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并研究膽囊結石B超與病理診斷的相符率情況。方法 選擇我院自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171例膽囊結石患者的臨床資料,對全部患者采用B超診斷,同時給予病理診斷,對比分析B超診斷與病理診斷的相符率。結果 根據(jù)患者B超診斷圖像,169例與病理診斷相一致,1例誤診,1例漏診,在膽囊結石成分對比中,膽固醇型結石與病理診斷最為相符,但膽色素型與混合型的相符率比較,結果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 B超診斷膽囊結石的診斷率較高,雖然在膽囊成分比較中,膽色素與混合型的診斷率較低,但仍不失為診斷膽囊結石的首選方法。
關鍵詞:膽囊結石;B超診斷;病理診斷;相符率
膽囊結石是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一般采用手術治療,但是手術治療期間易遺漏膽總管小結石,導致結石嵌頓而引發(fā)黃疸、腹痛、發(fā)熱等癥狀,不僅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也易造成治療工作的被動性[1]。近幾年,隨著B超檢查技術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采用B超行膽囊結石檢查成為重要的檢查手段之一,但B超檢查是否與病理診斷相符,能否為治療提供參考還有待探討。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自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171例膽囊結石患者的臨床資料,患者中男性82例,女性89例;患者年齡25~70歲,平均年齡(50.2±4.9)歲。患者 臨床癥狀表現(xiàn)為上腹部疼痛、惡心、嘔吐、上腹壓痛等。
1.2納入及判斷標準 全部患者均符合手術指征,膽囊結石伴明顯癥狀或反應膽囊炎患者;膽囊結石顆粒較多,直徑較小,易在膽總管內,導致膽管炎、胰腺炎;結石直徑>3 cm;無癥狀但有膽囊癌變可能的。
1.3病例排除標準 排除膽囊息肉、膽囊癌患者。
1.4方法 對全部患者行B超檢查,確診為膽囊結石。B超診斷采用SONOACE X6型實時超聲診斷儀,檢查前空腹>8 h,保證膽囊、膽管系統(tǒng)內膽汁充盈,謄清胃腸道內容物及氣體干擾;急診患者可不禁食,但應密切觀察;患者取仰臥位,或左側臥位,必要時可更換體位,部分顯示不清時,可取胸膝位或坐位、站立位。常規(guī)探查膽囊、膽管,記錄膽囊大小、形態(tài)、囊壁厚、光滑度及腔內有無異物等,遇腸氣干擾過甚時應先行消脹,再行檢查。檢查右肋緣下、右肋斜切面,可適當加壓,也可縱橫掃查上腹、劍突等部位,行多體位、多切面檢查,必要時可復查。全部患者行手術治療,術中由醫(yī)生進行臨床診斷,術后切除相應組織,送病理檢查。根據(jù)病理檢查結果判斷B超檢查的準確性,以及與臨床病理診斷的相符性。
1.5判定標準 按結石成份分析。膽固醇型結石:B超顯示結石形態(tài)多為半圓形或弧形光帶,內部回聲不清,聲影寬度大于或等于光帶,后方組織回聲不清或不顯示,聲影灰度深且寬;膽色素型結石:結石形態(tài)不規(guī)則,內部可見回聲,聲影寬度小于結石影,后方組織可見回聲,聲影灰度淺且中間窄;混合型結石:結石形態(tài)圓或不規(guī)則,內部回聲周圍可見,中心不清或有短光條,聲影寬度小于結石影,后方組織回聲部分不清,聲影灰度深且窄。
超聲檢查未發(fā)現(xiàn)膽囊結石而手術病理診斷證實為結石則為漏診。
按結石類型可分為孤立型膽囊結石、多發(fā)型結石、充滿型結石及泥沙樣結石。
1.6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0.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處理數(shù)據(jù)。P<0.05具有顯著性差異。
2結果
患者膽囊腔內可見清晰的圓形或橢圓形強光團;結石強光團下方或后方可見無回聲片帶狀聲影;改變患者體位,可見結石強光團因重力方向改變而發(fā)生移動;結石表現(xiàn)為大顆粒、泥沙樣或小碎石沉積較厚時,膽囊后壁可見明顯聲影的強回聲帶,且可隨體位的變動而移動;小顆粒、少量泥沙樣有時可表現(xiàn)為膽囊后壁粗糙,不典型聲影、后壁回聲不連續(xù)等;患者體位變換時可見沙粒樣沉積性移動回聲;充滿型結石時,膽囊部位很少有膽汁清晰的膽囊切面聲影,為弧形或新月形強光帶伴聲影,形成囊壁結石聲影;壁內小結石為彗星征點狀強回聲,且伴聲尾;比重小于膽汁的結石浮于膽囊腔前、上部,大幅度改變體位移動時可清晰看見。
