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歲人群中,患有習慣性便秘的人約占20%~25%。在長期住院的老年患者中,這個比例可高"/>
摘要:習慣性便秘是老年人中較為常見的一個病證。在>65歲人群中,患有習慣性便秘的人約占20%~25%。在長期住院的老年患者中,這個比例可高達80%。習慣性便秘不僅給老年人帶來生理上的痛苦,而且還誘發(fā)心腦血管疾病或加重病情。在臨床護理中予以重視,改良導管使用開塞露在老年習慣性便秘可以取得較滿意效果,緩解了患者的癥狀,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質(zhì)量。
關鍵詞:改良;導管;開塞露;老年;便秘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1月~12月,全部為住院患者共80例,其中男62例,女18例,年齡71~89歲,平均年齡79歲。疾病分類:冠心病39例,高血壓25例,慢性支氣管急性發(fā)作10例,中風后遺癥6例,未解大便時間為3~8 d。80例人隨機分兩組,實驗組40例,對照組40例。實驗組用開塞露40 mL連接吸痰管肛注法,對照組采用等量開塞露做傳統(tǒng)肛注。兩組病例的性別、年齡、未解大便天數(shù)、疾病分類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方法
1.2.1實驗組 準備開塞露2支(共40 mL),14號消毒吸痰管半根、石蠟油棉簽、一次性手套1付、衛(wèi)生紙,患者取左側臥位,分開臀部,顯露肛門,將兩支開塞露末端剪去,一支開塞露連接吸痰管,導管頭端石蠟油潤滑,插入直腸10~15 cm,同時囑患者深呼吸,放松,用完兩支開塞露,然后連續(xù)反折末端,將管內(nèi)存留藥液灌入,囑患者有便意時排便,開塞露注完停留1 min,然后拔出導管。
1.2.2對照組 除吸痰管外,準備的物品與觀察組同,患者亦取左側臥位,常規(guī)使用開塞露,患者有便意就排便。
2結果
2.1組患者肛注開塞露后大便排出量例數(shù)比較 實驗組大便排出量35例,;對照組大便排出量 22例,兩組患者在大便排出量方面有顯著性差異,說明改良導管開塞露法促進排便量優(yōu)于傳統(tǒng)用藥法,見表1。
2.2組患者使用開塞露后出現(xiàn)便意感的時間的比較 實驗組病例10 min內(nèi)和60 min以上出現(xiàn)便意感多于對照組,而在10~60 min內(nèi)出現(xiàn)便意感28例,相比較有顯著差異性,見表2,說明導管肛注開塞露插入深出現(xiàn)便意快。
2.3兩組患者使用開塞露排便后腹脹減輕的比較,實驗組排便后無腹脹有38例,稍腹脹2例,而對照組排便后無腹脹有8例,稍腹脹25例,腹脹明顯7例,見表3。
2.4兩組病例開塞露使用量的比較 實驗組使用開塞露40 mL(2支)35例,60 mL (3支)5例,對照組使用開塞露40 mL 15例,60 ml 20例,80 mL 5例兩者比較實驗組開塞露使用量明顯少于對照組。
3討論
3.1老年人由于胃腸功能減退,長期臥床易導致習慣性便秘,在住院期間發(fā)病80%,開塞露是一種常用的通便藥物,主要成分是50%甘油或小量山梨醇,作用機理是通過軟化糞便,潤滑腸壁,刺激腸蠕動促進排便。
3.2改良開塞露使用法插入深,約10~15 cm[1],插入到大便滯留部位,藥液大面積,長時間接觸大便,使得糞便充分被軟化,藥液有效刺激使腸蠕動增加,排便量多。
3.3實驗組方法縮短了排便時間,減少了患者的痛苦,患者樂于接受[2]。
3.4傳統(tǒng)法開塞露頭端剪去后的導管部分堅硬、粗糙易損傷直腸黏膜,有時有黏膜出血或感染,而改良的吸痰管軟,細長,還有注完開塞露后吸痰管停留1min再拔出,能更好保留藥液,軟化大便。
3.5改良導管使用開塞露操作簡單,護士及陪護人員容易掌握,患者痛苦少,樂于接受,值得推廣。
3.6在優(yōu)質(zhì)護理過程中為患者解決了實際的問題,提高了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及認可。
參考文獻:
[1]丁言雯.護理學基礎[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9:169-175.
[2]劉葉榮,王志凡.老年便秘的中醫(yī)認識及護理概況[J].甘肅中醫(yī),2008,(09).
編輯/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