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評價痔洗方對治療混合痔術后患者局部肉芽組織水腫、傷口疼痛,排便時出血的療效。方法 設治療組60例與對照組60例,治療組采用痔洗方熏洗治療,對照組采用金玄痔科熏洗散熏洗治療。結果 在用藥3 d、用藥7 d時,治療組和對照組的水腫、疼痛得分差異明顯,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而便血得分差異不明顯,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療效和對照組相當。結論 痔洗方對減輕混合痔術后患者局部肉芽組織水腫、傷口疼痛,排便時出血的療效顯著。
關鍵詞:痔洗方;熏洗;混合痔;術后并發(fā)癥
混合痔是肛腸科的常見病、多發(fā)病,與飲食不節(jié)、久坐久站、疲勞過度、生活無規(guī)律、房事過度、妊娠以及不良生活習慣等因素有關[1]。治療無外乎兩種方式:保守和手術。對于那些保守治療無效的患者,手術治療是唯一的解決辦法。外剝內扎法是治療混合痔常用的手術方法之一[2],術后由于創(chuàng)面開放、糞便經常污染,所以局部肉芽組織水腫、傷口疼痛,排便時出血等情況是患者最大的精神負擔。我科自擬痔洗方,對于治療混合痔術后局部肉芽組織水腫、傷口疼痛、排便時出血等癥狀起到了較好的臨床療效。從2012 年04 月~2013 年08 月共搜集我科住院病例120例,以金玄痔科熏洗散作為對照比較,針對患者術后肛門局部水腫、疼痛、便血等并發(fā)癥進行臨床觀察,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120 例均為我肛腸科住院混合痔患者,男63例,女57例; 年齡19~71 歲,病史2~20年。按就診的先后順序隨機分為治療組60例,男31例,女29例;對照組60例,男32例,女28例。;兩組患者均行混合痔外剝內扎術。
1.1.1入選標準 ①符合西醫(yī)混合痔診斷標準(2000年4月中華醫(yī)學會外科學分會肛腸外科學組,成都會議\"暫行標準\")。②符合中醫(yī)證候診斷標準(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肛腸分會2002年11月)。③年齡在18~75歲,符合手術指征的住院患者。④自愿配合本研究,自愿作為觀察對象,接受應用觀察的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1.2排除標準 ①痔合并肛瘺、肛周膿腫。②患有直腸息肉、肛乳頭瘤者。③腸道感染性疾病。④年齡在<18歲或>75歲,妊娠或哺乳期婦女,對本藥過敏者。⑤合并有心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惡性腫瘤,精神病患者。⑥不符合納入標準,未按規(guī)定用藥,無法判斷療效或資料不全等影響療效或安全性判斷。
1.2方法 術后第1 d開始,治療組用肛腸薰洗儀應用痔洗方(漢三七30 g,白屈菜20 g,黃連30 g,苦參60 g)熏洗坐浴,痔洗方1劑/d,水煎2次,共取汁2000 mL,分早晚2次,1000 mL/次,將藥液溫度設定為37℃~40℃,按規(guī)定操作先霧化3 min,再行沖洗20~30 min,沖洗時盡量使水柱對準傷口。對照組用肛腸薰洗儀應用金玄痔科熏洗散一袋,溶解于1000 mL溫水中熏洗坐浴,2次/d,將藥液溫度設定為37℃~40℃,按規(guī)定操作先霧化3 min。再行沖洗20~30 min,沖洗時盡量使水柱對準傷口。熏洗( 坐?。?后,本院自制去腐生肌膏創(chuàng)面換藥,2次/d,兩組術后均常規(guī)抗感染治療6 d。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術后第1 d、第4 d、第8 d肛緣水腫、肛門疼痛、便血的程度并打分(取影像資料觀察)。臨床觀察指標評分:肛緣水腫:0度:無水腫(0分);1度:水腫直徑<1 cm(2分);2度:水腫直徑1~2 cm(4分);3度:水腫直徑>2 cm(6分)。肛門疼痛--疼痛程度分為4級:0級:無疼痛(0分);1級:輕度疼痛,可以忍受,不必處理(2分);2級:疼痛明顯,影響睡眠,要求口服止痛藥可以緩解(4分);3級:疼痛劇烈,嚴重影響睡眠,需鎮(zhèn)痛治療,效果不明顯(6分)。便血:無出血(0分);輕度:出血,手紙上可見血跡(2分);中度:便后滴血(4分);重度:噴射性出血(6分)。
