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乳腺某些良、惡性病變的鑒別,僅依據(jù)H-E染色很難做出明確診斷。敏感的肌上皮標記物聯(lián)合應用有助于鑒別診斷。方法 本文應用SMA、SMMHC、calponin、p63四種抗體聯(lián)合標記乳腺良、惡性病變,探討肌上皮標記抗體聯(lián)合應用在乳腺疾病鑒別診斷中的意義。結果 SMA、SMMHC、calponin陽性部位均定位于細胞質(zhì),呈棕黃色;p63陽性部位定位于細胞核,呈棕色顆粒。本組乳腺纖維腺瘤32例,乳腺腺病28例,導管內(nèi)乳頭狀瘤4例,導管原位癌5例,小葉原位癌4例及正常乳腺組織SMA、SMMHC、calponin標記呈連續(xù)性棕黃色細胞質(zhì)環(huán)狀圍繞,p63蛋白呈連續(xù)性棕色串珠狀細胞核環(huán)狀圍繞;而36例浸潤性導管癌和11例浸潤性小葉癌的癌巢及癌腺體周圍SMA、SMMHC、calponin、p63蛋白均沒有陽性標記出現(xiàn)。結論 肌上皮標記物的聯(lián)合應用使一些構象復雜的乳腺上皮性病變易于診斷。同時使用多種抗體聯(lián)合標記,可以避免各自標記的缺陷 ,有助于避免假陽性出現(xiàn)。
關鍵詞:肌上皮標記物;聯(lián)合使用;乳腺病變;鑒別
在日常病理診斷工作中,明確診斷乳腺疾病的良、惡性,為臨床醫(yī)生對乳腺患者采取正確及時的診治方案及預后提供重要準確的病理依據(jù),可使乳腺患者得到最佳治療并保證生存質(zhì)量及延長生命。而乳腺某些增生性病變性質(zhì)的鑒別,單靠H-E染色病理醫(yī)生很難做出準確診斷。如某些乳腺良性增生性病變與癌的鑒別:導管/小葉普通性增生和非典型增生與原位癌的鑒別;導管/小葉原位癌與浸潤癌的鑒別;導管內(nèi)乳頭狀瘤與高分化乳頭狀癌的鑒別;硬化性腺病、微腺型腺病、盲管性腺病與小管癌的鑒別等。
一般來說,乳腺良性增生性病變(除微腺性腺病外)都存有肌上皮細胞;而絕多數(shù)乳腺惡性上皮病變通常不顯示肌上皮細胞。因此,肌上皮是否存在與基底膜是否完整是鑒別乳腺良惡性病變的重要依據(jù)之一[1]。在正常乳腺組織的H-E切片上肌上皮常常完好存在,但在一些乳腺良性增生性病變的H-E切片上,肌上皮細胞排列常不很規(guī)則,易引起乳腺小葉單位結構和細胞成分發(fā)生變化,致使肌上皮細胞難以辨認。而且,在H-E切片上,肌上皮有時和某些上皮細胞、肌纖維母細胞、血管平滑肌細胞及周細胞、梭形或胞漿透亮的腫瘤細胞、上皮樣組織細胞很難鑒別。所以肌上皮之間出現(xiàn)裂隙或不連續(xù)本身并不能說明病變?yōu)閻盒?,關鍵是要看是否缺乏肌上皮成分,而不是其排列是否規(guī)則[3]。因此對一些難以診斷的乳腺病變,除H-E切片外,探尋敏感、特異強的肌上皮標記物,加做免疫組化染色顯得尤為必要。所以,多種特異性的肌上皮標記物聯(lián)合應用,使一些構象復雜的乳腺上皮性病變易于診斷。本文應用SMA、SMMHC、calponin、p63四種抗體聯(lián)合標記乳腺良、惡性病變,探討肌上皮標記抗體聯(lián)合應用在乳腺疾病診斷及鑒別診斷中的意義。
1資料與方法
