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勇濤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我國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新課程標準加強了對語文教學的規(guī)定,使我們的語文教學不僅僅要注重知識的傳授,更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因此,我們的語文教學一定要貫徹素質教育。只有素質教育才能使學生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三個方面得到全面的發(fā)展。素質教育不僅要求我們把知識更全面、更生動地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更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多和學生溝通交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設計教學,使學生能夠輕松愉快地學習,放松心情地表達自己的感受。筆者在語文教學中一直踐行素質教學,多年來總結了一些經驗,希望能夠得到同行的認可。
一、利用情感有效開展教學
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教師要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情感溝通,拉近與學生的心理距離。情感是人的一種心理活動,教師利用情感開展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心理體驗,降低學生對學習的壓抑感,使學生能夠放松心態(tài)地投入到學習中。語文教學需要師生間的溝通交流,因此更需要利用情感開展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由于受到認知水平和心理素質的限制,對文章中情感的理解不是很到位,所以他們對文章的理解就會有一定的障礙。因此,我們語文教師就應利用與學生的情感溝通,使學生更好地獲得情感體驗,從而使學生感受到文章中所描述的情感,更好地理解文章。同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學生產生一定的影響,同樣教師的情感也會對學生產生影響。如果教師用一種樂觀的、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就可以給學生傳遞出樂觀的、輕松的學習態(tài)度,就可使學生輕松地參與學習。但是如果教師用浮躁、憤怒等消極的態(tài)度給學生講課的話,那么學生就會有消極的情感體驗,會加大學生對學習的抵觸情緒,情緒緊張,壓力加大。在這樣的情感體驗下,學生不可能有好的學習體驗,我們的教學也不能有好的教學效果。所以,在教學中,我們一定要注意情感的運用,用和藹可親的態(tài)度開展教學,教學過程中多與學生溝通交流。通過這樣的情感溝通,我們就能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同時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欲望。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我們的語文教學,使教學更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
二、設置恰當?shù)慕虒W活動
素質教育模式下,教師已經不是簡單地講解知識,比知識傳授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素質。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改變以往單純講授的教學模式,選擇更適合提高學生素質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教學方式。我認為,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素質可以采用活動教學的方式。即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需要以及教學內容安排,創(chuàng)設恰當?shù)慕虒W情境,為學生設置教學活動。教學活動可以有效地激發(fā)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活動中,學生可以放松心態(tài),輕松地參與學習,并能在與同學、教師溝通交流的過程中鍛煉自己的溝通能力、語言組織能力以及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這樣的教學過程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語文的理解程度,還可以提高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應作為引導者,給予學生充分的學習空間和時間。當然,這并不是讓我們放手任學生隨意活動,而是在活動過程中,注意觀察學生的情況。如發(fā)現(xiàn)學生做一些與學習無關的事情,我們就要及時引導其參與學習;如發(fā)現(xiàn)學生有難以理解的地方,就要及時走上前與學生溝通交流,引導其突破難點;如果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都對同一問題有疑惑時,就要把這一問題拿出來,在全班學生面前統(tǒng)一講解。
三、注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相信每一位教師都很熟悉。再好的教學如果學生不感興趣,我們的教學效果也不會好,學生的學習效率也不會高,更不用談素質教育了。因此,開展素質教育的前提就是要讓我們的教學能使學生感興趣。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教學過程中滲透素質教育。初中生都有好奇、好玩的心態(tài),在這個階段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不是難事。我們教師要努力鉆研教學內容,并充分了解學生的認知情況以及感興趣的人和事,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設計教學內容,以他們感興趣的人和事為載體開展教學,就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學生興趣高昂地參與教學,不僅可以提高教學效率,還可以減低學生對學習的抵觸情緒,為學生的后續(xù)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正如英國哲學家約翰·密爾說的,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氣里自由自在的呼吸。心理學研究還表明,人在輕松和諧的環(huán)境里,思維才會顯得最活躍。教學活動實際上是師生交往過程中互相影響,互相交流,從而增強師生感情的交融,促進學生學習能力提高的過程。所以,課堂教學中師生要形成良好的、民主的、自由平等對話的教學氛圍,創(chuàng)設一種輕松、和諧的教學情景,學生才會主動地進行學習,達到在快樂的語文課中學習知識。
四、注重語文教學與其他學科的整合,促進學生的綜合發(fā)展
素質教育下的語文教學應該是一種開放的教學。我們應該增加知識的寬度與廣度,不斷開發(fā)語文教學與其他學生之間的聯(lián)系,并要能夠與相關學生開展綜合教學。這樣開展綜合教學可以發(fā)揮其他學科的優(yōu)勢,提高教學效率,使學生能夠得到更全面的發(fā)展。例如,用圖畫再現(xiàn)課文內容;用音樂渲染與課文相似的氣氛,幫助學生想象課文描寫的畫面;用戲劇的形式讓學生擔當角色、扮演角色,利用角色的新奇感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使學生更深切地理解課文中角色的思想、情感、語言和行為。如果全文的感情基調是哀愁與深沉的,此時放低緩的音樂輔助學習,不但可以增進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而且能對課堂氣氛起到積極的渲染作用。此外,教師在教學中適時地引入錄像、幻燈、電腦軟件等電教手段,可以使原本枯燥的講述變得生動、形象,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情感,使課堂充滿生機。總之,把各學科的知識引進課堂,就是把課文描寫的形象讓學生仿佛能看到、聽到、觸摸到,使他們的感受更真切,也更容易激起學生的情感,從而可以達到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
素質教育得到了越來越高的重視,雖然我們現(xiàn)行的還是高考制度,但這不能成為我們逃避素質教育的借口。我們每一名語文教師都應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根據自己學生的實際情況,研究適合自己學生的素質教育模式。在教學中,潛移默化地滲透素質教育,可使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提高各方面的能力。當然,素質教育的有效開展還會對我們的基礎教育形成一種促進作用,從而有利于我們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更重要的是,素質教育的實施有助于學生的成長。希望我們能夠改變教育觀念,不斷研究深化素質教育。
(責編 張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