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乙肝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指標-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時間(APTT)、凝血酶時間(TT)、纖維蛋白原(FIB)檢測的臨床意義。方法 采用STAGO全自動血凝分析儀檢測54例肝硬化患者PT、APTT、TT、FIB,并與健康對照組相比較。結(jié)果 肝硬化組PT、APTT、TT均較健康對照組顯著延長,F(xiàn)IB明顯低于健康對照組(P<0.05);且肝硬化合并出血組PT、APTT、TT高于無出血組,F(xiàn)IB低于無出血組(P<0.05)。結(jié)論 及時對肝硬化患者檢測凝血功能有利于了解其肝功能損害程度,預防繼發(fā)性出血,指導臨床診斷及早期防治。
關(guān)鍵詞:乙肝肝硬化;凝血酶原時間;凝血酶時間;纖維蛋白原
肝臟是人體重要的代謝及免疫器官,也是各種凝血因子合成的重要場所。肝臟能合成大部分的凝血因子,包括凝血因子Ⅰ(纖維蛋白原)、Ⅱ(凝血酶原)、Ⅴ、Ⅶ(前轉(zhuǎn)變素)、Ⅷ、Ⅸ(血漿凝血激酶)、Ⅹ、Ⅺ等。肝硬化肝細胞合成凝血因子和抗凝蛋白的能力遭到破壞,凝血因子和抗凝蛋白的合成不足,導致了機體凝血和抗凝機制的異常,增加了繼發(fā)性出血的幾率。現(xiàn)本研究對54 例乙肝肝硬化患者進行血漿凝血功能檢測,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1 年9 月~2013 年11 月在本院感染科住院及門診就診的肝硬化患者54 例。其中男33 例,女19 例,年齡25~75歲,平均53 歲,所有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均符合2000 年全國病毒性肝炎學術(shù)會議制訂《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診斷標準;對照組60例,來自本院治未病中心正常健康體檢人群。由于兩組患者在癥狀、病程、年齡等方面無差異性(P<0.05),最終研究結(jié)果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PT、APTT、TT、FIB 等凝血因子檢測均采用法國STAGO全自動血凝分析儀。試劑為STAGO 全自動血凝儀提供配套試劑.嚴格按照國家醫(yī)學標準規(guī)定,對乙肝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實施檢測,判斷凝血功能是否處于正常狀態(tài)下,從而提升臨床治療的應用價值,保證對患者實施可行性的治療方案。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以x±s表示,應用SPSS19.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
2結(jié)果
肝硬化患者及對照組的PT、APTT、TT、FIB 的測定,見表1。
3討論
身體健康水平是影響人類生存發(fā)展的重要因素,近年來受到多方面條件的干擾,社會群體健康水平呈現(xiàn)了下降趨勢,嚴重影響到了社會群體的健康素質(zhì)水平。從社會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肝硬化是現(xiàn)代人居生活比較普遍的疾病之一,其影響著肝組織功能的正常發(fā)揮,并且對身體功能系統(tǒng)產(chǎn)生了嚴重的威脅。臨床采用可行性措施處理病況,對維護患者身心健康有著多方面的臨床意義。由于病況的特殊性,肝硬化最早出現(xiàn)沒有明顯的癥狀標準,經(jīng)過一段時間后,病況逐漸惡化而產(chǎn)生明顯病變。晚期常出現(xiàn)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腦病、繼發(fā)感染、脾功能亢進、腹水、癌變等并發(fā)癥。
乙肝肝硬化的抗病毒治療包括:①HBeAg陽性者,HBV-DNA≥105拷貝/ml(相當于20000IU/ml);HBeAg陰性者,HBV-DNA≥104拷貝/ml(相當于2000U/ml);②ALT≥2×ULN;如用IFN治療,ALT應≤10×ULN,血清總膽紅素應﹤2×ULN;③ALT﹤2×ULN,但肝組織學顯示KnodellHAI≥4,或炎性壞死≥G2,或纖維化≥S2。對持續(xù)HBV-DNA陽性、達不到上述治療標準,但有以下情形之一者,亦應考慮給予抗病毒治療:①對ALT大于ULN且年齡﹥40歲者,也應考慮抗病毒治療(Ⅲ);②對ALT持續(xù)正常但年齡較大者(﹥40歲),應密切隨訪,最好進行肝組織活檢;如果肝組織學顯示KnodellHAI≥4,或炎性壞死≥G2,或纖維化≥S2,應積極給予抗病毒治療(Ⅱ);③動態(tài)觀察發(fā)現(xiàn)有疾病進展的證據(jù)(如脾臟增大)者,建議行肝組織學檢查,必要時給予抗病毒治療
(Ⅲ)。治療藥物包括干擾素(普通干擾素、長效干擾素)和核苷(酸)類似物(拉米夫定、阿德福韋酯、替比夫定、恩替卡韋、替諾福韋酯、克拉夫定等)。
