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綜合呼吸肌訓練對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OPD)患者的干預效果。方法選取60例在我科治療的老年COPD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30例,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護理模式,觀察組采取排痰聯(lián)合呼吸訓練護理模式,比較兩組患者肺功能的變化,評估對COPD患者干預效果。結(jié)果觀察組經(jīng)綜合呼吸肌訓練后,F(xiàn)EV1,F(xiàn)EV1/FVC,6 min步行距離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jié)論綜合呼吸肌訓練改善了COPD患者的肺功能及運動耐量。
關鍵詞:綜合呼吸肌訓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效果隨著人口老年化、煙民數(shù)量的增加及環(huán)境污染的不斷加重,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OPD)的患者逐年增多趨勢,該疾病的特征是疾病反復發(fā)作引起肺功能的逐步下降,其治療目的除了控制氣道的炎癥反應,降低急性發(fā)病的次數(shù),緩解癥狀,更重要的在于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提高生活質(zhì)量[1]。本研究采取綜合呼吸肌訓練護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1月~2012年3月在我科治療的老年COPD患者60例,其中男42例,女18例;年齡45~86歲,平均65歲;病程5~25年;40例患者有吸煙史。均符合中華醫(yī)學會呼吸學會診治指南中的COPD的診斷標準[2],均處于COPD穩(wěn)定期。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兩組一般資料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給予抗感染、吸氧、調(diào)節(jié)電解質(zhì)失衡等常規(guī)治療,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的護理模式,對照組在此基礎上給予綜合呼吸肌訓練,具體如下。
1.2.1咳嗽和排痰訓練 指導患者進行有效的咳嗽和排痰訓練,患者坐或立位,上身略前傾,做深呼吸后屏氣,收縮腹肌,腹壁內(nèi)陷,打開聲門咳嗽,使痰液完全咳出;指導患者訓練膈肌呼吸,縮唇呼吸,腹式呼吸方法2~3/d,每次重復5~8次。
1.2.2呼吸訓練 簡單訓練如平靜呼吸,立位吸氣、前傾呼氣等;單舉左、右上臂吸氣,然后壓腹呼氣;平舉雙上臂吸氣,然后雙臂緩慢下垂時呼氣;逐漸增加運動量和次數(shù),并過渡到平伸雙臂時吸氣,然后壓腹呼氣;站立位雙上臂抱頭時吸氣,左右轉(zhuǎn)體時呼氣;立位雙上臂抱頭吸氣,緩慢下蹲并呼氣。
1.2.3瑜伽呼吸法 ①腹式呼吸:以肺的底部進行呼吸,感覺只是腹部在鼓動,胸部相對不動;方法:仰臥,把手放在腹部上,兩鼻孔慢慢吸氣,放松腹部,感覺空氣被吸向腹部,手能感覺到腹部越抬越高,實際上這時橫膈膜下降,將空氣壓入肺部底層,吐氣時,慢慢收縮腹部肌肉,橫膈膜上升,將空氣排出肺部。②胸式呼吸:以肺的中上部分進行呼吸,感覺是胸部在張縮鼓動,腹部相對不動;方法:坐位,脊背挺直,雙手置于肋骨處,兩鼻孔慢慢吸氣,同時雙手感覺肋骨向外擴張并向上提升,體會肋骨下移并向內(nèi)并攏。③完全呼吸:肺的上、中、下3部分都參與呼吸的運動,腹部、胸部乃至感覺全身都在起伏張縮;方法:坐位,一手放在腹部,一手放在肋骨處,緩緩地吸氣,感覺腹部慢慢鼓起,先讓空氣充滿肺的下半部,再讓空氣充滿肺的上半部,現(xiàn)在空氣充滿了肺部的每一個角落,你已經(jīng)吸氣吸到雙肺的最大容量,再緩緩地呼氣,先放松胸上部,再放松胸下部和腹部,最后收縮腹肌,把氣完全呼凈。
1.3評價方法 分別在患者入院時及出院后3個月后隨訪期間測定肺功能和運動耐量。肺功能的測定采用肺功能儀測定肺活量(FVC),第1 s用力呼氣量(FEV1),第1 s用力呼氣量占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運動耐量的測定采取6 min步行距離。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取SPSS1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 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jié)果
兩組患者入院時呼吸功能FEV1,F(xiàn)EV1/FVC,6 min步行距離差異均不明顯(P>0.05)。出院后3個月隨訪,觀察組經(jīng)排痰及呼吸訓練后,F(xiàn)EV1,F(xiàn)EV1/FVC,6 min步行距離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排痰及呼吸訓練護理模式對于肺功能及運動耐量顯著改善,見表1。
3討論
大部分的COPD患者由于長期臥床,活動量減少,加之咳痰方法不正確,痰液難以排出。也有學者指出COPD患者由于呼吸困難,呼吸頻率過快,引起呼吸肌疲勞,致使排痰無力,因此護理過程中指導患者掌握有效的咳嗽排痰方法具有重要意義[3]。本次護理中,我們要求患者適量喝水稀釋痰液,避免痰液過于黏稠,改善排痰困難的癥狀。腹式呼吸是利用腹肌進行呼吸運動,通過調(diào)整呼吸頻率降低呼吸肌的功耗,延長呼氣時間提高潮氣容積,增加肺泡通氣量,從而緩解氣促癥狀。縮唇呼吸是通過縮唇動作增加氣道壓力,并延長患者的呼氣時間,防止氣道塌陷及小氣道過早閉合,可降低肺殘氣量,增加有效的肺泡換氣量,改善患者的缺氧狀態(tài)。
國內(nèi)學者史林鳳等[4]研究表明患者呼吸鍛煉的依從性較差,而黃儉強等研究發(fā)現(xiàn)COPD患者極少部分患者接受醫(yī)護人員系統(tǒng)指導和訓練,大部分的臨床醫(yī)護人員未重視呼吸鍛煉的效果,由于呼吸鍛煉見效時間慢,部分患者效果不明顯,部分學者認為,呼吸鍛煉不能改善肺功能;有效的呼吸肌鍛煉可改善肺功能并提高FVC,特別是明顯改善患者的最大吸氣壓力,持續(xù)的呼氣肌肉訓練可以改善胸廓的彈性及呼吸肌的力量。而FVC主要與肺彈性回縮力相關。研究表明,肺功能與患者生活質(zhì)量密切相關,尤其是日常活動能力關系密切,存在限制性通氣障礙的患者,生活質(zhì)量隨之下降。6 min步行試驗與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也有很好的相關性,目前普遍認為其對測量COPD患者的運動耐量以及評價治療效果最為有效,可以避免年齡、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響。
本次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患者經(jīng)綜合呼吸肌訓練后,F(xiàn)EV1,F(xiàn)EV1/FVC,6 min步行距離均高于對照組,提示綜合呼吸肌訓練模式對于肺功能及運動耐量改善顯著,提高了患者的治療依從性。
參考文獻:
[1]游靜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復期護理對策[J].臨床肺科雜志,2006,11(2):224.
[2]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J].中華結(jié)核和呼吸雜志,2002,25(8):453-460.
[3]周玉蘭,劉樞曉,查云,等.呼吸肌功能鍛煉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復期患者臨床癥狀及肺功能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03,38(8):616-618.
[4]史林鳳,沈漢慧,吳忠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鍛煉依從性的調(diào)查及護理[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04,20(24):2640-2641.
編輯/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