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急性肺損傷(ALI)患者行呼末正壓通氣肺復張策略(RM)治療的循證護理。方法 選取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癥患者51例行肺復張治療,并監(jiān)測治療前后的氧飽和度、氧合指數(shù)、肺靜態(tài)順應性、平臺壓的變化。結果 患者應用肺復張治療后,氧飽和度、氧合指數(shù)、肺靜態(tài)順應性明顯增加,平臺壓進行性降低,其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肺復張治療能充分復張塌陷肺泡,改善氣體交換,增加氧合及肺的順應性,并且降低氣道壓,是急性肺損傷治療策略的重要組成。
關鍵詞:急性肺損傷;呼氣末正壓通氣;肺復張;循證護理
急性肺損傷(ALI)是由各種原因所致肺泡上皮細胞及毛細血管內皮細胞損傷,引起彌漫性肺間質、肺泡水腫,引起急性低氧性呼吸功能不全[1]。病理特征為毛細血管彌漫性損傷、肺泡塌陷、肺順應性降低、通氣/血流比例失調[2];臨床表現(xiàn)為進行性加重的低氧血癥和呼吸窘迫。若不予以及時處理,病情可加重至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階段[3]。機械通氣是ALI的重要治療措施,于機械通氣治療過程中間斷給予高于平均氣道壓并維持一定的時間,可有效復張塌陷的肺泡,改善氧合[4],減少肺泡開-閉所引起的損傷,并能避免小潮氣量通氣帶來的進行性肺不張。我科采用呼氣末正壓通氣肺復張療法(RM)治療51例ALI患者,經(jīng)過精心護理,收到良好療效,現(xiàn)整理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自2010年1月~2012年1月,我科運用呼氣末正壓通氣肺復張療法治療51例ALI患者。其中男32例,女19例,平均年齡(46.25±12.06)歲;其中22例由多發(fā)性創(chuàng)傷引起、21例由肺部感染引起、8例為外科術后并發(fā)。
1.2 入選標準 根據(jù)中華醫(yī)學會重癥醫(yī)學分會于2006年發(fā)布的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癥/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診斷治療指南[5],ALI患者的入選標準為:①急性起?。虎赑aO2/FiO2∈200 mmHg~300mmHg;③肺動脈嵌頓壓≤18mmHg;④影像學依據(jù),即胸片示雙肺斑片狀陰影。
1.3 方法 51例患者于靜息狀態(tài)下行RM治療,機械通氣模式為同步間歇指令(SIMV)+呼氣末正壓通氣(PEEP)+壓力支持(PS)。其中:PS設定為8~15cmH20、吸入氧濃度(Fi02)<60%、潮氣量控制為5~6ml/kg、氣道壓上限為30~35cmH20。PEEP設定為5~16cmH20,每隔30s遞增5cm H20,至35cm H20時維持30s,以相同頻率遞減至5cmH20。此外,血氧飽和度(Sp02)由監(jiān)護儀測得,經(jīng)血氣分析計算氧合指數(shù),使用PB840呼吸機測定肺靜態(tài)順應性(Cst)、氣道平臺壓(Pplat)數(shù)值。并于實施RM前、實施后60min、120min分別監(jiān)測SpO2、PaO2/FiO2、Cst、Pplat結果,詳情見表1。
2護理措施
2.1 氣道護理 過于頻繁的吸痰可刺激呼吸道粘膜、使腺體過度分泌。為保障呼吸道通暢,應嚴格掌握吸痰的技巧、時機、方法:①吸痰時掌握\"兩快一慢\"原則,即進管快、吸痰動作快、退管慢,每次吸痰耗時不建議超過15s。②吸痰前后以100%純氧通氣1min左右,可有效避免因吸痰而引起的低氧血癥。③吸痰前于呼吸機濕化器內加入滅菌注射用水200ml,根據(jù)氣道分泌物的黏稠度調整濕化器溫度,如有痰液結痂情況,及時請示醫(yī)生予以濕化液中加入地塞米松、慶大霉素、祛痰劑處理。④嚴格無菌操作,使用一次性吸痰管邊旋轉邊吸引直至吸凈后退出,動作宜輕宜穩(wěn),吸引負壓≤50mmHg[6]。⑤每隔2h協(xié)助患者翻身轉換臥位,檢查氣管導管的位置,標注插入長度,并做好交接班。
2.2 氣道氣囊管理 若人工氣道氣囊充氣壓力過大,壓迫氣道粘膜可影響局部血供,致組織糜爛、破潰。若充氣壓力不足,會引起潮氣量降低和誤吸。我科在向氣囊內充氣時將聽診器置于氣管處聽診,直至聽不見漏氣聲時,回抽少許氣體,若再度聽到漏氣聲,則繼續(xù)充氣至漏氣聲再度消失時停止充氣[7]。如此則可充分降低充氣氣囊對氣道粘膜的損傷,且最大程度避免了誤吸和潮氣量異常。
2.3 預防呼吸機肺炎的護理 呼吸機肺炎是機械通氣最常見最嚴重的并發(fā)癥,可由誤吸、體位、呼吸道防御機制受損、通氣管道污染、交叉感染等因素引起。針對性護理措施如下:①實施隔離監(jiān)護措施,醫(yī)務人員入監(jiān)護室時應更換隔離服、帽子,定時通風換氣,維持穩(wěn)定濕度。②加強口腔護理,至少2次/d,預防口腔細菌下移引起的呼吸道感染。③取半臥體位,抬高床頭約40°左右[8]。④醫(yī)務人員接觸患者前后需以消毒液吸收,避免交叉感染。⑤定期更換呼吸機通氣管道,及時傾倒管路內的冷凝水,防止其返流至患者氣道內。
