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基層醫(yī)院急性腦血管病早期高血糖控制的范圍及方法。方法 發(fā)病在48h之內(nèi)的腦血管病117例患者隨機分入治療組、對照1和2組。治療組依據(jù)急性腦血管病后血糖水平,早期靜脈泵入普通胰島素,以0.05~0.1 U·kg-1·h-1 的速度控制血糖,糖尿病性和非糖尿病性血糖分別恒定在平均空腹血糖(MBGC) ±0.5mmol/L,7.0±0.5mmol/L。采用8 + 點法和5 +點法監(jiān)測血糖,指導(dǎo)胰島素用量。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方法。對照1組參考血糖4.5~6.0mmol/L,對照2 組參考血糖8.0~11.1mmol/L,觀察臨床效果。結(jié)果 治療第10 、30d,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CSS) 臨床療效評分,治療組明顯高于對照1、2組(P<0.01)。結(jié)論 急性腦血管病后高血糖患者的目標血糖,在糖尿病性為MBGC ±0.5mmol/L,非糖尿病性為7.0±0.5mmol/L,可以獲得更好的臨床療效。8 + 點法和5 + 點法可以很好地監(jiān)測血糖水平,使高血糖穩(wěn)定在理想的目標血糖水平。
關(guān)鍵詞:腦卒中;高血糖;控制方法急性腦血管病(ACVD)患者的早期高血糖控制范圍,在既往的研究中存在較大的爭議[1]。本文旨在探討基層醫(yī)院ACVD 早期高血糖個體化目標血糖范圍及控制方法。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符合入選條件的117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對照1和對照2組。每組39例。每組包括TIA、腦梗死、腦出血和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性別,年齡不限。治療前血糖水平:治療組為7.0~18.8[平均(13.6±2.8)mmol/L];對照1 組為7.0~18.6[(13.3 ±3.9)mmol/L] ,對照2組為7.0~18.9 [(13.5 ±3.5) mmol/L]。治療組非糖尿病性高血糖為15例,糖尿病性為24例。對照1、2組則分別為13例和26例;16例和23例。治療前CSS評分,治療組和對照1、2組分別為28±6(15~35),28±6(14~35) 和28±6(16~35)。
1.2入選標準 ①發(fā)病在48h以內(nèi); ②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TIA) 、腦梗死、腦出血和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③空腹血糖(FGC)≥7.0mmol/L或隨機血糖(RGC)≥11.1mmol/L ;④無嚴重的心、肝、腎、肺等功能障礙。
1.3方法
1.3.1 ACVD 高血糖患者入院后立刻采用便攜式血糖儀查RGC(隨機血糖)。次日清晨實驗室靜脈血測定FGC(空腹血糖)。依據(jù)既往有糖尿病史或HbA1c(糖化血紅蛋白)>6.5%確認為糖尿病性高血糖;其余為非糖尿病性高血糖。糖尿病者計算其入院后3次空腹血糖平均值,未知糖尿病者按入院時空腹血糖作為參考值,據(jù)此推斷出糖尿病患者平均空腹血糖水平(MBGC) 。
1.3.2目標血糖治療組目標血糖:非糖尿病性(7.0±0.5)mmol/L,糖尿病性MBGC±0.5mmol/L 。對照1組參考血糖為4.5~6.0mmol/L ,對照兩組參考血糖為8.0~11.1mmol/L。
1.3.3實施方法治療組控制方法:普通胰島素(RI) 早期持續(xù)靜脈泵泵入,即RI50U + 0.9%氯化鈉液50ml; ①FGC為7.0~7.5mmol/L 或RGC為8.0~10.0mmol L 時, RI以0.05U·kg - 1·h - 1泵入; ②RG 在10.00~14.00 mmol/L 時,RI則以0.075U·kg - 1·h - 1 泵入;③血糖>14.00mmol/L ,RI 以0.10U·kg - 1·h - 1的速度泵入。治療過程中,以8 + 點法( + 為隨機測定,即3餐前、3餐后2h及睡前、夜間)監(jiān)測血糖48~72h后改為5 + 點法(即清晨空腹、3餐后2h和睡前)監(jiān)測血糖48~72 h,指導(dǎo)調(diào)整RI 的泵入量。以上述控制方法把ACVD 早期高血糖控制在個體化目標血糖范圍內(nèi),維持6~7d。病情穩(wěn)定后,改為常規(guī)口服降糖藥,控制飲食等方法。對照1、2組均采用常規(guī)的治療方法控制血糖,并每日清晨空腹及3餐后查血糖,使其穩(wěn)定在參考血糖范圍內(nèi)。
