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 家 金
( 福建工程學院 人文學院, 福建 福州 350108 )
近些年來,不少個體或機構(gòu)常常會因為諸如不當言說、產(chǎn)品或服務損害公眾利益、行為違背道德良知甚或觸犯法律等而導致形象受損并陷于輿論、信用危機。從西方修辭理論看,個體或機構(gòu)形象受損之所以引發(fā)危機,是由于形象的話語本質(zhì)是修辭人格,而后者是話語互動中最重要的說服手段[1](P39)。好的形象或正面的修辭人格對個體或機構(gòu)的社會存在利益攸關(guān)。如何通過話語手段進行危機干預,重構(gòu)主體形象對個體或機構(gòu)而言都至為重要。然而,危機干預和修辭形象修護這一常見的話語現(xiàn)象似乎尚未受到國內(nèi)學界充分的關(guān)注。即便是關(guān)注危機干預的學者也大都未能從論辯修辭視角探討其中的話語機制。
國外學界對危機話語的既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心理學和修辭學兩個領(lǐng)域。這些成果雖然僅以自辯或形象修護為理論標示,但實則就是危機干預策略研究。心理學家Abelson提出了被Ware 和 Linkugel稱為“言辭自辯因素”的四種關(guān)乎“信念困境”也即沖突的解決模式或策略:否認、強化、區(qū)分和超越,這些模式經(jīng)常出現(xiàn)于自我辯解類言說中[2]。Abelson的自辯模式為其他學者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參照。Scott 和 Lyman認為,自辯可以采取借口(承認錯誤但否認負全責)和證當(愿負責任但否認行為有害)兩種基本模式[3]。社會心理學家Schonbach的貢獻是其較為詳盡的自辯技術(shù)劃分。他在Scott 和 Lyman界定的兩種基本策略的基礎(chǔ)上追加了兩大類自辯技術(shù):承認和拒絕。這四大類策略又各包含了更細致具體的自辯技術(shù)(包括14種承認技術(shù),39種找借口技術(shù),27種證當技術(shù)和42種拒絕技術(shù))[4]。但過細的劃分,顯得分類有余,理論提煉不足[5](P93)。同時,Schonbach等心理學者側(cè)重于通過實驗和模擬情境而非從話語實踐析出規(guī)律;側(cè)重策略體系分類研究但較少對其所列舉的自辯策略進行闡述和話語示例,也未就劃分的理由進行說明。
修辭學研究注重話語策略分類與實際案例修辭批評的結(jié)合。在吸納Abelson研究成果的基礎(chǔ)上,Ware 和 Linkugel從體裁角度進一步指出,個體招致批評或信任危機后的辯解演說是一種獨特的公共演說形式,包含了開脫、澄清、解釋和證當四種基本的“言辭自辯姿態(tài)”,或辯解類演說的四種次體裁[2]。知名修辭學家Burke對罪感清除或重生修辭的探討也給危機干預研究以啟示,認為罪感清除手段包括替罪和認錯[6]。修辭學者的相關(guān)研究總體上比較零散且欠系統(tǒng),對話語策略的討論相對較為隨意粗略,研究對象大都限于個體的演說或個案評析,而不涉及當今社會同樣普遍存在的機構(gòu)危機修辭。Benoit在歸納既往零散的心理學與修辭學相關(guān)成果的基礎(chǔ)上提出了形象修護理論[5](P8),為我們理解危機干預話語的技術(shù)表征提供了重要參照。Benoit和他同事以該理論為基礎(chǔ)對公司、政治、娛樂、宗教等領(lǐng)域的辯解話語進行了批評解析。他的理論具有較高的系統(tǒng)性和可操作性但并未說明整合的理據(jù)或理論基礎(chǔ)。事實上Benoit本人也強調(diào)他的理論有“進一步發(fā)展的空間”[5](P164),其所界定的策略范疇具有開放性,并“期待‘形象修護’在理論和應用方面獲得更大的發(fā)展”[7]。