2.4 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監(jiān)測與護理 RM治療可顯著升高胸腔內壓,影響靜脈回流,降低每搏輸出量。為防止加重心臟負荷,護理要點如下:①留置頸內靜脈或鎖骨下靜脈導管,持續(xù)監(jiān)測中心靜脈壓,并定期以低分子肝素沖洗管道,以保證管道暢通[9]。②置入中心靜脈導管后,應于導管體表緣采用外科縫線局部固定,再以敷料貼覆。③每次更換患者體位前,先檢查導管固定情況,再由2名醫(yī)護人員協(xié)助患者翻身,注意動作輕柔和穩(wěn)定,以免導管脫出。④準確記錄中心靜脈壓和尿量的變化,及時反饋給醫(yī)生。
2.5 其他基礎護理 ①使用氣墊床避免壓瘡褥瘡,行溫水擦浴1次/d,發(fā)現(xiàn)患者出現(xiàn)壓瘡風險后立即局部予以減壓貼。②保持病床、中單的整潔、干燥。③使用抗反流尿袋,定期更換留置導尿管,每日會陰擦洗。④加強腸內營養(yǎng)支持,常規(guī)留置鼻飼胃管。
3護理結果
經(jīng)RM治療60min后,患者Cst顯著升高、Pplat顯著下降,相比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jīng)RM治療120min后,患者PaO2/FiO2、SpO2、Cst明顯升高,Pplat明顯下降,與RM治療前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注:*代表RM60min后對比RM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代表RM120min后對比RM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4結論
實施RM治療方案可明顯復張ALI患者塌陷的肺泡,改善其氧合狀態(tài),明顯增加患者的有效肺容積。因此,RM是ALI治療策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肺保護性通氣的必要調整,可有效干預ALI患者的病變惡化為ARDS。在實施肺復張過程中,護理人員務必嚴密監(jiān)測患者的血流動力學、呼吸功能變化及對治療的反應,并觀察生命體征變化,一旦發(fā)現(xiàn)異常情況應及時匯報并予以處理。
參考文獻:
[1]Grommes J, M?rgelin M, Soehnlein. Pioglitazone attenuates endotoxin induced acute lung injury by reducing neutrophil recruitment[J]Eur Respir J. 2012,1(20):441-445
[2]Galiatsou E, Kostanti E, Svarna E, et al. Prone position augments recruitment and prevents alveolar overinflation in acute lung injury[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6,15(2):187-97.
[3]Caironi P, Gattinoni L. How to monitor lung recruitment in patients with acute lung injury[J].Curr Opin Crit Care.2007,13(3):338-343.
[4]Boriosi JP, Cohen RA, Summers E, et al. Lung aeration changes after lung recruitment in children with acute lung injury: A feasibility study[J]Pediatr Pulmonol. 2012,2(1):112-118.
[5]中華醫(yī)學會重癥醫(yī)學分會,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癥和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診斷和治療指南[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yī)學,2006,18(12):706-710.
[6]李茂琴, 張舟, 李松梅, 等. 肺復張策略后防止肺泡再塌陷的臨床研究[J].中華急診醫(yī)學雜志,2007.16(4): 431-433.
[7]郝東, 王曉芝, 呂長俊, 等. 肺復張聯(lián)合雙水平氣道正壓通氣治療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合并氣胸[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yī)學,2010,22(8):500-501.
[8]王書鵬, 秦英智.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肺復張策略的研究進展[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yī)學,2005,17(8):509-511.
[9]Ware LB. Pathophysiology of acute lung injury and th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Semin[J].Respir Crit Care Med. 2006,27(4):337-349.
編輯/王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