本組患者超聲診斷結果,與病理診斷結果一致的169例,其中多發(fā)型膽囊結石98例,占比58.0%,孤立型結石45例,占比26.6%,充滿型結石16例,占比9.5%,泥沙樣結石10例,占比5.9%。其中1例診斷為慢性膽囊炎伴小結石,病理診斷為慢性膽囊炎并膽固醇息肉,漏診1例,相符率98.8%。對結石成分進行對比分析,膽固醇型結石B超診斷與病理診斷比較,結果無顯著性差異(P>0.05),膽色素型及混合型結石,B超診斷與病理診斷比較,結果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3討論
膽囊結石是以膽固醇型結石或以膽固醇為主的混合性結石為主的結石癥狀,是由膽汁成分和理化性物質發(fā)生改變,使膽汁內膽固醇達到飽和狀態(tài),易于沉淀析出、形成結石[2]。
膽囊結石的癥狀可表現(xiàn)為右上腹疼痛、右肩部放射痛等病史,還有一部分膽囊結石患者無明顯臨床癥狀,即所謂的隱性結石,較大的膽囊結石可引起患者中上腹悶脹不適,噯氣、厭食油膩等癥狀,而較小的結石則于患者飽餐后,或進食油膩食物后,或夜間平臥時,由于結石阻塞膽囊管而引起患者突有膽絞痛、急性膽囊炎等癥狀,當膽囊收縮的時候,較小的結石還可能因為由膽囊管進入膽總管而使患者發(fā)生梗阻性黃疸,或部分結石停留在膽總管中而導致繼發(fā)膽總管結石。膽囊結石在無感染的情況下,無特殊體征,或僅為右上腹輕度壓痛,因此,輔助檢查對確診膽囊結石十分必要。
目前,B超檢查技術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并以其圖像清晰、安全可靠、重復性強、無創(chuàng)等特點受到臨床廣泛歡迎,并成為檢查膽囊結石的重要方法。但是,臨床研究指出,行B超檢查對膽結石的診斷并不能達到100%準確,其臨床應用價值仍待進一步提高。
本組對全部患者進行超聲診斷,并給予手術治療,并行膽囊組織病理檢查,對比超聲診斷與病理診斷的相符性,分析其臨床應用價值。膽囊結石的病理表現(xiàn)以膽固醇型結石、混合型結石為多見,膽固醇型多呈球形、橢圓形,直徑一般較大,單發(fā)為多見;混合型結石以膽紅素、膽固醇、碳酸鈣以不同比例混合而成,表現(xiàn)為多發(fā),結石顆粒小,相互堆砌;膽色素結石多為泥沙樣、細小的顆粒,是一種較為少見的膽囊結石類型[3]。由于膽囊結石常合并膽囊炎,可導致膽囊縮小、膽囊壁增厚,腔內充滿結石,形成充滿型結石,因此,其超聲檢查與病理改變基本一致。本組對患者行B超診斷,并對病理診斷對比發(fā)現(xiàn),B超診斷的診斷率達9⒏8%,略高于文獻。本組根據(jù)文獻,將膽囊結石分為多發(fā)型、孤立型、充滿型和泥沙型結石,其占比分別為58.0%、26.6%、9.5%、5.9%,與文獻報道基本一致。
在對所有膽囊結石成分情況與病情診斷比較發(fā)現(xiàn),B超診斷膽固醇型結石與病理診斷相符率基本一致,但膽色素及混合型結石比較,則有一定差異,表明其對膽色素型及混合型結石的診斷率相對較低,與文獻報道相一致。
在行B超檢查時,首先要熟悉聲像特征,孤立型膽囊結石,其膽囊內有單個強回聲光團,其后方可見濃密聲影;多發(fā)性結石可見2個及以上大小不定、多個強光團、光斑,有聲影,有移動;充滿型結石可見膽囊腔被強回聲團充滿,前后壁可呈強回聲帶,后方衰減?;颊咦儞Q體位時結石移動,也可通過體位了解結石的影像學特點,如多發(fā)性結石在患者取平臥位時,可聚于膽囊頸部,左側臥位時可迅速分散,并呈線狀排列;由于超聲特征等因素影響,在行超聲診斷膽囊結石時可能出現(xiàn)假陰性、假陽性 兩種情況時,應注意誤診、漏診,假陰性主要為充滿型結石,無聲影的軟結石、小結石或膽囊頸部、高位膽囊、膽囊管結石,患者過度肥胖也可能出現(xiàn)假陰性;假陽性主要為膽囊內非結石性強回聲病變?yōu)槌砗竦哪懼?,或膿性沉淀物、凝血塊等,膽囊頸部鈣化淋巴結、膽囊周腸袢或瘢痕組織等均可能導致假陽性的出現(xiàn)。因此在行超聲診斷時可采用多切面、多體位的方式進行判定[4]。
目前,采用B超檢查進行膽囊結石診斷是比較安全可靠的診斷方式,B超檢查具有無創(chuàng)、重復性強、方便、易接受等優(yōu)勢,且對結石類型的診斷有較強的分辨性;但是,在對結石成分診斷相比較,B超檢查診斷膽固醇型結石的診斷率最高,與病理診斷相符率基本一致,而對膽色素型、混合型結石的診斷率相對較低,有待于進一步提高[5]。
參考文獻:
[1]李晉忠,劉京山,孫立中,等. B超診斷的單純膽囊結石術前MRCP檢查的適應證臨床研究[J].中國內鏡雜志.2011,17(11):1209-1210.
[2]帥艷.膽囊結石B超與病理診斷的相符率研究分析[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0,14(4):348-350.
[3]吳英龍,翟茹莼.膽囊結石超聲診斷臨床應用價值[J].中國衛(wèi)生產業(yè).2011,10(8):78.
[4]董文達,梁漢飛.B超診斷體檢人群無癥狀膽囊結石的應用價值[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09,47(21):174-176.
[5]周洪娥.腹部B超檢查在健康體檢中診斷無癥狀膽囊結石的應用價值[J].吉林醫(yī)學,2011,4(32):1972-1973.
編輯/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