國內(nèi)學界對危機話語的關(guān)注主要集中于政府(部門)和企業(yè)宏觀層面的危機公關(guān)或管理,反撥“家丑不可外揚”慣常做法,強調(diào)信息公開、協(xié)調(diào)聯(lián)動或社會責任對于化解危機的重要性,但對于微觀的話語干預過程和機制的分析研究特別是論辯修辭視角的研究較少。危機干預話語的本質(zhì)是在個體或機構(gòu)人格或形象受損而遭到質(zhì)疑、批判時進行的駁斥與自我證當?shù)脑捳Z行動,也即論辯,因而以論辯修辭理論進行解析當能深化相關(guān)研究。
論辯學者Van Eemeren等指出,論辯是通過一系列的言說行動來證當或駁斥某一觀點,是對真實或可能的疑問、異見作出反應,并說服真實或想象的理性批評者接受己方觀點的話語實踐。論辯的核心正是存在著某種未決之物或異見。任何一個證當都預設(shè)(可能)存在某種異見。這種異見的存在可強可弱,或顯或隱。批評與證當因此是話語實踐的基調(diào),二者必然相生相伴。Perelman指出,論辯的實質(zhì)就是修辭,也即如何贏得或增強受眾對修辭者觀點立場的信奉[8](P9)。顯然,危機干預話語也是一種論辯,其實質(zhì)是通過反駁指謫和證當當事方的行為、立場而實施的修辭行動。
修辭人格或威信是“修辭者由于個人品德、聲譽或所屬機構(gòu)賦予他的身份、地位”[9](P165)而獲得的修辭力。在說服的三大基本手段(另兩個為訴諸情感和訴諸道理)中,修辭人格是“最具權(quán)威性的”[1]。個體或機構(gòu)如享有道德、知識技能等方面的威望和聲譽,則總是能更好更快地贏得受眾的信任。反之,個體或機構(gòu)聲譽受損將直接影響到其言辭、產(chǎn)品等的說服力。危機干預因而是修辭人格重建和形象重構(gòu)的修辭過程。
Perelman認為,成功的論辯必然以受眾所信奉的“論辯前提”為出發(fā)點。這些前提分為事實類和價值類。事實類前提包括人所共知的事實、真理和推定,這是最為穩(wěn)固可靠因而也最具有說服力的前提。然而,事實類前提一旦招致質(zhì)疑則其事實地位很可能轉(zhuǎn)為或然意見而成為可爭議的對象。價值類前提則涉及到好壞、因果、目的與手段等具體或抽象的價值觀[8](P21-29)。危機干預的論辯性還體現(xiàn)在干預過程中對這兩大類論辯前提的訴諸,如對事實的質(zhì)疑或否認,對事件性質(zhì)本身的價值判斷等。綜上所述,危機干預話語體現(xiàn)的是一種根植于社會語境,以日常語言為工具,以或然性意見為基礎(chǔ),以受眾的可接受性或觀點、決定等的情境合理性為基本特征的修辭理性,而非基于數(shù)學推導或邏輯演繹的科學證明。
Aristotle對修辭人格和威信的生成機理所言不多。Perelman有關(guān)人-行推定的修辭論說既是對修辭人格投射和權(quán)威機制的闡發(fā),也為危機干預提供了理論基礎(chǔ)。他認為,“對某人的看法并非是論辯的結(jié)果,而是論辯的起點。它可用于預測某些未知行動”,也可“以某一特定方式解釋已知的行動,還可用于將對某人的判斷遷移至其行為”[10](P299)。這即是Perelman所界定的廣泛存在于話語實踐并發(fā)揮基礎(chǔ)作用的“人-行”推定?!靶小痹诖思磸V義話語,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包括了人之言說、作品、舉止行為等。Perelman指出,人們通常認定,各種“行”都是施“行”者的外顯表征。簡言之,人或機構(gòu)是各種行動的作者,即一個人或機構(gòu)也只能通過其外顯之行得以為人們所知,而這些外顯之行反過來也塑造或重塑施“行”者。實際上,心理意義上的動機在話語互動中常常難以界定,因而人們只能通過個體或機構(gòu)外化的“行”來界定其立場或本質(zhì)。正因為人是行動之主,我們才能將與某一個體或機構(gòu)相關(guān)的方方面面的實踐看成是其本質(zhì)外顯之形式而對其加以評判[8](P90-92)?!叭?行”推定還可擴展至機構(gòu)-成員推定,即成員好或壞的“行”會影響塑造整個機構(gòu)的修辭人格[10](P322)。
