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蕾
摘要:本文針對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學生學習動力不足的問題,既從外因和內因兩個角度,闡述了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學為中心”,又指出了教師應該在情境的創(chuàng)設、教材的研讀、教法的選擇、課堂疑難的處理等方面有所作為,同時結合作者的教學實踐,提出了一些具體的操作策略。希冀以教師之外因,催化學生之內因,讓學生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激發(fā)學生愛學樂學的學習能動性,繼而使其會學自學,讓語文課堂教學朝著生態(tài)和諧的方向發(fā)展,從而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有效提升。
關鍵詞:學為中心 情境 教材 教法 課堂疑難
新課標程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盵1]其因有二,首先是由語文課程的實踐性特點決定的,學生要掌握語言文字這一技能性很強的工具,須靠自身的努力實踐才行,謂之內因。其次,教師的指導是外因,真正要學好,用好,要靠學生自身的內因,但缺少了教師這一學習活動的有效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生的學習之舟就會失去前進的方向,沒有了前進的動力。俗話說得好:“師父領進門,修行在自身。”教師引導學生入語文學習之門,學生自身想學、愛學、努力學,就能取得良好效果。學生對語文有正確的認識,有求知的興趣,又努力實踐,水平就可提高。因此,正如于漪老師所言:“從外因和內因的角度說,學生須是學習語文的主人?!盵2]
因此,筆者以為“學為中心”的初中語文課堂,就是以教師這一“外因”為主導,通過各種教學策略,激發(fā)學生的“內因”,讓學生愛學,樂學,會學,自學,教與學和諧互動,讓初中語文課堂綻放出高效而生態(tài)的語文學習之花。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闡明以“外因”催化“內因”為核心,分別從情境的創(chuàng)設、教材的研讀、教法的選擇、課堂疑難的處理四個方面談一些具體的操作策略,求教于方家。
一、營造學習氛圍,激引愛學態(tài)度
愛學是一種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也是驅動學生探索學習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當努力創(chuàng)設與學生認知情感和教學內容相結合的情境氛圍,以此來引導學生迅速融入到學習中來。初中生正處于身心發(fā)展的關鍵時期,他們喜歡活潑,拒絕枯燥,進取心和煩躁心共存。因此,如果我們不構建學習氛圍,勢必會造成語文課堂沉悶壓抑,出現(xiàn)普遍無精打采、昏昏欲睡的消極學習現(xiàn)象。這就要求一線語文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情感傾向,設計生動活潑的課堂模式,創(chuàng)設“學為中心”的積極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因”,將“要我學”的被動學習情緒轉換成“我要學”的積極的愛學態(tài)度,從而產生主動探究的內驅力,進而提高課堂效率。
(一)基于學生的知識經驗,創(chuàng)設學生愛學情境
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學生的發(fā)展水平是教學的出發(fā)點?!苯處熚ㄓ辛私鈱W生原有的認知結構的特點,將課堂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建立在了解學生的發(fā)展水平、已有能力的基礎之上,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在上《羅布泊,消逝的仙湖》這節(jié)課導入時,我是這樣設計的:“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的《敬畏自然》告訴我們人不可能去征服自然,而是要敬畏自然,要與自然和諧相處。今天我們要認識的羅布泊在100年前曾是一片遼闊的水域,那里牛馬成群、綠林環(huán)繞、河水清澈,是生命綠洲,而今卻變成了一望無際的茫茫戈壁灘,那么羅布泊是怎樣消逝的?又是誰制造了這個悲劇?我們一起到《羅布泊,消逝的仙湖》中尋找答案?!?/p>
在教學中常常遇到這樣的情況,那就是新課與學過的課文在題材、內容及主題上存在著相似又相異之處。這樣,在創(chuàng)設情境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把學生置于運用已經掌握的知識去研究新的未知問題的氣氛之中,溫故知新,以舊孕新,引起學生對新知識的興趣和關注,引導學生借助已有的知識去獲取新的知識,同時對舊知識又有了新的認識。《羅布泊,消逝的仙湖》和《敬畏自然》從不同側面展示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所以我在上課時,利用新舊課文的交匯點,采用類比導入法切入課堂教學,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引導學生從已知到未知,顯得自然而有效。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的好:“教會學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識去獲取知識,這是最高的教學技巧之所在?!盵3]其實,在閱讀教學中,我會常常使用“比較閱讀法”,因為它利用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能有效促進知識情感的遷移提升。
(二)基于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創(chuàng)設學生愛學情境
