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教學方法包括教師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學生學的方法(學習方法)兩大方面,是教授方法與學習方法的統(tǒng)一。教授法必須依據(jù)學習法,否則便會因缺乏針對性和可行性而不能有效地達到預期的目的。但由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于主導地位,所以在教法與學法中,教法處于主導地位?,F(xiàn)把幾種常用的教法總結如下:
1 課堂講授法
它是最基本的教學方法,對重要的理論知識的教學采用講授的教學方法,直接、快速、精煉的讓學生掌握,為學生在實踐中能更游刃有余的應用打好堅實的理論基礎。簡要描述邊說邊教是學生最熟悉的教學方式,對知識教育有效,能同時對多人授予知識、觀念,講述的資料容易記錄并能保持有效性。
1.1 課堂講授的好處:適用于大班課,不受學習人數(shù)限制,比較經(jīng)濟。在短時間內(nèi)傳授大量信息,使學生處于同一水平,教師便于掌控課程進度。
1.2 課堂講授的受限處:學生很少有參與機會,學生缺乏主動性思考、被動性大, 能運用的學習感官較有限,不能長時間地維持學生的注意力,不易照顧到學生的個別差異,對學生的學習效果不清楚。講授法在增進記憶方面的效果 很差。研究資料顯示:聽到一場講演開始15分鐘內(nèi)容的聽眾中能夠記住演講內(nèi)容的占40%;聽到一場講演最初30分鐘內(nèi)容的聽眾中能夠記住最初15分鐘里演講內(nèi)容的占23%;那些聽了40分鐘的聽眾,只能記住20%。
1.3 教師應具備的技能:有效的聲音傳送;善用肢體語言保持良好的舉止態(tài)度;洞察學生細微反應的能力;運用互動問答技巧提高學生參與度。
2 病例討論法
學生根據(jù)臨床病例資料的特點進行分析,可對病因、發(fā)病機理、臨床癥狀、體征、診斷標準、治療方法、治療效果等進行討論,指出資料中存在的問題,提出防治方法和改進意見。也就是學生對某一特定病例分析,分組討論,達成共識,每組選出代表來回答相應問題,達到復習鞏固理論知識,且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目的。
2.1 病例討論法的好處:易激起學生討論及學習的興趣;易啟發(fā)個人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能集體思考,與臨床相結合增進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增加教師了解學生的機會。
2.2 病例討論法的受限處:人數(shù)過多時,會影響討論的效果,且耗時長;學生必須先具備較充分的理論知識,若事先沒有準備,則討論內(nèi)容空洞零散,較難下結論;如果教師缺乏主持討論的經(jīng)驗,或討論前缺乏詳細的計劃,則教學效果不易達成。
3 角色扮演法(模擬演練)
角色扮演教學法是以學生為中心、教學互動的一種提高學生參與積極性的教學方法。通過學生對醫(yī)生角色和患者角色的扮演,使他們能夠在模擬臨床的環(huán)境下,掌握臨床辯證思維的方法、實際動手的技能、與病人溝通的技巧;同時也能熟悉疾病的癥狀、體征,以及病人在求醫(yī)時的切身感受。就為醫(yī)學生過渡到醫(yī)生的角色起到了橋梁的作用。
3.1 角色扮演法的好處:容易引起興趣,愿意積極參加;可以獲得具體的感受,體會真實的生活情境,增加同理心;從活動中,學生可以探索個人才能,自我肯定,達到由不知而知而行的要求。
3.2 角色扮演法的受限處:準備與計劃工作必須十分充分,才能得到扮演應有的效果;必須具有高度的真實感,才能達到教學效果,否則只會成為一種游戲而已;內(nèi)向的學生不易配合得很好,反應不快的扮演者可能會影響效果,部分學生會認為幼稚而不重視或不參與。
3.3 教師應具備的技能:建立情景的能力, 給予參與者適當指引的能力,能夠引導其他學員進入設計好的場景或狀態(tài)情景的能力, 提供反饋的能力。
課堂講授法、病例討論法、角色扮演法,三者比較:與課堂講授法和病例討論法相比,角色扮演法更能喚起人的感情,激發(fā)人的行為,因而更適合培養(yǎng)學生分析、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4 視聽教學法
利用人的視覺和聽覺的感性認識,加深理解,提高教學效果的教學與學習方法。視聽教學是在20世紀60年代隨著教學機、計算器等在教學上的應用而發(fā)展起來的。它主要是使用幻燈、影片、收音機、電視機、錄像機、模型等視覺和聽覺手段說明解釋教材,從而提高教學效率的方法。該教法雖然也有一定優(yōu)點但其為單向的傳授,很難符合學生。
5 “反串”法
簡要描述學生分組,老師挑選一些好理解的章節(jié)內(nèi)容,提前布置給學生,讓他們利用課下時間準備資料,并制成幻燈,再次上課的時候各組推薦代表上來講解此章節(jié)的不同部分,最后老師總結。
5.1 學生“反串”的好處:授人魚不如授之以漁,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及清晰表達的能力 ,引導學生換位思考,從不同角度考慮問題;能集體思考,互相學習,提高課堂效率增進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增加教師了解學生的機會。
5.2 學生“反串”的受限處:準備與計劃工作必須十分充分,才能取得應有的效果; 內(nèi)向的學生不易配合得很好;如果教師缺乏經(jīng)驗,或之前缺乏詳細的計劃,則教學效果不易達成。
的確,沒有一種教學法是最好的,一個課程可以采用多種教學法,多樣性的學習課程更能激發(fā)學習興趣,獲得最佳教學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