“人-行”推定是修辭人格或形象投射的話語使能條件。修辭人格的語力基礎(chǔ)正是以修辭主體(個體或機構(gòu))作為話語的“動源”,將其各種“行”作為該主體的展現(xiàn)進而作為話語互動倚賴的論據(jù)。在Perelman看來,當“行”與“人”中的任何一方對另一方構(gòu)成不利影響時,即我們所說的危機出現(xiàn)之時,可通過適當?shù)脑捳Z手段,阻絕或限制二者之間的影響。危機干預因而是對“人-行”推定的反向利用。Perelman指出,消除或減少行對人之影響,可采用他所說的“剝離”論辯來實現(xiàn)。剝離包括阻絕和限制兩大類。前者指用言辭手段如否定事實完全隔絕“行”對人之不利影響;后者指有限的減少“行”對人之影響[10](P310)。危機干預的論辯過程即以此為基礎(chǔ)(見圖1)。Perelman沒有特別說明剝離論辯可用于危機干預和形象修護,他的理論探討主要是針對傳統(tǒng)哲學話語如何進行修辭發(fā)明、如何體現(xiàn)修辭本質(zhì)而展開的,但我們認為他的論述為危機干預提供了理論基礎(chǔ)。
圖1 危機干預的論辯基礎(chǔ)
危機干預的論辯施為過程典型地展現(xiàn)了修辭爭議點理論所蘊涵的修辭發(fā)明機制。修辭發(fā)明是為達致特定目的而“根據(jù)面臨的‘修辭形勢’產(chǎn)生、發(fā)掘、構(gòu)筑和確定恰當?shù)脑掝}、念頭、主意、論點”的話語實踐和論辯過程[9](P3-4)。Perelman相信,法庭上的論理與日常生活中做決定的過程非常相似?;凇叭?行”推定和剝離的危機修辭干預與法辯話語中原告的辯護過程在本質(zhì)上是一樣的,即最大限度地減少乃至消除不利之行對當事方之影響?;蛘哒f,法辯中的原告(律師)所進行的修辭努力也是一種危機干預或修辭人格修護過程,是對原告作為“良民”這一形象的修護。
與法辯話語類似,典型的危機干預話語包含對自己觀點的證當和或隱或現(xiàn)地對指責者或競爭對手的駁斥,以及對第三方的訴諸。在古典修辭實踐中,修辭爭議點理論是典型的法辯式干預模型,包括訴諸事實、定義、品質(zhì)和程序四個爭議層面。以“交通肇事”事件為例,當事人可從事實的存在或發(fā)生與否進行反駁或辯護,否認自己卷入其中甚或否認事故的發(fā)生;當無法否認相關(guān)事實的存在時,可從定義入手,將事件界定為“意外”而非有意而為的“肇事”或“事故”;當更多的證據(jù)支持“事故”的指謫時,當事方可從品質(zhì)出發(fā),指出在事件發(fā)生后有主動救治傷者的行為或自首行為,或受害者自己也有過錯;最后,如實在無法避免罪行的認定,當事方可從判決實施的地點或程序,或通過積極賠償補償、乞求受害方的諒解等程序性的爭議入手作最后一搏,以求盡可能減輕罪罰。原告的法辯話語在此完全也可以理解為當事方形象危機的干預話語。Ryan就認為,爭議點方法內(nèi)在于自辯話語之中[11]。他認為,西塞羅的四個爭議點即“事實(我沒做)、定義(我沒做所宣稱的那樣的事)、品質(zhì)(我動機良善)和司法(我訴諸不同的受眾或法官)”分別對應于Ware 和 Linkugel的四種辯解姿態(tài)[11]。爭議點理論因而為危機干預和形象修護提供了策略參照,是對Perelman“人-行”推定和剝離思想的深化,是修辭者進行更具體的修護話語技術(shù)發(fā)明的出發(fā)點。各種干預話語技術(shù)是爭議點更為詳盡的策略體現(xiàn)。
