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微波治療儀對于胸部手術切口的治療作用。方法選用120例肺葉切除術后切口,采用微波照射切口皮膚,觀察治療效果。結果120例患者通過微波照射治療,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120例切口全部Ⅰ級愈合。結論微波治療具有殺菌、促進浸潤液的吸收,消除炎癥、控制感染、促進組織的再生,減輕疼痛,縮短愈合時間。
關鍵詞:微波照射;手術切口;護理開胸手術由于手術時間長、創(chuàng)傷大,術后有明顯的機體抵抗力下降,加上留置胸腔引流管侵入性操作等,極易發(fā)生切口愈合不良和切口感染并發(fā)癥。切口感染影響到患者的預后及生活質量[1]。因此預防開胸手術后的切口感染對患者術后恢復至關重要。我科自2010年06月開始,使用醫(yī)用微波治療儀治療肺葉切除術后切口的照射,取得了滿意的臨床效果。
本組所使用的微波儀為YWY-2A系列醫(yī)用微波儀。儀器所用的微波產生于磁控管,磁控管工作頻率為2450MHZ,磁控管發(fā)射源微波輸出功率為(5~120)W。磁控管陽極為零點位,陰極為負高壓,燈絲電壓為3.5V。為適應不同治療的需要,該機輸出功率(5~120)W連續(xù)可調,并通過數字顯示,準確直觀。在治療結束時,能自動切斷微波功率輸出,并有聲響提示。整機工作模式分為連續(xù)和脈沖兩種方式,可相互轉換。脈沖方式的微波,必須達到深部領域的治療部位,能進行特別有效的治療[2]。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120例肺葉切除術后切口的照射,年齡16~81歲,男84例、女36例。傷口Ⅰ級愈合達100%。
1.2方法患者術前常規(guī)備皮,術后換藥,常規(guī)使用抗菌素。微波照射1次/d,30min/次,連續(xù)照射7d為1療程。照射時切口紗布覆蓋,紗布不超過2層。微波輻射頭距切口皮膚2~3cm,輻射量5~8W。照射時掀開患者的被褥,露出手術傷口,用被褥蓋住身體其他部位,不要裸露太多部位。擺好治療儀,插上電源,調整射頻頭,使射頻頭與皮膚的距離保持在2~3cm,打開電源開關,選用連續(xù)方式的微波,設定照射量5~8W,照射時間30min,按動手控開關,開始照射。
2護理
2.1心理護理開胸手術后切口范圍較大,患者都擔心切口愈合不良。通過向患者耐心細致的解釋射頻治療的目的、優(yōu)點等,告知患者微波治療無痛苦、無創(chuàng)傷,時間短,療效顯著,以取得患者配合。
2.2照射前護理選擇患者舒適的體位,照射前先仔細觀察切口有無滲血、滲液,有滲液時要及時更換紗布,紗布要保持干燥的狀態(tài)下才能開始照射。
2.3照射中護理照射過程中要隨時觀察切口滲液情況。告知患者在照射過程中不要移動射頻頭,不能隨意調節(jié)微波的照射功率,身體不要隨意挪動,以防照射距離或遠或近,影響照射效果,嚴重者導致局部皮膚燙傷[3]。照射3min,詢問患者照射部位的知覺,根據患者的主訴及時調節(jié)功率。觀察患者皮膚情況,看皮膚是否發(fā)紅、有無水泡等異常情況。如皮膚發(fā)紅立即停止照射,即使用冰袋冷敷,更換1次/h,連續(xù)使用3次,后改用喜遼妥軟膏涂擦發(fā)紅皮膚,范圍擴大超過發(fā)紅皮膚1~2cm,每次涂擦后用薄膜手套覆蓋在上面,防止軟膏被衣服擦掉,更換1次/4h。如皮膚有水泡形成,應視水泡大小進行處理。小的水泡盡可能讓其自行吸收,大的水泡用1ml的小針頭空針從水泡的側面貼近皮膚處慢慢地抽出,盡可能保持皮膚的完整,再進行上述的處理。
3照射治療注意事項
3.1照射時輻射頭對準切口進行治療,盡量減少對身體其他部位的照射。
3.2照射時更換患者服,檢查患者有無佩戴金屬首飾等,助聽器應從患者身上取走。
3.3具有大出血傾向的患者嚴禁使用微波治療。
3.4有心臟起搏器的患者禁止接受微波治療。
4結論
微波治療儀操作簡單、易行,無痛苦,臨床效果顯著,容易被患者接受,能有效預防切口的感染,促進手術切口的愈合,具有止痛、軟化疤痕、消腫抗炎的作用。通過對120例肺葉切除術后的切口照射,達到顯著效果,無1例發(fā)生術后切口感染,無1例發(fā)生術后出血現象。微波可以使機體抗氧化作用加強,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促進切口組織積血積液的吸收,加速代謝產物的排出,同時,還有增加白細胞吞噬和激活補體的作用,加速新陳代謝,促進細胞再生,達到治療效果[4]。
參考文獻:
[1]張俏霞.開胸手術患者術后切口感染的預防性護理措施[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3,13(8):475-476.
[2]付彩云.PM-800S微波治療儀臨床應用療效觀察[J].中華現代臨床護理學雜志,2010,5(8):497.
[3]王曉春,江志君,張偉濱.微波治療儀在急性胰腺炎治療護理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06,20(8):2111-2112.
[4]姜海娣,尹波,馮霞.微波治療儀照射外科手術切口84例療效觀察[J].齊魯護理雜志,2006,12(2):351.編輯/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