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應當通過學習的過程獲得適應社會發(fā)展以及生活中所需要的一些基本性的常識或者是活動經驗。所以說,數學活動經驗就成為一種最為基本的數學素養(yǎng),也成立當前數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所應當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對于學生來說,課堂也就成為小學生獲取知識以及積累相關的數學經驗的一種重要的途徑和渠道。
關鍵詞:數學課程;課堂教學;活動經驗
在對小學數學課程標準進行研究以及分析的時候,筆者發(fā)現當前我國小學數學課程教學理念以及課程教學的目標都有了細微的變化,之前的兩基變成了四基,在新的標準中將數學基本活動經驗和基礎的技能、基礎的知識以及基本的思想落到了同樣的地位加以重視,繼而在很大程度上彰顯出“數學基本活動經驗”自身所具有的重要性,對于這樣的一種數學基本活動經驗來說,其主要就是一種隱形的知識,但是會對學生的思維方式以及認知方式帶來極大影響,同時還會對學生構建數學的模型、實際問題抽象成為數學問題以及遷移數學知識等多個方面都會帶來極大的正面影響。
一、引導學生在生活性操作活動中進行數學活動經驗積累
對于學生來說,數學是“街頭數學”的一種延伸,生活性的操作活動就要求教師在教小學的過程中應當善于捕捉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將生活與數學進行有效結合,繼而使學生自身的數學經驗和生活經驗得到有效對接,使得學生的生活經驗能夠進一步數學化,學生將自己的生活經驗有效轉化為數學活動的經驗,將自身的感性經驗逐步上升為一種理性的學習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以及生活體驗和情趣,要逐步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以及情境中對數學知識進行積極學習,逐步積累相關的活動經驗。
比如說,教師在講授“千克與克的知識”的時候,應當這樣
設計:
首先,教師應當創(chuàng)設相關的教學情境,要請平時教學過程中比較調皮的幾名學生在講臺上做一下“背一背”的游戲活動,在游戲的過程中教師應當讓一個學生去背另外兩名體重差別比較大的學生,之后再讓這個學生說一下自己的感受,通過這樣的一種親身體會,能夠使學生切身感受到體重的不同,教師可以引導其他學生掂量一下自己的學具或者是文具,感受一下他們在重量上的不同,之后進行交流以及討論。
其次,實踐體驗,建立相關的概念。要真正認識千克的概念,即應當從學生自身的經驗開始,通過以下幾點活動進行實現。比如說稱一稱:教師和學生一起稱出兩瓶水的重量;掂一掂:教師引導學生之間相互交換物件進行掂量,然后引導學生對重量進行感知;猜一猜:教師可以先拋出一個問題比如說一千克的鐵和一千克的棉花哪個會更重一些,之后再讓學生進行猜一猜,最后讓學生自己進行感知。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使學生自己的實踐活動一直貫穿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學生在積極的學習過程中能夠進行比較充分的感知以及體驗,繼而能夠獲得較多的活動經驗,
之后學生就會有較為清晰的知識概念,這樣才能真正使學生自身的生活經驗有效轉化為數學學習的經驗。
二、引導學生在創(chuàng)造性活動中提煉相關的數學活動經驗
數學教學就是一種思維活動的教學,就是要引導學生依據自身的體驗,使用自己的思維方式進行再次創(chuàng)造的一種學習活動,創(chuàng)造性的操作活動就是要提供相關的材料,引導學生自己進行設計以及聯想,同時開展有多種選擇結果的一種操作方式,這樣的一種活動目的就是要使學生能夠充分展開自己的想象,從多個角度以及多個方面進行數學學習的思考,繼而使學生自身的創(chuàng)造力得到進一步培養(yǎng)。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更為主動以及積極地參與到實踐活動中來,進行觀察、驗證、實驗、猜測、交流以及推理等多種活動,在活動過程中進行體驗,繼而獲得較為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