收集我院病理科2009~2012年間外科乳腺手術標本(炎癥性標本除外)120例存檔蠟塊,、并復習切片,其中乳腺纖維腺瘤32例,乳腺腺病28例,導管內(nèi)乳頭狀瘤4例,導管原位癌5例,小葉原位癌4例,浸潤性導管癌36例,浸潤性小葉癌11例。所有標本均經(jīng)4%中性福爾馬林固定,常規(guī)石蠟包埋,切片厚4~6μm,分別行SMA、SMMHC、calponin、p63免疫組化SP法染色,SMMHC抗體購自DAKO公司,其余抗體購自北京中杉金橋技術有限公司,操作均按說明書進行。用正常乳腺組織作為對照。
2結果
SMA、SMMHC、calponin陽性部位均定位于細胞質(zhì),呈棕黃色;p63陽性部位定位于細胞核,呈棕色顆粒。本組乳腺纖維腺瘤32例,乳腺腺病28例,導管內(nèi)乳頭狀瘤4例,導管原位癌5例,小葉原位癌4例及正常乳腺組織SMA、SMMHC、calponin標記呈連續(xù)性棕黃色細胞質(zhì)圍繞成環(huán)狀,p63蛋白呈連續(xù)性棕色細胞核串珠狀圍繞成環(huán)狀;而36例浸潤性導管癌和11例浸潤性小葉癌的癌巢及癌腺體周圍SMA、SMMHC、calponin、p63蛋白均沒有陽性標記出現(xiàn)。SMA、SMMHC、calponin對本組120例良、惡性病變中的血管均呈陽性表達,其中,SMA對120例肌纖維母細胞均陽性表達,SMMHC對24例肌纖維母細胞呈陽性表達,calponin對87例肌纖維母細胞呈陽性表達。
3討論
在正常乳腺結構中,乳腺導管-小葉最內(nèi)層為腺上皮細胞,再向外層為肌上皮細胞,而肌上皮外是完整的基底膜,圍繞基底膜的是纖維母細胞和毛細血管帶。肌上皮細胞不完全連續(xù),使一些上皮細胞可與基底膜接觸,但肌上皮細胞不直接與腺腔接觸。以上這些成分的改變、存在或缺失、對乳腺疾病的病理診斷和鑒別診斷非常重要。在正常乳腺導管、幾乎所有的乳腺良性病變和原位癌腺體外周均有一層肌上皮存在和完整的基底膜層。但在乳腺導管上皮的惡性病變中,其導管外周的肌上皮萎縮和消失,尤其為浸潤癌時,癌巢周圍無肌上皮圍繞,且基底膜缺失。所以肌上皮是否存在和基底膜是否完整在乳腺良、惡性病變的鑒別中具有重要意義[3]。因此,需要用特異性強且敏感的肌上皮標記物做免疫組化染色來顯示乳腺增生性病變的肌上皮構象及基底膜情況。以往常用的肌上皮標記物有SMA,MSA,HHF-35,SMMHC,p63,calponin, CD10, S-100蛋白和高分子量細胞角蛋白等。由于許多肌源性抗體與血管和肌纖維母細胞有交叉反應 ,缺乏特異性,常出現(xiàn)假陽性結果,所以部分肌上皮標記物已經(jīng)不常用。在良性病變中,肌上皮總是表達calponin和SMMHC,而且較少與纖維組織中的肌纖維母細胞發(fā)生反應。因此使用2種以上的不同標記物有助于避免假陽性出現(xiàn)。p63和SMMHC是很好的互補標記物,且可以相互對照,再加上敏感性強的calponin和SMA抗體,便可以較準確的鑒別乳腺疾病的良、惡性[2]。