Benoit的形象修護理論探討個體或機構(gòu)在形象受到威脅、損害的情況下的話語技術(shù)選擇,該理論為我們理解危機干預的施為過程提供了具體的技術(shù)參照。他提出,個體或機構(gòu)在受到指責抨擊而導致形象(可能)受損時通常可采取五大類的策略來進行修護,即否認、逃避責任、減輕冒犯、糾正行動和和認錯擔責。否認屬于Perelman所說的阻絕剝離,其他四種為限制剝離。五大策略又可進一步細分(見表1)。
表1 Benoit的形象修護策略
否認包括兩種基本形式:簡單否認和轉(zhuǎn)移指責[5](P73-75)。簡單否認指當事主體宣稱沒有做過某一錯誤行為,或該行為沒有發(fā)生,或承認施行該行為但否認該行為有害。轉(zhuǎn)移指責宣稱系其他人或機構(gòu)而非被指責者施行了錯誤行為。
逃避責任包括四種技術(shù)[5](P73-76)。外源誘發(fā)指被指責者宣稱其行為只是對某一挑畔行為的合理反應,如面對打人指責,某城管回應稱因?qū)Ψ较扔小叭枇R性語言暴怒”才有控制小販之舉動。Perelman指出,減輕或消除行對人的影響的策略之一是將行為歸因于外在因素的促動而作出的自然反應[8](P97)。純屬無奈策略指將事件的發(fā)生歸因于缺少信息或某些重要因素實屬無法掌控,從而減輕責任和負面影響。被指責者也可將事件的發(fā)生歸于意外。無心之過常不必或少擔責。被指責者還可通過強調(diào)本意良善而減輕可能的罪責?;谑侄?目的的論辯策略常常通過賦予或提升目的高尚的一面而增加通常被認為應該加以譴責的行為或手段的美譽度[10](P277)。
減輕冒犯包括六種形式[5](P73-78):一是通過強化優(yōu)點,如描述自己的好的方面或過去曾經(jīng)做過的善舉,來增加受眾對被指責者的積極評價以抵消不當行徑導致的負面看法。二是盡可能地弱化負面看法和后果,如強調(diào)真實情況沒有看起來那么嚴重。三是比較區(qū)分,通過將己方行徑與其他類似但卻更為不當之行徑的并置、比較,讓前者顯得不那么嚴重。如農(nóng)夫山泉在產(chǎn)品質(zhì)量危機中就“鄭重聲明”,提請公眾“對以自來水為水源”的競爭對手的“所有水源、生產(chǎn)過程和產(chǎn)品品質(zhì)進行參照比對”。四是超越當下,即通過重置事件的情境賦予其更有意義、更重要的價值而弱化其消極影響,如宣稱“一定會在一次次洗禮中一次次更加強大,成為國人為之驕傲的民族品牌”。五是攻擊指謫者以削弱指責源頭的威信來減輕對自身的傷害,如將危機歸因于競爭對手的誹謗或公關(guān)。六是通過補償受害者以期減輕負面影響。
糾正行動指通過保證解決事件造成的不良后果,或保證防止類似事件的再次發(fā)生,向受眾傳達改過自新的意愿以期干預危機。認錯擔責指通過承認罪行、懺悔、道歉、乞求原諒等以期能改善局面[5](P74-79)。
Benoit雖然沒有明示,但正如Ryan所言,其策略分類其實也典型地體現(xiàn)了以不同爭議點推進或?qū)嵤┬揶o發(fā)明的思想,因而可以將其理解為是對上述剝離論辯和四個爭議點的具體闡發(fā)。否認是圍繞事實爭議點進行的修辭發(fā)明;逃避是通過將行為的發(fā)生歸因于外源性因素等以期對事件進行重新認定,因而類似于定義爭議;減“負”則通過強化過往或既有的優(yōu)良品質(zhì)、比較更糟的行為或事件、強調(diào)“危”中有“機(會)”以及反駁指責者來試圖對事件之屬性進行重新評估,因而類似于品質(zhì)爭議。而改過行動和認錯擔責這兩個策略則與程序爭議類似,都是已經(jīng)或近乎完全認錯,試圖通過補償行動和乞求受眾的寬恕,化掩蓋不了的丑事為自我宣傳和肯定來進行話語發(fā)明,都是當事方采取的在不利方面已昭然而不得已為之的最后策略。為了更為形象地說明危機干預的特點,本文以“化必須為美德”對應危機之程序爭議[9](P77)。
