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降低嬰幼兒外傷性基底節(jié)腦梗塞的致殘率。方法對2013年1月~12月收治的26例嬰幼兒外傷性腦梗塞病例,進行病情觀察,并提出相應的護理措施。結果按GOS標準評定,治愈23例,輕殘2例,重殘1例,無死亡病例。結論嬰幼兒自身特點是嬰幼兒外傷后發(fā)生基底節(jié)梗塞的主要機制,臨床表現(xiàn)為輕微的頭顱外傷后,逐漸出現(xiàn)一側肢體癱瘓,CT、MRI檢查可明確診斷,早期綜合治療及配合積極的護理和功能鍛煉,可取得較好療效。
關鍵詞:嬰幼兒;外傷性腦梗塞;優(yōu)質護理隨著CT、MRI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嬰幼兒外傷性基底節(jié)梗塞的報告日見增多。我科自2013年1月~12月共收治26例嬰幼兒外傷性腦梗塞,經過積極治療與優(yōu)質護理,取得滿意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6例中男15例,女11例,年齡9個月~3歲,平均1歲7個月,受傷原因:墜落傷11例,摔傷13例,車禍傷2例,均為閉合性顱腦損傷。
1.2臨床表現(xiàn) 短暫意識障礙7例,無意識障礙19例,偏癱21例,單癱5例,失語1例,癲癇3例,GCS評分8分1例,9~12分6例,13~15分19例。腦梗塞出現(xiàn)時間:傷后即出現(xiàn)1例,24 h內出現(xiàn)者22例,24 h后出現(xiàn)者3例。
1.3輔助檢查 傷后6 h內首次CT檢查10例,其中6例未見異常,6~24 h內首次CT檢查14例,2例未見異常,2例在24 h后首次CT 檢查發(fā)現(xiàn)基底節(jié)梗塞,6例在24 h內復查發(fā)現(xiàn)基底節(jié)梗塞,1例在24 h后CT復查時發(fā)現(xiàn)梗塞,CT表現(xiàn)基底節(jié)區(qū)一處或兩處局灶性低密度區(qū),呈類圓形或新月形,邊界清楚,無占位效應,CT值在10~25 H,大小約5~15 mm。
1.4方法 所有患者保守治療,給予低分子右旋糖酐、尼莫地平改善微循環(huán),能量合劑及腦神經細胞營養(yǎng)藥輔助以針灸、高壓氧、按摩及功能訓練等。癲癇患兒給德巴金口服控制。
2結果
全部病例在4w后復查頭CT表現(xiàn)為:4例梗塞灶變小,模糊。17例3個月后回院復查,1例梗塞灶消失,16例軟化灶。結果:根據GOS量表評定,Ⅰ恢復良好,可正?;顒?3例;Ⅱ有功能障礙,可獨立生活2例;Ⅲ清醒,生活不能自理1例;無死亡病例。
3觀察與護理
3.1發(fā)病機制 嬰幼兒外傷性基底節(jié)梗塞在臨床上不多見,但隨著CT、MRI廣泛應用,診斷率明顯提高。外傷性基底節(jié)梗塞的病因不甚清楚。多數(shù)學者認為前穿動脈屬終末動脈,缺乏吻合支,不易建立側枝循環(huán),而且從大腦中動脈發(fā)出的起始部的角度較為垂直,并呈S形屈曲行走,活動度較大,而主干血管則較為固定。由于嬰幼兒顱骨彈性較好,腦組織在外力作用下移位產生的剪切力也較成人強烈,即使是輕微的頭顱外傷,也可能導致梗塞的發(fā)生。Kieslich等[1]認為兒童即使在輕度的外傷后也可以發(fā)生這些血管的損傷,除了大腦中動脈系統(tǒng)的穿支外,大腦前動脈系統(tǒng)的Heubner動脈、大腦后動脈系統(tǒng)的丘腦膝狀體動脈的損傷也可引起基底節(jié)缺血性損害。嬰幼兒的腦組織代償能力較強,能很好建立側支循環(huán),所以預后較好[2]。但由于嬰幼兒生理的特殊性,在護理上應加倍嚴密觀察與護理,護理工作的好壞直接影響疾病的預后。
