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超,楊小輝
(山東省臨沂市河東區(qū)人民檢察院,山東臨沂276034)
檢察機關提起民事訴訟不同于提起刑事訴訟,也不同于作為當事人的公民、法人為自身權益而提起的普通民事訴訟。它不僅僅屬于民事訴訟法范疇,而且還廣泛深入地涉及到民事實體法以及司法制度等領域。因此,探討檢察機關提起民事訴訟制度,對于進一步完善檢察制度,維護民事法律的嚴肅性,更有效地發(fā)揮法律調節(jié)民事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作用,促進市場經濟的健康發(fā)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檢察機關在民事訴訟中的法律身份與地位有兩種意見?!爱斒氯苏f”,認為檢察機關提起民事訴訟,其身份就是一種訴訟當事人,享有當事人的訴訟權利,承擔當事人的訴訟義務,與其他當事人處于平等地位。“監(jiān)訴人說”,檢察機關是國家法律監(jiān)督機關,檢察機關提起民事訴訟必須與一般民事原告相區(qū)分,不能視為一般訴訟當事人,檢察機關在民事訴訟中是處于“監(jiān)訴人”的法律地位。從檢察機關提起民事訴訟所代表的利益來看,不是自訴而具有明顯公訴色彩。檢察機關提起民事訴訟,不是為了某一檢察機關本身的民事權利,在性質上是“他訴”,或者說是“公訴”。檢察機關的身份類似于刑事訴訟中的“公訴人”。這時,用傳統民事訴訟中“原告”或“當事人”的概念來套用檢察機關的法律身份顯然不合適。在檢察機關提起訴訟之后,檢察機關、審判機關和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均將參與到訴訟之中,成為訴訟的參與者。如果說這時檢察機關是“監(jiān)訴人”,其監(jiān)督的范圍自然是整個訴訟,不但監(jiān)督審判機關、民事主體、訴訟代理人在訴訟中的活動,也應當包括對自己的監(jiān)督。這樣就導致了一個監(jiān)督者監(jiān)督自己的邏輯悖論。顯然,“監(jiān)訴人”的理論在邏輯上講不通。檢察機關不能同時是起訴人,又是該訴訟的監(jiān)訴人。
檢察院提起民事訴訟,派出檢察人員出席法庭代表檢察院履行法律監(jiān)督職責,出庭人員屬于什么樣的法律地位,如何稱呼,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1)稱“原告”不妥,檢察院提起民事訴訟,雖也引起訴訟程序的發(fā)生,有類似原告的作用,但它與原告有本質的區(qū)別。一是檢察院不是“認為自己的民事權益受到侵害或與他人發(fā)生爭議的人”,作為機關法人的檢察院并未與當事人發(fā)生民事爭議,其自身民事權益也未受到當事人的侵害。二是檢察院提起民事訴訟引起訴訟程序的發(fā)生,不是基于保護檢察院自身民事權益的目的,不是以其享有民事實體權利為前提,而是基于履行法律監(jiān)督職責。(2)“國家公訴人”的稱謂具有片面性,它并不能涵蓋出庭檢察人員的全部法律職責?!肮V人”,只不過是代表公共利益的一方當事人,在訴訟中與被告人及辯護人相對等,雙方平等辯論,接受法庭指揮。而檢察院民事法律監(jiān)督職責中,提起訴訟的方式只是履行監(jiān)督職責的形式之一。(3)“監(jiān)訴人”的稱謂雖更貼近于檢察院的法律地位和職責性質,但在提起民事訴訟時,檢察院尚是起訴的一方訴訟主體,稱“監(jiān)訴人”容易被誤解為包括對自身起訴行為的監(jiān)督,出現自相矛盾之嫌。因此,這一稱謂也不夠理想,或許它更適合于描述檢察院參加既存的訴訟或抗訴引起的訴訟中的法律地位、身份。
檢察機關參訴可以歸納為兩種身份和三種基本方式,兩種身份是公益代表人的身份和法律監(jiān)督者的身份。三種基本參訴方式即提起民事訴訟、參與民事訴訟和提起抗訴。
檢察機關作為公益代表人對損害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的民事糾紛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時,只能處于原告當事人的法律地位。這是因為:第一,檢察機關提起民事訴訟的具體目的和任務是為維護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糾正和制裁民事違法行為,即主要是對民事實體行為進行的監(jiān)督。第二,在民事訴訟結構中,檢察機關無論在有無實體權利主體參加下提起民事訴訟,都直接與對方當事人產生直接的對抗關系,為保證民事訴訟平等對抗的基本結構的穩(wěn)定性,檢察機關只能處于原告當事人的法律地位。第三,由于檢察機關是國家的法律監(jiān)督機關,因而成為公益代表人,根據現代訴權理論的發(fā)展,其享有訴權,具有訴的利益,是適格的當事人。
