fēng)納款。”[14]這次戰(zhàn)斗,共招撫監(jiān)司、總兵、副將、參將、游擊、都司、守備等近一百六十三人,繳獲大量戰(zhàn)船、馬匹。敘功,授三等子,復(fù)授“巴圖魯”號。順治三年(1646),準(zhǔn)塔再次披掛出征,隨豪格征四川,曾指揮八旗前鋒軍、兩黃旗和正白旗的騎兵奮勇沖殺,斬殺張獻(xiàn)忠,先后攻占遵義、夔州、茂州、榮昌、隆昌、富順、內(nèi)江、資陽等地??梢?準(zhǔn)塔在清初對李自成、張獻(xiàn)忠及南明政權(quán)的作戰(zhàn)中發(fā)揮了一定的作用,為清政權(quán)在全國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貢獻(xiàn)。
綜上所述,通過利用《鄂謀豁索哩地方佟佳氏佟氏世系譜牒》、《八旗滿洲氏族通譜》及清代人物傳記史料使我們對扈爾漢家族的發(fā)源、遷徙、世系、重要人物及其軍事功績有了初步的了解,雖然扈爾漢晚年卷入政治爭斗,受到了太祖的壓制,但是該家族為清朝的崛起和立國所作出的貢獻(xiàn)仍是值得肯定的。
[注 釋]
①該譜牒有兩個版本,分別稱為《鄂謀豁索哩地方佟佳氏佟氏世系譜牒(一)》和《鄂謀豁索哩地方佟佳氏佟氏世系譜牒(二)》。從內(nèi)容上看,兩個版本都是以巴虎特克慎為始祖,不同之處在于版本一記錄了巴虎特克慎長子、次子、三子、四子、六子的世系情況而版本二僅記載了三子鄂和禮圖墨圖一支的世系情況。本文所利用的是《鄂謀豁索哩地方佟佳氏佟氏世系譜牒(一)》。
②《鄂謀豁索哩地方佟佳氏佟氏世系譜牒》中記顏圖墨圖為巴虎特克慎的六子,而《八旗滿洲氏族通譜》則記顏圖墨圖為巴虎特克慎的三子。
③清代人物傳記史料對薩木什喀與扈爾漢的關(guān)系主要有兩種觀點。第一種,(清)弘晝等.八旗滿洲氏族通譜:卷19[M].沈陽:遼海書社,1989:252;鐵保等奉敕纂.欽定八旗通志:卷156[M].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666冊,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2:599鄂爾泰等.八旗通志初集:卷152名臣列傳十二[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85:3859;吳忠匡總校訂.滿漢名臣傳:卷2薩穆什喀列傳[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1:41等均認(rèn)為薩木什喀是扈爾漢的三弟.第二種,(清)李元度.國朝先正事略:卷1準(zhǔn)襄毅公事略[M].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第192冊,臺北:明文書局,1986:71記薩穆什喀為準(zhǔn)塔三兄,本文采用第一種觀點。
④《鄂謀豁索哩地方佟佳氏佟氏世系譜牒》、《八旗滿洲氏族通譜》及清代人物傳記史料對雅賴與扈爾漢的關(guān)系主要有三種觀點。其一,《鄂謀豁索哩地方佟佳氏佟氏世系譜牒》和《八旗通志初集》中均認(rèn)為雅賴是扈爾漢的十弟,見《佟氏史略》中收錄的《鄂謀豁索哩地方佟佳氏佟氏世系譜牒》第144頁,及《八旗通志初集》卷152名臣列傳十二.第3862頁;其二,《八旗滿洲氏族通譜》、《欽定八旗通志》、《滿漢名臣傳》及《清史稿》均認(rèn)為雅賴是扈爾漢的七弟,見《八旗滿洲氏族通譜》卷19,第253頁、《欽定八旗通志》卷15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666冊,第601頁、《滿漢名臣傳》卷 4《雅賴列傳》,第 84頁、《清史稿》卷 227,第 9246頁;其三,《國朝先正事略》和《國朝耆獻(xiàn)類征初編》則認(rèn)為雅賴是扈爾漢的七子。見《國朝先正事略》卷1《準(zhǔn)襄毅公事略》,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第 192冊,第71頁和《國朝耆獻(xiàn)類征初編》卷 41,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第140冊,第531頁。本文采用第一種觀點。
[1]佟明寬,李德進(jìn).佟氏史略[M].撫順:撫順市新聞出版局,1999.