Benoit的相關(guān)研究主要以社會心理學為依據(jù),系統(tǒng)性和操作性較強,但他沒有明確地將形象修護或危機干預理解為一種論辯,其研究只是展現(xiàn)具體技術(shù),重策略分類而未明晰其中的論辯機理和過程。我們認為,將其與“人-行”推定等論辯思想和爭議點理論相整合,有助于深化對危機干預話語的技術(shù)表征和運作機制的認識。整合后的危機干預論辯修辭模型見圖2。論辯施為機制包含推定層、爭議層和技術(shù)層三個逐漸具體化(以向上箭頭標示)的層面,上一層面以下一層面為基礎(chǔ)(以向下箭頭標示);這三個層面分別對應人-行推定的論辯基礎(chǔ)、以爭議點為內(nèi)容的論辯施為過程和以形象修護為中心的具體的論辯干預技術(shù)。
圖2 危機干預話語的論辯修辭模型
從論辯和修辭爭議角度看,將減輕冒犯名下的補償策略與改過和認錯擔責一起歸為程序爭議或“化必須為美德”似乎更為合理。整合重構(gòu)的危機干預論辯修辭機制如表2所示。表2是圖2模型的具體化。作為論辯基礎(chǔ)即推定層的“人-行”推定可進一步分為阻絕剝離和限制剝離;阻絕剝離對應論辯施為過程即爭議層之事實爭議點,在論辯技術(shù)上體現(xiàn)為否認策略;限制剝離對應論辯施為過程之定義、品質(zhì)和化必須為美德(程序)這三個爭議點,在論辯技術(shù)上表征為逃避責任、減輕冒犯、補償、改過行動和認錯擔責等策略。上述的論辯修辭機制并非表明危機當事主體一定要按照從否認到認錯擔責的步驟來實現(xiàn)干預,而只是列舉了常見的可以采納的策略或方法。實際的危機干預話語可以只采用其中的某一策略如改過行動或幾個策略的組合。
表2 危機干預論辯修辭機制
修辭批評通過對話語對象的解析,研究評估其中的策略運用和功能。危機干預的論辯修辭模型有利于揭示具體的干預案例的話語邏輯。在2012年底的“速成雞事件”中,肯德基或百勝餐飲集團在危機伊始首先采用簡單否認和轉(zhuǎn)移指責兩類論辯技術(shù)展開了事實爭議,如其2012年11月29日的官方微博寫道:“不希望沒有科學事實依據(jù)的片面信息造成的恐慌和質(zhì)疑情緒困擾大家?!壳皼]有任何證據(jù)顯示山西粟海集團在白羽雞的養(yǎng)殖過程中有違規(guī)操作現(xiàn)象?!子痣u45天的生長周期是正?,F(xiàn)象,這是選育優(yōu)良雞種和科學養(yǎng)殖的結(jié)果”[12],意圖通過交代相關(guān)事實,否認針對“速成雞”的指責。同時,肯德基還通過責任轉(zhuǎn)移進行影響剝離,其微博指出,“相信消費者會以科學發(fā)展觀的態(tài)度理性判斷,不會被個別聳人聽聞的言論所影響”[12],以此將責任轉(zhuǎn)移給外源性的不當言論。
在定義爭議層面,肯德基主要采用了意圖良善的干預技術(shù),在其去年12月28日的官網(wǎng)說明中指出,“鑒于目前國家相關(guān)法律、法規(guī)沒有規(guī)定要求企業(yè)向政府呈報自檢結(jié)果和向社會披露自檢結(jié)果,因此百勝沒有‘瞞報’的意圖?!盵13]通過訴諸法律這一機構(gòu)權(quán)威來界定自己行為的合法性以回應異見。在品質(zhì)爭議方面肯德基主要通過強化優(yōu)點,即強調(diào)其一直注重食品安全,宣揚進入中國大陸以來所做的貢獻、理念等來爭取公眾的理解。其品質(zhì)爭議所用的另一技術(shù)是弱化后果,如在其去年12月18日的官網(wǎng)聲明中指出,“根據(jù)汰弱留強的原則,今年8月起肯德基已停止向前供應商六和集團采購雞肉原料”[14],意圖通過表明不良后果早已得到控制或消除來減輕冒犯。隨著時間推移和媒體的廣泛報道,事實、定義、品質(zhì)層面的爭議仍然沒有讓相關(guān)事件得到較好的解決,化必須為美德也就成了必然選擇。2013年1月,肯德基在其官網(wǎng)發(fā)布《致廣大消費者的公開信》,向公眾“誠摯道歉”,并承諾“盡一切可能付出最大的努力,面對問題,嚴肅整改”。其后肯德基又宣布通過六大行動以保障雞肉供應安全。