在創(chuàng)設具體情境時,教師必須基于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要善于借助直觀可感的形象,幫助學生由具體到抽象,完成感性到理性的升華過程;要兼顧學生的閱讀心理和接受心理,讓學生喜歡上學習,不能反其道而行之。
我在一線教學中就經常從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情感傾向出發(fā),揣摩他們的學習心理。如我在教學蕭乾的《吆喝》一課時,認識到如今的中學生對于“吆喝”還是有點陌生的,更何況讓江南人感受老北京城那特有的京腔京味的吆喝聲的魅力。所以在上課前一個星期就給學生布置了一個作業(yè),請學生上街或向父母親、爺爺奶奶等去搜集、整理自己家鄉(xiāng)的吆喝聲。上課先讓學生模仿,看誰模仿的最像,最有蘊涵,以此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初步感受吆喝的特點。然后跳讀課文,充分運用自己的生活體驗,展開想象,挑選出課文中自己最喜歡的一句吆喝,且談談喜歡的原因,并根據自己的理解試著吆喝一下。最后小組交流,推薦小組內吆喝最好的學生全班競賽。各小組通過交流、揣摩,后展示,讓大家感受到了老北京城那簡潔形象、具有濃濃的京味京腔的吆喝聲,相互評價,遴選優(yōu)秀獎。這樣通過設置問題來喚起大家的探索精神和競爭意識,引導大家你追我趕,形成其樂融融的積極的學習氛圍,在合作與競爭中發(fā)現(xiàn)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體現(xiàn)了從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入手,由淺入深地讓學生在適宜的氛圍中循序漸進地轉變成愛學的基本態(tài)度,為培養(yǎng)樂學的精神奠定基礎。
二、依托教材研讀,培養(yǎng)樂學精神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睒穼W是愛學心態(tài)的充分表現(xiàn),更重要的是體現(xiàn)在學習活動中,有樂學的精神才有探索的驅動力。眾所周知,教材是知識的載體。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我們就必須要積極引導學生挖掘文本的隱性知識和素材,用文本中體現(xiàn)的積極思想來培養(yǎng)和感染學生積極進取的樂學精神??梢哉f,教師在文本研讀上沉下去了,學生在學習中才能真正樂起來。沒有以教材深入研讀為依托,學生的樂學只能是空中樓閣,無稽之談。
(一)把握文本個性,促進學生樂學
教學思路的確定,既要考慮教師的“教路”,也要考慮到學生的“學路”,還得符合課文的“文路”。研究課文的特點,把握“文路”是確定教學思路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通過深入地反復研讀課文,才能把握文本個性,才會有科學合理的教學思路,才能真正落實“學為中心”理念。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的靈魂。從標題切入,往往就能抓住課文的頭緒,理清課文的脈絡,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比如《背影》一文,其標題很有特點。因為一般來說,寫人主要是寫人的正面,但《背影》卻是寫人的背影,這一點是不同尋常的。于是,在教學時,我就抓住了課文的這一特點確定了教學思路。
1.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后啟發(fā)思考:本文寫到父親的“背影”共有幾次?(四次)
2.課文中寫到的這四次背影,實際上是幾個背影?(兩個,一個是父親過鐵道買橘子時的背影;一個是父親離去時消失在人群中的背影。)
3.課文中的這四次背影,和作者是怎樣聯(lián)系在一起的?(課文開頭:思背影;買橘子時:望背影;消失在人群中:找背影;結尾處:頭腦中呈現(xiàn)背影。開頭結尾是虛寫,中間兩次是實寫。消失在人群中的背影是略寫,買橘子時的背影是詳寫。)
4.品讀買橘子時的背影。思考:
A.為什么這里要詳寫?(因為這個背影感人至深,催人淚下。)
B.進一步思考:為什么父親買橘子時的背影讓作者感動得落淚?(研讀課文后明確:逆境;親臨——本可以不來,卻親自來了;年高,體胖。總之,父親愛子之深,感動了作者。)
在這里,我抓住“背影”設計教學思路,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迅速理清課文結構,明確課文寫人時的虛實結合、詳略結合的特點,而且有效地引領學生從整體到局部,層層深入地研讀課文。當然,根據課文特點設計教學思路的方法,遠不局限于此。只要我們深入鉆研教材,深入了解學生,從實際出發(fā),更多、更好的教學思路就一定能不斷設計出來。在此設計之下,學生也將學得更輕松更有效。
(二)挖掘文本內涵,培養(yǎng)樂學精神
嚴華銀老師指出:“研讀教材是一個語文教師的基本功?!盵4]只有研讀透了,才能深入挖掘文本內涵,讓本文美好的思想情感引領著學生向善、愛美,從而更加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比如,我發(fā)現(xiàn)許多學生對文言文比較頭疼,厭學情緒比較普遍。于是,每次備課時,我總要反復研讀,力爭自己要先讀透,讀出文本的趣味,讀出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因為朱自清先生在《經典常談》一書中早就指出:“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苯處熥约鹤x出了文化的魅力,才能引導學生去感受這種魅力。