比如說,教師在講授“長方形周長”這一節(jié)課的時候,就會有這樣一道題,比如說有16根小棒,能夠擺出不一樣的正方形,會擺出幾種呢?這樣的正方形的長以及寬是幾個小棒的長度呢?因為之前學生自己已經掌握了關于周長以及長方形相關知識概念,有了一定的經驗以及知識積累,但是這樣的狀況在不同的學生身上是不一樣的,在展示出題目之后,教師要引導小組和學生進行交流以及討論,然后引導學生進行積極地探究以及行動,從筆者的調查以及研究來看,主要有三種類型,第一種是使用小棒,通過擺一擺,會有四種不一樣的結果出現,第二種就是使用方格紙將結論畫出來,第三種主要就是計算的方式,得出相關的結論。從以上三種不一樣的方式中能夠看出,其能夠代表三種不一樣的思維發(fā)展方式以及水平,在學生和教師進行交流以及討論的過程中,
能夠形成相關的公示,對長方形周長公示會有更為清晰的理解,
能夠更好地掌握其中存在的意義。
三、教師應當在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對數學活動經驗進行拓展
著名的數學教育家斯托利亞爾曾經說過,數學教學活動就是一種數學活動的教學,在他看來,所謂數學活動的教學主要就是在數學自身的領域之中所進行的一種思維和認識上的活動教學,從此可以看出,數學活動的一種主要形式就是一種研究性的學習活動,對于數學教師而言,應當對問題的情境進行精心創(chuàng)設,使得學生學習思路能夠得到進一步拓
寬,繼而從多角度以及多方位進行信息的獲取,在這樣一種探究性的學習過程中使得自身的數學學習經驗得到積累和豐富。
對于小學生來說,其自身的數學學習過程是一種漸進式的過程,學生在前期的學習中往往是對知識進行積累的過程,同時也是對活動經驗進行積累的過程,這些都是學生在往后進行良好知識學習的基礎,同時也會為學生的學習提供相關的幫助。比如說,學生能夠將自己在擺小棒中學習加減法的經驗,自主轉移到數學乘法的學習過程中來,在對數學知識中梯形面積進行探究的時
候,對其公式進行分析的時候,就會自主想到三角形面積的推導過程,在對數學進行教學的時候,這樣一種遷移現象是比較正常的,同時也是比較普遍的,小學生學習上的遷移不僅包含知識上的遷移,同時還有基本能力、基本經驗以及基本思想方面的遷移,在對新課進行教學的時候,教師應當對教材進行積極地分析以及研究,要真正找到其中的知識點在什么地方,要將引導學生將自己的經驗利用起來,繼而積極創(chuàng)設出相關的教學情境以及知識遷移的情境,引導學生在遷移過程中對新知識進行學習,繼而使學生自身的活動經驗以及學習經驗得到進一步拓展。
對于數學知識的學習來說,數學是從生活中來的,同時,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也是和學生生活以及學習多方面都是離不開的,“數學基本活動經驗”自身所具有比較明顯的突出重要性,對于這樣的一種數學基本活動經驗來說,其主要就是一種隱形的知識,但是會對學生的思維方式以及認知方式帶來極大影響,同時還會對學生構建數學的模型、實際問題抽象成為數學問題以及遷移數學知識等多個方面都會帶來極大的正面影響。在數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從多個方面引導和幫助學生對數學活動的經驗進行積極地積累,應當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以及生活體驗和情趣,繼而有效帶動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引導學生更為主動以及積極地參與到實踐活動中來,進行觀察、驗證、實驗、猜測等多種多樣的數學學習活動,從而更加有效地完成教師的教學任
務,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能力與水平。
參考文獻:
[1]孫建軍.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問題流”[J].語文學習,2009(4).
[2]仲秀英.學生數學活動經驗的內涵探究[J].課程·教材·教法,2010(10).
作者簡介:王愛娟,女,學歷:本科,工作單位:福州市中山小學,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