通過分析發(fā)現(xiàn),肯德基的危機干預話語在修辭策略上存在著沖突之處,如強化優(yōu)點(一直重視食品安全)與弱化后果(汰弱留強,停止向前供應商采購)話語邏輯上存在著沖突。將責任歸于六和集團其實也等于向受眾承認,此前的原料來源存在問題,因而與肯德基聲明中所說的“一直致力于食品安全”等是相矛盾的。同時,定義層面的策略與化必須為美德層面的策略也存在自相矛盾之處。在其官網(wǎng)聲明中,一方面承認“2010~2011年期間,百勝的確發(fā)現(xiàn)前供應商六和集團有幾個批次樣品藥殘超標”(認錯擔責),另一方面卻又否認“‘瞞報’意圖”(意圖良善)[13]。明知“超標”卻不向社會公布有違我國相關(guān)法律規(guī)定。如Benoit所言,“正如任何說服性信息一樣,當受眾所掌握的證據(jù)與形象修復的相關(guān)說法相背時,這些話語努力不可能取得成功”[5](P130)。這些策略上的前后不一致進一步加深了公眾對事件的負面認知,因而無助于推動企業(yè)形象的修護。其次,肯德基的危機干預話語所投射出的危機修辭人格與受眾的期待并不一致。修辭人格與受眾期待的契合是任何修辭話語成功的關(guān)鍵[9](P177)。在話語層面肯德基并沒有補償消費者(如賠償、食品召回)等讓公眾更具體直接感受到的行動。這樣的修辭人格與危機情境下受眾對過錯當事方的慣常期待是不一致的。這種以推定的形態(tài)存在于受眾意識之中的期待包括及時認錯、勇于擔責、迅速采取補救措施等;而撒謊、逃避則是一錯再錯。肯德基的話語組合所投射出的拖沓、推諉、缺乏誠意的修辭人格顯然無法消除公眾的疑慮,因而至少在短期內(nèi)并不能成功地進行“人-行”剝離。
負面形象的持續(xù)意味著本應該盡早實現(xiàn)剝離的負面的人-行推定持續(xù)存在,導致修辭人格的重構(gòu)沒有實質(zhì)性的進展,當?shù)狼负图m過行動終于出現(xiàn)時也不易抵消受眾對其的負面認知,其后果是業(yè)績下滑明顯。實際上,正如其他的案例如各種奶粉事件表明的那樣,事件一旦涉及公眾的健康與生命安全,除非確系誤解,否則在事實、定義、品質(zhì)層面的爭議和相關(guān)的辯駁除了能贏得一些周旋的時間外似乎都較為蒼白。而相對行之有效的也即能較好地符合受眾的期待的話語行動應該是主動、盡快認錯擔責、賠償或召回食品。
危機干預話語是充滿了駁斥與自我證當?shù)男揶o行動,是修辭人格和形象的重構(gòu)或重建,因而也必然具有論辯的維度?;谡撧q修辭思想和修辭爭議點理論的危機干預論辯修辭模型可以從理論和實踐層面深化對危機干預話語和形象修護機理的認識。同時,該模型對危機干預話語的批評解析也具有現(xiàn)實指導意義。由于修辭人格是說服中最重要的手段,人-行推定是修辭威信或形象投射的基礎(chǔ),個體和機構(gòu)應當充分意識到自己平時的各種“行”是其話語力量和威信的源泉,因此應當時時注意維護。我國的“現(xiàn)代化道路采取的是‘壓縮型’的跨越式發(fā)展模式”,各種風險或危機“在經(jīng)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很多領(lǐng)域不斷呈現(xiàn)”[15],危機干預對于實現(xiàn)轉(zhuǎn)型社會和諧和風險化解就變得尤為重要。危機干預話語的修辭論辯屬性因而也表明了以或然性、情境性和受眾為基本特征的修辭理性在科學理性主導的社會中所具有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ARISTOTELES. On Rhetoric[M]. NY:Oxford UP,2007.39.