于是,在教學《孫權勸學》時,我就讓大家通過分角色表演和有感情地朗讀來體會古人的諄諄教誨,來培養(yǎng)積極樂學的心態(tài)。在我的指導下,大家邊揣摩邊表演:孫權以非常嚴肅堅決的語氣對呂蒙說“不可不學”是厚望是亟須;再說“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這是孫權駁斥呂蒙的借口,現(xiàn)身說法來說明讀書對人大有裨益。最后,呂蒙通過學習,見識大有長進,非常自豪地對魯肅說:“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而魯肅對呂蒙說:“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是對讀書大有長進的肯定。這樣引導,巧妙借助文本滲透的勸學思想,讓學生從呂蒙的轉變中受到啟發(fā)和感染,培養(yǎng)了樂學的積極心態(tài),提升了課堂效率。
三、及時更新教法,培養(yǎng)會學技巧
教學實際中,我們只有根據學生認知規(guī)律,有針對性地適時更新教學理念,改進現(xiàn)有的教學方式,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就需要我在結合新課改要求和理念的前提下堅持生本原則,并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溯清文理聯(lián)系,調動主動學習
初中一線語文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知識結構和認知規(guī)律來調動學生主動認知學習,通過誘導提問來引導學生溯清文理之間的聯(lián)系,激發(fā)學生展開聯(lián)想,積極主動地探索知識,體驗知識生成發(fā)展的過程,掌握會學技巧。比如,在教學《最后一課》一文時,我就誘導學生通過小弗朗士對一些反常情景的觀察,學習作者是如何鋪墊最后一課的感情色彩,然后再歸納韓麥爾先生對小弗朗士以及其他人的與以往不同的語氣和表情,以及大家的一些反常表現(xiàn)來體會愛國主義情感的微妙變化過程,啟迪同學們學習和掌握情感表達方式。這樣引導不但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而且引導學生追本溯源,捋順了知識脈絡,提升了語文素養(yǎng)。
(二)強化邏輯思辨,誘導正確認知
語文教師扎實的基本功首先凸顯在較強的邏輯思辨能力上,即能引導學生辯證地分析問題,要有一定的分析預見能力能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和吸收知識。教學過程中,體現(xiàn)在教師能及時糾正學生對問題片面和絕對的認識,能應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并通過自主探索和認真分析作出預測性解答,這樣才能強化學生的邏輯思辨能力,誘導正確認知。
譬如,我在教學魯迅先生的《孔乙己》時,為了引導學生深刻認識到孔乙己的悲劇不僅是他個人的悲劇,更是社會的悲劇時,組織學生研習孔乙己的關鍵語言、動作等。學生見仁見智,各抒己見,于是孔乙己這個可憐、可悲又有點可恨的形象逐漸在大家的討論中完善和豐滿起來。這樣進行教學設計,指導學生由淺入深解讀小說所塑造的經典人物形象,揣摩文章中心,強化了邏輯思辨能力,有效達到教學目的。
四、抓住學生疑難之處,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究
古人云:“學貴有疑。”“疑”是驅使學生自主學習的發(fā)條。一般來說,學生的思考動機都是從疑問激起的。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總會有這樣那樣的疑難,教師分析疑難,進行解答,是常見的一種方式。這樣做,有時效果較好,但有時浮于就事論事,對活躍學生思維,加深學生理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大起作用。疑難,最好在教師點撥下,讓學生通過自己思考、自己分析,尋求解答的途徑和方法。這樣,不僅印象深刻,經久不忘,而且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鍛煉。組織學生討論疑難,讓學生發(fā)揮聰明才智,相互啟發(fā),大家受益。
在教學美國作家莫頓·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時,我先讓學生自己預習,提出疑問,發(fā)現(xiàn)學生中普遍有這幾個疑惑:為什么父親不直接上去把“我”抱下來?為什么杰利雖然“看來好像有點兒不放心”,但還是和大家一起走了?為什么其他小伙伴不但不幫我,反而嘲笑我?這些疑問我上課時暫時不做回答,而是讓學生去揣摩、討論和探究,引導學生切近文章中心進行思考,讓學生學得認真,學得積極、有效。
另外,教師必須重視學生的問題。有些教師就是舍不得課堂時間,唯恐學生講得不對,講得不完整,七扯八扯,浪費時間。其實,學生解答得不完善是正常的,理解錯了也是常事,思考、討論、辨別、判斷,正是提高的有效途徑。從不正確到正確,從不完善到完善,這是學習的正常規(guī)律。學生只要真正投入,就能學到知識,學到本領。否則,何談“學為中心”!
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這樣說:“學習的愿望是一種精細而淘氣的東西。形象地說,它是一枝嬌嫩的花朵,有千萬條細小的根須在潮濕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著,給它提供滋養(yǎng)。我們看不見這些根須,但是我們悉心地保護它們,因為我們知道,沒有它們,生命和美就會凋謝?!弊鳛榻處煟覀冇胸熑伪M自己的全力去培育去呵護這朵“嬌嫩的花朵”。在“學為中心”的教改背景下,只有想方設法強教師之外因,促學生之內因,才能讓它永遠綻放“生命和美”。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于漪.語文教學談藝錄[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3](前蘇聯(lián))B.A.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4]朱自清.經典常談[M].上海: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2008.
(責編 張敬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