1.4統(tǒng)計學分析 使用SPSS 16.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水腫、疼痛、便血為等級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不同時間兩組水腫得分比較 用藥前,治療組和對照組的水腫得分差異不明顯,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用藥3 d、用藥7 d時,治療組和對照組的水腫得分差異明顯,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見表1。
2.2不同時間兩組疼痛得分比較 用藥前,治療組和對照組的疼痛得分差異不明顯,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用藥3 d、用藥7 d時,治療組和對照組的疼痛得分差異明顯,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見表2。
2.3不同時間兩組便血得分比較 分析結果:用藥前、用藥3 d、用藥7 d時,治療組和對照組的便血得分差異不明顯,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熏洗療法為傳統(tǒng)治療肛腸疾病的重要外治方法,是祖國醫(yī)學寶貴遺產之一。熏洗療法是利用藥物加水煎湯煮沸, 趁熱在皮膚或患部進行熏蒸及洗滌的一種治療方法。中藥熏洗作為治療肛腸疾病的一種獨特方法,先熏后洗,理療、藥療雙管齊下,既治又防,治療預防雙重功效,藥物直接作用于肛腸疾病部位,通過熱和藥物的作用,使毛細血管擴張,促進了血液循環(huán)和新陳代謝,減少了血管活性物質的釋放,降低了神經的興奮性、肌張力及血管的通透性[3]。近年來的藥理研究表明: 中藥局部熏洗有良好的抗感染作用,且能促進細胞的分裂與肉芽組織的增長,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傷口的愈合[4]。
中醫(yī)認為肛腸病術后濕熱下注阻滯肛門,氣血瘀滯,經絡阻隔,加之局部炎癥水腫,則肛門疼痛劇烈。濕熱下注,熱傷脈絡,血溢脈外,則創(chuàng)面滲血。濕熱內蘊,凝結于肌膚腠理之間,氣血運行不暢,精微不布,則久不收口。我科自擬痔洗方(包括:漢三七30 g,白屈菜20 g,苦參60 g,黃連30 g)用于混合痔術后外洗以減輕患者疼痛、出血、組織水腫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方中三七有\(zhòng)"止血神藥\"之稱,散瘀止血、消腫定痛為君藥;白屈菜行氣止痛、利水消腫,協(xié)助君藥化瘀止血,行氣利水消腫,為臣藥,淤血散,血歸經,氣機通暢,通則不痛;苦參、黃連苦寒,同歸大腸經,既清大腸濕熱,又瀉傷口郁火,清熱燥濕止癢同為佐藥。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明:苦參能抗炎、抑菌,對痢疾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維日痢沙門桿菌均有顯著的抑制作用[5]。諸藥合用,共奏化瘀止血、消腫止痛、清熱燥濕之功效。
綜上所述,痔洗方能夠治療混合痔術后患者局部肉芽組織水腫、傷口疼痛,排便時出血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且在減輕水腫、緩解疼痛方面較金玄痔科熏洗散的效果更為明顯一些,應用安全、療效好、方便,值得推廣。住院期間應用肛腸熏洗儀熏洗治療,較自己熏洗方便、衛(wèi)生,使用煎煮的中藥對機器的損傷小,而散劑因溶解不徹底,會經常造成機器的堵塞,必須及時清洗。但是中藥使用需要經過煎煮的過程,攜帶起來較金玄痔科熏洗散不太方便,此點正是需要繼續(xù)改進學習的地方。
參考文獻:
[1]黨秀英.痔瘡的預防與護理[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7,23(6):108.
[2]張啟瑜.錢禮腹部外科學[M].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531.
[3]李國棟,賈菲.金玄痔科熏洗散的藥效學研究[J].中國臨床醫(yī)生雜志,2007,35:46-48.
[4]任鳴放.中藥熏洗療法在肛門中的應用[J].國際醫(yī)藥衛(wèi)生導報,2003,9(8):111.
[5]徐今寧,張鶴明,趙秀華.苦參的藥理活性研究進展[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醫(yī)學版),2007,24(5):67-69.
編輯/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