[2] WARE B L,LINKUGEL W A. They spoke in defense of themselves:on the generic criticism of apologia[J]. Quarterly Journal of Speech,1973,59(3):273-283.
[3] SCOTT M B,LYMAN S. Accounts[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68,33(1):46-62.
[4] SCHONBACH P. Account Episodes:the Management or Escalation of Conflict[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188-195.
[5] BENOIT W L. Acconnts,Excuses,and Apologies:a Theory of Image Restoration Strategies[M]. 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5.
[6] BURKE K. The Rhetoric of Religion:Studies in Logology[M].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0.4-5.
[7] BENOIT W L. Another visit to the theory of image restoration strategies[J]. Communication Quarterly,2000,48(1):40-43.
[8] PERELMAN C. The Realm of Rhetoric[M]. Indiana: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1982.
[9] 劉亞猛. 追求象征的力量[M].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4.
[10] PERELMAN C,TYTECA L O. The New Rhetoric[M]. Indiana: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1969.
[11] RYAN H R. Kategoria and apologia:on their rhetorical criticism as a speech set[J]. Quarterly Journal of Speech,1982,68(3):254-261.
[12] 裘穎瓊,杜麗華. 肯德基回應“45天速成雞”報道[EB/OL]. http://news.163.com/12/1129/12/8HFSDH1S00014AEE.html,2013-03-14.
[13] 百勝餐飲集團中國事業(yè)部. 關(guān)于近日公眾關(guān)切的相關(guān)問題的說明[EB/OL]. http://www.yum.com.cn/home.aspx?pagenum=04,2013-03-14.
[14] 人民網(wǎng). 肯德基回應速成雞事件[EB/OL]. http://news.163.com/12/1219/01/8J24VLJ300014JB6.html,2013-03-14.
[15] 林丹. 風險社會理論對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啟示[J]. 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2(4):9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