1.3.4 療效評定參照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病學(xué)術(shù)會議\"腦血管病患者臨床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CSS)\"。分別于患者治療第10、30d進行療效評定。
1.4統(tǒng)計學(xué)方法使用SPSS11.0軟件包。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
2結(jié)果
2.1 療效治療第10、30d臨床療效,治療組與對照1、2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 0.01)。見表1,表2 。
注:3 組間比較,經(jīng)秩和檢驗,H = 19.70 ,P =0.000 ;與治療組比較,*P< 0.01
注:三 組間比較,經(jīng)秩和檢驗,H = 129.21,P = 0.000;與治療組比較,*P< 0.01
3 討論
ACVD的高血糖會對腦組織造成損傷,加重神經(jīng)功能缺損,因此應(yīng)控制高血糖,以改善預(yù)后。本研究探索在基層醫(yī)院ACVD早期高血糖控制的兩個目標血糖范圍。結(jié)果表明將ACVD血糖控制在目標范圍內(nèi),治療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 0.01),表明將血糖控制在目標范圍,對腦組織起到保護作用,更有利于神經(jīng)功能的恢復(fù)。血糖過低,容易引起低血糖綜合征,影響腦組織的能量代謝,加重腦水腫及血腦屏障的破壞;而血糖過高則會使腦缺血區(qū)乳酸酸中毒,興奮性氨基酸堆積,血腦屏障破壞加重腦水腫等,影響預(yù)后。ACVD 早期高血糖控制在目標血糖范圍內(nèi),是臨床切實可行的理想選擇。
ACVD高血糖早期小量RI持續(xù)靜脈泵入,既改善胰島素抵抗,又保護胰島功能,并能逆轉(zhuǎn)β細胞功能的衰變[2]。本研究依據(jù)ACVD 早期不同血糖水平,運用小劑量胰島素逐漸將高血糖控制在目標血糖范圍。在治療過程中,使用8 + 點法和5 +點法對血糖進行監(jiān)測,有利于調(diào)整胰島素的泵入量,使血糖控制在目標范圍之內(nèi),這樣使血糖水平不至于過高;又避免發(fā)生低血糖綜合癥、蘇木杰現(xiàn)象和黎明現(xiàn)象,改善患者的預(yù)后。
本研究觀察了ACVD 早期高血糖控制在不同范圍之間的療效的不同。個體化的目標血糖范圍明顯好于參考血糖范圍。對照組療效差的原因是:①過快地降低血糖,從而使得血漿滲透壓驟然下降,以至造成細胞內(nèi)水腫。②低血糖使得腦組織的能量代謝障礙,加劇神經(jīng)功能損害。③不能及時發(fā)現(xiàn)血糖的變化。4次/d的血糖測定不夠全面、及時地反映臨床狀況,延誤治療。④高血糖加重腦缺血區(qū)乳酸酸中毒,興奮性氨基酸堆積,血腦屏障破壞,自由基產(chǎn)生過多及腦水腫等。ACVD早期高血糖控制的最佳水平目前尚無一致的意見,有認為以3.0~5.0mmol/L為宜,也有認為8.0~11.1mmol/L 最佳[3]。本研究顯示,使用高血糖控制方法將ACVD 早期高血糖的目標血糖非糖尿病性控制在7.0±0.5mmol/L ,糖尿病性者在MBGC±0.5mmol/L 為最佳??傊?,基層醫(yī)院ACVD 早期小量RI 持續(xù)靜脈泵入,用8 + 和5 + 法監(jiān)測血糖,將高血糖控制在個體化目標血糖范圍,可以獲得很好的臨床效果。
參考文獻:
[1] 包仕堯,周旭平. 2003年歐洲卒中促進會對急性腦血管病處理的建議[J] . 臨床神經(jīng)病學(xué)雜志,2004,17(3):227-230.
[2] 王振才,邊連防,伍愛民,等. 高血糖對中風(fēng)預(yù)后影響的研究[J] . 中國綜合臨床,2001,16(4) :268-270.
[3] 鄧尚平.糖尿病胰島素治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J].遼寧實用糖尿病雜志,2002,10(2):123.
編輯/王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