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丹參滴丸聯(lián)合聯(lián)合阿司匹林治療腦供血不足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探討如何對該病的治療取得更好的效果。方法 選擇本中心就診的50例腦供血不足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每組為25例,兩組患者均給予緩解腦血管痙攣、營養(yǎng)腦細胞等治療,對照組給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方案基礎上加用丹參滴丸口服,觀察兩組患者4w后治療效果,隨訪1年,觀察出現(xiàn)并發(fā)癥及不良反應等情況。結果 對照組治愈、顯效、有效例數(shù)分別為4例、5例、7例,總有效率為64.0%,觀察組治愈、顯效、有效例數(shù)分別為6例、8例、7例,總有效率為88.0%,兩組相較具備統(tǒng)計學差距(P<0.05);隨訪1年內發(fā)生腦缺血事件例數(shù),對照組和觀察組分別為5例和2例,其差異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此期間出現(xiàn)消化道不良反應例數(shù)分別為:對照組2例,觀察組3例,其差距不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丹參滴丸聯(lián)合阿司匹林治療腦供血不足臨床效果確切,建議進一步推廣。
關鍵詞:丹參滴丸;阿司匹林;腦供血不足;血小板;血管內皮腦供血不足為中老年人群的高發(fā)病,是由于腦動脈循環(huán)障礙引起的一種疾病[1],臨床多表現(xiàn)為頭暈、頭痛、健忘等癥狀,可能演變?yōu)槎虝盒阅X缺血發(fā)作、腦卒中等,對中老年人的健康造成極大危害和隱患。尤其是近年來社會老齡化加劇、生活壓力變大、生活水平升高等客觀因素造成年老體衰、久病損傷、飲食不節(jié)、吸煙飲酒等、情志失調、勞逸失度等病因,使該病的發(fā)病率居高不下。對該病的積極探索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廣大醫(yī)者和學者對該病不斷的從中西醫(yī)各個角度進行了相關探索,以期取得更好的治療效果。我們的祖國傳統(tǒng)醫(yī)學對該病亦有獨到見解,并以此為理論基礎研制了多種中成藥,這些中成藥在臨床上取得了一定效果,現(xiàn)將我中心應用丹參滴丸聯(lián)合阿司匹林治療腦供血不足的研究情況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50例患者均為本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自2011年1月~2012年12月間接診的腦供血不足病例。將其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25例: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齡在44~68歲,平均年齡(49.5±5.6)歲;以頭痛為主要癥狀者8例,眩暈者14例,其他癥狀者3例;合并高血壓者16例,糖尿病者4例,冠心病者10例,合并以上兩種以上疾病者13例。對照組25例: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齡在46~68歲,平均年齡(48.2±4.1)歲;合并高血壓者17例,糖尿病者5例,冠心病者9例,合并以上兩種以上疾病者14例。兩組患者在年齡結構、性別構成、癥狀表現(xiàn)、合并基礎疾病等方面無明顯差距(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隨機、對照、陽性藥物平行的研究方法。
1.2.2治療方法一般治療:兩組患者均要求注意生活習慣,保持低鹽低脂飲食,檢測、控制血壓、血糖、血脂,積極治療基礎疾病,并給予擴張腦血管、營養(yǎng)腦細胞等治療。對照組在此基礎上給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方案基礎上加油丹參滴丸口服,5粒/次,3次/d。
1.2.3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9.0,所有的統(tǒng)計檢驗均設定P值≤0.05,被認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雙側檢驗方法。
