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耐藥、再感染是幽門螺桿菌感染治療失敗常見原因,通過與奧美拉唑三聯療法的比較,觀察雷貝拉唑、膠體酒石酸鉍膠囊、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膠囊對幽門螺桿菌感染治療失敗的補救治療后幽門螺桿菌(HP)的根除率。方法將200例HP陽性治療失敗的患者隨機分為兩組。A組105例,以雷貝拉唑膠囊20mg,1次/d,膠體酒石酸鉍膠囊 165mg,3次/d,左氧氟沙星0.2g,2次/d和阿莫西林膠囊1000 mg,2次/d,治療1w;B組95例,以奧美拉唑膠囊 20 mg,2次/d,羥氨芐青霉素1000 mg,2次/d,克拉霉素膠囊500 mg,2次/d,治療1w為對照組。在治療前和療程結束4w以上,采用14C呼氣試驗檢測HP。結果A組的HP根除率為94.3%,明顯高于B組的82.1%(P<0.01)。A、B兩組副反應小,均能耐受。結論雷貝拉唑、膠體酒石酸鉍膠囊、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膠囊HP根除率高、安全、耐受性好,是一種理想的HP治療失敗的補救治療方案。
關鍵詞:雷貝拉唑膠囊;膠體酒石酸鉍膠囊;左氧氟沙星;幽門螺桿菌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共有200例經14C呼氣檢測證實有HP感染,經治療感染未治愈患者,全部患者均在我院消化內科住院或門診治療、隨訪?;颊?個月內均未接受鉍劑治療,均未攝入非甾體消炎藥或皮質激素及無青霉素過敏史,無潰瘍并發(fā)癥及嚴重臟器功能損害。
1.2方法將200例患者隨機分為A、B兩組,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長短和煙酒嗜好等均差異無顯著性,兩組患者治療列于表。治療期間不接受其它任何藥物,隨訪患者,詳細記錄藥物的副作用。
1.3治療方案,見表1。
1.4 HP檢測與判斷標準治療前后分別進行14C呼氣試驗檢測,采用深圳市中核海得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14C呼氣試驗儀,受試者應在早上空腹或進食2h后受試,受試前漱口。陽性判斷標準:14C-UBT>100dpm/-ummolCO2時,可判定受試者陽性。HP根除標準為停藥1個月14C-UBT<100dpm/-ummolCO2。
1.5療效判定HP根除:每例患者在治療前和療程結束4w以上進行14C呼氣試驗檢測,若14C-UBT>100dpm/-ummolCO2,確定為HP感染,在療程結束1月后復查時若14C-UBT<100dpm/-ummolCO2為HP根治,否則為未愈,即根除失敗。
1.6統(tǒng)計學方法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結果
2.1 A、B兩組的HP根除率結果顯示,A組的根除率為94.3%,明顯高于B組(82.1%),差異有非常顯著性(P<0.01)。
2.2藥物的副反應A、B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未發(fā)生嚴重不良反應。A組5例出現便秘,2例出現失眠,1例出現末梢神經炎。B組3例出現皮疹,2例出現頭暈、惡心、上腹部不適,均不影響繼續(xù)服藥,兩組患者無因藥物副反應而停藥者。
3討論
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治療失敗大多與耐藥及交叉感染有關,流行病學研究顯示:95%以上的十二指腸潰瘍、75%以上的胃潰瘍患者存在HP感染[1],大量研究證據表明,HP具有諸多毒力致病因子及宿主對它的免疫反應,使得HP能夠引起胃和十二指腸粘膜完整性的破壞[2]。目前幽門螺桿菌感染的理想治療是含質子泵抑制劑(PPI)聯合兩種抗生素的三聯療法,平均根除率為85.7%[3]。結果顯示:在HP根治方面,雷貝拉唑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1),且縮短了療程,減少了抗生素的不良反應,也可減少耐藥菌株的產生,易于患者接受。本研究結果顯示:雷貝拉唑、膠體酒石酸鉍膠囊、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膠囊是一組短期、療效高、不良反應少、依從性好、相對經濟較理想的幽門螺桿菌感染治療失敗的補救治療方案[4]。
參考文獻:
[1]沈玉根,劉建成,陳士葆.消化性潰瘍的病因和治療[J].中國新藥與臨床雜志,2003,22(10):620-624.
[2]汪鴻志,曹世植.現代消化疾病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1999:16.
[3]Kuiper EJ,Thijs C,Festen HPM.The prevalenc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 peptic ulcer disease[ J].Aliment Pharmacol Ther,1995,9(Suppl 2):59.
[4] A nde rss on T1 Pha r mac ok i ne ti c s, me t abo lis m and i n t e r 2 ac ti on s of ac i d p u mp i nh i b it o rs 1 Focu s on o me p r az o l e,l an s op r az o l e and p an t op r az o l e [ J] . C li n Pha r m acok i net ,1996, 31(1):9-281編輯/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