肝臟具有合成和滅活纖維蛋白的溶解物和抗纖溶物質(zhì)的功能,而這一功能使肝臟維持著凝血和抗凝系統(tǒng)的動態(tài)平衡。肝硬化時肝功能受損, 可造成多種變化:①蛋白合成能力下降導致凝血因子減少, 使得維生素K 依賴凝血因子( 因子ò、×、ù等) 前體不能變成有活性的凝血因子;②肝素酶合成減少, 肝素滅活能力下降, 血漿肝素含量升高;③血小板數(shù)量減少, 功能異常;④血循環(huán)中有類肝素和抗凝血酶等異??鼓镔|(zhì)存在等。以上多種因素可引起PT、APTT、TT延長和FIB 降低, 所以肝硬化患者常常存在繼發(fā)性出血的高危風險,在本研究中肝硬化組與對照組比較凝血酶原時間、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時間、凝血酶時間延長,纖維蛋白原降低,且具有顯著性差異(P<0.01)。2000年召開的中華醫(yī)學會第十次全國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學術(shù)會議上制訂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將肝炎病毒(指HBV/HCV/HDV)引起的肝硬化稱之為肝炎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每年約有2.1~6.0%進展為肝硬化,總的來說,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有30%將發(fā)展為肝硬化,而中國是乙型肝炎的高發(fā)病率國家,在肝硬化初期,常常不伴有明顯的臨床癥狀,當肝臟細胞受損越嚴重,各種凝血因子的合成則越少,凝血功能障礙程度越嚴重,所以凝血功能隨著疾病的進展而呈遞增趨勢,因而進行凝血功能等指標的早期監(jiān)測可以預測肝硬化患者繼發(fā)性出血的幾率及提供早期干預的臨床依據(jù),有效地指導臨床診斷及治療。
參考文獻:
[1]中華醫(yī)學會.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華內(nèi)科雜志,2001,40(1):62-68.
[2]熊斌,姜紅星.120例肝病患者凝血功能檢測分析[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1,18(1):198.
[3]王穎,徐明,任長東.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檢測結(jié)果的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1,2(6):114.
[4]王芳.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檢測的臨床意義[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10,6:176.
[5]Rizzo F, Papasouliotis K, Crawford E, et al. Measurement of prothrombin time (PT) and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 on canine citrated plasma samples following different storage conditions [J]. Res Vet Sci, 2008,85(1):166-170.
[6]Wootla B, Nicoletti A, Patey N, et al. Hydrolysis of coagulation factors by circulating IgG is associated with a reduced risk for chronic allograft nephropathy in renal transplanted patients [J]J Immunol, 2008,180(12):8455-8460.
[7]Senzolo M, Coppell J, Cholongitas E, et al. The effects of glycosaminoglycans on coagulation: a thromboelastographic study[J]. Blood Coagul Fibrinolysis, 2007,18(3):227-236.
[8]Panasiuk A, Zak J, Panasiuk B, et al. Increase in expression of monocytic tissue factor (CD142) with monocytes and blood plateletactivation in liver cirrhosis [J]. Blood Coagul Fibrinolysis, 2007,18(8):739-744.
編輯/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