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恩平
以前,爺爺常跟我提孝道,我就會笑他。我想當然地認為孝道不過是舊社會統(tǒng)治者愚民教育而已??墒牵谖覅⒓恿藢W校組織的國學俱樂部,認認真真讀了《論語》《孝經(jīng)》《大學》等經(jīng)典著作后,我才知道孝道不但是中華民族安邦治國的根本,更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大學》講:“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泵繕訓|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了。古德說:“水有源,木有本,父母者,人子之本源也?!笨鬃右仓苯亓水敻嬖V我們:“夫孝,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p>
孔子學生有子說:“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一個人能夠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很少有犯上的,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能夠抓住事物的根本,根本立住了,也就走在人性的正道上。也就是說一個人如果能對父母盡孝,在學校一定尊敬教師,將來參加工作一定會尊敬領導;在家能對兄弟姐妹友愛,在學校一定能團結友愛同學,恭敬師長,將來一定能團結同事;從小能幫父母管理好家務,長大成家就能治理好自己的家庭,將來從事任何事業(yè)都會有責任心,能勝任一切社會組織管理工作,并能取得成就。
人有孝心,對人和事就有愛心和責任心,就會由此及彼,泛愛眾而親仁。我們中華民族的孝道是符合人性的至本要道,能感天動地。中國古代著名的帝王舜的故事,就是一個例證。上古明君舜,把孝做到至極,即使五十歲了,還是那么愛敬他的父母。舜的母親去世很早,后母對他很刻毒。受后母挑撥,父親也不喜歡他。后母所生的弟弟,對其也不善。‘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舜明白道理,忍耐著。讓他做什么重活,舜都能很好地完成。讓他去耕田,他就很好地耕田;讓他去捕魚,他冒大雨也無怨言。甚至后母和弟弟想害死他,他還是那么恭敬友愛,最終感化了雙親。舜的孝,感動天地。舜耕田時,山中大象跑出來,為他耕耘,代他勞動,小鳥為他播種。舜的孝行,傳到當時帝王堯那里,堯帝非常歡喜。他覺得自己的接班人應該是這樣有道德的人。堯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舜,并請舜出來協(xié)助自己管理國家大事,后又把王位就傳給了他。當時天下是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民俗淳厚。堯舜皆是中國古代的圣君。孟子說:“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
孔子在《孝經(jīng)》上說:“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理。”這就是說,一個人不愛自己的父母和親人,卻愛其他的人,是與人性道德相違背的;不尊敬自己的父母和親人,卻尊敬別的人,也是與禮相違背的。違背了這兩個原則,在道義上就不是仁義之人,就沒有立身之本。一個人只有孝敬自己的父母,他才會有恩義、情義和道義的處事原則,才會把這種原則推己及人。如果一個人對父母這么大的養(yǎng)育之恩都不能孝敬和報答,怎么能把別人、社會和國家記在心里,為人民服務呢?所以,孝親是一個人一生健康成長的立身之本。正如孟子曰:“事孰為大?事親為大。”
我們這個民族,沒有更多的宗教信仰,但是,我們這個民族有圣賢教育,它引領我們找到做人的根本、家庭幸福的源泉??上У氖?,近百年來,我們將這么重要的傳統(tǒng)文化棄之、貶之,一味崇尚西方的科學知識。其結果就是:親情淡薄,良知喪失,虛榮浮躁,奢靡頹廢。孩子不省心,老人不安心,人人鬧心。“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等到真的再也無法和雙親面對面享受大愛的光輝時,一切都來不及,悔之晚矣。
今天,我們學習并弘揚傳統(tǒng)文化,就是要真心誠意,從孝心出發(fā),讓內(nèi)在的光明發(fā)揚光大。那么,怎樣為孝呢?作為當代大學生,我覺得首先要謹身節(jié)用,分擔家務,減輕父母經(jīng)濟負擔和生活壓力,不追求時髦,不花錢大手大腳,不讓父母為難。其次就是要修好德行,認真學習,不在外惹是生非,讓父母操心。再次要有遠大志向,好好學習,將來成為國家有用的德才兼?zhèn)涞娜瞬?,實現(xiàn)父母夙愿。普天之下哪個父母不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他們省吃儉用供我們上學,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如果我們不好好學習,怎么能報答父母的養(yǎng)育恩德呢?最后我們還要關愛父母,對父母要有責任心,要像父母關愛我們一樣關愛自己的父母,幫父母分憂解難,跟父母說話和顏悅色。我們僅給父母提供酒食,僅僅幫著他們做活,還未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孝。最重要的是,我們對父母要心存敬愛之心,不敬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孝親。
總之,孝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是一切圣賢教育的核心,是做人的根本,是家庭幸福的源泉,是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證。一切善念、善行都是由此產(chǎn)生。千里之行足下始,一切心懷大志的人,請牢記:百善孝為先,孝是立身之本。
(責編 張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