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 蕾
魯蕾/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國際教育學院講師,碩士(江蘇連云港222000)。
許多學習者發(fā)現(xiàn)自己拼讀單詞的速度快,對英語較復雜的句子特別是長句的意群的劃分、停頓和理解能力強,無須經過語法規(guī)則的分析便可自然而然理解文章或說話者的意圖,輸出語言也無須經過仔細推敲便“脫口而出”,這一切都是語感在發(fā)揮作用。英語的學習過程中,一個語感強的學生往往能對英語具備高度的敏感度,能迅速捕捉稍縱即逝的語言信息并內化吸收,在感知語言文字的時候,不需要經過思考的過程就能快速理解其中的內涵,在閱讀、寫作、聽力和口語四個方面均能體現(xiàn)出較高的學習和領悟能力。因此語感的培養(yǎng)對二語學習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本文探討了語感的定義,分析了語感在二語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從培養(yǎng)學生英語思維的習慣、英語語音習慣和閱讀積累詞句的習慣三個方面討論了培養(yǎng)高職學生英語學習語感的幾種方法,旨在激發(fā)學生提高英語學習興趣,全方位提高其聽說讀寫的能力。
國內外對于語感做出了許多定義?!罢Z感是對于語言文字的敏銳的感覺,是對于語言文字的正確豐富的了解力(葉圣陶),語感是個總的名稱,包括語義感、語法感和語音感(呂叔湘)”。[1]克拉申 (Krashen)在其語言監(jiān)控理論 (Monitor Model)中指出:“當我們將一些基本句型操練到一定程度并在腦海中形成一種規(guī)律性的東西,并在某種程度上獲得對該語言的某種感覺時,就能自然地監(jiān)察自己所說語言的正確與否”,[2]“英語語感是人們對英語語言的感覺,它包括人們對英語的語音、語意、語言情感色彩的感受等。它是人們對英語語言的直接感知能力,是人們對英語語言法則或語言組織方法的掌握和運用,是從反復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的經驗和體會。”[3]從以上的定義不難看出英語語感這一相對較模糊的概念包括人們對于語言的語義、語音、語法等幾個方面的認知。語感涉及語言學和認知心理學的領域,是包括言語和意見的一種綜合能力,涉及文化因素和語言知識的認知。
學生掌握良好的語感可以準確敏銳的聽懂原文,快速提煉閱讀材料的主要思想和具體信息,可以流暢得體的表達觀點,可以熟練地道地寫作文書以及得體地進行跨文化交際。因此語感作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客觀存在,它的強弱與聽說讀寫譯幾項基本技能有著直接的關系,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習者英語學習水平的高低。因此大學英語教學中注重對學生語感的培養(yǎng)是非常重要的。語感是在長期的語言實踐中形成的對語音、語法、語義和文化因素等各方面的直覺。
中西方由于歷史、文化傳統(tǒng)和生活環(huán)境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思維方式。“漢語民族強調天人合一,講究含蓄和言外之意,傾向于整體優(yōu)先、背景和關系優(yōu)先、由大到小、由遠到近的整體型思維習慣。相反,英語民族崇尚天人對立,征服自然,強調部分優(yōu)先,由一到多,由小到大、由近及遠的分析型思維習慣”。[4]由于受到母語思維的干擾、自身基礎知識水平的欠缺和學習方法不當?shù)挠绊懀瑢е略S多大學生沒有養(yǎng)成英語思維的習慣,也就無法掌握思維差異在單詞、句法和語篇上的體現(xiàn)。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采用多種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增強學生對英語的詞、句子和語篇的敏感性。首先可以詞典定義法,是指讓學生之間形成小組,閱讀簡短的英文經典文學著作,相互制定生詞卡,兩個人一組各自查閱字典來相互解釋,直到對方理解為止。這個方法讓學生融入吸收地道的語言材料的同時,努力理解和用地道的英語進行思維和交流。