Calponin是一種分子量為34ku的多肽,是結合原肌球蛋白和F-肌動蛋白的一種鈣調(diào)節(jié)蛋白,它可以調(diào)節(jié)平滑肌收縮單位中肌纖凝蛋白ATP酶的活性,是平滑肌細胞特有的成分,與平滑肌的收縮調(diào)節(jié)有關;SMA是抗平滑肌肌動蛋白,此抗體可以與平滑肌肌動蛋α異構體反應,標記平滑肌細胞胞質(zhì);SMMHC是平滑肌肌球蛋白重鏈,即平滑肌胞質(zhì)的結構蛋白,是平滑肌細胞特有的結構成分,分子量為200ku,它位于粗肌絲收縮結構內(nèi),參與平滑肌細胞的收縮。以上三種抗體皆為肌上皮細胞標記物,均為肌上皮細胞胞質(zhì)著棕黃色。在正常乳腺組織及其良性增生性病變的腺體外圍,可見棕黃色的細胞質(zhì)連續(xù)性圍繞成環(huán)狀;在導管原位癌和小葉原位癌的癌巢周圍可見棕黃色細胞質(zhì)連續(xù)或不連續(xù)環(huán)狀圍繞,而在乳腺浸潤性癌的癌巢或癌腺體周圍則無棕黃色細胞質(zhì)表達。但乳腺間質(zhì)的肌纖維母細胞和血管也呈不同程度的表達。
腫瘤抑制基因家族中的p63可在多個器官中識別肌上皮細胞、基底細胞和肌上皮細胞分化細胞(乳腺化生性癌)以及鱗狀細胞分化的標記物。P63用于間質(zhì)浸潤的優(yōu)勢在于它只存在于細胞核中,而且不會與肌纖維母細胞發(fā)生反應,是顯示乳腺肌上皮細胞最為特異的抗體,在正常乳腺組織及其良性增生性病變的腺體周圍,棕色串珠狀的細胞核連續(xù)性圍繞成環(huán)狀,在導管原位癌和小葉原位癌的癌巢周圍可見棕色串珠狀的細胞核呈連續(xù)或不連續(xù)環(huán)狀圍繞,而在乳腺浸潤性癌的癌巢或癌腺體周圍則無棕色細胞核出現(xiàn)。但P63它在乳腺纖維間質(zhì)的肌纖維母細胞和血管中不表達。硬化性腺病因有小腺體增生,p63染色常無法明顯表現(xiàn)出病變的結構,用SMA等胞質(zhì)標記物更容易觀察。
所以,將p63與Calponin、SMMHC、SMA聯(lián)合使用標記乳腺病變的肌上皮細胞,前者細胞核著色而后者細胞質(zhì)著色,四者同時標記,可以起到相互對照作用,較容易觀察病變處肌上皮是否存在, 從而可以明確鑒別診斷乳腺增生性病變的性質(zhì)。
本文組化結果顯示,乳腺增生性病變中的間質(zhì)肌纖維母細胞及血管平滑肌細胞的著色與Werling等報告基本一致,由此可見,在H-E難以鑒別診斷的乳腺增生性病變,特別是在一些構象復雜的乳腺增生性上皮性病變,如導管內(nèi)乳頭狀瘤、腺肌上皮瘤、異型導管、異型小葉、微腺型腺病、硬化性腺病、盲管腺病等,這些病變的腺體外圍的肌上皮細胞不易辨認,易與乳腺惡性病變相混淆。所以,對肌上皮細胞進行免疫組化染色顯示尤為重要,而且,同時使用多種特異性強的肌上皮抗體聯(lián)合標記,可以避免各自標記的缺陷,起到互補作用,并避免假陽性、假陰性出現(xiàn),故聯(lián)合應用肌上皮標記物p63、 SMA、SMMHC、calponin,進行免疫組化染色,便可以較準確的鑒別乳腺疾病的良、惡性,從而大大提高乳腺病變的診斷和鑒別診斷的水平,尤其對不能開展分子病理的基層病理診斷工作和臨床診治工作皆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景洪標.乳腺肌上皮細胞免疫標記物的研究進展[J].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2008.
[2]皋嵐湘,丁華野.免疫組化在乳腺疾病鑒別中的應用[J].診斷病理學雜志,2006,13.
[3]紀小龍,張雷,主編.診斷免疫組織化學[M].第3版.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11,1.
編輯/申磊