民事訴訟當事人,是指因民事上的權利義務關系發(fā)生糾紛,以自己的名義進行訴訟,旨在保護民事權益,并引起民事訴訟程序發(fā)生、變更或者消滅的人。原告當事人是我國檢察機關在提起民事訴訟時的基本法律地位,并享有原告的權利義務。值得說明的是:
1.檢察機關與實體原告的關系問題。涉及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時,基于法定的訴訟信托,法律明確規(guī)定賦予檢察機關享有職務上或公益上的訴權。賦予檢察機關民事訴權不等于剝奪實體原告的訴權,實體權利主體仍然享有訴權,但因涉及到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訴訟權的行使,原告應依附于檢察機關的訴權行使。作為救濟手段,只有在檢察機關怠于行使訴權的情況下,實體原告才可自己行使訴權,這與刑事訴訟極為類似。從這個意義上講,實體原告是否參加訴訟,都不影響檢察機關行使包括申請撤訴、放棄、變更訴訟請求、承認對方的訴訟主張、進行和解等處分權利在內的各項訴訟權利。在實體原告參加訴訟的情況下,其也只能對檢察機關的訴訟起支持或輔助作用,并且作為實體法律關系主體的實體原告還應全面承擔判決結果。
2.檢察機關是否享有特殊權利的問題。檢察機關提起民事訴訟只能是原告當事人的身份,這一訴訟主體身份和地位是建立在“公益說和廣義監(jiān)督說相結合原則”的理念基礎之上的,因此,在其提起民事訴訟時已完全剔除其訴訟監(jiān)督者的身份,此時,檢察機關與一般民事訴訟中的原告并無本質的不同,其在訴訟中享有與原告相同的訴訟權利,承擔相同的訴訟義務,因而不應享有任何其他監(jiān)督意義上的特殊權利。
訴訟主體的訴訟地位決定于他與訴訟標的之間的關系及他參與訴訟的目的和任務。檢察機關參加民事訴訟和提起抗訴,其主要目的是對民事訴訟活動包括法院的審判活動和當事人的訴訟活動是否合法進行監(jiān)督,保證國家法律的正確統一實施,因此,這就決定了檢察機關在參與民事訴訟和提起抗訴的情況下,只能處于法律監(jiān)督者的法律地位。
筆者認為,檢察機關以法律監(jiān)督者的身份參與民事訴訟,與其監(jiān)督者身份相適應的稱謂莫過于“國家監(jiān)訴人”。第一,這一稱謂能夠直接反映出檢察機關參與民事訴訟的目的和任務,也能直接反映出檢察機關在民事訴訟中的實際地位。第二,這一稱謂充分地體現了檢察機關法律監(jiān)督的性質,是法律監(jiān)督者參與民事訴訟時訴訟意義上的稱謂。第三,這一稱謂還反映出檢察機關在民事訴訟中的超然地位,即檢察機關在訴訟中獨立于法院和雙方當事人,是獨立的訴訟法律關系主體。因此,這一稱謂最能反映檢察機關作為法律監(jiān)督者在民事訴訟中的實際法律地位。
對確有錯誤的生效判決和裁定按審判監(jiān)督程序提出抗訴是現行民事訴訟立法賦予檢察機關對審判活動進行法律監(jiān)督的唯一的法定方式。對檢察機關所提起的抗訴,有學者認為是一種新的、獨立的訴訟,因此,檢察機關應是再審訴訟的一方訴訟主體,應稱為抗訴人,并在法庭上設立抗訴人席。筆者不予茍同,因為,檢察機關提起抗訴建議法院撤銷或變更原判決的請求,并不能構成一個獨立的訴訟標的,因此,檢察機關的抗訴也不能成為一個獨立的訴訟。同時,再審之訴的訴訟標的是原審之訴的訴訟標的,再審之訴的當事人是原審之訴的當事人,并非其他人,再審之訴只是一事不再理的例外,這些都說明再審與原審的案件是同一案件,因此,提起抗訴也不是訴權的再次行使,而是檢察機關訴訟監(jiān)督權的行使,法律監(jiān)督者仍是其基本的法律地位。
檢察機關提出抗訴既是對法院生效判決或裁定進行監(jiān)督的結果,又是其參與再審訴訟的特殊方式,這就決定了作為監(jiān)訴人在再審法庭的主要職責有兩項,即支持抗訴和監(jiān)督再審訴訟。為完成上述兩項職責,最高檢察院2001年《人民檢察院民事行政抗訴案件辦案規(guī)則》第四十五條規(guī)定:出席再審法庭的檢察人員有權宣讀抗訴書;發(fā)表出庭意見;發(fā)現審判活動違法的,向再審法院提出建議。但筆者認為,說明抗訴的理由及依據,一定程度上參與法庭調查,經法庭允許向當事人發(fā)問等都應當是作為監(jiān)訴人的檢察人員在再審法庭上應有的權能。對此,需要立法或兩高聯合的司法解釋予以進一步明確規(guī)定,才能使檢察機關從根本上擺脫司法實踐中尷尬的境地。
[1]張晉紅,鄭斌峰.論民事檢察監(jiān)督權的完善及檢察機關民事訴權之理論基礎[J].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2002(3).
[2]薛永慧.芻議建立完善的民事檢察監(jiān)督體系[J].人民檢察,2002(1).
[3]顏運秋.公益訴訟理念研究[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
[4]楊柏林,金海洲.檢察院提起民事訴訟若干問題初探[J].中央檢察官管理學院學報,1998(4).
[5]李 龍.民事訴訟標的理論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