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靜亞
摘要:真實的課堂不存在完全正確的答案,課堂中的錯誤往往是學生最樸實的想法,教師要善于挖掘錯誤,并加以正確巧妙地引導,讓“錯誤”因此美麗起來,讓課堂因此更加精彩。
關鍵詞:錯誤;資源;數(shù)學課堂
中圖分類號:G4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10-080-1
古人云:人非圣賢,熟能無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錯誤是再所難免的。作為教師應切切實實地重視學生的錯誤,接納學生的錯誤,鼓勵學生“打破沙鍋問到底”,徹底“根治”錯誤,更應該用新的理念、新的策略,變錯誤為促進學生發(fā)展的生成性資源,讓“錯誤”點亮數(shù)學課堂。
一、巧用“錯誤”資源,激發(fā)探究興趣
布魯納曾說過:“探究是數(shù)學的生命線,沒有探究,便沒有數(shù)學的發(fā)展?!苯處煈獙@些錯誤巧妙地加以利用,因勢利導,多給學生思維的時間和空間,引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
如在第五冊《找規(guī)律》這一課中有一道練習:小東家在6樓,小東每上一層樓大約用12秒,他在1分時間內能從一層走到家嗎?
生1:12×6=72(秒),72秒﹥1分,小東在1分時間內不能從一層走到家。
還沒等我讓他們判斷對錯,全班齊答:對!“學生全都被題目蒙騙了?!蔽也桓市模骸罢堅僮x一下題目,再想一想?!?/p>
……
生5:老師,我知道了,小東家住6樓,他從1樓到6樓,只要走5層樓梯就可以了。
生6:如果走6層的話,就走到7樓去了。
一個簡單的生活實際問題打開了學生的思維,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欲望,我高興極了:“同學們,請再算一算這道題目,看看小東在1分時間內能不能到家?!?/p>
一個不經(jīng)意的問題會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寬松、和諧的思考空間,讓學生在興趣盎然的精神狀態(tài)下糾正了錯誤,深化了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二、善用“錯誤”資源,提高反思能力
1.善待學生的錯誤。
教師在課堂上不能對學生的數(shù)學錯誤視而不見,充耳不聞,要有容錯的氣度,要善待學生的錯誤,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待他們自己的錯誤。
【案例】:用多種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老師給學生布置了這樣一道應用題:3名工人2小時加工120個零件,某車間12名工人8小時加工多少個零件?大多數(shù)學生都根據(jù)歸一應用題的解題思路列式為:120÷3÷2×12×8=1920個,有一位同學卻列式為:120÷3×8×(12÷3)=1260個。老師發(fā)現(xiàn)這位同學的解法有創(chuàng)意,就板書到黑板上。學生一看,異口同聲說不對,老師笑了笑,請這位同學大膽地說出他的想法。他說:這個車間的人數(shù)是條件中人數(shù)的(12÷3)倍,前兩步表示3名工人8小時加工的零件。說到這里,這位同學想了想,說:120÷3不對,應改為120÷2×8×(12÷3)。在這位同學的啟發(fā)和影響下,其他同學也不再局限于常規(guī)思路,分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重新思考,列出了120÷3×12×(8÷2)、120×(12÷3)×(8÷2)等不同的解法。
假如老師不是這樣做,那么學生創(chuàng)新的火花肯定就會在瞬間被無情地剿滅了,也就不可能出現(xiàn)后面其他學生的種種精彩。
2.關注學生的錯誤。
新課改帶來的一大變化就是學習方式的改變,從唯一的答案中跳出來。鑒于此變化,筆者認為教師們不應再給學生捆綁手腳,而是要讓他們自由地跳。
【案例】:在教學《三角形的面積》時,出示下面一道題:一塊長5分米,寬4分米的長方形紅綢布,能裁剪出多少個邊長1分米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小旗?大部分學生立刻說出答案:(5×4)÷(1×1÷2)=40(個)。
我又問:如果裁剪成邊長2分米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小旗,最多能裁多少個呢?許多學生理直氣壯地說:不就是用(5×4)÷(2×2÷2)=10(個)嘛!學生中計了卻全然不知。接著,我要求學生在紙上畫出草圖驗證,或畫圖并標上長度,很快有學生出聲了:10個不對呀!只能是8個,我笑著表示肯定。
在教學過程教師巧妙地設計一些陷阱,誘使學生失誤出錯,再利用這些契機實現(xiàn)既定的教學目標,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三、借用“錯誤”資源,體驗成功喜悅
教師應更多地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課堂教學出發(fā),正確引導學生對錯誤進行分析評價,從錯誤中領略成功,實現(xiàn)學生由“失敗者”向“成功者”的轉變。
如有這樣一道題:1只貓吃1條魚要1分鐘,5只貓同時吃5條魚需要多少分鐘?大多數(shù)學生都認為要5分鐘。我讓學生自己來分析這一答案正確與否,留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去思考……
學生在心情放松、沒有壓力的情況下,精神振奮、思維活躍,他們在糾錯改錯、評錯賞錯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的成功和快樂。
[參考文獻]
[1]袁振國.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03).
[2]陳丹.關于如何對待數(shù)學學習錯誤的思考.教育探索,2006(01).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