[2]孫文良.滿族大辭典[Z].沈陽:遼寧大學(xué)出版社,1990.
[3](清)弘晝,等.八旗滿洲氏族通譜:卷 19[M].沈陽:遼海書社,1989:252;鐵保,等奉敕纂.欽定八旗通志:卷 157[M].臺北:臺灣學(xué)生書局,1968;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666冊[M].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2:612;吳忠匡,總校訂.滿漢名臣傳:卷4準(zhǔn)塔列傳[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1:89;清國史館,撰;王鍾翰,點校.清史列傳:卷 4準(zhǔn)塔[M].北京:中華書局,1987:210.
[4]常越男.清代額亦都家族軍功考[J].滿族研究,2011,(2).
[5]鐵保,等奉敕纂.欽定八旗通志:卷156[M].臺北:臺灣學(xué)生書局,1982;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666冊[M].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2:586;清國史館,撰;王鍾翰,點校.清史列傳:卷4扈爾漢[M].北京:中華書局,1987:176;吳忠匡,總校訂.滿漢名臣傳:卷1扈爾漢列傳[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1:6;(清)李桓.國朝耆獻(xiàn)類征初編:卷261[M].臺北:明文書局,1986;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第165冊[M].臺北:明文書局,1986:157.
[6]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歷史所.滿文老檔[M].北京:中華書局,1990.
[7]鐵保,等奉敕纂.欽定八旗通志:卷156[M].臺北:臺灣學(xué)生書局,1982;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666冊[M].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2:599.
[8]鐵保,等奉敕纂.欽定八旗通志:卷156[M].臺北:臺灣學(xué)生書局,1982;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666冊.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2:600;吳忠匡,總校訂.滿漢名臣傳:卷2薩穆什喀列傳[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1:41;(清)李桓.國朝耆獻(xiàn)類征初編:卷41[M].臺北:明文書局,1986;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第 140冊[M].臺北:明文書局,1986:536.
[9]鄂爾泰,等.八旗通志初集:卷152名臣列傳十二[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85.
[10]清太宗實錄:卷 15,天聰七年八月乙巳條;卷 15,天聰七年八月乙巳條;卷23,天聰九年五月丙辰條[M].北京:中華書局,1985.
[11]鐵保,等奉敕纂.欽定八旗通志:卷156[M].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2;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666冊[M].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2:601吳忠匡,總校訂.滿漢名臣傳:卷4雅賴列傳[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1:85;(清)李桓.國朝耆獻(xiàn)類征初編:卷41[M].臺北:明文書局,1986;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第140冊[M].臺北:明文書局,1986:532.
[12]清國史館,撰;王鍾翰,點校.清史列傳:卷4準(zhǔn)塔[M].北京:中華書局,1987:210;吳忠匡總校訂.滿漢名臣傳:卷4準(zhǔn)塔列傳[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1:89;(清)李桓.國朝耆獻(xiàn)類征初編:卷 261[M].臺北:明文書局,1986;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第165冊[M].臺北:明文書局,1986:159.
[13]趙爾巽,等.清史稿:卷 225[M].北京:中華書局,1977.
[14]清國史館,撰;王鍾翰,點校.清史列傳:卷4準(zhǔn)塔[M].北京:中華書局,1987:212;吳忠匡,總校訂.滿漢名臣傳:卷4準(zhǔn)塔列傳[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1:90;(清)李桓.國朝耆獻(xiàn)類征初編:卷261[M].臺北:明文書局,1986;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第165冊[M].臺北:明文書局,198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