3.2病情觀察 MRI研究發(fā)現(xiàn)基底節(jié)區(qū)的損害是兒童腦外傷后最常見的病理改變之一[3],兒童外傷性基底節(jié)缺血較成人多見[4]。由于病變范圍較小,很少出現(xiàn)意識障礙,但病變多位于基底節(jié)區(qū),累及內囊,因此偏癱為臨床上最常見的癥狀之一,嬰幼兒在發(fā)生頭部外傷后,多無意識障礙,常在傷后數(shù)小時甚至1 d后才出現(xiàn)肢體的偏癱。所以在受傷后除觀察神志、瞳孔及眼球活動的狀況外,還應密切觀察肢體活動的變化。對小兒神志的觀察有一定的特殊性,由于小兒表達能力差,不能自訴病情,應注意患兒的語言、表情、精神狀態(tài)的變化,從患兒哭鬧不安、拒食、反應淡漠及對刺激無反應等情況來判斷意識的進行性加重。同時觀察瞳孔的大小、形狀、光反應性和對稱性,如發(fā)現(xiàn)瞳孔的大小不一,或形狀不規(guī)則,或光反應遲鈍,或出現(xiàn)眼球偏斜或凝視,往往提示有較重的腦損害,應及時報告醫(yī)生處理。
3.3高熱驚厥抽搐的護理 由于小兒體溫調節(jié)中樞不穩(wěn)定,患兒易發(fā)生中樞性高熱,本組有13例體溫高達39℃以上, 由于小兒皮膚薄,皮下血管豐富,對物理降溫特敏感,故給予物理降溫為主,給解熱藥物為輔。對有可能發(fā)生驚厥抽搐的患兒,要加強巡視,嚴密觀察或有專人護理,患兒床邊設置護欄。一旦驚厥抽搐,應保持呼吸道通暢,立即將患兒置于平臥位,并去掉枕頭,將小兒頭偏向一側,解開衣被,及時去除口腔分泌物,防止發(fā)生窒息。
3.4輸液的觀察與護理 為了預防或治療腦水腫及保持水電解質平衡,應適當給予液體輸入量,并控制輸液速度,一般滴速為15~25 gtt/min。避免輸液速度過快而引起心衰等并發(fā)癥。應用尼膜地平時,需向家屬講明該藥的作用,使用后患兒可能會出現(xiàn)面紅,心率加快,血壓輕微降低等癥狀。
3.5皮膚的護理 小兒皮膚薄、抵抗力較成人低,而頭部外傷的患兒常不愿意更換臥位,易發(fā)生褥瘡,應定時更換臥位,動作應輕柔。
3.6功能鍛煉 發(fā)病后24 h就開始進行肢體按摩和關節(jié)活動,早期進行肢體被動運動,操作由護理人員幫助進行,有目的、有計劃地活動癱瘓肢體的肌肉,防止關節(jié)肌肉廢用性萎縮。一般先活動大關節(jié),后活動小關節(jié),運動的幅度從小到大,由健側到患側,包括關節(jié)各個方向的被動運動,2次/d,30 min/次。抓住早期可塑性強的特點,進行肢體功能鍛煉,不僅可促進運動功能的恢復,而且可縮短恢復時間,節(jié)約費用,同時避免再次損傷的發(fā)生,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3.7心理護理 小兒在檢查和治療過程中配合欠佳,在做每一項檢查和治療前,應向患兒及家屬解釋,并經常與他們溝通,同情關心患兒,使其配合治療。并指導家屬掌握語言與肢體功能鍛煉的方法。向家屬宣傳一些避免小兒腦外傷的安全防范知識。
參考文獻:
[1]Kieslich M,F(xiàn)iedler A,Heller C,et al.Minor head injury as cause and co-factor in the aetiology of stroke in childhood:a report of eight cases[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02,73:13-16.
[2]曲政海,舒志榮,李少梅.兒童外傷性腦梗塞的臨床診斷和遠期預后[J].中華小兒外科雜志1998,19(3):171-172.
[3]Soto-Ares G,Vinchon M,Delmaire C,et al.Cerebellar atrophy after severe traumatic head injury in children[J].childs Nerv Syst,2001,17:263-269.
[4]Dharker SR,Mittal RS,Bhargava N.Ischemic lesions in basal ganglia in children after minor head injury[J].Neurosurgery,1993,33:863-865.編輯/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