1.2.4觀察指標①觀察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后4w癥狀、體征(包括頭暈、頭痛及是否伴有惡心、嘔吐、耳鳴、大汗等),分別統(tǒng)計積分[2]:癥狀:重3分、中2分、輕1分、無0分;舌、脈:有1分,無0分。痊愈:積分減少≥95%;顯效:≥70%;有效:積分減少≥30%;無效:積分減少<30%。設定總有效率為痊愈、顯效、有效例數(shù)所占比例;②觀察兩組患者1年內腦缺血事件的發(fā)生率;③觀察兩組患者各種不良反應(如消化道癥狀、內臟出血、過敏反應等)發(fā)生率。
2結果
觀察兩組患者開始治療4w后的臨床效果,對照組治愈、顯效、有效例數(shù)分別為4例、5例、7例,總有效率為64.0%,觀察組治愈、顯效、有效例數(shù)分別為6例、8例、7例,總有效率為88.0%,兩組相較具備統(tǒng)計學差距(P<0.05);隨訪1年內發(fā)生腦缺血事件例數(shù),對照組和觀察組分別為5例和2例,其差異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此期間出現(xiàn)消化道不良反應例數(shù)分別為:對照組2例,觀察組3例,其差距不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腦供血不足[3]是一個不斷進展的長期過程,其進展可能與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腦梗死等密切相關,因此該病的積極治療不僅能夠改善患者癥狀,而且能夠預防腦卒中等致殘、致死率相對較高的疾病。
目前普遍認為,阿司匹林是一種有效的抗血小板藥物,該藥通過抑制環(huán)氧化酶而減少依賴環(huán)氧化酶的血栓烷A2生成,從而起到抗血栓生成的作用。但是在臨床的工作中,常常會遇到單純應用治療劑量的阿司匹林治療效果欠佳或者仍有心腦血管事件發(fā)生的情況。造成這種情況的發(fā)生原因較多,比如:①劑量選擇不合適,有學者提出,阿司匹林在機體內的作用與劑量、濃度密切相關,低濃度下具備抗血栓形成的作用,濃度過高反而會增加血栓形成的風險;②藥物間相互作用可增強或者減弱阿司匹林的作用;③部分患者對阿司匹林有劑量依賴性,需增加劑量才能達到預防及治療目標。針對這種情況,學者們進行了大量的探索,也提出了很多的解決方法,比如加用ADP受體拮抗劑氯吡格雷、GPⅡb/Ⅲa受體拮抗劑等,這些方案對抗血小板、抗血栓具有積極作用,但也具有價格貴、出血風險高等不足之處。我國傳統(tǒng)醫(yī)學,對該病有獨到之見解,對該病診治積累了極多經驗,科研人員依靠我國豐富的中醫(yī)藥資源研發(fā)了很多了臨床上實用的成藥,其中復方丹參滴丸就是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一種。
復方丹參滴丸為我國第一例通過美國FDAⅡ期臨床試驗的中藥復方制劑,丹參滴丸的主要組方為丹參、冰片、三七等,該組方中,丹參可活血、養(yǎng)血、安神,具備抗血小板聚集、清除氧自由基、抗氧化等作用;三七可活血、補虛,具備抗血小板聚集,擴張腦血管,降低血粘度等作用;冰片可開竅、醒神、行氣,利于芳香走竄而引藥上行,從而幫助藥物的生物利用度,增強丹參、三七改善血流的作用;芬酸類成分具有提高機體抗凝和纖溶活性、保護血管內皮、改善微循環(huán)等作用;皂苷類成分具有抑制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改善內皮細胞功能,抗血栓形成等作用。有藥理學研究指出[4],該組方具備抗血小板、抗凝、抗氧化、內皮保護、調節(jié)血脂、抗炎等作用。本次試驗發(fā)現(xiàn),丹參滴丸與阿司匹林聯(lián)合應用能夠進一步抑制血小板聚集率,降低腦供血不足患者發(fā)生腦缺血事件的發(fā)生率,并不增加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阿司匹林和丹參滴丸均能在抗血栓、保護血管內皮等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兩藥合用能夠提高腦供血不足的臨床療效,值得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史玉泉,主編.實用神經病學[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1072.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346-349.
[3]闞保紅.慢性腦供血不足病因病機研究現(xiàn)狀[J].中醫(yī)學報,2010,25(148):430-431.
[4]王少青,劉朋,劉穎,等.復方丹參滴丸抗動脈粥樣硬化研究進展[J].中國新藥雜志,2012,21(15):1765-1768.編輯/哈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