其次,話題辯論法,指教師設計有爭議的話題和人物,學生分組并由每組討論根據課前查閱的英語文章,提出自己的觀點進行相互辯論,在比較正反兩種觀點的優(yōu)缺點的同時,鼓勵學生發(fā)散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最后讓每人根據中西方語篇差異完成一篇作文,在激辯的過程中培養(yǎng)了學生用英語思維的習慣。最后,情景教學法,教師應鼓勵學生把生詞和句子放在一個虛擬的情景下來記憶和表達。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穿插情景教學,多提問多思考的形式,幫助學生把所學到的新詞組和腦海中的情景想象匹配,助其正確記憶,并鼓勵學生多模仿,在應用中強化對該詞組或單詞的熟悉度,逐漸把其融入母語思維中,達到鞏固記憶的目的。
“在英語的三大要素中,詞匯和語法都是通過語音這個外殼表現(xiàn)出來的,只有學好了語音,才能準確無誤地交流思想,促進語法和詞匯的掌握,語音是英語教學入門階段的基礎和重點”。[5]因此,語音是英語學習的入門階段的基礎,需重點掌握。目前很多二語學習者在學習英語時發(fā)音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如英語音素中長短音不分;在/p//b//t//d//k//g//m//n/這些輔音后加音現(xiàn)象;不能完全掌握不完全爆破、弱讀和重讀等等。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模仿英語原聲并反復操練。在簡明地介紹每一個音素的發(fā)音特征之后,教師可以訓練學生進行聽音模仿。在學生掌握音素的發(fā)音要領之后,要進行正確分辨音素的練習,在對比自己的發(fā)音之后幫助學生正確領悟發(fā)音規(guī)則。繼而再進行句子模仿,按照由簡到難的原則布置模仿的材料,鼓勵學生單獨朗讀和相互對話,一起糾錯讓自己的發(fā)音更完善。
學生要想獲得信息和增強英語運用能力,閱讀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手段。沒有輸入就沒有輸出。閱讀分為精讀與泛讀,學習者可以把兩者結合起來學習。精讀注重對文章的深度把握,是一種自下而上的學習,是通過對字母、單詞、詞組以及語法結構的加工,達到全文的理解。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選擇片段或整篇文章進行背誦,有助于學生對于語言產生一種音形義綜合的認識,增強對詞、短語和句子結構的意識,在模仿的基礎上體會英語的使用。教師可以安排一些簡單易懂的英文報刊和各類英語小短文的閱讀,讓學生進行泛讀,讓學生自上而下的,利用自己的語言知識和經驗對文章的主題和作者的意圖進行推敲和學習,教師可以提出有爭議的問題讓學生在分析、歸納總結和推理中不斷培養(yǎng)用英語思維的習慣,同時也拓展學習者對英語文化背景知識的了解。
“對學生語感的強化訓練可以幫助學生產生獲取信息的需要。這樣的需要將會極大地讓學生產生內驅力。這樣內驅力的存在對外語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6]教師應在教學大綱的指導下,利用現(xiàn)有的包括多媒體在內的資源,充分考慮學生的需要,從激發(fā)其需要和注意力出發(fā)來設計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鼓勵學生多聽、多讀、多寫和多說,從而全面提高其英語應用能力。
[1] 樊迎春.培養(yǎng)大學生英語語感的經典導讀策略[J].英語廣場,2013(2).
[2] 湯富華.大學英語課堂應導入語感訓練步驟[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3).
[3] 曾艷,霍春利.淺談如何培養(yǎng)學生英語語感[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7).
[4] 吳玉霞.基于中西方思維差異的大學英語教學策略探究[J].成功(教育),2013(12).
[5] 張艷萍.大學生英語語音常見的問題及其教學策略[J].赤峰學院學報,2009(4).
[6] 胡濱,謝瑜.淺談培養(yǎng)大學生英語語感的技巧[J].首都醫(yī)科大學學報,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